第36節 方向(上)

第一次膠東扶清會議閉幕後,鄧名也就到了應該告辭的時候了。

這段時間,祖澤溥截留了清廷調撥往南方的大批軍隊和糧秣,用來拼湊自己的軍隊,向朝廷宣稱他要再次討伐膠東。無論祖澤溥喊得多兇,鄧名都知道他的目的不過是在明軍進攻濟南時能夠多頑抗幾天。而且祖澤溥對這個願望也沒有什麼信心,不然就不會派人來登州調停扶清軍和清軍的戰爭——山東總督不遺餘力地說服清軍向扶清軍投降,顯然是爲了和扶清軍結下善緣,爲了未來的招安行動預做鋪墊。

濟南官府除了藉此機會和扶清議會結識外,還讓大批綠營軍官進入了扶清軍,那將來招安的時候,扶清軍內部爲山東總督搖旗吶喊的人也會多上不少。不過無論是祖澤溥還是縉紳議院,都知道這場招安最終還是需要鄧名點頭。

在二十七日,濟南、萊州和鄧名三方召開了秘密會談。

“短期內我不會派大軍踏上膠東的土地,不會從膠東發起進攻。”鄧名並沒有給“短期”、“大軍”這些詞彙做出定義,而是表示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隨後的談判中解決。不過這個保證對祖澤溥來說很重要,只有鄧名做出這個保證,膠東縉紳裡面的鷹派知道了不可能得到援助,纔會放棄挺而走險的進攻計劃,滿足於和大家一起接受清廷的招安。

“不過山東總督應該保證膠東的自治,”鄧名接着說道,前面的話是爲了告誡膠東的鷹派,而這一條則是爲了壓制濟南官府的野心:“保證全力維持膠東的現狀。”

“我很想把所有具體問題都和山東總督確定下來,但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此外鄧名還表示他自己不該成爲談判的主體,他更願意扮演一個見證人的角色:“不過我知道有一個人擁有非常良好的信譽,如果能由他來招安扶清軍,那協議一定能夠得到充分的執行。”

濟南派來的全權代表認真地看着鄧名:“保國公請講。”

“長江剿鄧總理大臣。”鄧名不假思索地把周培公的名字提了出來。周培公現在身兼五省布政使的官銜,乃是馳名全國的鄧名問題專家。無論鄧明的大軍多麼氣焰囂張,只要周培公一到,就能迅速彌補損失,消除影響。

聽到這句話,濟南方面的全權使者忍不住露出了一絲敬佩之色。他忽然覺得眼前的情況也許就是傳說中的“惺惺相惜”,雖然雙方是生死大敵,但卻對對方的品格無保留地信任,據說這種事只會發生在真正有氣量的兩位蓋世英雄之間。

“也就是說,只要周大人來辦理此事,保國公就完全放心了嗎?”

“是的,”鄧名點點頭:“若是周佈政能夠兼任山東布政使,負責對膠東招安的事務,那我就是對此事不聞不問也不擔心了。”

即使扶清軍表現出了明顯的被招安的願望,而祖澤溥的願望也是同樣強烈,這依然無法保證招安就能獲得成功,因爲雙方會互相懷疑。招安以後,發生反覆無常的事情也是正常現象,再加上鄧名的影響,這種招安很可能會變成兩敗俱傷,結果就是一堆人頭和烏紗帽落地。

祖澤溥爲了拼湊他的討伐部隊,阻止了不少清兵南下,如果傑書的“大捷”得不到承認的話,傑書肯定會把祖澤溥在背後的小動作宣揚出來,爲自己的戰敗開脫。假如清廷依舊打算保住傑書的話,祖澤溥就要承擔淮陽失利的全部責任——雖然中間隔了上千裡,但誰讓他是看門狗,而傑書是表少爺呢。

因此,祖澤溥不但要保證招安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整天祈禱兩江的官員不要落井下石,希望朝廷爲了保住面子而對傑書的戰敗裝聾作啞。

“雖然北京不可能聽信康親王戰敗的謠言,但這也要謠言平息下去才行,不然所謂三人成虎,朝廷還是可能受到矇蔽的。”沒想到鄧名也當面提起了此事,而且還點破了濟南的最大擔憂:“過去的一年多,山東總督沒少痛罵兩江、湖廣還有浙江那邊的總督、巡撫,斥責他們辜負君恩、罪該萬死。要是這些督撫也聽信謠言,都出來指責山東總督截留兵力,是淮陽清軍小挫的原因,不知道總督大人又打算如何自處?”

怎麼自處?這根本就是無解,祖澤溥不可能公開反駁,更不敢說康親王或者輔政大臣遏必隆纔是罪魁禍首。

“我聽說周布政使和東南督撫們的關係都非常好。”鄧名微笑着又補充了一句。

……

在這次山東的浩劫中,最悲慘的就是牙山周圍的老百姓,他們遭到官兵和土匪的反覆洗劫,大批人死於過往的官兵和徵糧的義軍手中。雖然於七念着鄉情,但一起造反的同盟軍殺了不開眼、不肯出糧的老百姓,他不可能爲了幾個百姓就和江湖上的同道翻臉。而清軍不但奪去了百姓的一切,還把倖存者全部轟入牙山的山區,只爲了加速消耗義軍的糧食。

現在,外地的綠營跟着康親王離開了,而本地留下來的清軍只要沒有頑抗到底,沒被扶清軍消滅,就搖身一變也變成了扶清軍,最差的也是拿了遣散費回鄉種地。

於七和好漢們加入了扶清議會,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們會接受招安,短期內不用擔心性命不保。

而下令屠殺、驅趕百姓的康親王、祖澤溥等人更是活得好好的,可能早就把他們當初的命令忘得一乾二淨了——親王、總督,不會總把成千上萬個草民的死活掛在心上。

大批的牙山難民在失去了一起後,又忍飢挨餓地被帶到了萊州,他們中的少數幸運兒被本地縉紳當做佃戶留下,還有少量身體壯實、外貌出衆的也找到恩主簽下了賣身契,但絕大多數人依舊在寒風中掙扎,靠着一點點施捨勉強度日。

扶清議院通過了在禁海區開展軍屯後,因爲需要這些勞動力去禁海區工作,難民獲得的口糧稍微多了一些。鄧名親眼看到難民們都喜形於色,慶幸終於有了一條生路,衝着宣讀消息的議院代表磕頭感恩——如果縉紳議院沒能通過這個決議的話,大概不會有人願意無限期地施捨,牙山於七那邊出於軍事考慮也不會同意百姓立刻返鄉。強壯的男丁或許能熬過這個冬天,淪爲乞丐,直到戰爭威脅完全解除後,纔會允許返鄉。

數萬拖家帶口的難民,眼中又流露出一絲希望——這些農民身不由己,被迫來到了完全陌生的異鄉,除了身上襤褸的衣物一無所有。在禁海區開展軍屯的決議,讓這些難民有機會靠勞動養活妻兒老小,不至於全家凍餓而死——僅僅是聽到這個消息,就讓難民們發出了喜悅的歡呼,他們不得不爲了這個機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

扶清議院已經宣佈了禁海區土地和海洋的國有政策,這讓海岸附近的地主無法趁機圈地,所以不會有招募佃戶的能力。而國有政策對這些難民來說當然也有效,所以難民們沒有機會獲得自己的土地,將來加入軍屯,也不會輕易放他們還鄉。

“你們的土地變成了戰場,義軍用你們的麥苗餵馬,還吃掉了你們的耕牛;然後是清軍來了,他們把你們從自己的家裡趕出來,燒燬你們的房子,逼着你們拖兒帶女、跌跌撞撞地跑向牙山……”鄧名下令衛士們把這些難民聚攏起來,給他們發表演講:“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你們的兒女首先被吃掉了,好不容易牙山解除包圍了,你們又被帶到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以後清軍要是來了,會屠殺你們;在扶清滅明軍的治下也許能好一些,可是你們還是沒有機會得到自己的土地;雖然距離家鄉不算太遠,可是你們大概一輩子也回不去了,因爲軍屯需要許許多多勞動力……”

聽着鄧名的演講,沉默的人羣紛紛把頭垂下,因爲遭受過太多苦難而變得麻木的臉上,又出現了悽苦和憂愁。

“知道你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嗎?”

隨着鄧名的這個問題,有少量難民擡起頭,他們的眼中突然顯出了熊熊怒火。

“因爲你們不反抗。”鄧名嘆了一口氣。看到這些難民時,他好不容易纔壓下成爲一個革命家的衝動。

“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鄧名在心裡默唸了一聲。在和這些難民對視的時候,他有時真想大吼一聲,不過鄧名始終牢記他是一個帝國主義者。

“因爲你們無法反抗。”鄧名加重語氣說道。說完後,他就把一個川西商人拉到自己身旁,並肩面對這些難民:“你們如果不想再次被人從自己的茅屋趕出去,如果不想一年到頭辛苦、最後兒女們還是餓死,好吧,這位是四川來的樓航義樓老闆,軍火行的老闆,他會經常來膠東沿海經營買賣。你們可以向他購買弓箭、軍用弩機、鋼刀和長矛。”

……

“這些人的收入恐怕比普通的佃戶還少吧?”演說結束後,樓航義向鄧名問道:“他們怎麼捨得花錢買昂貴的武器?”

“是啊,他們的收入恐怕遠遠比不上普通的佃戶,在禁海區的軍屯裡只會盤剝得更慘,也不會有族長、縉紳出面爲他們求情,或者說,他們就算想求情都不知道找誰去。所以我覺得他們也許捨得花錢購買你的武器,你甚至可以賒賬賣給他們川西最新式的火銃;我希望,也很盼望他們會從你手裡購買武器,然後那些勤勞的難民就會漸漸富裕起來,再向你購買更多的武器。也許他們會成爲川西的軍火客戶,比膠東的縉紳們更熱情。”

第59節 議款(下)第18節 恐怖(上)第19節 一騎第40節 印象(上)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信用第46節 合營第20節 康熙(下)第27節 合作(上)第32節 爭奪(下)第7節 仲裁(上)第3節 信號(下)第3節 壓力(上)第35節 會面(上)第39節 嚮導(下)第18節 對手第23節 波瀾(下)第38節 隔江第35節 捆綁第12節 強渡(下)第54節 投機(上)第43節 續戰(下)第66節 加入(上)第53節 擒賊第8節 矛盾第50節 動向(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0節 鎖喉(下)第55節 壓力(上)第19節 跋扈(下)第30節 威壓(下)第30節 三投第33節 試探第9節 授權(上)第42節 升級(上)第8節 升級(下)第6節 密議(下)第33節 固執第39節 良機第57節 觀感(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9節 解圍(下)第39節 大捷第50節 債券(上)第35節 請客(下)第39節 大捷第7節 演變(上)第37節 等待(上)第1節 秘旨第57節 觀感(下)第49節 風氣(上)第49節 敗像第11節 優待第46節 脫逃(下)第54節 險境第36節 否決第4節 平衡第41節 失控(下)第37節 等待(上)第58節 處罰第12節 強渡(上)第40節 泥潭(下)第30節 變化(上)第59節 魔鬼(上)第49節 訓練第25節 駭浪(上)第47節 自救第24節 整訓(下)第57節 輕取第50節 誤判(上)第38節 隔江第44節 遊騎(下)第17節 隱姓第12節 圍困(上)第13節 試探(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7節 飲血第39節 良機第6節 親征(下)第45節 突破(上)第24節 怒潮(上)第25節 棄軍第9節 問話(下)第59節 議款(上)第55節 混戰第21節 受降第47節 贖買(下)第5節 放棄(下)第44節 先行第56節 推測第49節 風氣(下)第7節 演變(下)第67節 守法(上)第25節 壓力(上)第18節 拒絕第9節 問話(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8節 戰書第6節 事變(下)第5節 協作(下)
第59節 議款(下)第18節 恐怖(上)第19節 一騎第40節 印象(上)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信用第46節 合營第20節 康熙(下)第27節 合作(上)第32節 爭奪(下)第7節 仲裁(上)第3節 信號(下)第3節 壓力(上)第35節 會面(上)第39節 嚮導(下)第18節 對手第23節 波瀾(下)第38節 隔江第35節 捆綁第12節 強渡(下)第54節 投機(上)第43節 續戰(下)第66節 加入(上)第53節 擒賊第8節 矛盾第50節 動向(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0節 鎖喉(下)第55節 壓力(上)第19節 跋扈(下)第30節 威壓(下)第30節 三投第33節 試探第9節 授權(上)第42節 升級(上)第8節 升級(下)第6節 密議(下)第33節 固執第39節 良機第57節 觀感(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9節 解圍(下)第39節 大捷第50節 債券(上)第35節 請客(下)第39節 大捷第7節 演變(上)第37節 等待(上)第1節 秘旨第57節 觀感(下)第49節 風氣(上)第49節 敗像第11節 優待第46節 脫逃(下)第54節 險境第36節 否決第4節 平衡第41節 失控(下)第37節 等待(上)第58節 處罰第12節 強渡(上)第40節 泥潭(下)第30節 變化(上)第59節 魔鬼(上)第49節 訓練第25節 駭浪(上)第47節 自救第24節 整訓(下)第57節 輕取第50節 誤判(上)第38節 隔江第44節 遊騎(下)第17節 隱姓第12節 圍困(上)第13節 試探(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7節 飲血第39節 良機第6節 親征(下)第45節 突破(上)第24節 怒潮(上)第25節 棄軍第9節 問話(下)第59節 議款(上)第55節 混戰第21節 受降第47節 贖買(下)第5節 放棄(下)第44節 先行第56節 推測第49節 風氣(下)第7節 演變(下)第67節 守法(上)第25節 壓力(上)第18節 拒絕第9節 問話(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8節 戰書第6節 事變(下)第5節 協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