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節 擒賊

要返回湖廣的浙江士兵雖然有人統領,但這些軍官威信不高,缺乏戰鬥經驗,更對湖廣一帶的地形全無瞭解,鄧名不可能不派人協助。琢磨了一番,鄧名覺得自己手中最可靠的軍官當屬趙天霸無疑,此人見多識廣,在數省闖蕩過,而且膽大心細。於是鄧名就把趙天霸叫來,讓他帶上幾個衛士,爲這些浙兵充當嚮導。

一開始趙天霸顯得有些不情願,但聽鄧名解釋說他是最得力的人選後,就同意負責這件工作,不過看得出來他十分勉強,離開大營時還嘟噥了一聲:“又是我!”

這句話聽得鄧名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他不記得以前交給過趙天霸類似的工作啊,這個“又”字是從何說起呢?

現在跟在鄧名身邊的十九名衛士,其中十七人都參與過昆明之戰,他們的名字也都在公開信中出現過,唯一的麻煩就是有不少人改了名字,需要向好奇的浙江將領說明他們是公開信中的哪一位。雖然需要多費脣舌,但他們得到的敬意一點兒也不少於周開荒,武保平向浙軍將領說明自己就是武三後,同樣獲得了一堆真心實意的“久仰”之聲。甚至就連穆潭的名氣都要比趙天霸響亮,因爲在那封自稱刺殺胡全才的公開信中,鄧名又把自己衛士的名字列舉一遍,穆潭也榜上有名,只有趙天霸驕傲地拒絕了,稱他不願意冒認功勞。若是有不明緣由的人好奇地問起經過時,趙天霸也不會稱此事純屬虛構,只是說自己沒有參與這場行動。

“你們沿着長江先去安慶府,安慶府我來時問過,城內沒有多少兵馬,只要小心謹慎,應該可以安全通過,然後從安慶府境內直接進入黃州府。”鄧名在分手前囑咐浙軍的將領們,千萬不要走九江這條路,而他給的理由是:“黃州府、德安府的韃子都去武昌了,地方上根本沒有留守兵力,只要你們進入湖廣就好辦了。”

很快浙軍就打起全軍西進的旗號,浩浩蕩蕩地從蕪湖出發,向湖廣開去。

而在此時,安慶府雖然沒有等到江西綠營的援軍,但卻有一隊湖廣的船隻開到。

“我們是嶽州綠營,還有洞庭湖水師。”前衛帶着印信到安慶府求見知府,見到當地的官員後立刻報告道:“奉湖南巡撫之命,我們前來馳援南京,還請酌情撥給軍糧。”

“你們怎麼纔到?”見到使者後,安慶府的官吏都感到有些奇怪:“你們的前哨已經過去好多天了。”

雖然湖廣那裡局勢也很緊張,安慶這邊也聽說張長庚爲了減緩明軍的攻勢,甚至大肆給地方豪強加官進爵,讓他們出兵出力去與明軍交戰。不過在南京遇險後,清廷還是要求張長庚把洞庭湖水師優先發往南京,儘量擠出兵力以確保南京安全。

看到來人呈上的印信、告身後,安慶立刻就意識到這是張長庚派來的象徵性部隊,以水營爲主,雖然號稱有八千人馬,但估計都是輔兵、水手,頂多只有千多勉強可以參與陸戰的甲兵。

“我們的前哨?”荊州兵的使者顯得有些迷惑:“我們奉命從武昌出發後,一路不敢耽擱,在九江也沒有停留、休息,拿到撥給的軍糧就立刻出發了,哪裡還有前哨。”

“有啊,不到十天前過來了一隊騎兵,共有二十人,也是你們荊州水營的,沒錯,拿着的也是洞庭湖水師的腰牌,是一位胡把總。”見使者還是一副茫然的樣子,接待的官吏進一步啓發道:“胡一刀,胡把總。”

使者想了一會兒,突然表情嚴肅起來,急忙問道:“二十人?能形容一下那位胡把總的裝束嗎?還有與他隨行的人的樣子。”

……

武昌,湖廣總督衙門。

今天,武昌知府又急匆匆地帶着捕頭來找巡撫大人,對於這個知府張長庚是有很多不滿的。周培公剛與明軍達成秘密出售武器的協議後沒兩天,知府就來緊急求見,說是他發現長江上好像有明軍在進行秘密活動,似乎明軍的船隻和水營連續兩、三天總在夜間偷偷越過武昌,他們分成好幾批顯然是想掩人耳目,可能打着從後面偷襲武昌的主意。這個報告當然把張長庚嚇得不輕,以爲明軍要毀約攻城,急忙全城戒備,鬧了好幾天,結果什麼動靜也沒有,證明是虛驚一場。

遭到張長庚一通臭罵後,知府報國之心仍然不死,對巡撫大人打造兵器、盔甲一事總是指手劃腳,說張巡撫打造甲兵的成本太高、花費的材料太多,一定是被工匠們欺騙了;還自告奮勇要去工所監工,聲稱同樣的人力、物力,他能夠把產量提高到現在的三倍以上。結果被張長庚一通冷嘲熱諷,毫不客氣地給趕走了。

今天知府又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見到張長庚後就大叫起來:“巡撫大人,大事不好!”

“又怎麼啦?”張長庚拖着長音問道:“又發現賊人潛越,還是發現有人盜賣生鐵、偷懶耍滑的真憑實據了?”

知府站到一邊,回頭衝着武昌的捕頭說道:“還不速速稟告巡撫大人?”

“喳。”那個捕頭急忙跪下,帶着一絲得意的表情,向張長庚報告道:“五天前小人發現有一羣行蹤詭秘的人,小人不敢打草驚蛇,就偷偷尾隨監視,發現這些人大量購買黃金。小人心中甚是奇怪,就加倍留心,結果發現不止這幾個,有好幾隊人在城中活動,每日都偷運進大量白銀,換成黃金後再偷偷夾帶出城。”

張長庚本來一副漫不經心的表情,聽到這裡表情也嚴肅起來,向前探了探身子,關注地望着那個捕頭。

見巡撫大人來了興趣,捕頭心中更是得意:“武昌城內金價多年來一直穩穩的,一兩金子兌十一兩白銀從來沒變過,但這半個月來,就已經漲到了一兩金子能兌換十三兩白銀了,而且不僅武昌如此,小人前天打聽了一下漢陽的行情,都已經漲到一兩金子能兌十五兩白銀了!”

捕頭報告經他仔細觀察,那些來買黃金的人十有八九和明軍有關,雖然不知道對方爲何會收購大宗黃金,但捕頭不敢怠慢,急忙向知府密告:“這些人出城、入城,都有本地縉紳掩護,而且把這麼大量的金銀財物夾帶出入,小人斷定捕快中也一定有內應,因此小人沒有告訴其他的捕頭,就連手下的捕快此時也都不知。”

鄧名留下的黃金根本不夠償付應付給張長庚的回扣和收買經費,儲備告罄後明軍就四下收購黃金,可荒郊野外哪裡去找那麼多金子,只好不停地派人化妝進城,從武昌、漢陽的各處商家購買。

“此人做事十分謹慎。”武昌知府接過話頭,對張長庚稱讚道:“他就來向下官一人報告,連下官衙門中的小吏都瞞過了,這裡有一份掩護賊人的本地縉紳名單。”說着知府就掏出一張紙,遞給張長庚:“參與的人數衆多,觸目驚心啊。”

張長庚匆匆把名單拿過去細看,知府沒有退下而是順勢又湊前一步,蠻有把握地給湖南巡撫分析起來:“下官已經算過,若是想讓金價上漲如此之多,肯定不是小筆買賣能做到的,賊人至少已經購買了數萬兩,甚至五萬兩以上的黃金!”

“賊人要這麼多黃金幹什麼?”知府進一步推理道:“必定是要用來行賄武昌、漢陽的官吏,與他們私通款曲,下官懇請大人速發……”

“胡說!”張長庚毫無徵兆地大吼了一聲,把手中的名單撕扯了個粉碎,對武昌知府的分析推理也是充耳不聞,指着還跪在下面的捕頭大罵道:“黃金是能吃還是能喝?你要說賊人收購大量糧食,本官說不定也就信了,他們收購這麼多黃金,是嫌銀子多的沒地方花嗎?而且賊人哪裡來的這麼多銀子?再說這名單上的都是本地知名縉紳,他們滿腔忠君愛國之情,本官知之甚深,你這賊休要血口噴人。”

“大人……”武昌知府還想說話。

但張長庚根本不給他機會,大喝一聲:“來人啊,把這個誣陷忠良的賊子給本官叉了出去,打!往死裡打!”

如狼似虎的總督府衙役一擁而上,把喊冤不止的捕頭拖出大堂,張長庚怒氣未消,繼續責罵知府:“現在夔東賊人就在漢陽以北,正是全城上下一心,同舟共濟之時。剛纔這奸賊分明是想混水摸魚,首告幾個家境富裕的本地縉紳以豪奪他們的家財。你怎麼如此糊塗?若是被這奸賊得逞,武昌豈不是要士民離心,給夔東賊以可乘之機了嗎?下去,下去,此事再也休提,切勿走漏了風聲,讓縉紳寒心,否則本官唯你是問!”

轟走了武昌知府後,張長庚就命令心腹去把周大才子,還有武昌馬軍提督的老丈人請來——剛纔這老縉紳就在名單的榜首。

二人聽張長庚敘述完經過後,均是大叫“好險”,隨後老縉紳一臉不滿地責備周培公,覺得他遲遲不去收買知府未免也太過冒失。這回輪到周培公大叫冤枉,知府本來就是河南人,沒有本地鄉情,還一門心思地想爲滿清朝廷立功好向上爬,周培公哪裡敢透漏風聲給他。

張長庚也證實了周培公所言不虛,之前湖南巡撫也派人去送過錢,當然藉口是本地縉紳捐助衆多,武昌知府工作勤奮所以應當獎賞。可是武昌知府眼下最關心的是前程,而不是什麼錢財,所以推辭掉了張長庚的這份賞賜,說什麼不如用來獎賞士卒、打造武器。

聽完後老縉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捻着鬍鬚問道:“這廝難道就從未有過什麼枉法之事麼?”

“老先生高見。”周培公恍然大悟,他馬上對張長庚說道:“他例錢從來都是拿的,學生這就去找證人。”

“不可,”老縉紳馬上表示反對:“貪贓只是小過,現在漢陽北面的明……的賊人可還沒退吶,難道你要讓巡撫大人用貪贓的名義在這個時候參他一本麼?”

張長庚呵呵笑起來,連連點頭,對周培公笑道:“老先生的意思是,若是這廝私通賊人,意圖獻城,本官當此危機關頭,就可以先斬後奏,把他拿下。”

“學生愚鈍,學生明白了。”周培公馬上起身謝罪:“學生明日就去尋找他勾結賊人的真憑實據。”

“一定要做成鐵案。”老縉紳囑咐道:“往來的書信要多,要明白無誤,賊人頭目對這廝的稱呼要親近,不要給巡撫大人日後留麻煩。”

周培公走後,老縉紳和張長庚又閒聊了一會兒,既然今日這事是因爲金價而起,老縉紳就順便建議道:“現在金價不錯,若是巡撫大人有什麼親朋好友有黃金出售,正是好時候。”

張長庚思索了片刻,搖頭笑道:“且再等幾天不遲。”

……

安慶。

池州那邊傳來消息,說是蕪湖浙軍全軍西進,明軍聲勢浩大,每晚連營數十座。池州府只有幾百綠營步兵,本來還以爲浙兵不堪一擊想去撈些功勞,但不想上萬浙兵呼啦啦地衝了過來,雖然沒有幾個有盔甲,但人人都是一副拼命的架勢。見狀池州綠營二話不說掉頭回城,進城後就把城門都堵上了,派使者通知安慶,要他們這邊設法堵截。

雖然明知浙軍有流竄入湖廣、與夔東軍合流的意圖,但安慶綠營的精銳同樣早就去南京了。雖然比池州強些,目前安慶城內還有兩千多綠營,但兵甲齊全的也就是一半,騎兵一百多人,怎麼看也不像是能獨自擋住幾萬浙軍的樣子。

荊州水營本來拿到糧草就要啓程,但安慶得到消息後就通知了他們。雖然不認爲這羣看上去和流寇無異的浙軍有攻下安慶的本事,但所謂有備無患,安慶方面覺得荊州水營若是肯留下協助,不但能夠確保安慶的安全,而且還可以掐斷水路,如果浙軍不得不從陸路繞城而過的話,荊州水營加上安慶守軍也有機會留下一部分明軍。

接到消息後荊州水營果然沒有立刻動身,安慶方面說的不錯,現在南京已經解圍,他們趕去也沒有任何的功勞,還不如在這裡設法斬殺一些明軍,也算是沒有白跑一趟。

下了這個決心後,湖廣兵就登陸上岸,在安慶邊上紮下營寨,安慶的守將去友軍營地聯絡時,被這些湖廣兵的軍容嚇了一跳。

本來守將以爲張長庚只是爲了應付差事纔派這支軍隊來的,不想其中真有三千上下的披甲,五千輔兵也都是身強力壯,把營地整理得井井有條,工作時配合得十分默契,一看就不是臨時抓來湊數的農夫。

統帥這八千荊州兵的統帥也姓胡,大名胡老小,最初安慶守將一聽到這個名字時,就猜到他是個地方豪強,因爲湖廣形勢緊張才被張長庚賜予官身。對方的官職告身也證明了守將的判斷,不久前胡老小纔剛剛得到嶽州副將的職務和印信,大概也是因爲時日尚短,所以纔沒來得及改個正式點的名字。

雖然看到這支軍隊有戰鬥力讓安慶守將感到很高興,但他在暗暗感嘆張長庚厚道的同時,又開始擔憂這個豪強土包子能不能控制得住這支軍隊了,而且守將也有些迷惑:爲何會讓一個初來乍到的人指揮荊州的強軍。

不過見到胡副將後,安慶守將的疑惑也就煙消雲散了,胡老小看上去很年輕,也就是三十歲上下,但身上頗有勇武之氣,就好象曾經指揮過千軍萬馬一般。得知數萬浙軍逼近後,胡老小在桌面重重地拍了一下,大喝一聲:“幾萬海逆,哪裡夠本將殺的?”

胡老小拍案時的氣勢,讓安慶守將都楞住了,對方威風凜凜,言語聲中滿是金戈之音,讓人油然而生敬佩、傾倒之情。安慶守將心中讚歎不已:果然是天生將種,難怪張長庚會放心把大軍交給此人。

不過相比神威凜凜的胡老小,他部下的表現就寒磣多了,斥候頭目回報的時候安慶守將也在邊上旁聽,一開始對他們的表現還非常滿意:胡老小手下的斥候把周圍地形、地理偵探得一清二楚,短短一兩天內對周圍地勢的熟悉程度就不比安慶本地兵差太多了。但還不等守將誇讚胡老小的斥候精幹,就聽到那個頭目又沒頭沒腦地彙報了一句:“將軍,安慶說一門親事大概十五兩銀子就夠了,比咱們那邊可便宜太多啦。”

這話讓安慶守將啼笑皆非,要是斥候關心、關心糧價也不算大錯,這打聽媳婦的價格叫什麼事呢?而且守將覺得十五兩買一個農家姑娘也不算很便宜,難道湖廣那邊婚事很貴麼?不會吧,按說江南應該比湖廣物價高才對。

本來安慶守將還想以本地軍爲主力,客軍輔助,但見過胡老小還有他的軍隊後,守將立刻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力主以湖廣兵爲主力,安慶本地軍從旁協助。胡老小也不推辭,慨然接過了主帥重任,他提出的主張就是迎頭痛擊,在城外野戰擊潰浙軍,不讓一個明軍得以逃去湖廣。

這樣的主張也在安慶守將的意料之中,換他若是有胡老小麾下的強軍在手,也絕對不會再去考慮什麼堅守城池、尋找機會截殺明軍後隊了。對面的浙軍雖然人數不少,但是根據偵察所知,他們明顯沒有多少盔甲,武器也遠遠稱不上精良,大批人手裡拿着的都是木棍、木矛。

現在胡老小有八千士兵,其中三千甲兵,安慶還可以提供一千披甲和同樣數目的無甲兵,他們的無甲兵至少也都有把鋼刀。浙軍那邊看起來旗鼓也較凌亂,好像不比山賊土匪的組織性好多少,一萬清軍殺出去把他們一網打盡便是。

等浙兵靠近安慶紮營後,胡老小就邀請安慶衆將把軍隊移出城外,然後去他軍中議事。

安慶衆將趕到胡老小的中軍後,對方立刻把打算說出:“本將打算擒賊先擒王。”

“高見。”安慶守將讚道,若是能一舉擒獲賊首,那當然贏得更輕鬆,損失也會微乎其微,不過他現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做到這一點。是陣前奇襲,還是趁夜劫營?不過陣前奇襲並非易事,而趁夜劫營同樣需要仔細偵察敵方的部署,以確保能夠對敵人的中軍帳做到一擊必中。

安慶衆將也凝神屏息,等着胡老小的下文。

“本將計劃把賊首統統騙到軍中,然後把他們盡數拿下。”胡老小繼續介紹他的計劃。

“高……高見。”安慶守將嘴上依舊稱讚,不過心裡卻是懷疑:對方也不是傻子吧?如何能騙來軍中,還盡數騙來!

“不知胡將軍打算如何把賊首們都騙來呢?”有個安慶的將領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在他看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他們已經來了。”胡老小微微一笑,接着大喝一聲:“帶上來。”

隨着這聲大喝,三個明軍昂首闊步而入,全副武裝的荊州甲兵跟在他們身後,等他們進營後就密密麻麻地站在帳外。

爲首者面對着滿營的目光,面無懼色,朗聲說道:“吾乃錦衣衛千戶趙天霸。”

安慶守將皺眉思索片刻,沒有回憶起任何和這個人名有關的消息來,在心裡下了判斷:無名之輩。

“胡立濤。”另外一個明軍跟着說道:“大鬧昆明的胡二七就是我。”

“我乃姜楠,昆明格斃洪承疇,鍾祥斬殺胡全才,我都有份!”爲首者身後的另外一個明軍也跟着報出家門。

“啊!”

隨着這兩個名字報出,頓時滿營驚呼,安慶守將一躍而起,向後跳出兩步,把椅子都撞翻了。所有的安慶將領都全神貫注地防備着胡立濤和姜楠,再沒有人看趙天霸一眼,其餘二人對清軍來說,都是兇名遠播的巨寇。

“胡將軍!”安慶守將雙眼一眨不眨地盯着二人,口中焦急地大呼:“還不快把賊首都拿下?”

第55節 壓力(上)第52節 決心第2節 賞罰第15節 戰象(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失憶第30節 變化(下)第18節 激戰第26節 告狀第18節 登陸(下)第37節 等待(上)第55節 死地第30節 劍閣第45節 突破(上)第47節 約戰第57節 信件第2節 軟硬(下)第59節 議款(上)第24節 洞悉第9節 送神(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6節 示威第59節 黃雀(上)第16節 龍騎(上)第17節 衝擊(下)第12節 強渡(下)第7節 交易第55節 敵意第36節 宿命(下)第14節 應對第9節 失言第23節 瓷器第31節 名將第8節 紛亂第56節 宣戰(下)第50節 債券(上)第36節 修路第19節 感慨(上)第29節 統一(下)第6節 魯王第12節 強渡(上)第15節 戰象(上)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上)第18節 拒絕第42節 說客第25節 壓力(下)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戰備(下)第30節 成長(上)第6節 密議(下)第38節 整訓(下)第10節 爆破第40節 入寇(上)第6節 密議(上)第53節 霸氣(上)第54節 權變(上)第44節 靖難(下)第24節 內憂(上)第48節 失誤第52節 反擊第45節 隊友(上)第31節 佯攻(下)第40節 擁立第5節 重整(上)第68節 混亂(下)第7節 演變(上)第55節 死地第36節 宿命(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9節 議款(下)第2節 VIP第35節 鞏固(下)第25節 捷報第5節 密信第26節 判斷(下)第4節 一致(上)第45節 顏面第55節 壓力(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9節 風氣(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4節 應對第15節 軍心第58節 同盟(上)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報告(下)第33節 試探第11節 兩全(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節 魯王第60節 戰俘第42節 反擊第19節 感慨(下)第14節 彈盡(上)第47節 約戰第57節 輕取第13節 提督第25節 投奔(上)第56節 待遇(下)
第55節 壓力(上)第52節 決心第2節 賞罰第15節 戰象(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失憶第30節 變化(下)第18節 激戰第26節 告狀第18節 登陸(下)第37節 等待(上)第55節 死地第30節 劍閣第45節 突破(上)第47節 約戰第57節 信件第2節 軟硬(下)第59節 議款(上)第24節 洞悉第9節 送神(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6節 示威第59節 黃雀(上)第16節 龍騎(上)第17節 衝擊(下)第12節 強渡(下)第7節 交易第55節 敵意第36節 宿命(下)第14節 應對第9節 失言第23節 瓷器第31節 名將第8節 紛亂第56節 宣戰(下)第50節 債券(上)第36節 修路第19節 感慨(上)第29節 統一(下)第6節 魯王第12節 強渡(上)第15節 戰象(上)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上)第18節 拒絕第42節 說客第25節 壓力(下)第3節 信號(上)第8節 戰備(下)第30節 成長(上)第6節 密議(下)第38節 整訓(下)第10節 爆破第40節 入寇(上)第6節 密議(上)第53節 霸氣(上)第54節 權變(上)第44節 靖難(下)第24節 內憂(上)第48節 失誤第52節 反擊第45節 隊友(上)第31節 佯攻(下)第40節 擁立第5節 重整(上)第68節 混亂(下)第7節 演變(上)第55節 死地第36節 宿命(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9節 議款(下)第2節 VIP第35節 鞏固(下)第25節 捷報第5節 密信第26節 判斷(下)第4節 一致(上)第45節 顏面第55節 壓力(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9節 風氣(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4節 應對第15節 軍心第58節 同盟(上)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報告(下)第33節 試探第11節 兩全(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節 魯王第60節 戰俘第42節 反擊第19節 感慨(下)第14節 彈盡(上)第47節 約戰第57節 輕取第13節 提督第25節 投奔(上)第56節 待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