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統一(上)

有時還會爲了較大的展露目標而聚集起來,比如文安之號召的重慶之戰就屬於後者,而上次鄧名參與的湖北系列戰役就屬於前者。

同盟關係形成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實力處於絕對優勢,對其他將領擁有生殺予奪權利的領袖,因此直到現在爲止,虁東明軍一直遵循另外一套遊戲規則。那就是鄧名見到戰利品屬於個人所有,不需要上繳,分給同盟多少完全處於個人自由,如果是聯合作戰那麼事先就會確定好分配比例。現在這個同盟加入了鄧名的成都集團,在今天之前,鄧名同樣在這個遊戲規則下與其他明軍將領進行聯繫。

但隨着成都集團的快速膨脹,同盟的均勢正在被打破,以前即使是李來亨都對其他將領沒有明顯的優勢,但現在鄧名的成都集團已經明顯取得了對實力最小的黨守素、王光興等人的壓倒性優勢;郝搖旗、賀珍這些因爲湖北戰役而實力大增的集團也難以和成都集團相比;即使是和鄧名走的最近、得利也最多的劉體純、李來亨二人,估計也會在數年之內被鄧名遠遠拋下,開始失去平起平坐的盟友地位。

這次的納稅問題,對李來亨、劉體純他們來說,這不過是鄧名願意給予的幫助而已,性質和鄧名分給漢水流域的明軍的那些錢糧沒有什麼區別;根據盟友之間的規則,鄧名完全可以不給,他就是停止補貼虁東軍其他人也沒有話好說。

當然,這可能會造成虁東軍新生不滿,他們可能會暗地裡給鄧名搗亂,至少是不積極主動地配合鄧名的戰略。

接下來就是一條很熟悉的老路,摩擦製造出越來越多的怨恨,隨着成都集團的實力繼續膨脹,當這個集團自感到它的力量足以制服前盟友的時候,就會要求對方臣服,按照成都的指示調整內外政策;如果對方不肯完全聽從成都的指揮,強大的成都集團就會嘗試武力強迫虁東服從自己。

這種嘗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東林要求福王讓位,璐王登基,若是福王派不同意就武力解決;再比如何騰蛟把啃骨頭的任務交給不馴服的部下、把輕鬆並且有巨大實惠的戰鬥交給自己的嫡系,如果前者不同意就武力解決;還比如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如果兄弟不同意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戰略思考,那就調集幾十萬兵馬武力解決。

其實這也是一種統一戰爭,幾乎所有的將領都相信,爲了統一中國這個宏偉目標,必須要在內部首先進行統一戰爭,這也就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在鄧名的印象裡,在大部分古人心目中,這個大一統思想都是不需要去反思的真理,即使是他前世辛亥革命後,武力解決意見不同的盟友仍是下意識一般的反應。

“想必虎帥已經知道我在武昌執行的政策,”鄧名琢磨了一會兒,已經有了一個想法:“如果聽憑他們這樣納稅,那他們就會拿到我根本負擔不起的欠條,我如果不毀約的話,那就只能傾家蕩產。”

爲了維持自己的信用,鄧名已經做出了很多犧牲。比如那個極不合理的欠條憑證和白銀的兌換比,讓鄧名給出的補償不是稅額的一半,而是一倍半,再加上緊俏貨物能帶來的利潤,明軍因爲這條協議條款而損失慘重;即使如此,鄧名在仔細權衡後,仍然沒有將它立刻廢除,而且對陸塵音宣佈,今年明軍依舊會遵守這條條款進行補償,但明年要減少三成,而從後年開始,明軍就要按照市價補償給他們納稅額的一半。

就此事鄧名也向武昌方面說明:於佑明和樸煩根本沒有資格代表他簽署這樣的條款,但既然鄧名以前沒有向武昌明確這一點,所以他會承擔他那一部分責任,用這個補償條款替代那個非法條款。

把自己的政策仔細地給李來亨介紹一遍後,鄧名認真地說道:“以前那個條款是我手下人揹着我胡來的,但這個新條款是我答應的,所以今年虎帥每多收一石米,我就付出去一兩五錢銀子和等值的貨物優先購買權;如果虎帥和劉將軍不檢查賬冊,那我除了毀約確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而一旦毀約,我也就無法繼續補償虁東軍,虎帥、劉將軍和本地縉紳的關係就要重新惡化。”

本來李來亨只是覺得有趣,雖然他猜到這大概會對鄧名有害,但李來亨從來沒有想到後果這麼嚴重。在鄧名說話前,李來亨甚至有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他和劉體純也按照報上來的田畝收稅,然後鄧名翻臉不認賬,這樣李來亨大賺一筆,而鄧名也不會吃虧。

“這樣做斷然不可,”聽李來亨說了他的想法後,鄧名馬上搖頭:“一旦我毀約,那武昌縉紳不用說,好多人損失慘重肯定大怒,肯定會千方百計對長江航運下手;就是虎帥和劉將軍這裡,大批百姓投充了,甚至多繳了租子,但最後什麼補償都沒有——縉紳拿不到也不會給他們,他們只會把責任一股腦推卸給我們,他們本鄉本土的,百姓肯定信他們要比信我們多得多,最後虎帥多收了一些糧食,但丟了民心;還牽連我丟了辛苦打下的長江航運。”

聽鄧名仔細一分析,李來亨也覺得問題嚴重,他本來還以爲只是耍了那批武昌縉紳而已,更認爲自己和鄧名都有軍隊在手,就是讓對方吃個大虧也不擔心對方能把自己如何。

“那該怎麼辦?”李來亨思考了一會兒,突然說道:“這些縉紳其實很愚蠢啊,他們要是少報一些田地,說不定提督也就認了。現在他們一擁而上,最後提督肯定得毀約,他們什麼也得不到,還賠了好多錢糧。”

“他們不是蠢,而是太聰明瞭。”鄧名苦笑着搖搖頭,這些縉紳一個個都精明的很,大概有好幾個人都想到了利用鄧名疏忽爲自己謀利的方法,有些人可能還通知了自己的親友,最後一傳十、十傳百擴散開,大家都不甘人後,一擁而上虛報田畝、招攬百姓投充。最後結果只能是一拍兩散,縉紳虧了錢糧、李來亨失去人心、鄧名丟了信用和長江貿易便利,三輸,誰都沒有好處:“崇禎年間國家如何崩潰的?還不就是大家都想佔便宜,最後全輸。”

傳統的對策就是統一戰爭,這甚至可以說是動物本能,就好像一羣狼或者一羣猴子,完成統一的狼王或猴王可以勒令大夥兒邊上站着看,它先吃,吃夠了換別人上,誰也別搶,從而減少爭奪廝打的內耗,不至於爲了搶兩口食搞得全族覆滅。

以狼和猴子的智力,只要在它們的視野範圍內,它們就可以做到英明神武;人的智力顯然傲視狼和猴子,絕對有在更大程度上做到英明神武的能力,比如熊蘭在萬縣搞的軍屯就很成功,人數高達幾千,但生產效率蠻不錯的,鄧名視察的時候也沒發現有什麼不公。

從減少內耗的角度來說,統一是絕對必要的,如果南明內部的派系統一戰爭已經完成,而不是在滿清南下的時候才展開較量的話,或許南明命運還能強一些,比如南宋就較南明有利,金兵把趙構的兄弟們一股腦都抓走,幫他打贏了統一戰爭;而選擇武力解決對手更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從地球上動物出現以來,我們的祖先就一直是這樣解決內耗問題的,這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只要人類一天還屬於地球動物就一定會有這種衝動,至於地盤超過萬里、族人數以萬計後該怎麼辦?原始生物沒有義務對此作出前瞻性安排。

根據本能而建立的傳統,鄧名應該用武力威脅李來亨和劉體純,讓他不得多收取稅收——犧牲他們的利益和集團利益,來保證鄧名不吃虧;而李來亨和劉體純再一層層威脅下去,讓胥吏不得收受賄賂,損害他們自己的利益以便鄧名的利益能夠得到實現——他們的頂頭上司李來亨和劉體純的利益也沒有保住,但是他們不無條件臣服就要面對成都的軍事打擊。

“我建議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不是衙門,沒有命令的權利,來負責協調我們彼此間的關係。”從這件事,鄧名也意識到四川的軍政統一的重要性,以前明軍各個集團的規模都不大,彼此之間的利益衝突相對較小,合作的模式也很簡單,就是一起出兵罷了;而現在隨着軍事勝利,明軍個集團都開始膨脹,內耗也隨着利益衝突爭奪而變得嚴重起來,至於合作更是不會僅限於共同出兵了。鄧名需要袁宗第駐守萬縣幫他見識重慶水師,需要李來亨、劉體純幫他防禦三峽,需要郝搖旗、賀珍控制漢水流域掩護側翼,也需要他們在諸如稅收這種事上和成都步調一致。

統一勢在必行,不過鄧名知道他不一定要發動戰爭。

第49節 訓練第32節 爭奪(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3節 擒賊第31節 大敵(上)第50節 金磚第21節 根基第7節 變臉(下)第44節 失蹤第34節 糊塗(下)第43節 徵兵第51節 救援第6節 密議(下)第7節 窮途第59節 助剿第6節 密議(下)第52節 決心第4節 棟樑第52節 反擊第34節 晉王(下)第9節 送神(上)第1節 精明(下)第30節 大敵(下)第59節 撤軍第8節 戰備(下)第18節 詔書(下)第10節 默契第15節 出降(下)第54節 官銜第2節 競爭第51節 夢想(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6節 分攤(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7節 報告(上)第20節 僞詔(上)第32節 扶持第53節 霸氣(上)第26節 兄弟(上)第26節 生意(上)第60節 人心(上)第19節 一騎第25節 棄軍第25節 投奔(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9節 良機第50節 動向(上)第25節 投奔(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4節 投機(下)第30節 變化(上)第68節 混亂(下)第8節 震怒(上)第4節 平衡第5節 協作(上)第20節 廷議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干涉(下)第23節 瓷器第8節 進軍第40節 打賭第2節 軟硬(下)第11節 劫營(上)第27節 圍攻(上)第15節 戰象(上)第33節 問策(上)第17節 虛招(上)第7節 演變(下)第60節 算盤(下)第38節 整頓(上)第22節 突破(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8節 城前(下)第14節 初捷第47節 獎勵第34節 問候(上)第2節 抵x制第57節 信件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4節 彈盡(下)第37節 重慶第40節 印象(下)第1節 失憶第51節 夢想(中)第45節 突破(下)第44節 中介第5節 放棄(上)第51節 夢想(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1節 劫營(下)第34節 糊塗(下)第57節 輕取第45節 合作第23節 援助第14節 初捷第2節 賞罰第12節 圍困(上)
第49節 訓練第32節 爭奪(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3節 擒賊第31節 大敵(上)第50節 金磚第21節 根基第7節 變臉(下)第44節 失蹤第34節 糊塗(下)第43節 徵兵第51節 救援第6節 密議(下)第7節 窮途第59節 助剿第6節 密議(下)第52節 決心第4節 棟樑第52節 反擊第34節 晉王(下)第9節 送神(上)第1節 精明(下)第30節 大敵(下)第59節 撤軍第8節 戰備(下)第18節 詔書(下)第10節 默契第15節 出降(下)第54節 官銜第2節 競爭第51節 夢想(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6節 分攤(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7節 報告(上)第20節 僞詔(上)第32節 扶持第53節 霸氣(上)第26節 兄弟(上)第26節 生意(上)第60節 人心(上)第19節 一騎第25節 棄軍第25節 投奔(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9節 良機第50節 動向(上)第25節 投奔(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6節 宿命(下)第54節 投機(下)第30節 變化(上)第68節 混亂(下)第8節 震怒(上)第4節 平衡第5節 協作(上)第20節 廷議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干涉(下)第23節 瓷器第8節 進軍第40節 打賭第2節 軟硬(下)第11節 劫營(上)第27節 圍攻(上)第15節 戰象(上)第33節 問策(上)第17節 虛招(上)第7節 演變(下)第60節 算盤(下)第38節 整頓(上)第22節 突破(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8節 城前(下)第14節 初捷第47節 獎勵第34節 問候(上)第2節 抵x制第57節 信件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4節 彈盡(下)第37節 重慶第40節 印象(下)第1節 失憶第51節 夢想(中)第45節 突破(下)第44節 中介第5節 放棄(上)第51節 夢想(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1節 劫營(下)第34節 糊塗(下)第57節 輕取第45節 合作第23節 援助第14節 初捷第2節 賞罰第12節 圍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