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第三卷

皇帝現在的心思,一半在南方的海患上,一半在季衡的身上,其他事情,他都不願意花費太多心思去思索。

又過幾天,徐太妃帶着徐貴人前去季賢妃處,言語之中多有挑釁,而且甚至要將大皇子抱到自己那裡去養幾天,意思是她是好佛的,讓大皇子過去受受佛氣,說不得身子骨就會好些了。

皇帝已經有六七天沒有到過端陽宮,季賢妃有了點不知所措,心想是自己將皇帝逼急了嗎,惹了皇帝厭惡,所以皇帝不過來了。

當然,皇帝沒來她這端陽宮,宮裡其他女人那裡,他也沒有去。

這件事讓季賢妃稍稍好受了點。

一番思索,在又一次徐太妃要接走大皇子時,季賢妃沒有強行將大皇子搶下來,而是任由徐太妃將大皇子抱走了。

其實要留下大皇子,季賢妃有很多法子,最直接的自然是去請皇帝來,但是季賢妃這些法子都沒有使。

大皇子的病弱身體自然不是受一受佛氣就能夠好的,所以徐太妃抱過去養之後,大皇子的身體就更不好了,而且大約是因爲哭鬧着要季賢妃而中了暑熱,這時候季賢妃纔到勤政殿去親自求見皇帝,皇帝這幾天都不敢去找季衡,因爲還沒有想出讓他乖乖生孩子的法子,所以因此事他苦惱不已,無心見季賢妃,但季賢妃也不是那麼容易打發的,她站在七月的太陽裡不走,即使有侍女爲她撐着傘,但這也不是常人能夠承受下來的,好在她有先見之明,臉上甚至沒有任何妝容,纔沒有弄出因汗水過多而妝容花掉以至於慘不忍睹的慘劇。

因季賢妃不走,皇帝只好見了她,讓她到西閣等。

季賢妃往西閣走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徐家的大將軍,徐軒的父親徐鎮。

徐鎮又要南下廣州,這是來和皇帝說事的,他還不知道徐太妃那個急性子將大皇子抱到她那裡去養的事情,所以在季賢妃對着他做了禮貌問候後,他也按照禮節回了禮,又說,“不知大皇子殿下最近可好。”

季賢妃臉上顯出了些愁苦,說,“有勞大將軍惦記,只是最近本宮也不知大皇子殿下的狀況,太妃娘娘將他接走了,本宮沒法看到他,不知他狀況。”

徐鎮這種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的老將此時也顯出了一絲驚愕的神色,季賢妃也沒聽他之後的話,就走了。

徐鎮離開皇宮時就皺了眉,心想現在可不是和季家對上的時候,徐太妃在太后薨逝後因資格老,就越發不知收斂,大皇子因早產身體不好是衆所周知的,徐太妃將他抱走,要是出了事,其實是得不償失。

徐家現在手握重兵,且控制着廣州一帶的水兵和航路,靠廣州這個商埠,就斂財無數,皇帝手中有一支民間的暗中力量,且又有那麼多眼線,徐家自然知道皇帝定然對徐家在廣州之事是瞭然於心的,但皇帝對此什麼也沒說,是完全放任了徐家,自然是看在徐家當年對皇帝親政有功的份上的。只是,現在皇帝又提拔了趙致禮去福建再組建一支水軍,就可見皇帝並不願意看到徐家獨攬南方之事,也是在忌憚徐家的意思了。

這君臣之間,永遠不可能有絕對的信任,徐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自然也對此是有所瞭解的。

季家和徐家現在在朝中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徐家對上季家可沒有什麼好處撈,所以,最近徐家其實有意因大皇子之事和季府拉好關係,畢竟賢妃是大皇子的養母,而徐家的貴妃是大皇子的生母,而季府裝傻沒有回覆,現在徐太妃做出這種事,恐怕季府就更不會和徐家親近了。

皇帝藉着用午膳的時間見了季賢妃,季賢妃一邊用膳,一邊又代替了佈菜太監的職責,親自爲皇帝佈菜,十分賢德的樣子,皇帝嘆道,“瑛娘,你就不必忙了,吃自己的吧。”

說得柔和而親近,倒是看不出皇帝晾了季賢妃多日了。

季賢妃跟着皇帝這麼幾年了,也知道皇帝嘴裡的話溫柔,不代表他心裡真的就把自己當回事。

她於是柔柔地謝了恩,開始吃自己的,吃完了,又親自爲皇帝奉茶。

在榻上坐下後,皇帝才問,“瑛娘可是有什麼事?”

季賢妃不覺得皇帝不知道徐太妃將大皇子抱走的事情,但是皇帝卻當不知道,她就不明白他的心思了,心想皇帝真不怕徐太妃將大皇子養死了嗎。

季賢妃說道,“大皇子殿下最近一直病着,是臣妾之罪,太妃娘娘看不過去,就將大皇子抱過去養去了,臣妾不敢從太妃娘娘那裡將大皇子要回來,所以只得來請示皇上。”

皇帝嘆了一聲,道,“太妃也真是胡鬧,你用沒用心,朕能不比她清楚。你回去吧,朕讓張和生去將大皇子抱回給你。”

季賢妃於是謝了恩,又說,“大皇子最近身子弱,又總是盼着皇上您……”

皇帝點點頭,“朕今日去看看他。”

季賢妃這才滿意了,要告退的時候,皇帝突然又說道,“朕知道你養育大皇子的辛苦,你是他的養母,他以後也只會認你的。對着太妃,爲大皇子好的時候,你也當用心。”

季賢妃這下趕緊應了,知道自己那點心思皇帝是看在眼裡的,不由心裡凜了一凜。

季賢妃出去了,皇帝目光幽深地看着她的背影,直到她出了門被門簾子擋住了身影他才收回目光,而同時心裡也有了計較。

皇帝心裡有了計較,就用手託着腦袋靠在榻上假寐,柳升進來低聲勸他道,“皇上,您要是累了,就去牀上午睡一陣吧。”

皇帝閉着眼睛沒有睜開,道,“朕不睡。去讓張和生來。”

以前張和生是柳升手下的小內監,現在卻是和他對等的大太監了,兩人也是暗地裡有了些糾葛,不過柳升到底是皇帝身邊最受器重信任的總管太監,他自己也是清楚,所以越發以皇帝爲重,不和一般人見識,出去讓人傳了張和生來。

張和生進了西閣,看皇帝閉着眼睛,就輕聲細語地請了個安,要是皇帝睡着了,自然是吵不醒他,要是皇帝沒睡,也該知道他來了。

皇帝果真睜開了眼,看了他一眼,然後就吩咐他去徐太妃那裡將大皇子抱回給季賢妃,但是一定要強調是季賢妃讓皇帝這般去做的。然後又讓他叫個人去叫翁太醫到他這裡來。

張和生既然能夠得皇帝的重用,雖然他沒有柳升那麼急智,卻也有些聰明頭腦,最重要也是十分忠心,不過他猜不出皇帝這到底是有什麼深意,卻知道皇帝是要徐太妃和季賢妃之間矛盾加大的,他不得不想,難道皇帝不喜歡季賢妃了?但他又覺得不至於。

張和生領命而去,而又叫了小內監去叫了翁太醫到勤政殿來。

翁太醫現在幾乎每日都要來見皇帝,儼然是最受皇帝信賴的太醫了,而且皇帝又給他升了職給了賞,一時之間在太醫院炙手可熱了。

不過翁太醫不是個趾高氣揚的人,反而比以前更沉默和專研起來了。

皇帝這次是在勤政殿專做休息的裡間裡見了翁太醫,然後對他說了些話。

翁太醫聽了之後只覺得心中驚濤駭浪,不過即使驚濤駭浪,他也只得忍了,但臉上表現出的驚訝卻並不能及時收回去,皇帝也沒有理他那麼多,只是說,“就如此辦吧。”

翁太醫作爲醫者,又在皇宮這個最殘酷的地方做大夫,更是見慣生死的,但他此時也有些不忍,只因那畢竟是龍種。

雖如此,翁太醫還是應了。

皇帝於是對他擺擺手,讓他離開了。

當天,即使徐太妃對季賢妃破口大罵了好幾句,大皇子還是被抱回了端陽宮給季賢妃養。

因大皇子身體在徐太妃那裡被養得更差了,又添了熱症,於是一時之間,太醫院有三位太醫一直守在大皇子身邊給看病照顧。

季賢妃對徐太妃憤恨不已,表面上卻只是深深憂慮起大皇子的狀況來。

皇帝至今只有這麼一個皇子,而且這個皇子還搭上了一個妃子的命和一個皇后的位,這個皇子即使現在還沒有封太子,但也是矜貴無比的。大家都如此認爲。

又過了幾日,大皇子的熱症一直沒有好,甚至口舌生瘡,連皇帝都過去陪了好多次,但大皇子的症狀還是不見好,皇帝發了大怒,罵太醫們沒用,只是簡單的熱症都沒降下去。

而季賢妃也受了牽連,季賢妃在鬱結於心的情況下就說本來大皇子身體就不好,徐太妃卻要將他抱過去養,是被徐太妃抱去了,大皇子的身體才更差的,而且添了熱症。

季賢妃這話直指徐太妃,徐太妃也不能坐以待斃了,但是又沒有什麼好法子對付,因爲大皇子的確是被抱到她那裡去後才添的熱症。

在徐太妃正是無法的時候,有個季賢妃身邊的小宮女造訪了徐太妃如此如此說了一席話。

當日晚上,徐太妃突然來見了皇帝,一見到就噗通一聲跪下了,口中喊道,“請皇上可憐可憐大皇子,爲大皇子做主。”

皇帝震驚道,“太妃請起,這是做什麼。”

徐太妃卻不肯起來,還哭哭啼啼地說了很大一席話,“季家瑛娘婢子所生,心狠手辣,爲了將大皇子生病不愈之事強加於哀家,這幾日,每日晚上趁着無人就喂他喝乾桂圓茶,大皇子本就是虛熱之症,現在喝這幹桂圓茶又是大燥大熱之物,虛熱之症當然不會好。皇上,您這是錯信了她,枉她用着這一賢字,卻謀害皇室子孫,其罪當誅。”

皇帝十分震驚,繼而大怒。

於是親自帶人前往端陽宮,當晚端陽宮裡燈火通明,皇帝雷霆震怒,因爲的確是查到季賢妃這裡用了桂圓,而且季賢妃身邊的一個宮女也招認了季賢妃的確給大皇子喝了桂圓湯,故而季賢妃立即就被監/禁了起來,要被定罪。

而大皇子則是親自被皇帝接到麒麟殿去養去了。

從結果看來,皇帝沒把大皇子給徐貴人養,似乎是連徐太妃和徐貴人也不信任的。

大皇子本就身體弱,從他出生,太醫們也一直沒有敢保證他能夠保住,又經過這麼一通折騰,大皇子幾乎是在熬着最後的元氣了。

而端陽宮裡出的問題,到第二天,季家才知道。

季大人在宮裡不是沒有人脈,所以是第二天一大早就知道了。

是時他和季衡都還沒有去上值。

有人騎快馬來通報給季大人知道了這件事,季大人聽後一下子就臉色一白,即使他歷經了無數大事,當年被刺殺時被劍刺到面門前了都還能夠保持鎮定,他此時卻是也流露出了震驚和不敢相信。

感謝了來報信之人,而來報信之人也不敢多逗留,偷偷地趕緊又走了,季大人就讓人去叫了季衡前來書房。

季衡這些天精神好了很多,因爲他那次在皇帝跟前中暑之後,翁太醫幾乎每天都會去看看他,而且宮裡每天都給集史閣裡送吃的,因爲並不只是給他送,而他知道這是皇帝的一種示好,且只是對他的示好,但他也只得受着。

似乎是吃了這些東西,所以身體好了很多,不過因爲沒有來月事,季衡便也沒有多想,是皇帝要將他的身體調成女人,他也就沒有產生警惕之心。

季衡正穿好了官服常服,也吃了些東西,前幾天皇帝又讓送了宮裡新調的薰香來,因爲這個薰香味道季衡很喜歡,所以最近都在用,身上的淡淡橘香縈繞鼻端,便也心情不錯。

許氏要送他出門,嘮嘮叨叨地說,“你這做官了日日裡忙來忙去的,都不能去西山避暑。要我說,你反正是修史書,就給長官告個假,帶着書到西山去修,沒什麼不行的。”

季衡笑着道,“母親,你太小瞧我了,我纔沒那麼怕熱,再說,蘭臺閣裡並不熱,又能和幾位大人探討學問,比西山的風吹松柏的陰涼還要好得多,倒是母親你不必在家守着我,去西山避暑去吧。”

許氏搖頭道,“我一個人去了有什麼意思。”

說到這裡,她就道,“其實我給你看了幾門親,幾位姑娘家都是不錯的,你什麼時候有空閒了,咱們找個法子見一見,給你把親事定下來了。這樣明年我就真不管你,讓你媳婦在家裡管你。”

季衡愣了一下,不由想到了皇帝,在一番沉默後,他說道,“到秋天再說吧。”

許氏見季衡沉默,還以爲他是害羞了,或者是因爲身體原因起了芥蒂,就說,“我看上的必定不會差的,而且不是多麼富貴人家的女兒,倒是不用擔心。”

季衡微微點了點頭,“先不說這事了。”

來傳話的僕人在外面道,“大少爺,老爺請您趕緊去書房,說是有要事。”

122 第二卷36 第二卷159 第三卷111 第二卷324 番外308 番外32 第二卷220 第四卷55 第二卷87 第二卷122 第二卷205 第三卷110 第二卷第3章 子謂顏淵曰54 第二卷211 第四卷33 第二卷41 第二卷第1章 入宮42 第二卷90 第二卷98 第二卷99 第二卷29243 第四卷112 第二卷117 第二卷第1章 入宮180 第三卷305 第四卷224 第四卷303 第四卷31 第二卷259 第四卷261 第四卷第1章 入宮286 第四卷293 第四卷218 第四卷77 第二卷153 第三卷283 第四卷210 第四卷199 第三卷278 第四卷111 第二卷304 第四卷298 第四卷第14章 伴讀風波(一)200 第三卷270 第四卷318 番外223 第四卷288 第四卷190 第三卷第10章 第一場雪81 第二卷40 第二卷98 第二卷265 第四卷273 第四卷265 第四卷134 第三卷72 第二卷279 第四卷299 第四卷262 第四卷第9章 那時少年(二)223 第四卷117 第二卷36 第二卷236 第四卷135 第三卷318 番外343 番外37 第二卷109 第二卷331 番外151 第三卷280 第四卷77 第二卷237 第四卷78 第二卷332 番外34 第二卷186 第三卷34 第二卷201 第三卷185 第三卷141 第三卷130 第二卷110 第二卷123 第二卷174 第三卷330 番外217 第四卷328 番外127 第二卷191 第三卷210 第四卷
122 第二卷36 第二卷159 第三卷111 第二卷324 番外308 番外32 第二卷220 第四卷55 第二卷87 第二卷122 第二卷205 第三卷110 第二卷第3章 子謂顏淵曰54 第二卷211 第四卷33 第二卷41 第二卷第1章 入宮42 第二卷90 第二卷98 第二卷99 第二卷29243 第四卷112 第二卷117 第二卷第1章 入宮180 第三卷305 第四卷224 第四卷303 第四卷31 第二卷259 第四卷261 第四卷第1章 入宮286 第四卷293 第四卷218 第四卷77 第二卷153 第三卷283 第四卷210 第四卷199 第三卷278 第四卷111 第二卷304 第四卷298 第四卷第14章 伴讀風波(一)200 第三卷270 第四卷318 番外223 第四卷288 第四卷190 第三卷第10章 第一場雪81 第二卷40 第二卷98 第二卷265 第四卷273 第四卷265 第四卷134 第三卷72 第二卷279 第四卷299 第四卷262 第四卷第9章 那時少年(二)223 第四卷117 第二卷36 第二卷236 第四卷135 第三卷318 番外343 番外37 第二卷109 第二卷331 番外151 第三卷280 第四卷77 第二卷237 第四卷78 第二卷332 番外34 第二卷186 第三卷34 第二卷201 第三卷185 第三卷141 第三卷130 第二卷110 第二卷123 第二卷174 第三卷330 番外217 第四卷328 番外127 第二卷191 第三卷210 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