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宋卿唱戲袁公登臺(上)

這段時間....鄂中那邊,李漢正在小心經營着自己剛拿下的一畝三分地。

而外面的世界也開始變的逐漸精彩了起來。

自革命黨用都督黎元洪的名義通電全國,宣告武昌光復。同時致電上海,催促居正、黃興、宋教仁到鄂,並請孫中山速回國主持大計。

不得不說,張振武等(孫武此時還沒就任軍務部長)的這一步棋走得十分高明,通電一處,省內震驚,國內轟動。武昌三鎮到處傳言:“原來黎協統都是革命黨!”。

殘敵紛紛投降或逃竄。

但黎元洪本人卻不情願,面對既成事實,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薩”,任你怎麼相逼就是不張口,甚至鬧過幾天的絕食,好似真要爲朝廷盡忠一般。

他乃是老成謀國之人,否則也不能這幾年來一邊依靠着瑞澄與第八鎮的張彪爭起了省內掌兵之權,而另一邊卻又能與他張彪相交莫逆,甚至連他的對手都對他佩服不已。

因此別看他表面上如此做派,心裡早就盤算妥當:革命的聲勢是越來越大,看樣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現在纔剛開了個頭,最適合自己的莫過於安心做他的傀儡、不發表發表意見,革命黨叫幹什麼就幹什麼。私下卻暗中聯絡二十一混成協殘部,萬一將來清軍成功奪回武昌他也好自稱乃是遭到黨人幽禁,其餘一切不知。

當然若是革命黨僥倖得了天下,以他天下第一軍政府都督的威望,日後說不得會飛黃騰達成個什麼光景(歷史上的確如此)。

立憲派湯化龍原本是諮議局議長,現在也像模像樣地參加了臨時政府,還擔任了政事部部長,年初口口聲聲要求立憲的人現在搖身一變,唱起革命高調來居然也不落於人後,也成了標準的革命黨了,真是變得比誰都快。

在他的榜樣作用下,一大批舊官僚、立憲派進入了革命政府,對於這些省內素有公望之人,共進會的一幫人雖然不捨,但是卻也不能像對待熊秉坤、李漢等或給個參謀的閒職、或者乾脆就不去理會了,因此李漢離開的數日後,這軍政府內的形式有開始變了味道,至15日譚人鳳、居正等同盟會大佬到來之時,臨時軍政府內混入的鄉紳、舊官僚、立憲派之流已佔去了軍政府近三、四成的位子,雖說大多都是閒職,不過還是有不少像湯化龍這樣的精明之人躋身高層。

加上同盟會的發力、原本幾乎成了共進會一言堂的軍政府反而只剩下孫武一人仍擔任軍務部長這般重職,不過業已逐漸失去了臨時軍政府的指揮大權。

武昌起義成功地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極大地鼓舞了人民,上海望平街報館門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衆爭相打探湖北革命勝利發展的消息。大家都認爲滿清必敗、革命必勝,一次報上登了漢口革命軍敗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圍攻,認爲是造謠,破壞民心。

坐鎮京師的載灃明白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內閣商議派兵鎮壓。此時全國已編練成地新軍共有14個鎮、18個混成協(並非連續番號),分佈在全國各地。議來議去,認爲南方各省新軍大都不太可靠,只有寄希望於北洋六鎮。根據商議結果,載灃命令在永平參加新軍秋操的第四鎮統制王遇甲率領第四鎮、第三、第十一混成協編爲第一軍,星夜赴湖北增援。陸軍大臣蔭昌趕赴湖北,節制所有湖北軍隊及增援部隊;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海軍和長江水師,迅速開往武昌,協同作戰,主要軍艦有甲午戰爭後新購買的“海容”、“海琛”和“海籌”等;以第五鎮、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協編爲第二軍。由馮國璋率領。迅速籌備,聽候調遣;將京城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編爲第三軍。由貝勒載濤督率,駐守京畿。

應該說,這個調度還是很合理的,水路並進、兩軍依次開拔,梯度配置、形成鉗形攻勢,又有第三軍保衛大本營,但紙上談兵容易,真正執行起來只有一個結果----難!

起碼,有一人可一直都在惦記着朝廷呢!

河南彰德府安陽縣,有一村子,因臨洹水,就叫洹上村,不但風景秀麗,而且交通方便。

卻說那一日朝議之後,便有一騎快馬星夜兼程,至12日夜,便趕到了這洹上村。而這時整個村子十分熱鬧,幾乎每過片刻都有許多達官貴人來訪。原來,這一天,是隱居此間的一位大人物,正在慶祝他的五十二歲壽辰。

全村百姓感嘆,這位大人物面子好大,連彰德知府也親自來給他祝壽,讓整個村子都覺得與有榮焉。

這位大人物的人氣亦是大得不可思議,也被朝廷忌憚不敢忘,原來此人就是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又轉任軍機大臣兼外交部尚書,且兼會辦練兵大臣、兼督辦郵電大臣、兼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兼津鎮鐵路大臣、兼京漢鐵路大臣等等頭銜,一時權勢熏天,炙手可熱,卻又在三年前被攝政王載灃,一封諭旨罷免,勒令“回籍養痾”的袁宮保袁世凱。

說起來這位出身世家,十三歲賦詩“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以潛龍自詡以逐鹿自勵,弱冠就要“殺氣直上幹雲霄,一口吞盡胡天驕”,二十七歲就做上了朝鮮監國的袁大人,罷官回籍之前的人生可謂多姿多彩。

自1895年領銜在天津小站練兵,到1908年慈禧死去之時,以“北洋六鎮”爲班底,袁世凱已經經營出了一個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其手下人才濟濟,心腹佈滿朝廷,幾乎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慈禧嚥氣之後,三歲的溥儀繼位,其父載灃以攝政王名義監國。

載灃對袁世凱嫌隙甚深,上任伊始,就想除之而後快。於是找來慶親王奕劻和張之洞商量辦法。

然而立馬遭到反對。

當時有慶親王搖頭道:“殺袁世凱容易,可是,殺他,罪名不彰,死不以罪。如果人殺了,北洋軍起來造反怎麼辦?”

更有尚且健在的軍機大臣張之洞更是勸載灃打消這個主意:“主少國疑,此時萬不可輕易誅戮大臣!”

載灃本來就性子軟弱,被那諸多漢臣、袁氏黨羽一駁頓時沒轍了,因爲按照當時成例,所有諭旨,須有軍機大臣副署才能生效,有這兩人帶頭,其他軍機大臣都不會附和載灃。載灃自然可以不循成例下旨,但是他並無此決斷的能力。

最終,載灃只好以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艱難”爲由,打發他“回籍養痾”。

於是,1909年1月6日,冷風料峭之中,袁世凱從北京悽然回到老家。

袁世凱回老家後,先是居於輝縣,後又隱居洹上村。爲了消除朝廷對他的疑忌,在洹上村,他斥巨資修建了一處總面積達200多畝的大別墅,一副在此終老,頤養天年的樣子。

第157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3)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72章 後手第302章 勸進(下)第四百七十八章第225章 留些後手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748章 血染海疆4第333章 就任川督(下)第168章 又見陰謀(中)第158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4)第230章 強攻均州第510章 雷霆(6)第515章 京漢陷落(上)第四百六十八章第247章 殺機頓起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225章 留些後手第445章 大戰(二)第283章 局部反擊第567章 一觸即發(3)第454章 安徽鉅變第334章 動第712章 不宣而戰4第78章 漢川起義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221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中)第69章 第二標第六百零九章第405章 行動第502章 一觸即發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669章 動盪第316章 大動作第219章 孝感集合(下)第60章 恩威並重(完)第534章 防第128章 落魄的騙子(上)第554章 削藩第401章 吞併甘肅(四)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102章 鄂中革命軍分政府第587章 照會第529章 和談(三)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四百七十五章第597章 轟炸第317章 來自四川與北方的消息第155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1)第538章 巨頭北上第361章 餘波(上)第214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下)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128章 落魄的騙子(上)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83章 擊潰第八鎮殘兵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20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上)第501章 國外國內2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第348章 談判(下)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265章 重火力網壓制第154章 惡戰一家嶺(6)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625章 三路開戰4第431章 刺宋案第三百七十八章第654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6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301章 勸進(上)第13章 義莊(上)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567章 一觸即發(3)第391章 拉薩戰役(二)第253章 誓師奪關(上)第116章 掃平內患(2)第650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1第532章 應對(下)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87章 要變天了第101章 張梅生第275章 重九舉義與撒網第451章 大戰(八)第295章 黎宋會第676章 昂首走進1917年第554章 削藩第746章 血染海疆2第300章 枝江(下)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648章 反攻3第743章 旅順陷落1第727章 遼東惡戰2第75章 紫禁城內(中)第34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1)第717章 不宣而戰9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503章 護國肇始(上)
第157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3)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72章 後手第302章 勸進(下)第四百七十八章第225章 留些後手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748章 血染海疆4第333章 就任川督(下)第168章 又見陰謀(中)第158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4)第230章 強攻均州第510章 雷霆(6)第515章 京漢陷落(上)第四百六十八章第247章 殺機頓起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225章 留些後手第445章 大戰(二)第283章 局部反擊第567章 一觸即發(3)第454章 安徽鉅變第334章 動第712章 不宣而戰4第78章 漢川起義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221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中)第69章 第二標第六百零九章第405章 行動第502章 一觸即發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669章 動盪第316章 大動作第219章 孝感集合(下)第60章 恩威並重(完)第534章 防第128章 落魄的騙子(上)第554章 削藩第401章 吞併甘肅(四)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102章 鄂中革命軍分政府第587章 照會第529章 和談(三)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四百七十五章第597章 轟炸第317章 來自四川與北方的消息第155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1)第538章 巨頭北上第361章 餘波(上)第214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下)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128章 落魄的騙子(上)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83章 擊潰第八鎮殘兵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20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上)第501章 國外國內2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第348章 談判(下)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265章 重火力網壓制第154章 惡戰一家嶺(6)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625章 三路開戰4第431章 刺宋案第三百七十八章第654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6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301章 勸進(上)第13章 義莊(上)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567章 一觸即發(3)第391章 拉薩戰役(二)第253章 誓師奪關(上)第116章 掃平內患(2)第650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1第532章 應對(下)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87章 要變天了第101章 張梅生第275章 重九舉義與撒網第451章 大戰(八)第295章 黎宋會第676章 昂首走進1917年第554章 削藩第746章 血染海疆2第300章 枝江(下)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648章 反攻3第743章 旅順陷落1第727章 遼東惡戰2第75章 紫禁城內(中)第34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1)第717章 不宣而戰9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503章 護國肇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