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

盧循正自得意之際,忽有探子來報說劉裕已回到建康。這讓他的衆黨與都相顧失色。盧循有了退意,說道“劉裕極善用兵,我們繼續前進怕有不利。既然我們已得尋陽,不如再攻下江陵,稱雄一方,然後西聯譙縱,與東晉抗衡!”徐道覆說“不可,如今之勢有進無退。劉裕北伐剛回,精兵猛將損傷不少。我們連戰皆勝,戰士已達十餘萬,以此衆直取建康,勢如破竹。兵士們不惜犯死、攻堅力戰,就是圖的入建康取珍寶財富。如果退守一方,只怕軍士解體,日子一久又使劉裕養成勢力。到時我們恐怕又要去做四處奔逃之賊了。自主公孫恩死後,我們辛苦七載才走到今天,萬不能放棄垂成之功業啊!”盧循猶豫幾日後,最終聽從了徐道覆。

何無忌死難,再加上劉毅大敗,舉朝震恐。而劉裕伐燕,軍士又死傷過萬,病者數倍之,堪再戰者甚少。好在諸葛長民、劉毅弟劉藩等迅速將兵入衛建康,但合兵才萬餘人。劉裕不得不出重財募兵,集兵聚於石頭城。有部下建議到“妖賊來犯,我們應當分兵守住各要害。”“不,”劉裕搖頭說道“賊衆我寡,分兵更弱,且能使敵測我虛實。若一處失利,怕軍心因此沮喪,導致處處皆敗。現集衆兵於石頭城,每日都有應募者前來,可使敵不知我兵之數。臨戰之時再隨機分兵亦不爲晚!”

諸葛長民與司馬德宗都爲賊所嚇破了膽,長民說道“賊衆大舉,已近建康,此地怕是難以保全了,我們還是趕緊奉送皇帝北渡長江以避賊勢吧。先保住晉朝社稷,再緩圖平賊之計。”劉裕極力反對,向長民說道“此言甚爲荒謬。如今強賊逼迫,人人自危,莫有固志,如果皇駕遷動,立成土崩瓦解之勢,江北豈可得至!即便得至,不過遷延數日,苟活而已。賊衆大舉渡江,我們焉能自全?我軍兵士雖少,自足一戰。若能克濟,臣主同安。萬一不克,我當橫屍廟門,遂吾由來以身報國之志,斷不能竄伏草莽以求苟活。吾計已決,卿勿復言!”參軍王仲德贊同劉裕,說道“明公輔佐晉室,又新建大功,威震六合。我想賊衆雖多,本是乘虛而來,聞公凱旋,自當奔潰。若我們自先逃遁,便勢同匹夫,乃取敗之道。”劉裕聽後大喜。

盧循之兵已至秦淮河口,中外戒嚴。當劉裕看到有很多民人臨水觀望賊之情形時,忽然“哈哈哈”大笑數聲。王仲德不解,問道“羣賊已到,大戰在即,明公反而發笑,這是爲何啊!”劉裕撫髯說道“如果民衆怕賊,現在應當急於四處奔散,又怎能有心思隔水觀望。觀此情勢,民心未散,賊徒必敗。我等無需驚慌!”

徐道覆向盧循說道“我們可焚舟登陸,使士有必死之志。然後從新亭至白石分兵數道,急攻劉裕。敵寡我衆,一戰可定乾坤,天下將爲我們所有。”盧循不同意,“劉裕兵士雖少,盡皆精銳,必當與我死戰。殺傷必多,孤注一擲,獨決勝負於一戰,非必勝之道。不如按衆緩兵,慢慢逼之,使其自潰。”徐道覆返回後獨自嘆息道“盧公多疑少決,我終將爲其所誤。若吾能爲英雄驅馳,天下不足定也。”

劉裕對參議們說:“如果賊輩由新亭直進,強攻我軍,其兵衆氣銳,勝敗真的很難說。若其回泊西岸,持重遷延,必將爲我所擒。”劉裕登上石頭城觀望,起初見賊向新亭方向前進,大驚失色,身子都不由得微微顫抖,部下從未見他如此失態過。後來劉裕看到敵船回泊蔡洲,神色才安定了下來,開始佈置諸軍,伐樹木在石頭、淮口處立柵,並修治越城,築造查浦、藥園、廷尉三處堡壘。

盧循在南岸佈下伏兵,留下主力,準備從此處猛攻,而使老弱之卒乘舟駛向白石,揚言要從白石大舉進攻石頭城。劉裕與劉毅、諸葛長民北出石頭拒敵,使沈林子、徐赤特戍南岸保守查浦,戒令堅守勿動。沈林子說“妖賊奸詐,恐其白石之兵乃是疑兵。”劉裕說道“若石頭城被破,臺城立危。不論賊是實是虛,都應重防。南岸之守,賴卿努力。”當盧循東下之前,曾潛派人送信給林子,欲使其從中爲內應。林子將書信交予劉裕,因此劉裕對其極爲信任。

盧循主力進至查浦,沈林子兵不出。盧循派數十名士兵往壘前呼喊叫罵進行挑戰。沈林子仍是堅守不出。盧循兵士謾罵嘲笑不已,“哈哈,都是懦夫”“都不敢出戰”“個個像女人,回家生孩子去吧”……甚者脫光衣服,將屁股對着晉軍進行侮辱。還有的穿上女人衣服作女人姿態“看我這番動作像不像晉朝娘子軍啊?真想看看他們這樣如何能打仗!”徐赤特怒氣難遏,欲要出壘擊賊。林子阻止道“賊揚聲往白石,卻於此急尋一戰,情勢很明顯,其主力部隊一定在此。出戰正中其計,我兵既少,不如守險不出。”

徐赤特怒火攻心,不聽,帶領自己麾下軍士出壘迎戰。接戰不久,盧循伏兵齊出,徐赤特之衆大敗。徐赤特隻身一人逃至水邊,乘船逃往秦淮北岸。盧循率衆肉搏攻壘,沈林子與劉鍾等據柵力戰。賊衆攻擊越來越急,已有部分賊衆拔柵突入,沈林子身當敵衝拼命阻擊,受傷數處,衣甲盡赤。徐道覆遙問林子,“爾忘宗族之仇乎!劉裕殺汝全家,你如今卻爲仇如此賣命。”林子回道“當年我沈氏宗族明珠暗投,誤隨孫恩,家族之人失身於賊,死於戰鬥,並非爲劉公所殺。此乃我家之恥辱。劉公收納我們,給與自新之路,我誓要爲家族雪恥,擊滅爾等孫恩餘孽。”言畢又斫殺敵兵數名。無奈賊衆太多,晉軍漸感不支,多處柵欄被攻破,眼看就要失守!

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
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九章 溯流背水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四章 驚風駭浪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章 無忌有忌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四十章 懷恨南還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三十二章 同根相煎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十章 逃亡之旅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