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絕密武器(下)

值得一書的是,在廖勝功的指揮下,宋軍一度衝到蒙古回回炮前,一通炸葯包扔下去,炮手給炸死了無數,只可惜炸葯包是摻了石子的水貨,威力大減,並沒有把回回炮給摧毀。廖勝功惋惜不已,心裡把炸葯人炸馬無往不利,炸回回炮卻不行的炸葯包給罵了個狗血噴頭。

李雋看在眼裡,連連搖搖,對一個結論的印像特別深刻:假的真不了!

單從戰術上講,兩軍不分勝敗,要是從整個戰略上講,是宋軍取得了勝利。自從大戰爆發以來,宋軍是連戰皆敗,連象樣的勝利都沒有,除了朝庭的無能,將軍指揮無方以外,還在於軍隊本身的戰鬥力不如蒙古軍隊。而今天,他們和蒙古軍隊打起了硬仗,還是蒙古人最善長的野戰,能夠不分勝敗,這說明宋軍的戰鬥力已經提高了不少。

其實,宋軍能夠打得不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家門口打仗,爲了親人、民族、朝庭會激起捨生忘死的求戰意識,這是內線作戰的優勢。

對於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來說,伯顏,阿剌罕,李雋,文天祥,高達,廖勝功他們自然是一清二楚。這就更說明了時間的重要性,每過一天,宋軍的信心越足,打起來就更堅決,而蒙古大軍則會因爲師老而兵疲,越打越不經打,對於伯顏來說,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纔是他追求的目標。而對於宋軍來說,把這場戰爭拖下去,時間越長,對他們越有利。

“一定要獲得絕密武器的秘密,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結束戰爭。”伯顏暗暗下定決心,對古雷道:“看你的了。”

古雷喊一聲得令,帶領一隊親兵向正在甩動炸葯包的一隊宋軍騎兵衝去。

“來吧,韃子,過來送死。”宋軍興奮地大叫起來,把炸葯包扔了出去。

古雷一下跳到馬背上,飛身而起,和身向炸葯包撲去,正好把一個炸葯包抱在懷裡,右手一下把引信拔掉,大喊一聲:“掩護我。”親兵呼啦一下衝了過來。

高達正在附近,看得清楚,道:“不好,千萬不能讓韃子把炸葯包給搶走了。給我把韃子殺光。”指揮宋軍掩殺過去。

要知道在戰爭中,誰能保守住秘密,誰就擁有取得勝利的籌碼,要是給伯顏得到炸葯包,破獲宋軍的秘密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後果非常嚴重。

“放箭,放火箭!”高達大聲喊起來。爲了保證炸葯包不給蒙古軍隊獲得,從而破獲其中的秘密,高達特地把原來的弓箭手分散下去保護炸葯包。

隨着高達的命令,破空之聲響起,一支支火箭帶着長長的火焰向古雷射去。蒙古軍隊紀律嚴律,執行命令不折不扣,親兵們硬是用身體擋住了火箭,一個個中箭倒地。在親兵的掩護下,古雷已經跑出老遠了。

高達一見不妙,彎弓搭箭,對準古雷的背心就是一箭射去。他用的是八石硬弓,箭矢去勢如電,帶起尖銳的嘯聲直奔古雷的後背。

古雷的身手很是敏捷,從破空之聲判斷出來箭不凡,身子一滾讓開背心,高達一箭正正射中他的大腿,一下趴在地上。古雷還沒有爬起來,身上連連吃疼,給宋軍的火箭射中,一連中了好幾十箭,給射成刺蝟了。

伯顏早就看在眼裡,親自帶領一隊騎兵衝了過來,把古雷圍在中間。高達指揮宋軍趕來,一時間又哪裡衝得過去,兩隊人馬爲了一個炸葯包展開搏殺。

伯顏跳下馬,把古雷抱在懷裡,急切地道:“古雷,古雷,你要挺住。我們說好了的,滅了南宋,我們要到草原上去牧馬,你不能,不能…”一句話沒有說完,古雷欣慰地說了一句:“丞相,我完成任務了。”艱難地把炸葯包遞在伯顏手裡,雙眼一閉,闔然長逝。

“古雷!”伯顏聲嘶力竭地大喊一聲,一口鮮血噴出來,虎目中流下了眼淚。蒙古將士第一次看見心硬如鐵的伯顏流下了痛苦的眼淚。

“石子?這怎麼可能?”衆將看着伯顏把炸葯包打開,露出裡面的石子,難以置信,眼珠都差點掉下來了。

石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讓無敵的蒙古騎兵傷亡慘重,這事着實讓人難以置信,任誰乍見之下也難以相信。死傷了那麼多人,就換來一包石子,任誰也會感到鬱悶的。

伯顏畢竟是伯顏,沒有象衆將那般大驚小怪,不動聲色地裡面的小包打開,露出裡面的火葯,衆將又是一陣竊竊私議聲,給伯顏威嚴地掃視了一眼,纔不自然地停了下來。

伯顏叫人拿來一包蒙古軍中的火葯,兩相對照,仔細看了一陣,用牛皮包了一包,放在石子裡,重新打好包。提着來到帳篷外,放在回回炮上,點燃引信,命令射出去。爆炸之後,伯顏帶領衆將前去查看,衆將一看之下都驚呆了,臉上變色,臉上寫的分明是:“這怎麼可能?石子和火葯混在一起居然有這種神奇的作用?”

地上嵌了不少石子,密密麻麻的多不勝數,要是打在人身上,後果不用想也知道。回想起昨天與今天的戰事,蒙古人沒少吃這東西的苦頭,哪能不變色。

這事要是放在現代社會,很好理解。在著名的敦刻爾刻大撤退中,由於彈片給沙子裹住了,威力大減,英國遠征軍纔有機會撤出三十多萬。要是那裡不是海灘,而是多石頭的地方,在納粹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必定是傷亡慘重。這點,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承認了。

在蒙宋之際,火器的萌芽纔出現,蒙古人哪裡想得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伯顏點頭,道:“這火葯與我們用的火葯大不相同,顏色不一樣不說,威力還大得多。”看了一眼衆將,道:“我會把這事呈報給皇上,請求聖裁。”頓了頓,道:“我知道怎麼破臨安城了。”

第85章 威震東洋第35章 嚴懲漢奸第13章 會師昆明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9章 權臣伏誅(下)第81章 舌戰真金第21章 議和(上)第83章 渡河之戰第40章 血戰嘉興第28章 多情皇后(上)第37章 不期而遇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上)第7章 一網打盡第13章 增兵四川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82章 北伐燕雲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4章 賢德皇后第51章 夜襲江陰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55章 僱傭軍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37章 大都血戰第61章 郭侃入關第28章 連環計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62章 大獲全勝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1章 暴虐獸行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6章 援軍到來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1章 細菌戰第44章 誓師北伐結束感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68章 合圍汴京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47章 火燒碭山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59章 狡猾似狐第67章 無處可逃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42章 遠洋艦隊第72章 逼降漢軍第70章 決戰江南第46章 郭侃之謀第2章 兵臨城下(上)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82章 北伐燕雲第6章 斷然收網第45章 揭竿而起第46章 異軍突起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10章 戰略佈局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71章 預料之外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31章 新技術(中)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21章 絕密武器(上)第2章 幕後主使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35章 嚴懲漢奸第26章 揚州會戰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6章 十萬火急結束感言第67章 再戰郭侃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5章 英雄歸來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7章 貴妃柔情(下)
第85章 威震東洋第35章 嚴懲漢奸第13章 會師昆明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9章 權臣伏誅(下)第81章 舌戰真金第21章 議和(上)第83章 渡河之戰第40章 血戰嘉興第28章 多情皇后(上)第37章 不期而遇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上)第7章 一網打盡第13章 增兵四川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82章 北伐燕雲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4章 賢德皇后第51章 夜襲江陰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55章 僱傭軍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37章 大都血戰第61章 郭侃入關第28章 連環計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62章 大獲全勝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1章 暴虐獸行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6章 援軍到來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1章 細菌戰第44章 誓師北伐結束感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68章 合圍汴京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47章 火燒碭山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59章 狡猾似狐第67章 無處可逃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42章 遠洋艦隊第72章 逼降漢軍第70章 決戰江南第46章 郭侃之謀第2章 兵臨城下(上)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82章 北伐燕雲第6章 斷然收網第45章 揭竿而起第46章 異軍突起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80章 元太子真金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10章 戰略佈局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71章 預料之外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31章 新技術(中)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21章 絕密武器(上)第2章 幕後主使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35章 嚴懲漢奸第26章 揚州會戰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6章 十萬火急結束感言第67章 再戰郭侃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5章 英雄歸來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7章 貴妃柔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