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圍殲旭烈兀(上)

“參見皇上。小x說s屋5$5整?5理()??”李雋拉着清風道長的手大步而進,廖勝功,鄭靜和,張世傑,張珏,解晉,趙良淳,陳興道,歐軍行,杜大用,黃漢,許光漢,朱瑞祥齊向李雋施禮。

對於這些俗禮,李雋歷來不會放在心上,依然是擺手道:“免了,都坐下吧。??”拉過一張椅子,道:“道長,請坐。??”清風子謝過李雋坐了下來。??李雋坐下,廖勝功他們才坐了下來。

李雋環視衆人一眼,未語先笑,道:“朕考你們一個問題:會師是什麼意思?”

這還用問嗎?會是指會合,師當然是指軍隊,會師的意思就是從不同方向進攻的軍隊會合在一起的意思。??這問題太簡單了,李雋居然拿出來當問題來考廖勝功他們這些才智超卓之人,實在是讓人想不到。

“皇上,會師是指軍隊會合在一起的意思,好比朝廷的北伐,三路大軍在汴京會合。??”解晉想也沒有想,脫口而答。

他的話再正確也沒有了,立即得到歐軍行,張世傑,張珏他們的響應,齊道:“是啊。??”

然而,李雋這個學者的回答讓他們大爲失望,李雋的回答是:“要這麼說也不是不對,不過不夠完整,應該還有更好的說法。??”

解晉的回答已經是百分百正確了,李雋居然認爲其不對,實在是讓人想不到,廖勝功想了一下道:“還請皇上訓示。??”

“訓示就不敢了,我說一下我的淺見。??還請你們參酌。??”李雋用謙遜地學者口吻,道:“我認爲,這會師的最好解釋不僅僅是軍隊會合了,更重要的是將軍們也要會合,象我們現在,濟濟一堂,纔是真正的會師。??”

李雋這話有強辯的嫌疑。??然而解晉他們卻是眼含熱淚,很是激動地道:“謝皇上關懷!”

他們解讀出李雋話裡的真正含義。??那就是不僅僅是南宋打了大勝仗,數路大軍齊集汴京,更重要的是廖勝功他們這些將領無一損失,完好無損地到汴京與他會合。??戰爭本就是兇險之事,傷亡再所難免,即使南宋打勝了,但是將領損失重大。??那樣地話,這勝利就不完美了,會師的意義大減。

李雋能如此說話,那是因爲他很是擔心將領們地安全,把他們的安危放在心上,這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感動的事,解晉他們解讀出李雋的心聲,還有不感動的道理。×?s!?5說5?5首發

清風子點頭。??道:“軍隊會合是一大喜,將領會合又是一喜,今天實是雙喜齊至,天佑我大宋朝。??皇上,貧道以爲我們應該趁將領們齊集的時機好好議議如何殲滅旭烈兀。??”

汴京已下,忽必烈不知所蹤。??在中原的蒙古軍隊只有旭烈兀和郭侃地殘部。??這兩者中當以消滅旭烈兀爲當務之急,清風子的話立即得到衆人的支持,道:“是啊皇上。??”

一向急於公務的李雋,這次的表現有點出人意外,搖手道:“道長所言,不無道理。??不過,朕以爲這事放一放,我們還是先來吃點東西。??北伐以來,你們鞍馬勞頓,很是困苦。??難得有此時光。??趁機好好放鬆一下。??”

解晉忙道:“皇上,爲國出力。??爲朝廷盡忠,臣之本份,不敢言困苦。??還請皇上下令,只要皇上一聲令下,臣馬上把旭烈兀的人頭提來。??”

他的話引起共鳴,張珏道:“皇上,解將軍說得對,臣等早已做好殲滅旭烈兀的準備,只等皇上一聲令下了。??”

“你們能做好準備,深體朕心吶,朕很高興。??”李雋少有地端起了皇帝駕子,說了幾個朕,道:“旭烈兀現在是插翅難逃,也不爭這一頓飯掃功夫嘛。??朕給你們準備地不是什麼山珍海味,是汴京的小吃灌湯包。??一百年前,朝廷倉惶南渡,這灌湯包也隨着到了臨安,朕想你們也曾在臨安吃到過,不過正宗的灌湯包還是在汴京,我們光復了汴京,吃一吃這灌湯包又有何妨。??”(按:灌湯包在當時應該叫山洞梅華包子,本書取後世之名。??)

先前,解晉他們很是反對,聽了李雋這話,再也不會反對了。??因爲他們從李雋的話裡解讀出多種含義。??象汴京這樣重要的戰略目標給光復,按理搞一個隆重的光復儀式是情理中地事,然而李雋並沒有這麼做,這是愛惜民力,不事張揚。

沒有了這儀式,對於解晉他們這些勞苦功高的將領們來說是一種遺憾,因而李雋決定以一頓小吃來補償。??然而,這小吃又蘊含着一種深意。??灌湯包是汴京的招牌食品,自從宋室南遷之後,正宗的灌湯包就很難吃到了,將軍們在汴京吃灌湯包就更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今天他們在此情此景上吃到灌湯包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因而,一頓小吃看似平常,其實一點也不平常,既節合儉實惠,又蘊含着特別的深意,是對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肯定,可謂別開生面。×?s!?5說5?5首發

據他們對李雋的瞭解,李雋如此安排,必然是成竹在胸,吃了這頓飯後又會踏上新的征程,這無疑是別開生面地餞行。

“謝皇上隆恩!”廖勝功他們很是感動地道。

李雋衝段幹木打個手勢,道:“幹木,送上來吧。??”

段幹木應一聲,指揮一衆侍衛端來灌湯包,在衆將面前放好。

“灌湯包色如琥珀,晶瑩透明,皮薄、肉鮮、湯美,是汴京地美食,你們別錯過了。??”李雋拿起筷子,夾起一個灌湯包放在潔白的瓷碟上,道:“灌湯包地吃法有講究,你們別鬧笑話哦。??”

解晉問道:“皇上。??要怎麼吃?”

李雋的臉上掛着幾許詭笑,道:“當然是一口一口地吃。??”

他這話等於沒說,什麼東西不是一口一口地吃?解晉聽了這話,差點給噎死,嘀咕道:“不說就不說嘛,還吊人胃口。??”夾起一個灌湯包一口咬下去。??這一口咬下去,可不得了。??湯水一下濺在手指上,解晉鼻子不住翕動。??道:“好香好香。??”

“這是我請玉樓地大廚專門爲你們做的,當然香?。??”李雋一邊吃着灌湯包,一邊解釋,提醒解晉道:“你小子不要去吸手指,當心流到背上去。??”

手指上的湯水流到背上,這事出現的機率太低,解晉對李雋在用兵打仗方面絕無懷疑。??但是對這事卻是一點也不相信,嘀咕道:“有這麼邪門?”開始吸吮左手手指。??他這一吸可不得了,那湯水順着手指流到了手臂上,解晉忙去吸手臂,可是湯水又流到肘部。

解晉叫道:“流得這麼快?”手臂擡得老高,這一來,湯汁流得就更快了,一會兒就到了肩部。??跟着就到了背部。

“真夠邪門的,真的流到背上了,還這麼粘,這麼燙。??”解晉一下站起來,右手向背後伸去。

他的話立即引來一片笑聲,李雋笑道:“你小子不信邪。??現在信了吧?你小子仗是打得很好,吃東西嘛就不敢恭維了。??這灌湯包,不要從中間吃,要從底部吃,先把湯吃掉,你從中間一咬,還不湯水四溢地。??你手擡這麼高,湯水只流到背上,沒流到腳跟上,算是對得起你小子了。??χ???5?手5?5打ち??”他雋的話引來一片爆笑聲。

“皇上。??你早說嘛。??我地背現在還疼着呢。??”解晉埋怨起來。

清風子把一個灌湯包放在潔白的瓷碟上,再夾起來。??指着連着瓷碟和湯包的湯絲,道:“解將軍,你還沒有發現這個吧?”

解晉是萬萬沒有想到湯水竟有如此神奇之處,一雙虎目睜得老大,驚奇之極地道:“這也不斷?他們本事真不小,居然能把水抽成絲。??”

“要不然,人家能叫大廚?”李雋笑言。

廖勝功咬了一口灌湯包,感嘆道:“我們今天在汴京享用這等美味,固然高興,又遺憾。??”

他的話立即引起了清風子的的興趣,問道:“廖將軍,遺憾從何而來?”

“道長有所不知,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吃湯包,固然有將士們的功勞,也有皇上地功勞,更有祥甫和履善的功勞。??”廖勝功解釋道:“特別是祥甫,爲了籌措軍費,他的華髮多了許多,看着就讓人心疼。??要是他能坐在這裡與我們一道吃這湯包,估計他的華髮都會變黑。??”

他的話當然不能理解成李庭芝是食客,見了美食就樂不可支,而是說要是李庭芝能在這裡與他們同吃湯包的話,那是對李庭芝辛勤工作的最好回報。??李庭芝宵衣旰食,爲的就是光復汴京,汴京光復了,在汴京吃湯包,其意義非常之大,李庭芝必然是開心無已。

他地話一下子讓衆人的胃口大減,再也沒有了食慾。??這很好理解,他們在這裡大快朵頤,而最應該得到肯定的李庭芝卻沒有吃到,他們哪裡還有心情再吃。

李雋笑道:“你們不必內疚,朕已派人給臨安送了一批灌湯包過去,要祥甫給朝中大臣們都分發一些。??高將軍和柳將軍那裡也送了一批過去,要他們給有功的將士們分上一些。??陳宜中那裡也送了一批過去。??我們能坐在這裡吃湯包,是全體將士們的功勞,是朝中列位臣工的功勞,我們不能獨享。??”

唐明皇爲了討好楊貴妃,從廣東送新鮮地荔枝,被人譏笑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李雋給李庭芝他們千里送湯包,雖是距離遙遠,破費在所難免,但是清風子他們是絕對不敢把兩者聯繫起來,因爲這是對李庭芝他們辛勤工作的最好回報,與其說是送吃的,還不如說是送的喜訊!

“皇上!”解晉他們是感動無已,難以言語。

李雋笑道:“你們別隻顧着說話,吃吧。??吃好了,我們還要商量大事呢。??”解晉他們胃口大開,猛吃起來。

清風子讚歎道:“皇上不飾過,不掩功,德過唐宗。??”

這話的意思是說李雋記着臣子們地功勞,承認臣子們的功勞,給予臣子應得的獎賞。??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歷史事件讓人嘆惜。他們的失敗不是在於失敗之時,而是在於成功之際,究其原因在於帝王居功,不承認臣子地功勞。??正是因爲這樣,纔有一句非常有名地感嘆之詞“共患難易,共富貴難”。??比如,越王勾踐成功之後殺文種。

而能記住臣子地功勞地皇帝。??恐怕要數唐太宗了,他對功臣不是學漢光武帝劉秀地做法“退功臣,進文吏”,而是重用如故,只是要他們好自爲之罷了。

李雋雖是僅僅請解晉他們這些功臣吃一頓湯包,這是小事,但是其中的情誼就不同了,這是承認將軍們的功勞。??其意義非同凡響。

李雋哪有不明白清風子之意,道:“濟濟多士,爰成大功。??”這是《詩經》裡的話,用來讚美周文王禮賢士,人才濟濟的盛況,李雋借用這句詩。??意思是說汴京能夠光復,是將士們的功勞,請他們吃頓湯包,是他們該得的。

清風子以無限欽佩之情讚道:“皇上真仁聖之君!”

“皇上,汴京光復戰中,韃子地軍隊雜亂無緒,象沒頭蒼蠅似的,貧道以爲忽必烈很可能在炮火中遭到重創,才使得韃子軍隊無人指揮,給我們以可乘之機。??迅速收復汴京。??”清風子分析着。??道:“現在汴京光復,朝廷一面要準備圍殲旭烈兀。??一面要準備渡河北上,趁韃子沒有恢復過來之前,收復燕雲之地。??”

廖勝功很是贊同清風子的見解,道:“道長所言,我深表贊同,還請皇上下令。??”

“道長這是深謀遠慮之舉措。??渡過黃河北伐,趁韃子沒有恢復過來之前收復燕雲之地是必然之事。??”李雋點頭贊同,道:“鑑於目前的情勢,朝廷一方面要集中兵力用來圍殲旭烈兀,追擊郭侃殘部,另一方面還要圍剿那些散兵遊勇,這兵力的需要會很大。??再說了,集中所有的兵力同時渡河,這不現實,因爲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船隻。??因而,我認爲,應該分批渡河。??先抽調出一批精銳部隊,就不要他們參與圍殲旭烈兀的行動了,進度短暫地休整,然後馬上渡過黃河,攻佔一些沿河城市,爲後續部隊的渡河創造條件。??”

南宋目前面臨的形勢非常好,但是依然是“任重而道遠”。??渡過黃河後,要是僅僅是收復燕雲之地的話,那也太對不起人了,因爲還有大量的國土需要光復,東北、西北、西藏、新疆等地從秦漢之際就是中國的領土,現在卻是境外之地,應該乘大勝之機一舉光復。

再者,收復燕雲之後,蒙古人地殘部必然會向北撤退,會撤到大草原上去,利用廣漠的草原休養生息,等到實力恢復得差不多了再向南進攻,企圖恢復以前的霸業。??這點,歷史已經很好地給漢人上了一課,也先南下,上演的“土木堡事件”連明朝的皇帝都給活捉了。

因而,趁蒙古人大敗之際,元氣大傷之時,集中大軍深入漠北,進行戰略追擊就成當務之急。??戰略追擊的重要性,熟悉歷史的李雋當然不會忘記漢武大帝所做的事,漠北決戰後,匈奴主力被殲,國內很多人以國力大耗,“戶口減半”“馬匹短少”爲由,上書漢武大帝要求不要再打仗了。??漢武大帝不爲所動,集中全力進行戰略追擊,雖因霍去病病死,衛青未再帶兵,漢軍的勝仗不是太多,最終還是把匈奴給拖垮了。??當然,漢朝的代價也很大,但是漢朝耗得起,而匈奴卻耗不起。

現在,雖然華北還沒有光復,但是李雋已經面臨着當年漢武大帝進行戰略追擊地局面,決不能給蒙古人休養生息地機會,進行戰略大追擊有絕對必要。

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那就是要渡過黃河的軍隊會很多,在中原地軍隊除了留下一些剿匪、恢復治安以外,都要北渡黃河,或去東北,或去西北,或去西藏,或去新疆,或去漠北。??要把百萬大軍渡過黃河,絕不是朝夕之功,饒是南宋的海軍夠強大,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先渡過去一部分,攻佔一些城市,用一個軍事術語來說就是奪取一些有利的橋頭堡,是眼下應該納入行動的大事。

李雋接着道:“眼下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們應該把進軍東北、西北、西藏、新疆和漠北也要納入議事日程。??雖然這些事還不是我們眼下的當務之急,也應該在考慮之列了。??”

衆人以無限欽佩的口吻道:“皇上聖明。??”他們說得非常振奮。

東北、西北、西藏和新疆在秦漢之際就給收入版土,只因爲唐末戰亂才分裂出去,宋朝無能沒有把這些固有領土重新光復,而李雋決心光復這些領土,的確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喜事,由不得他們興奮。??不要說廖勝功他們高興,要是宋人真的能把這些地方光復,後人也是熱血如沸。

“現在,我們就來議議,如何收拾旭烈兀。??”李雋最後言道。

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71章 關中一道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84章 首戰日本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36章 十萬火急第89章 光復大都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58章 難解玄機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8章 突出部第47章 海上驚情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章 威振異域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58章 奇襲略陽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34章 戰略轉折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4章 南洋賓服(下)第4章 賢德皇后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57章 突圍之戰第35章 皇城激戰第2章 兵臨城下(上)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22章 議和(下)第46章 異軍突起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21章 議和(上)第76章 血債血償第47章 海上驚情第16章 三千壯士(中)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73章 關中父老第58章 突出部第85章 威震東洋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12章 軍事學院第67章 無處可逃第39章 壯懷激烈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62章 世外高人第31章 細菌戰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下)第14章 新式裝備(上)第79章 郭侃之死第29章 掃蕩淮西第81章 渡河準備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62章 世外高人第24章 亡國之君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30章 神兵天降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25章 臨安血戰(中)第11章 全面改革第52章 阿鼻地獄第44章 誓師北伐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52章 伏兵四起第4章 賢德皇后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29章 掃蕩淮西第43章 南洋賓服(上)第67章 無處可逃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36章 援助非洲第2章 兵臨城下(下)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72章 逼降漢軍第74章 屠城慘劇第37章 不期而遇第67章 另類研究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52章 伯顏去世第37章 不期而遇第31章 新技術(下)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5章 渡江北伐第31章 光復蘄黃
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71章 關中一道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84章 首戰日本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36章 十萬火急第89章 光復大都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58章 難解玄機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8章 突出部第47章 海上驚情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章 威振異域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58章 奇襲略陽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34章 戰略轉折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4章 南洋賓服(下)第4章 賢德皇后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57章 突圍之戰第35章 皇城激戰第2章 兵臨城下(上)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22章 議和(下)第46章 異軍突起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21章 議和(上)第76章 血債血償第47章 海上驚情第16章 三千壯士(中)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73章 關中父老第58章 突出部第85章 威震東洋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12章 軍事學院第67章 無處可逃第39章 壯懷激烈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62章 世外高人第31章 細菌戰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下)第14章 新式裝備(上)第79章 郭侃之死第29章 掃蕩淮西第81章 渡河準備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62章 世外高人第24章 亡國之君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30章 神兵天降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25章 臨安血戰(中)第11章 全面改革第52章 阿鼻地獄第44章 誓師北伐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52章 伏兵四起第4章 賢德皇后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29章 掃蕩淮西第43章 南洋賓服(上)第67章 無處可逃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36章 援助非洲第2章 兵臨城下(下)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72章 逼降漢軍第74章 屠城慘劇第37章 不期而遇第67章 另類研究第29章 新的威脅(中)第52章 伯顏去世第37章 不期而遇第31章 新技術(下)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5章 渡江北伐第31章 光復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