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節 調解

西安的局勢,現在已經萬分緊張。

就算張學良答應了範哈兒前來調解,但是考慮到楊虎城和手下其他將領的意見,還是要求範哈兒只能單機前往,不得攜帶太多警衛和扈從人員。

這到是讓本來準備帶上一支特種兵,看形勢不好就讓自己的特種部隊混入向老蔣表表功的範哈兒,只能無奈取消了原來的打算。

12月14日,搭載着範哈兒、宋美齡、宋子文、端納、楊秀瓊和部分隨從人員的專機,順利抵達了西安機場。張學良親自到機場迎接,並且對宋美齡態度頗爲友善。

這讓本來還擔心在西安遭遇威脅的宋美齡,悄悄的鬆了一口氣。

這位夫人雖然做事有擔當,決定冒險來這個龍潭虎穴營救自己丈夫,但畢竟是女人,擔心的地方比較多。在飛機降落前,還特意把手槍遞給端納,說:

“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

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

“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

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

那把手槍就順利的被帶了進去,並沒有被搜下。

範哈兒在一邊看了也沒說,如今的西安城中可以說聚集了千軍萬馬,想要從這麼多軍隊的包圍中,把老蔣救出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如果僅僅是拿來防身的話,倒也不錯。

張、楊剛開始與範哈兒、宋子文、宋美齡等人只是舉行了見面會,但並沒有正式的談判。對於宋美齡提出要見老蔣的要求,張學良也表示,等明後天再說,並沒有答應。二人將範哈兒、宋美齡一行安排在了賓館,就再沒其他正式的會見活動。

到是私底下,張學良馬上會見了範哈兒,提出:

“國民黨反應過度,西安形勢危急,只能求哈公出兵相助了。”

因爲範哈兒的插手,這次宋美齡抵達西安比歷史上早了好幾天,而在這個時候,南京的國民黨高層,對於東北軍、西北軍的態度,卻是明顯準備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方面繼續在高層會議上爭論,一方面卻是組織了討逆軍準備討伐張楊二人。

對此,範哈兒只是答覆:

“若中央軍確實進攻西安,範某出兵援助自然毫無疑問。只是現在形勢任由商榷餘地,不必急着行動。到是**方面的態度,必須儘快爭取拉攏,否則大事難成。”

“**紅軍方面,小弟已經有所聯絡,對方前日恢復還算友善,就是共產國際對我等行事不做好評,現還需等**高層的正式決議答覆,僅憑毛週二人之前態度看,回覆應該不會出乎弟之前預料。”張學良也是有點感慨。

在扣蔣之前,張學良、楊虎城怕國民黨破譯電文,不敢先將此事通知**和範哈兒方面,但他們認爲,事變一發動必然會得到**與紅軍的支持,不過結果卻並非完全像他們想的那樣。

事變發生後,自13日起,蘇共機關報《真理報》和《消息報》即連篇累牘抨擊西安事變,並用英語廣播(**中央有專人收聽莫斯科的英語廣播。)爲洗白自己,他們甚至指控此次事變與汪精衛有關連。儘管如此,自事變爆發起,**中央還是肯定西安事變爲抗日,是義舉,一直積極支持張、楊。毛、週二人說擬派周去西安共商大計,徵求張學良的意見,並提醒:看好蔣介石,必須由張的衛隊營看管,防止蔣收買看守人員。

扣蔣以後,西安隨時都可能遭到中央軍進攻。**、周恩來在中央決議出來之前,即致電張學良,建議將東北軍集中西安、平涼一線,十七路軍集中潼關、西安一線,紅軍鉗制寧夏、隴東一帶胡宗南、曾萬錘等部中央軍,免使西安背腹受敵。紅軍偵知樊崧甫軍向潼關急進,毛、週二人又致電張學良,要他迅速佔領潼關。南京方面明令討伐西安後,毛、周提醒張學良要把精力集中在團結東北軍與十七路軍方面,因中央軍有圍城救蔣介石的企圖。

同時,**中央令紅軍南下,與張、楊部靠攏,目的是壯其膽而振其氣,“靠近張、楊,可應付各種事變,遠離則不能”。張、楊歡迎紅軍去,紅軍規定接受友軍防地,不改變政治組織,不與民團衝突,不打土豪等新政策,符合抗日統一戰線方針。

當範哈兒、宋美齡一行人抵達西安的時候,正是張學良、楊虎城得到**初步回覆的時候。

現在的歷史,因爲範哈兒這個異類的出現,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次西安事變發生後,很多事情也引起了巨大的變化。因爲範哈兒的西南聯盟和東北軍、西北軍,都有較好的合作關係,甚至和**紅軍方面,同樣有不容掩蓋的私下交往,所以這次事變後,張學良、楊虎城代表的實力和得到的支持,也遠超歷史上真實水平。

至少,共產國際對張、楊二人的罵聲,就沒有像歷史上那麼大。

所以張學良在見宋美齡、宋子文的時候,還是很明確的重複了自己在通電中提出的要求,表示只要統一戰線抗日,他馬上就會釋放老蔣,並且願意負荊請罪。

宋美齡這邊,對於張學良的要求並不意外。

而且她很明白,以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左右國民黨中央的決策,但她卻知道有一個人絕對能讓現在的國民黨大佬們,乖乖聽話,這個人就是老蔣。所以她這次來西安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就是要見老蔣一面。在張學良答應儘快安排後,她仍舊堅持最好是第二天就能見到老蔣。

此時,由於中央軍涌入潼關,張學良要求紅軍以主力對胡宗南等部,並接防膚施、甘泉地區,使湯恩伯部不得向西與胡宗南部聯絡,此外要求陝南陳先瑞部出商雒地區側擊盧氏、靈寶,威脅東路中央軍後方。

紅軍同意陳先瑞部先去商雒,後加派了徐海東部。同時又提醒張學良:應確保蘭州、漢中兩戰略要地以孤立甘肅中央軍,蘭州有于學忠部,漢中是否請範哈兒出兵佔領。

當時範哈兒的川軍和東北軍、紅軍,早已形成了軍事默契,讓範哈兒出兵爲事變站臺,也是張學良在事變發生後,就第一時間提出來的。只是範哈兒考慮到事變發生後,國內輿論譴責張、楊的聲音很大,站出來不一定合算。本來本來國人對於老蔣**不抗日的行爲,爭論和罵聲一直比較多,但是張、楊一抓了老蔣後,很多人反而改爲支持老蔣了。覺得只有統一在一個領導人旗幟下,才能真正做到團結抗日,事變的結果,竟然是讓老蔣的聲望空前增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國人一方面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團結一致抗日,一方面卻又抨擊張、楊二人的行爲。就連西南聯盟麾下的川、康、滇、黔等地人民,也基本是持這麼一個觀點。範哈兒到了這個時候,必須得考慮到民心和支持張楊二人的效益了,所以對於紅軍和張、楊二人主張讓他佔領漢中,他雖然心動,卻是沒有馬上實施。

他一邊讓宋美齡、宋子文在張公館繼續和張學良進行交涉,一邊卻是密集和聯盟內部進行電報聯絡。與參謀長鄧錫侯和聯盟另外三位巨頭一起,商量他們到底是否要進駐漢中,幫助張學良。

沒過多久,另外三巨頭的回覆就過來了,他們建議:

“當前民心向老蔣,我部應當代表國民政府軍,率大軍進駐漢中,以威脅西安方面釋放委員長的名義,實行佔領。”

而鄧錫侯的建議,則是比較模糊了。

他認爲眼下西安局勢緊張,聯盟既和張楊二部有合作前例,自然不應該妄加敵對,白白得罪彼方。同時也要考慮時局民心,不應隨意站在幫忙抓老蔣的那一面上。至於到底選擇那邊,可以由範哈兒自己衡量作出決定。

反正一句話,這個時候,幫誰都對範哈兒沒有好處,而如果兩方同時不幫的話,則會同時得罪他們,所以範哈兒只要選擇一個幫忙相對比較合算的那個就行。

這樣的答覆,讓範哈兒十分懊惱。

考慮到現在自己本人已經到了西安,並且還是對外表態站在老蔣這一邊,在幫助宋美齡、宋子文設法營救老蔣,所以對他那邊已經有了一個交代。這個時候,就是適當往紅軍和張學良那邊,傾斜一下的時候了。

12月14日夜間,人在西安的範哈兒,致電早就率軍在陝西和四川邊界地帶的第四師師長林思存,讓他立刻帶兵進駐漢中,施行佔領。對外發表通告,呼籲絕不能傷害老蔣性命,同時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至於如果國民政府方面派兵過來借道,則立刻拒絕,若是對方行挑釁之事,則以對方想逼西安殺害委員長的名義,將入侵部隊擊退。

這個決定一出,自然是範哈兒準備兩邊討好,想在西安事變中左右逢源了。

對此,**和張學良方面,並沒有說什麼,他們知道範哈兒內心是支持他們的,至於軍事行動是不是有貪婪的目的,則是他們自認早就瞭解的“軍閥性格”,並不覺得奇怪,到是南京國民黨方面,知道範哈兒佔了漢中,卻又不允許國民黨討伐部隊過境的時候,大罵範哈兒叛國投敵,十惡不赦。

對此,範哈兒也毫不客氣,直接發動輿論攻勢,一方面爲自己冒險進入西安表功,一方面卻是指責南京方面妄動刀兵,是想逼張楊二人殺害委員長,纔是真正的十惡不赦。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卻是明顯分裂成了兩派,一方是國民黨,另一方範哈兒、張楊二部和**,目前看來,還是後者的實力稍微強大一點。

無論如何,在**代表到西安前,紅軍、東北軍與十七路軍已密切合作,並對態度問題,有了明確決定。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結果是:“中央正確地分析了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經過反覆研究,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談判。”?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對這樣一個猝然發生的重大的問題,在情況不十分清楚的條件下,**中央決定了正確的方針,這表明**已經成熟了。

15日,在先後得到了**方面和範哈兒方面的答覆和行動後,張學良終於信心十足,將蔣介石由新城大樓遷至高桂滋公館,由東北軍衛隊二營看守。並且同意了宋美齡的要求,由他本人親自陪同宋美齡去前往見老蔣。

宋美齡拿着一個梅乾菜盒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在到宋美齡後,眼淚直流,說:

“你怎麼來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齡勸蔣道:“寧抗日,勿死敵手!”

對於這次見面,範哈兒知道的並不多,只是看宋美齡回來後,明顯比去見老蔣前信心十足了很多,當即知道這位夫人肯定有所收穫。

事實也不出範哈兒預料,這位夫人,已經收到了老蔣簽發的一份手令,是給何應欽停戰三天的命令。同時張學良爲了表示對和談的誠意,也同意釋放老蔣的隨行大將蔣鼎文。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範哈兒和宋美齡等人都可以看出,這次事變和平解決的可能性很大。

12月15日,由**、朱德等15個紅軍將領致電南京國民政府,指出事變爆發“實蔣氏對外退讓、對內用兵、對民壓迫三大錯誤政策之結果”。對此“絕不可負氣橫決,反而發動空前內戰”。否則“日本乘機入寇”,“全國喪亡”。

提出:

“公等而果欲自別於蔣氏,復欲自別於親日派,謂宜立下決心,接受張、楊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之內戰,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組織統一戰線政府。”

紅軍的這份通電,是僅次於**中央名義的一種表態,目的是在要求停止對西安進攻,因爲當時中央軍已入潼關,及在潼關和兩翼共集結了中央軍9個師與馮欽哉的四十二師。要求國民黨中央接受張、楊的主張,團結禦侮。而且表示一旦抗戰,紅軍願與國民黨軍隊聯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戰場,表明與南京政府是和解而非對立的態度。

但是,其中也有“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的要求,這反映了**領導核心在策略思想上還沒有完全一致。不過“裁判”已不同於“公審”(公審也不等於殺),而“國人”則較“人民”更寬,它包括國民黨人在內。與之前的通電主要主張相比,它究竟是第二位的,可謂瑕不掩瑜。

爲了響應**紅軍的呼籲,範哈兒也再次聯合西南另外三大巨頭劉文輝、龍雲、王家烈,裹挾了劉湘、何健等人,同時致電南京國民黨中央,要求接受張學良提出的條件,接受和談。

在這樣的層層壓力下,國民黨中央,終於不像歷史上那樣,在宋、孔等人積極斡旋的時候,他們還在摩拳擦掌對東北軍、西北軍開炮。

當蔣鼎文和宋子文攜帶着老蔣的手令抵達南京後,對於西安的軍事行動,終於被國民黨中央下令暫停。

12月24日,經過多方交涉,在西南聯盟總指揮範哈兒和**代表周的見證下,蔣中正接受了張學良提出的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以及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等。

但是蔣介石沒有意願爲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東北軍和西北軍有部下向張學良反應不滿,稱:“我們提着腦袋給你幹,怎麼到最後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學良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現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爲領袖,那麼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現在要一個君子協議也很好。”張學良的這個提議遭到了楊虎城的反對,但是範哈兒和**方面,卻都表示支持。

大家看得很明白,老蔣簽約不籤,對於最終合作來說,並沒有多大影響。簽了不一定會讓他完全落實,不籤也不能讓他否定抗日的大方針。

其實這份協議,與其說是定給國人看的,還不如說是給日本人看的。

一旦公開協議說我們大家團結一致抗日了,最不能容下的,當然就是日本人。日本的戰爭準備,本來就走在中國前面,這個協議一旦公佈,必然會逼得他們提前動手,而老蔣這時候也肯定不得不加快本來就在進行的抗日準備,哪裡再可能停下。

所以協議一公佈,就算是基本達成最終目的了。

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138節 初見第195節 鏖戰第202節 轟炸第222節 統籌準備第349節 不該墜落的墜落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316節 太平洋戰區第80節 花錢也快第165節 聽演講和感受第191節 上海開戰第336節 決定性的海戰第121節 白銀問題第286節 戰線穩定序傻大兵第84節 遂寧和談第64節 小科目演練第96節 聯合調查第99節 英國領事第87節 輪船第277節 局部勝利第308節 全面大戰第162節 火箭第167節 遲緩德日結盟第169節 說服第307節 珍珠港之晨第238節 報復性轟炸第91節 招工第374節 破交作戰第158節 飛行大王休斯第337節 確定第24節 人選第160節 七七準備第137節 美人魚楊秀瓊第191節 上海開戰第114節 滇緬鐵路公路第250節 組建暹羅反獨裁聯軍第315節 東南亞盟軍司令第364節 讓印度赤化吧第29節 初步敲定第280節 另一邊第282節 香月撤職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183節 兩線第48節 孔祥熙第205節 裝甲汽車發威第272節 徵召飛行員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9節 老夫老妻第359節 對日決議第286節 戰線穩定第257節 徐州戰幕拉開第256節 重慶諜影第316節 太平洋戰區第218節 退出佳境來了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10節 姨太太們第153節 南京秋季演習第300節 戰局對日本的鼓動第138節 初見第32節 代理人第315節 東南亞盟軍司令第126節 中運一號第364節 讓印度赤化吧第281節 史迪威第82節 討官要地盤第361節 撇開蘇聯第238節 報復性轟炸第327節 新式海戰第181節 提前的統一戰第126節 中運一號第322節 戰線站穩了第325節 油田保衛戰計劃第270節 教科書般的襲擊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150節 文物西遷準備第9節 老夫老妻第344節 消極怠工第325節 油田保衛戰計劃第30節 投資房產第297節 不相關的戰爭第334節 盟國在歐洲的逆轉第282節 香月撤職第298節 美日之戰的必然第235節 緊迫的一年第八十三節第95節 行刺第26節 抵滬第91節 招工第339節 中途島第289節 虛假和平第134節 雷達第275節 徐州決戰第303節 合作誠意第97節 劉湘出川第292節 諾門罕的變化第36節 要人第80節 花錢也快第40節 市府態度第370節 選定
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138節 初見第195節 鏖戰第202節 轟炸第222節 統籌準備第349節 不該墜落的墜落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316節 太平洋戰區第80節 花錢也快第165節 聽演講和感受第191節 上海開戰第336節 決定性的海戰第121節 白銀問題第286節 戰線穩定序傻大兵第84節 遂寧和談第64節 小科目演練第96節 聯合調查第99節 英國領事第87節 輪船第277節 局部勝利第308節 全面大戰第162節 火箭第167節 遲緩德日結盟第169節 說服第307節 珍珠港之晨第238節 報復性轟炸第91節 招工第374節 破交作戰第158節 飛行大王休斯第337節 確定第24節 人選第160節 七七準備第137節 美人魚楊秀瓊第191節 上海開戰第114節 滇緬鐵路公路第250節 組建暹羅反獨裁聯軍第315節 東南亞盟軍司令第364節 讓印度赤化吧第29節 初步敲定第280節 另一邊第282節 香月撤職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183節 兩線第48節 孔祥熙第205節 裝甲汽車發威第272節 徵召飛行員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9節 老夫老妻第359節 對日決議第286節 戰線穩定第257節 徐州戰幕拉開第256節 重慶諜影第316節 太平洋戰區第218節 退出佳境來了第267節 對手更換第10節 姨太太們第153節 南京秋季演習第300節 戰局對日本的鼓動第138節 初見第32節 代理人第315節 東南亞盟軍司令第126節 中運一號第364節 讓印度赤化吧第281節 史迪威第82節 討官要地盤第361節 撇開蘇聯第238節 報復性轟炸第327節 新式海戰第181節 提前的統一戰第126節 中運一號第322節 戰線站穩了第325節 油田保衛戰計劃第270節 教科書般的襲擊第54節 大屠殺提醒第150節 文物西遷準備第9節 老夫老妻第344節 消極怠工第325節 油田保衛戰計劃第30節 投資房產第297節 不相關的戰爭第334節 盟國在歐洲的逆轉第282節 香月撤職第298節 美日之戰的必然第235節 緊迫的一年第八十三節第95節 行刺第26節 抵滬第91節 招工第339節 中途島第289節 虛假和平第134節 雷達第275節 徐州決戰第303節 合作誠意第97節 劉湘出川第292節 諾門罕的變化第36節 要人第80節 花錢也快第40節 市府態度第370節 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