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李府

咸陽城城南,李府。

咸陽宮正殿舉行的大朝會從辰時一直持續到未時才結束。

諸多府衙將被裁撤新設三省六部的傳言,早在數月前就已經甚囂塵上。

年輕皇帝的強硬姿態從某些朝中重臣口中傳出之後,大秦朝野上下誰都知道這裁撤府衙、改革官制之事已經是勢不可擋,更何況皇帝並不是孤身一人在對抗整個大秦朝野衆多的三公九卿。

皇帝可是得到了包括大將軍太保蒙恬、左丞相馮去疾、太師尉繚、宗正嬴騰、軍方王氏一族以及以蘇、方、範三大世家爲代表的一干老秦世家貴族的絕對支持。

所以,不能進入議政堂的大秦羣臣們真正關注的無外乎這新設的三省六部能夠有多少人有份位列其中,有多少人能夠衝上潮頭,又會有多少人會直接被拍死在水底。

李府大堂,檀煙寥寥,正在觥籌交錯。

“公子,這,吃相未免有些太過難看了些吧。”

姚賈端起身前銅案上的酒樽,哧溜一口飲盡,悶聲道。說話間,手悄然朝天上指了指。

這話音,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只是滿殿的李系朝臣嘴上雖然一直在打着哈哈看似聊的歡快,但是眼睛卻是一直注視着堂中最上首的四張銅案。

那四張銅案後坐的人,纔是能決定這堂中乃至大秦很多人命運存在的人。

李斯長子右丞相李由高坐大堂上首,在他下方則是原廷尉如今遷任刑部尚書實爲正二品大員的姚賈、原太僕現太僕寺卿正二品大員馬興以及戶部尚書同爲正二品大員的胡毋敬三人。

丞相府李斯一系四大支柱廷尉姚賈、奉常胡毋敬、治粟內史鄭國以及太僕馬興,只是今天不知爲何到場的只有三人,新任工部尚書鄭國卻是未見。

原本主掌皇家車馬的太僕府沒有裁撤,而是更名爲太僕寺,太僕馬興的官職也被更名爲正二品太僕寺卿,由原本主掌皇室車馬,變爲主掌大秦全國牛馬之政等等一切跟牲畜有關的事物。

太僕寺卿的權力相對以往太僕,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馬興這太僕寺卿之下同樣也有兩個掣肘。那就是兩個正三品太僕少卿,四個太僕寺丞,十六個太僕寺員外郎,三十六個太僕寺主事。

姚賈帶着些許怨艾的話語,周圍聽到的幾人無不一滯。緊接着偌大的大殿原本的觥籌交錯之音嘎然而止。大堂下方距離較遠的一干李系朝臣猶如被傳染般紛紛噤聲看向這大殿上首之處。

此次改制。六部統計二十四司司丞之位。還沒有公示。雖然司丞只是正五品官職,但是誰都知道這新設的六部中各司可是實打實的實權人物。

位不高,權柄卻猶重。

司丞之下還有司封令、員外郎。新設的六部絲毫不似先前各府衙各自爲政,一應諸事盡皆是由三公九卿說了算。剩下衆多官吏卻都要看各府之主的喜好來行事。

兩侍郎,四司丞,十六司封令,三十六員外郎,可以說將各部權柄盡皆下放。然後各司其職。尚書雖然貴爲一部之首,但是如果不能將兩侍郎、四司丞控制好,那麼也只是個加蓋印璽的工具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在朝會之後,一衆李系朝臣就迫不及待的齊聚李府的原因了。

如果在後世數百年,有朝臣該如此明目張膽的齊聚一起,怕是宴席還沒有散,皇宮中就已經有旨意放出直接來拿人了。

這不是典型的想要結黨或者造反的症狀麼,直接一鍋端了先。

好在大秦。還不是後世。

咸陽宮中也甚少限制朝臣私交。這也是爲什麼在始皇帝時就明知姚賈、鄭國、馬興、胡毋敬這些重臣都唯李斯馬首是瞻也不曾問罪的原因了。

大秦作爲第一個開創帝制的帝國,在政治上應該算是最爲開明的。不僅是因爲帝制初創,更因爲秦人的包容性、血性以及對皇族的忠誠。

秦以後,自漢王朝開始,華夏大地上一個帝國消亡。就會有另一個帝國興起,如此反覆,一代代的皇帝爲了保持對這天下的統治,對百姓對官員的限制也在一步步加深。

姚賈的話以及驟然安靜的大殿。讓李由剛剛端起酒樽的手不由一頓,不滿的看了姚賈一眼。李由順勢舉起酒樽高聲道:“陛下英明,諸位,同飲此杯,以祝我大秦昌盛!請!”

“陛下英明,大秦昌盛!”

堂中一干朝臣雖然不明白其中發生了什麼,但是還是紛紛舉杯,齊聲高呼道。

酒畢,大堂中再次恢復了先前喧囂之狀。至於各人心中到底作何之想,怕是隻有他們自己清楚了。

姚賈的眼神有些閃爍。

李由剛剛那不滿的眼神他看到了,其實在他話剛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錯了。不是話說的錯了,而是說的場合不對。

此際,李系羣臣酒宴,他在這個時候說出如此話語,如果被有心人聽到傳入那位耳中,那就是大不敬之罪。雖然他沒明言,但是誰能不知他說的誰?

“唉,叔父大人先前有些過了!今日只我等在,到還無礙,他日還望叔父大人多多三思。”說到這裡,李由嘆了口氣,“這大秦終究是陛下的大秦,這天下終究是陛下的天下,我等做臣子的,能爲陛下分憂那是陛下信任。叔父切記啊。”

“我知道,我知道。”姚賈舉杯連連道,灌下一口酒,掩飾自己的尷尬,完了想想似乎心中始終有所不甘,再次開口道:“只是公子,六部各司司丞、司封令、員外郎等一衆官吏,公子可和那邊議定?”

“六部,二十四司丞,九十六司封令,二百一十六人員外郎。二十四司丞陛下已有決斷,皇室兩人盡皆在兵部;關中老秦世家兩人一吏部一刑部;小侄舉薦之三人陛下盡皆允了,禮、吏、工三部各一;蒙家兵部兩人,禮部一人,吏部一人;老丞相舉薦之三人,陛下也允了,依然禮、吏、工三部各一。”

“公子舉薦爲何只有三人?下官記得當是六人才對。”

右側的胡毋敬聽到這裡,陡然疑聲道。

第295章 傳承第24章 相遇第22章 妖精第197章 伊婭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23章 對策第31章 大軍西進第67章 暗夜襲殺第8章 二世新政第128章 西進第78章 詭局第107章 藍田日暖玉生煙第46章 卷終第211章 李嫉VS虞姬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231章 相思苦第220章 尚坊禁地第79章 稷下學宮第253章 被動第196章 自由第175章 覲見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33章 戰陳縣(一)第90章 子嬰失蹤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24章 論策第138章 轟轟烈烈的大救災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7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6章 大戰起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23章 對策第255章 義演開啓第299章 回京之日第17章 吃掉!?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151章 蒙恬到第6章 膽氣俱失第72章 滿池春色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57章 國殤(一)第32章 除夕夜第33章 南下,南下!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39章 紅綠家邦(二)第63章 李斯理政第9章 那一揖的風采第34章 大秦英靈塔第269章 廢閹第307章 卷終第22章 教習第76章 江東亂(二)第246章 安排第37章 最南之南第223章 戰起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111章 七月七日晴第96章 南海趙佗第4章 偷天換日外篇四大結局第九十七章第301章 混混白沙第246章 安排第142章 猛翁仲第66章 不敗軍魂第44章 土地之議(二)第7章 子嗣第208章 神秘來客第128章 一觸即潰第137章 決堤第102章 你很好第29章 所第2章 應對第119章 萬邦來朝第82章 騎兵神器五十五章 蘇越之誓第50章 大營遭襲第29章 項梁何在?第23章 南越來人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257章 再臨阿房宮第44章 神之一族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152章 第一強軍第266章 我問你答第63章 李斯理政第7章 隆隆戰鼓第165章 同學第116章 弩殺第29章 楚國項梁?第227章 大秦必勝第49章 廣場之上第37章 又見妖精第26章 一念之間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2章 詔第266章 宣戰
第295章 傳承第24章 相遇第22章 妖精第197章 伊婭第212章 湖中小樓第23章 對策第31章 大軍西進第67章 暗夜襲殺第8章 二世新政第128章 西進第78章 詭局第107章 藍田日暖玉生煙第46章 卷終第211章 李嫉VS虞姬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231章 相思苦第220章 尚坊禁地第79章 稷下學宮第253章 被動第196章 自由第175章 覲見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33章 戰陳縣(一)第90章 子嬰失蹤第233章 大秦腦殘粉第24章 論策第138章 轟轟烈烈的大救災第235章 歸來的“逃兵”第7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6章 大戰起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23章 對策第255章 義演開啓第299章 回京之日第17章 吃掉!?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151章 蒙恬到第6章 膽氣俱失第72章 滿池春色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57章 國殤(一)第32章 除夕夜第33章 南下,南下!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39章 紅綠家邦(二)第63章 李斯理政第9章 那一揖的風采第34章 大秦英靈塔第269章 廢閹第307章 卷終第22章 教習第76章 江東亂(二)第246章 安排第37章 最南之南第223章 戰起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111章 七月七日晴第96章 南海趙佗第4章 偷天換日外篇四大結局第九十七章第301章 混混白沙第246章 安排第142章 猛翁仲第66章 不敗軍魂第44章 土地之議(二)第7章 子嗣第208章 神秘來客第128章 一觸即潰第137章 決堤第102章 你很好第29章 所第2章 應對第119章 萬邦來朝第82章 騎兵神器五十五章 蘇越之誓第50章 大營遭襲第29章 項梁何在?第23章 南越來人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257章 再臨阿房宮第44章 神之一族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239章 血性之路第152章 第一強軍第266章 我問你答第63章 李斯理政第7章 隆隆戰鼓第165章 同學第116章 弩殺第29章 楚國項梁?第227章 大秦必勝第49章 廣場之上第37章 又見妖精第26章 一念之間第38章 初見蒙恬蒙毅第2章 詔第266章 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