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樑燧和

樑國新鄭皇宮

“怎麼會這樣,輸得這麼慘?前後二十餘萬大軍,現在只剩下上巍十三萬殘兵?隆武關,武興全丟了!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樑武憤怒的摔着軍報。

上巍,新鄭前最後一座城池,上巍破,新鄭則被圍。

“陛下,爲今之計,是趕緊求和。”伊尹文與之說道。

“我知道,密報曹翰林,假談變真談。”樑武無奈的說道。

“周國不來救,我大梁果真是打不過燧國麼?”樑武有些迷惘。

“陛下,此次也許不是我大梁兵馬的問題,而是將領!”大司馬祖龍氐說道。

“將領?”樑武不解的看着祖龍氐。

“想必陛下還記得宗睢之事吧!”祖龍氐說道。

“宗睢,此人不是叛變了麼?而且連帶他的家人都跑了。此人罪大惡極,不知祖龍愛卿此言有何意?”樑武問道。

“想必陛下得到的消息,是宗驄將軍送來的奏報,說宗睢將軍臨陣叛變吧?”祖龍氐說道。

“難道不是麼?還是說另有隱情?”樑武看着祖龍氐。

“這是宗驄幕僚王欽最新送上來的密摺,臣思前想後,還是決定交由陛下處理最爲恰當。”祖龍氐拿出一份奏摺給樑武。

“我看看。”樑武翻開奏摺,越看眉頭皺的越深。

“這上面說的可是事實?”樑武陰着臉看着祖龍氐。

“不知是否是事實,但是陛下可以將當事人都喊來,問一問便清楚了。”祖龍氐說道。

奏摺裡說的是:宗驄固執己見,不聽勸告,先是將突襲有功的唐單抓了起來要處死,後是將放走唐單,而且執行突襲的宗睢抓了要綁上新鄭,最終導致兩人投遞叛國。在敵軍快要形成合圍之勢時,不聽勸告,執意要與燧國一戰,導致損失巨大。

如果按照奏摺所說,所有的責任都是宗驄,不是宗驄固執己見,肆意妄爲,就不會有武興慘敗之事。

“去將宗驄喊回來。”樑武冷冷的說道。

“陛下,此時不應該將宗驄將軍喊回,畢竟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左司馬裘友漕說道。

“宗驄在前線,只會導致我大梁損失更多。”祖龍氐說道。

“申甲田將軍,你去取代宗驄,指揮上巍兵馬,將宗驄給我押回來!”樑武對着臨武公申甲田說道。

“臣領旨。”申甲田領命而去。

“不管是不是,宗驄都不能留在前線,我大梁現在拼不起了!”樑武冷冷的說道。

“是。”裘友漕知道樑武決心已下,便不再勸阻。

燧國皇宮韜晦殿

“你是說,趙定國將軍還要求支援?”應天拿着手裡的奏摺,望着下面站着的魏琿。

“是的,陛下,趙將軍以爲,如今手裡只有二十四萬軍隊,還要分兵佔領已經奪下的城池,其餘佔領的城池守軍太少,極容易發生變故,故而請求陛下再遣軍十萬,好解決後顧之憂。”魏琿說道。

“十萬!加上先期派遣的部隊,和已經過去支援的叔笙他們的十萬大軍,那便是四十五萬大軍了,已經超過了大燧全國兵力一半的兵力了。”應天有些猶豫。

“陛下,趙將軍主要是害怕周國會背後襲擊我大燧,所以纔要求十萬人馬,還請陛下恩准!”魏琿磕頭道。

“十萬,十萬,十萬啊!”應天走來走去,猶豫不決。

“贄,糧草供給方面,還能再支撐十萬人麼?”應天看着寺人贄。

“有些困難,畢竟這兩年天災有些嚴重,這支撐三十五萬大軍就有一些問題了。”寺人贄回答道。

“魏琿,趙將軍大概還要多久能夠攻下新鄭?”應天又看着魏琿。

“如若周國不來,大約一個半月即可。”魏琿估計道。

“一個半月?那倒是挺快啊。趙定國有這個信心麼?”應天還是不放心。

“武興一戰,樑國精銳大傷元氣,十餘萬殘兵守在上巍。趙將軍估計整個新鄭兵馬不會超過十萬,若是陛下肯發兵十萬,免除後顧之憂,趙將軍一個半月必定拿下新鄭!”魏琿說道。

“好,那便準了!”應天下定決心。

“陛下,不可啊!”兵部尚書司馬雋喊道。

“爲何不可啊?”應天望着司馬雋。

“趙將軍一個半月拿下新鄭,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周國不來救援。若是周國來救,想必是沒有辦法攻下新鄭的。如此一來,我大燧可就危矣。”司馬雋說道。

“是啊!這周國若是來救可不好了。”應天又猶豫起來。

“那你覺得應該如何啊?”應天問道。

“前些日子,樑國派司禮副使曹翰林來求和,所提條件十分優越,可以趁此機會,收回一些損失,還能多拿幾座城。若是周國來救,到時我大燧必然要撤退,城拿不到,東西也拿不到,此去又損耗了諸多糧草兵馬,實在是不智。”禮部尚書張紹德說道。

“接受求和,會不會顯得我大燧怕他們了?”應天覺得面子拿不下來。

“陛下,若是他們覺得我們怕他們,完全可以以逸待勞,教教他們哪國纔是強者!”司馬雋說道。

“諸位愛卿的意思呢?”應天動搖了。

應天雖然殘暴,但是不傻。他也知道一旦周國來救樑國,他燧國就有危險。見好就收,獲取的東西自然比臨危而退要多的多。

“司馬大人言之有理!”劉俾首先支持。

“司馬大人所言甚是!”禮部尚書方仁敏也支持。

……

整個大殿,幾乎都是支持議和,從樑國退兵的。

這幫不想打仗的文官們,早就在等着這一天,所以都迫不及待的出來支持。

“既然這樣,那便議和退兵吧!這件事,張紹德,由你們禮部辦好議和之事。”應天說道。

“陛下聖明!”文武百官齊拜。

第二天,禮部就和曹翰林談好了退軍條件,樑國割讓了彰義,流風,平柯,方陽四座遠離新鄭的城池;並且賠付了二十萬兩白銀和兩萬馬匹。

第205章,逃離離山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145章,關於視聽衛第239章,關於南蠻裁軍第150章,請人第213章,修運河的錢第252章,林佩兒問漆雕殤第29章,神無子第141章,一路走好第3章,夜深第35章,不得好死第235章,是不是傻?第62章,周軍的動作第230章,商議後事第118章,比武(一)第70章,新年慶典第117章,鄭穎被抓回第50章,逼宮第73章,‘陳文廣’的救援第155章,誓師大會第232章,胡心雨的陵墓第146章,建水軍第231章,女人了不起第162章,反間計第102章,偶感風寒第168章,烏雲關之戰(二)第106章,和談反應第42章,決斷第228章,子死,母立第17章,夜襲第155章,誓師大會第153章,人選第158章,周皇被俘第208章,新鄭計劃第182章,樑國遷都第227章,宮變(二)第229章,處理第127章,鄭穎懷孕第36章,出使代國第200章,爭虛名第142章,北伐準備第8章,胡家族長第65章,同樣的等待第191章,樑代盟第125章,處罰萬弘第115章,春宵一刻第70章,新年慶典第135章,黃選第48章,萬弘的去處第228章,子死,母立第71章,萬弘受封第144章,原因第225章,文婆婆之死第91章,撤離統萬第186章,功高蓋主第94章,襄陵破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58章,周皇被俘第211章,萬弘之死第89章,劉思珺的胎兒第259章,討論封王第132章,綠帽子第167章,烏雲關之戰(一)第24章,人選第14章,改日第6章,越做越划算了第73章,‘陳文廣’的救援第232章,胡心雨的陵墓第211章,萬弘之死第38章,政變第51章,登基第60章,戰前準備第130章,南蠻叛亂(二)第85章,倉平關失守第222章,說動李伯第17章,夜襲第139章,樑國大亂第32章,代國立第17章,夜襲第128章,鄭穎出宮第178章,準備第254章,派海外使團第7章,背黑鍋第2章,小郡主第15章,對抗計劃第166章,應仲明之威第18章,等待第111章,石州刺史應仲良(二)第20章,要忍第137章,新暮方國第130章,南蠻叛亂(二)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229章,處理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15章,對抗計劃第78章,取名字第174章,陽晉之戰(一)第137章,新暮方國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147章,津南練兵
第205章,逃離離山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145章,關於視聽衛第239章,關於南蠻裁軍第150章,請人第213章,修運河的錢第252章,林佩兒問漆雕殤第29章,神無子第141章,一路走好第3章,夜深第35章,不得好死第235章,是不是傻?第62章,周軍的動作第230章,商議後事第118章,比武(一)第70章,新年慶典第117章,鄭穎被抓回第50章,逼宮第73章,‘陳文廣’的救援第155章,誓師大會第232章,胡心雨的陵墓第146章,建水軍第231章,女人了不起第162章,反間計第102章,偶感風寒第168章,烏雲關之戰(二)第106章,和談反應第42章,決斷第228章,子死,母立第17章,夜襲第155章,誓師大會第153章,人選第158章,周皇被俘第208章,新鄭計劃第182章,樑國遷都第227章,宮變(二)第229章,處理第127章,鄭穎懷孕第36章,出使代國第200章,爭虛名第142章,北伐準備第8章,胡家族長第65章,同樣的等待第191章,樑代盟第125章,處罰萬弘第115章,春宵一刻第70章,新年慶典第135章,黃選第48章,萬弘的去處第228章,子死,母立第71章,萬弘受封第144章,原因第225章,文婆婆之死第91章,撤離統萬第186章,功高蓋主第94章,襄陵破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58章,周皇被俘第211章,萬弘之死第89章,劉思珺的胎兒第259章,討論封王第132章,綠帽子第167章,烏雲關之戰(一)第24章,人選第14章,改日第6章,越做越划算了第73章,‘陳文廣’的救援第232章,胡心雨的陵墓第211章,萬弘之死第38章,政變第51章,登基第60章,戰前準備第130章,南蠻叛亂(二)第85章,倉平關失守第222章,說動李伯第17章,夜襲第139章,樑國大亂第32章,代國立第17章,夜襲第128章,鄭穎出宮第178章,準備第254章,派海外使團第7章,背黑鍋第2章,小郡主第15章,對抗計劃第166章,應仲明之威第18章,等待第111章,石州刺史應仲良(二)第20章,要忍第137章,新暮方國第130章,南蠻叛亂(二)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229章,處理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15章,對抗計劃第78章,取名字第174章,陽晉之戰(一)第137章,新暮方國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147章,津南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