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建水軍

崇德四年六月半,燧國江都,集州、明州、袁州等地發生大面積旱災。一時間餓殍遍野,百姓流離失所。

應仲良立即下令災區附近各州立馬送糧食去,協助救災,同時派出人去周、樑兩國購買糧食。

可是周、樑兩國認爲這是個削弱燧國的好機會,紛紛拒絕出售糧食給燧國。

“該死的周、樑,竟然做的如此絕!”應仲良破口大罵。

“看來,只能先動用那批糧食救救急了。”萬弘說道。

“那那件事豈不是要向後延遲?丞相就沒有什麼辦法不動用那批糧食麼?”應仲良自然知道萬弘說的糧食是哪些。

用來北伐,儲藏在方圓、津南等地的糧食!

“也不是沒有辦法,可以試着用不出口軍事物資,來威脅他們。如果他們鐵了心要我們死,那就只能動用那批糧食了。”萬弘說道。

“好,禮部,工部,你們去喝和他們談得時候,加上一句:不賣給我們糧食救災,我們就不出口礦物。”應仲良下令。

“臣等明白!”張紹德和劉禮應道。

周國,陽晉

“這燧國派人來說,要是不賣給他們糧食救災,他們就不出口鑄造兵甲的礦物,你們覺得,朕要不要賣給他們糧食?”古繼淵問道。

“糧食年年都有,可是礦物是越挖越少。臣建議和他們換,到時候他們沒有資源鑄造兵甲,一樣得玩完。”姜蕃說道。

“既然要換,就多換一些,我們可以再裝備一些部隊,也好爲以後的事做準備。”袁昶也同意。

“燧國要多少糧食?”古繼淵問道。

“五千萬石。”太禮寺卿秦思說道。

“需要這麼多麼?”古繼潭有些疑慮。

“陛下,據我們在燧國的探子回報,燧國從江都開始,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災。而這些地方都屬於燧國土地比較肥沃,人口又多的地方,五千萬石怕是都不夠。”太常卿萬佛西說道。

“那就好人做到底,多給他們些,我們也多換些物資,儲備起來。執政,我們可以拿出多少糧食交換?前提是不影響國內老百姓的生活,以及面對突發狀況。”古繼淵望着姜蕃。

“六千五百萬石吧!保險些,避免出現問題。”姜蕃估算了一下後回道。

“那麼,這件事就由太禮寺卿去辦吧!”古繼淵說道。

“臣遵旨!”秦思應道。

隨後,燧國輸出大量資源,換取了周國的救災的糧食,發送到災區。

“日前江都等地災情已經得到緩解,朕甚是欣慰。”應仲良讚道。

“全仗陛下天恩浩蕩!”澹臺節說道。

“說些有用的!”應仲良說道。

澹臺節無話可說,灰溜溜的站回去了。

“如今百姓糧食問題暫時解決了,但是水源問題還是很嚴重。燧河今年水位低下,實在出人意料。我認爲應該儘快在各地修建水庫,儲存水源,然後連通各地的大湖、大江,做到水位通流,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工部尚書劉禮建議道。

“連通江河?那你覺得將燧河和哪條河連在一起比較好?”應仲良問道。

“西邊的博江,武原江,南蠻的莫拉河三條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河流水量大,前段時間甚至發生過小規模洪災。要是把這些河流連起來,貫通到一起,可以大大的增加燧河水量,也可以分擔那幾條河流的壓力。同時,將這些河流連接到一起,還可以使整個大燧的水路更加發達,就可以直接由水路,從海州到達西邊的昂都和三蠻最南的越州,實在是利在千秋的工程啊!”劉禮說道。

“這話費,估計很大啊!而且一時之間也難以完成吧?”劉俾問道。

“確實工程量大,耗費時間久。但是一旦建成,我大燧再無旱澇之災,各地都可以安心耕種,避免在發生這次的情況:西南洪澇,中部大旱!”劉禮說道。

“嗯,那你儘快做個預算,看看需要多少錢、多少人力,到時候我讓人給你調。”應仲良點點頭。

“陛下聖明!”劉禮跪道。

“陛下,臣已經按照陛下的旨意,帶來了海州海務司最新繪製的海圖。”海州海務司司長費岸說道。

“呈上來給朕看看。”應仲良說道。

之所以要海務司繪製海圖,是因爲之前提議的由海路進攻代國這個想法,他一直覺得不錯,所以特意讓海務司製作海圖,尋找去代國的路徑。

“陛下是想從海路伐代?”萬弘終於說話了。

“對,朕覺得,大燧海岸延綿,需要水軍,而水軍建立,不能只用來防禦海盜,還可以乾點其他的事,比如伐代!”應仲良說道。

“組建水軍,起碼需要十萬人以上,纔有可能從海路攻上代國。而且我們一直沒有水軍人才,訓練這一塊也是個大問題。水軍裝備與平時的陸地部隊不一樣,這也需要花費許多的財力研究、打造。按照我們現有的實力,臣不建議現在就建設水軍。”萬弘說道。

“非也,非也。我倒是覺得,水陸配合,方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我們完全可以訓練一支,一支水陸都能作戰的部隊,這樣就不影響裝備問題,節約成本。”司馬雋說道。

“水陸配合?那也得造船啊!十萬水軍,以一船千人計算,那也需要一百艘戰船。一艘戰船不說過得,起碼要放置十幾臺弩車,才能達到它應有的效果,再加上其他的各類設施,一船起碼花費幾千兩銀子。問題是,我們造船設施也不夠,那就需要建立造船廠,需要選址,需要招募工人,需要培訓工人等等……等到我們的百艘戰艦下水,都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而且造船,就勢必要減少陸上部隊的軍費開支,軍費緊張,就無法完成擴軍,更別想早日北伐了!”萬弘說道。

“嗯,那以北伐事爲重,這造船之時,暫且不提。不過,可以先行派人去各地考察,看看哪裡適合造船。並調查清楚造船需要的原材料都在哪,需要多少價錢,將數據記錄好,也爲以後建造水軍做打算。”應仲良說道。

應仲良雖然動心水路進攻代國的計劃,但是萬弘說會拖慢北伐進程。對於他這個做夢都想統一諸國的皇帝來說,造船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臣遵旨!”劉禮等人只好接受,不再提建造水軍的事。

第30章,天下要亂了第235章,是不是傻?第9章,劫法場第9章,劫法場第140章,林佩兒第259章,討論封王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24章,人選第161章,古繼潭掌權第229章,處理第61章,各懷鬼胎第199章,趕赴離山第158章,周皇被俘第54章,盛州的抵抗第114章,朝議伐西蠻第258章,和氣滿滿第109章,應仲明來了第198章,孫準死第69章,鄭穎回宮第218章,清理第4章,獅子大開口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186章,功高蓋主第74章,胡心雨的野心第127章,鄭穎懷孕第209章,灞河之戰(一)第256章,狩獵(一)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138章,嬰齊認師第63章,這麼多人第144章,原因第201章,血戰突圍第103章,打劫第150章,請人第105章,四個小女孩第134章,士族的釘子第151章,作戰規劃(一)第26章,武興反擊戰(二)第184章,方圓被克第238章,往南第155章,誓師大會第197章,試探性進攻第71章,萬弘受封第167章,烏雲關之戰(一)第184章,方圓被克第187章,欺騙計劃第181章,突襲陽晉第183章,正統之爭第146章,建水軍第186章,功高蓋主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242章,三蠻裁軍第112章,杞人憂天?第260章,雪原屠殺第149章,準備第二次科舉考試第219章,何去何從第21章,宴會(一)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36章,渠提腱山第243章,同行第186章,功高蓋主第60章,戰前準備第93章,活捉應叔笙第88章,追擊陳文廣第82章,聊天第41章,自取其辱第112章,杞人憂天?第97章,交換第114章,朝議伐西蠻第185章,大周新君古騁第222章,說動李伯第144章,原因第177章,交換人質的人第9章,劫法場第133章,不來一發?第189章,慶功宴第108章,鄭穎的意志第106章,和談反應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41章,一路走好第104章,結盟第52章,生機第197章,試探性進攻第187章,欺騙計劃第140章,林佩兒第230章,商議後事第82章,聊天第217章,提稅議第95章,應仲良的選擇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66章,應仲良的制衡之策第39章,到達代國第99章,應叔笙投降第243章,同行第254章,派海外使團第242章,三蠻裁軍第204章,出逃前刻第235章,是不是傻?第259章,討論封王第2章,小郡主
第30章,天下要亂了第235章,是不是傻?第9章,劫法場第9章,劫法場第140章,林佩兒第259章,討論封王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24章,人選第161章,古繼潭掌權第229章,處理第61章,各懷鬼胎第199章,趕赴離山第158章,周皇被俘第54章,盛州的抵抗第114章,朝議伐西蠻第258章,和氣滿滿第109章,應仲明來了第198章,孫準死第69章,鄭穎回宮第218章,清理第4章,獅子大開口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186章,功高蓋主第74章,胡心雨的野心第127章,鄭穎懷孕第209章,灞河之戰(一)第256章,狩獵(一)第193章,難啃的統萬第138章,嬰齊認師第63章,這麼多人第144章,原因第201章,血戰突圍第103章,打劫第150章,請人第105章,四個小女孩第134章,士族的釘子第151章,作戰規劃(一)第26章,武興反擊戰(二)第184章,方圓被克第238章,往南第155章,誓師大會第197章,試探性進攻第71章,萬弘受封第167章,烏雲關之戰(一)第184章,方圓被克第187章,欺騙計劃第181章,突襲陽晉第183章,正統之爭第146章,建水軍第186章,功高蓋主第49章,火燒吳鎮關第242章,三蠻裁軍第112章,杞人憂天?第260章,雪原屠殺第149章,準備第二次科舉考試第219章,何去何從第21章,宴會(一)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36章,渠提腱山第243章,同行第186章,功高蓋主第60章,戰前準備第93章,活捉應叔笙第88章,追擊陳文廣第82章,聊天第41章,自取其辱第112章,杞人憂天?第97章,交換第114章,朝議伐西蠻第185章,大周新君古騁第222章,說動李伯第144章,原因第177章,交換人質的人第9章,劫法場第133章,不來一發?第189章,慶功宴第108章,鄭穎的意志第106章,和談反應第171章,關門打狗計劃第141章,一路走好第104章,結盟第52章,生機第197章,試探性進攻第187章,欺騙計劃第140章,林佩兒第230章,商議後事第82章,聊天第217章,提稅議第95章,應仲良的選擇第240章,區劃與分權第66章,應仲良的制衡之策第39章,到達代國第99章,應叔笙投降第243章,同行第254章,派海外使團第242章,三蠻裁軍第204章,出逃前刻第235章,是不是傻?第259章,討論封王第2章,小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