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出兵(六)

蕭贊育返回侍從室已經一個多月了,可到現在他還有些不適應,他以爲將來的歲月就要在攀枝花那個窮山僻壤中渡過,可沒想到,一道命令將他的命運完全改變了,他又重返這個權力核心,每天聽到的都是關係到千百萬人命運的問題,每天見到的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官貴胄,這一切變化是那樣快。

他敬畏的看看那間辦公室,剛回來時,蔣介石專程接見了他,他始終記得蔣介石對他說的話,“你是一期同學,是我的學生,你犯了錯,我這個老師應該承擔一半責任,這幾年你在攀枝花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折磨,可玉不琢不成器,對你將來是大有好處的。”

他不記得當時他是怎麼回答的,只記得淚流滿面,不知道該怎麼回報校長的愛護信任。

會議室的會已經開了兩個小時,英國人不知道會不讓步,莊文革在滇西恐怕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與蕭贊育有相通感覺的還有白斯同,白斯同也不明白蔣介石爲何要把他調入侍從室新成立的第三處,汪精衛走後,他本認爲自己會被冷落,可沒想到居然飛黃騰達了,先是回到外交部擔任蘇俄司司長,現在又調到侍從室第三處任主任科員,負責外交事務。

“我們同意貴國派一部軍隊進入緬甸,負責緬甸中部曼德勒地區的防務。”韋維爾心中很是不屑,如果大英帝國擋不住曰軍進攻,卑賤的中國人怎麼可能擋住,中國只不過想將他們的手伸向緬甸,伸到大英帝國的腰包中。

“一部分是多少?”馬格魯徳立刻追問。

“一個師,中[***]隊只需提供一個師,中緬邊境地區交通不便,太多部隊後勤難以保障,一個師就足夠了,另外,我們希望中國能把在仰光的物資劃一部分給我們的部隊。”韋維爾沉凝下說。

何應欽忍不住哼了聲,英國人太會打算了,一個師,過去幹什麼,吃曰本人的槍子,還要劃給他們部分美援,真是想得太美了。

“貴國在緬甸有多少部隊?”何應欽問道。

“有兩個師,另外我們正從中東調來一個坦克旅,還從澳大利亞調來兩個師,這樣我國在緬甸就有十萬人,完全足以擋住曰軍。”韋維爾說。

“哦?”何應欽冷冷一笑:“既然這樣,我們何必派這個師過去呢,貴國既然能守住緬甸,就不需要我們艹心了。”

“事實也是如此,委員長閣下,您怎麼看?”韋維爾轉向蔣介石。

蔣介石微微思索下說:“根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曰軍正在湖南策劃大規模進攻,我們也急需物資,實在無法再向貴方提供支持,不如這樣,我方派出一個軍,接管緬北防務,爲貴國分擔部分責任。”

“委員長,我方希望貴國派出至少五個軍到緬甸作戰,”馬格魯徳急忙插話:“據我所知,貴國四十九集團軍在湖北休整已經有一年之久,我們希望貴國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而不是剛成立的新部隊。”

何應欽忍不住打斷他的話:“馬格魯徳將軍,打敗曰本侵略者是我們的一貫堅持的,我們也願意進入緬甸作戰,可….”他攤開雙手:“韋維爾將軍認爲他們能守住緬甸,不需要我們,我們尊重英國政斧,因此沒有他們同意,我們是不會進入緬甸的。”

“韋維爾將軍,”馬格魯徳無法,又把目標轉向韋維爾:“我希望您慎重考慮下,用軍人的榮譽認真考慮下,要是緬甸守不住,您如何向貴國政斧交代?”

“這是我的事。”韋維爾毫無所動:“我相信我[***]隊完全能擋住曰軍進攻。”

這就是英[***]事傳統和中美蘇的不同,在中美蘇軍隊中,命令就是命令,必須不打絲毫折扣的執行,可英國不同,上級的命令更多的是建議,指揮官可以根據情況考慮執行或不執行,上級知道也沒什麼辦法。

“緬甸不僅僅是貴國的事,緬甸得失關係到東南亞戰局發展,曰軍若佔領緬甸,西進可以進攻印度,北上可以攻擊雲南;如果緬甸在我們手中,我們就可以以此反攻馬來半島,也可以反攻泰國和印度支那,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馬格魯徳壓壓心中怒火,更加相信西蒙斯作出的判斷,中國人就想守住北緬,英國人爲了保住他廉價的尊嚴,不惜犧牲整個東南亞戰局。

韋維爾猶豫了,他沉默下狡辯道:“剛纔馬格魯徳將軍不也說滇西集結的部隊都是新成立的部隊嗎,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完全無法確定。”

“委員長閣下,我接到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希望貴國能派四十九集團軍如緬作戰。”馬格魯徳說。

蔣介石在心中很是得意,四十九集團軍的威名居然已經遠揚到美國和英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到現在,各地敗報連連,美英這樣強國都沒有取得一場勝利,只有中國在過去對曰本取得了幾場勝利,這是一種無上光榮,讓他驕傲,讓他自豪。

“四十九集團軍下轄三個軍,總兵力有十四萬之多,要調到滇西,至少需要三個月,曰本人會給我們這麼長時間?”蔣介石還沒答話,何應欽首先提出了疑問。

“空運,”馬格魯徳毫不遲疑的提出解決辦法:“我知道貴國曾經空運一個師到江蘇,這次也可以空運一個集團軍到滇西。”

“這樣吧,”蔣介石想起莊繼華說的,不管英國人怎樣,可最終他們還是扛不住美國的要求,中國還是得出兵緬甸,於是他也不堅持:“整個集團軍空運到滇西也很難,我們已經在滇西集結了四個軍,再空運一個軍,把一零三軍空運到滇西,這樣有五個軍,二十多萬,守住緬甸也足夠了。”

“一零三軍參加過徐州戰役,他們在臨沂擊敗過曰軍第五師團,是棗陽反擊的主力之一,在武漢保衛戰中,他們血戰富金山,是我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之一。對了,一零三軍的軍長孫立人將軍是貴國西點軍校畢業。”何應欽見馬格魯徳還有些不滿,便立刻解釋道。

馬格魯徳有些意外,他沒想到中[***]隊中居然還有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可何應欽還沒完:“另外,統帥這支部隊的莊繼華將軍,畢業於黃埔軍校,也曾經在德[***]校受訓,曾經指揮過南京保衛戰,徐州反擊戰,棗陽反擊戰,他擊敗過曰軍幾乎所有將領。”

“莊繼華將軍的戰績,我早就從詹森大使那裡聞之,我相信他能統帥中[***]隊,擊敗曰軍,守住緬甸。”馬格魯徳說:“我明白貴國的誠意,我會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總統報告。”

“韋維爾將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爲,僅靠貴[***]隊很難守住緬甸,爲此,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我通知閣下,如果緬甸因爲貴方的原因失守,我們將取消原定送到印度的三百輛坦克,五萬支卡賓槍,一百架野馬戰鬥機,這些物資將轉交中國。另外,調往中東的物資將削減四成,這些物質將用於中國戰場和蘇俄戰場。”馬格魯徳使出了殺手鐗,這是參謀長聯席會議昨天與羅斯福緊急商議,爲他爭取到的授權。

韋維爾不得不正視了,馬格魯徳的警告非常嚴厲,英國的物資有六成來自美國,如果美國真的這樣幹,從倫敦到開羅,英軍上下會罵聲一遍。倫敦要追查,他韋維爾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韋維爾終於讓步了,同意中國出兵緬甸,但要求將中[***]隊置於英軍統帥之下,歸英軍駐緬甸司令官胡敦中將指揮。蔣介石正想答應,何應欽卻提出異議:“這個要求,我們不能同意,相反我認爲貴軍應該在莊繼華將軍指揮下作戰,從軍銜上說,胡敦將軍是中將,可莊繼華將軍是上將,中將指揮上將,恐怕只有在貴[***]隊中才會發生;從履歷上說,莊將軍三次擊敗曰軍,消滅了幾十萬曰軍,胡敦將軍恐怕還沒與曰軍交過手吧。所以無論從那個方面說,都應該是莊繼華將軍出任聯軍總指揮。”

何應欽說話時,馬格魯徳頻頻點頭,很顯然僅憑軍銜,英國人就應該受中國人指揮,更何況還有戰績在那裡擺着。

韋維爾卻難以接受:“這絕對不行,大不列顛的軍隊只能由大不列顛的將軍指揮。”

“這樣吧,史迪威將軍就要到了,”蔣介石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他開始和稀泥了:“我建議由史迪威將軍擔任緬甸聯軍的總指揮。”

這個建議暫時讓參加會議的人所接受,韋維爾感到沒有丟臉,蔣介石認爲以莊繼華的能力,肯定能讓史迪威按他的主意辦。

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手扶着腰,輕輕擺動下,在西安受傷後,他的腰就一直不能支持長時間端坐不動。

宋美齡見狀便拿來一個靠墊,墊在他腰後,然後給他端來一杯溫水,剛纔她也在會場,充當蔣介石的翻譯。

“總算有個結果了。”宋美齡輕輕嘆口氣:“不過,大令,你感覺到沒有,美國更重視歐洲戰場,給我們的物資遠遠趕不上英國和蘇俄。”

“在他們眼中,歐洲戰場更加重要,德國比曰本更加重要。”蔣介石眯着眼說,說實話對這個結果,他心裡很是不滿,可又沒辦法。

“我想再去次美國。”宋美齡說:“我徵求了白斯同的意見,他也認爲我應該再去美國一次,說服羅斯福加強對中國戰場的援助。”

“請白斯同過來。”蔣介石摁響鈴聲把侍衛叫進來吩咐道。

白斯同進來後,蔣介石開門見山的問:“你認爲夫人應該現在去美國?”

“是的,”白斯同答道:“上次夫人去美國,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還很高,現在則不同了,我想夫人這次訪美肯定會取得空前成功。”

蔣介石對宋美齡的魅力還是很有信心的,當年他就是折服在她的魅力下,但上次宋美齡訪美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這次呢?他拿不定主意。

“大令,白先生說得對,”宋美齡知道他有些意動,可還在猶豫,便開口說道:“美國現在與一年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更何況,我們牽制了一百多萬曰軍,羅斯福總統完全明白中國戰場的重要姓,我想我這次訪美肯定會取得成功。”

“好吧,你就準備下吧。”蔣介石點頭答應,然後扭頭問白斯同:“你對英美的外交分析我已經看了,非常好。”

白斯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綜合各方面情況,寫了一份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分析了美英蘇未來的外交走勢,認爲中國由於堅持抗戰,國際威望和國際地位將大幅提高,同盟國將認識到中國的重要姓,因此提出利用這次戰爭與美英荷等國展開積極外交,要求取消各國與中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取消租界、治外法權、庚子賠款等,他最大膽的建議是,利用蘇俄的困境,要求蘇俄承認蒙古是中國的領土,在戰爭結束後,將蒙古歸還我國。

“廢除不平等條約是總理畢生願望,可惜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也沒能實現。”蔣介石嘆了口氣,擡頭看看牆上的中山像,民國官場中,只有他一人掛中山像,其他人都掛他的像。

“委員長,現在就是個機會,只要說服羅斯福,由他出面說服英國,事情就成了一半,這也是我主張夫人訪美的一個原因。”白斯同說。

“嗯,”蔣介石輕輕點頭,目光依舊停留在中山像上,白斯同有些緊張,這是個青史留名的機會,他很想參與,可他剛到侍從室,提出這樣的要求,恐怕不合適。

“你和王寵惠商議下,”蔣介石的話一出口,白斯同就有些失望:“擬定個方略出來,夫人去美國後,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來。”

(未完待續)

第十節 暗棋(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四)第七節 閃電(六)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八節 九變(一)第十節 暗棋(六)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第四十八節 傷懷(六)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一節 德黑蘭(一)第三十二節 路遇(一)第五節 試探第五節 兩全(三)第四十節 欺敵(三)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九)第三節 重起(五)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一節 返川(四)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二節 初戰(四)第二節 減租減息(五)第二節 初戰(九)第八節 九變(四)第八節 南線(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一)第四節 戰爭(二)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七節 曙光(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三十六節 戰東莞(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三)第一節 返川(六)第八節 九變(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五)第八節 日薄(五)第二節 戰略轉向(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十節 大撤退(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三節 戰天津(二)第十節 虎嘯(十一)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二節 交易(二)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四十六節 旁觀(六)第七節 風波(十三)第十節 虎嘯(二)第十節 暗棋(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起航(三)第二節 察東收編(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四)第五節 反擊(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三節 重起(九)第十節 風雲(十二)第四節 考試第八節 刺廖(一)第四十三節 襲淡水(一)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一)第九節 中央入川(三)第四節 外交(八)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三節 鐵血雄關(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二)第七節 風波(十)第四節 酒會(一)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十五節 教導第五節 海關(三)第三節 聚才(一)第一節 蟄伏(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九)第十五節 教導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一節 辦學(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一)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八節 天火(十)第二節 投敵(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
第十節 暗棋(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四)第七節 閃電(六)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五)第八節 九變(一)第十節 暗棋(六)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第四十八節 傷懷(六)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一節 德黑蘭(一)第三十二節 路遇(一)第五節 試探第五節 兩全(三)第四十節 欺敵(三)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九)第三節 重起(五)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一節 返川(四)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二節 初戰(四)第二節 減租減息(五)第二節 初戰(九)第八節 九變(四)第八節 南線(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一)第四節 戰爭(二)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七節 曙光(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三十六節 戰東莞(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三)第一節 返川(六)第八節 九變(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五)第八節 日薄(五)第二節 戰略轉向(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八)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十節 大撤退(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六)第三節 戰天津(二)第十節 虎嘯(十一)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二節 交易(二)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四十六節 旁觀(六)第七節 風波(十三)第十節 虎嘯(二)第十節 暗棋(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起航(三)第二節 察東收編(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四)第五節 反擊(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三節 重起(九)第十節 風雲(十二)第四節 考試第八節 刺廖(一)第四十三節 襲淡水(一)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一)第九節 中央入川(三)第四節 外交(八)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三節 鐵血雄關(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二)第七節 風波(十)第四節 酒會(一)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十五節 教導第五節 海關(三)第三節 聚才(一)第一節 蟄伏(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九)第十五節 教導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八)第一節 辦學(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一)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八節 天火(十)第二節 投敵(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