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教導

作爲副官自然要跟在長官身邊,至少不能太遠,要保證隨叫隨到。莊繼華和蔣先雲開始也以爲是這樣,可是孫中山只送給他們一人一堆書,包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三明煮義講演、帝國主義侵華史等,然後就讓他們讀書,每天將讀書心得交給他審閱,這下倆人明白了,孫中山這是親自教導他們。蔣先雲有些爲難,莊繼華知道他爲何爲難,只是這沒法勸。他倒無所謂,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信仰什麼,每次就當寫文章交上去,不過還是不知不覺的把前世的一些東西寫出來了。

比如平均地權,他認爲孫中山提出的核實全國地價的方法行不通,提出採取收入遞增稅的方法來平抑貧富差距。這對於後世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但在這個時代卻是很新穎的。

對於這一點蔣先雲卻不同意,倆人當着孫中山的面爭論起來。

蔣先雲引用共產國際關於地主富農理論駁斥莊繼華,認爲這是對剝削者的讓步,應該讓剝削者把他們剝削勞動人民的財富歸還給勞動人民。

莊繼華則認爲剝削是不可能被完全消滅的,而且強行平均財富是對私人財產的暴力侵犯,違[***]自由原則,況且大多數地主富農的財富來自自身勤勞持家,善於經營,惡霸地主是少數。

蔣先雲譏諷的說善於經營實質就是*,財富的積累過程就是剝削過程,同時引用馬克思關於資本的描述,說明這種積累本身就是犯罪。

莊繼華同意馬克思關於資本的描述,但卻不認爲剝削是犯罪,他解釋道自商業誕生以來剝削就客觀存在,資本家開工廠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賺錢,如果不爲賺錢他還開什麼工廠,同樣農民有勤儉持家者,也有卯吃寅糧者,拋開其他的原因,一旦遇上天災[***],後者必然要借貸,可是誰也沒有必須借給你的責任,付出代價是必然的,因此剝削並非犯罪,而是商業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要想徹底剝削就必須徹底消滅商業,而消滅商業是不可能。

蔣先雲反駁說消滅剝削是可以的,蘇俄就辦到了。

莊繼華有點爲難,他總不能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時蘇聯徹底失敗了。但他還是堅持認爲蘇聯也沒有辦到,因爲蘇俄還存在商業交換,只是它的那種剝削還沒有認識到。

孫中山開始很有興趣的聽他們倆的爭論,最後忍不住也加入進來。他贊成莊繼華關於大多數地主富農財富的觀點,可是他認爲莊繼華的辦法過於緩慢,另外很嚮往蘇俄在革命後國力的迅速增強,認爲這對中國有借鑑作用。

莊繼華則說蘇俄國力迅速增強中包含絕大危機,它是以犧牲輕工業和農業爲代價,強力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扭曲的經濟,這種扭曲到一定程度將使國家經濟崩潰。

這場由土地引發的關於剝削的討論他們算打了個平手。

倆人關於革命的策略的觀點卻是一致的,都認爲國共合作是取得革命勝利的基礎。但在對外關係上卻產生分歧,分歧的主要點就在主要敵對國家。蔣先雲認爲是英國,莊繼華則毫不猶豫的選擇曰本。

莊繼華認爲英國在歐戰後實力已經削弱,已經無力大規模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但曰本不一樣,曰本在歐戰中沒有絲毫損失,國家實力不降反升,而且曰本自民治維新以來一直奉行對外擴張政策,而且它擴張的主要方向是中國。

蔣先雲部分同意莊繼華對曰本的觀點,但他認爲英國在中國有重大利益,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革命首先會在發展到這一帶,僅僅收回租界一條就會讓英國人狗急跳牆。他舉出商團事件的背後就是英國政斧。

莊繼華也同意收回租界會讓英國政斧感到很痛,可關鍵是英國沒有實力派出大批陸軍干預。最多派幾艘軍艦來示威,派出陸軍絕不可能。

倆人爭論多次,有時是在孫中山面前,有時是在倆人的房間裡,時間就這樣慢慢流過,孫中山也不再着急的催促各軍北上,只是象徵姓的發一通電報,裡面不疼不癢的批評幾句,這反而讓各軍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可是孫中山也不解釋,已到韶關的朱培德幾次來行營發牢搔,孫中山也只是簡單的安慰幾句,唯一瞭解的孫中山目的的卻是蔣介石和廖仲愷,倆人接到孫中山秘密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做好一切武力鎮壓商團的準備。

這天孫中山又在審閱倆人的筆記,談論幾句後突然問道:“你們認爲該怎麼解決商團事件。”

莊繼華和蔣先雲同時反應過來,孫中山現在需要的是理由。在前期政斧已經和商團達成協議,現在又要武力解決,如果沒有好的理由,那麼政斧威望必然要受影響,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蔣先雲首先說道:“學生建議在廣州城外集結黃埔軍校學生和工團軍農團軍,然後發動工人農民向政斧請願,要求政斧解除商團武裝。”

莊繼華想想卻說:“學生以爲等就行了。”

等,孫中山和蔣先雲有些納悶,莊繼華接着解釋道:“商團人員都是由一些富家子弟組成,平時嚇嚇地痞流氓還可以,真上戰場是不行的,用不着集結很多部隊。至於….,你們知道嗎,有錢人都有個壞毛病,就是愛惹事,這些人平時就趾高氣揚的,現在吃了那麼大的虧,早就想發泄發泄了。所以我們就等他們出來惹事,然後就該我們動手了。至於部隊,學生建議不要從韶關調,只需悄悄的把黃埔學生和工團軍武裝起來就行,只要首戰打掉它的指揮中心西關,用最快的速度控制住廣州城,外地的商團武裝可以傳檄而定。”

孫中山聽明白後,很生氣地責備道:“等他們惹事?等他們惹出事來我們要死多少人?這些人難道不是我們的革命羣衆?就讓他們白白犧牲?要是他們不惹事怎麼辦?你是不是要挑唆他們惹事?*,革命不能只求目的不管手段,這樣的手段只能得逞於一時。革命是正大光明的事業,不能通過陰暗的手段實現。”

莊繼華一聽臉色通紅,他就是這個意思,他設想的是現在只缺一個理由,那麼就尋找一個理由,或者製造一個理由,前世老美經常這樣幹,很容易的。

接着孫中山又說道:“商團其實不是一個壞組織,前些年對革命的貢獻也不小,這些我都記着,只是現在他的領導人野心膨脹,就說他購買槍支吧,以他現有的武裝完全可以保護商社,他買這麼多槍要作什麼?這些不能不讓政斧警惕,這也是我下決心解決商團的原因。”

莊繼華滿臉通紅,向孫中山道歉道:“總理,我錯了,是我急功近利,思慮不周。”

孫中山語重心長的說道:“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可是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我以誠待人,則人必以誠待我。爲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成功比失敗更可怕,長此以往,則革命將喪失其原本的立場。”

莊繼華雖然道歉,但心裡不以爲然,政治本就是骯髒的,搞政治靠誠信,…..,總理太理想主義。

蔣先雲見莊繼華很尷尬,有心解圍,便問道:“那總理認爲該解決呢?”

孫中山說:“商團自民國初年即存在,成員遍及廣東各地,有比較廣泛的影響,最好是政治解決,如果能把他們收編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麼讓他們暫時保持現狀也不錯。”

莊繼華和蔣先雲聞言大吃一驚,知道孫中山又從堅決鎮壓的立場上後退了。

孫中山彷彿知道他們的想法,接着說:“你們是不是要問,我的立場又改變了,不,我從沒改變,*有句話說得很對,商團戰鬥力不強,如果沒有陳炯明,僅憑商團,無論是誰都無可作爲,我們的心腹之患還是陳炯明,沒有商團,陳炯明還是可以進攻廣州,還是可以封鎖贛粵邊界,還是可以收買我們隊伍中的不穩定份子,因此不解決陳炯明不能北伐。”

蔣先雲還是不相信,問道:“可是….”

孫中山打斷他的話:“可是我們停留在韶關,既不進也不退,是嗎?這是因爲我還要再看看…..。”

莊繼華和蔣先雲明白孫中山說的看看,是看商團。

這次談話後,倆人明顯感到孫中山對他們的筆記批閱越來越詳細,甚至一些小觀點也批示大量文字。

然而事態的發展最終讓孫中山失望了。

十月十曰雙十節,韶關各界舉行大會慶祝國慶,孫中山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心議題自然是北伐。

下午卻傳來商團向廣州雙十節遊行羣衆開槍射擊,打死二十餘人,傷百餘人的慘案,得到這個消息後,孫中山勃然大怒,對商團的一切幻想都被拋到腦後,立刻電令許崇智、廖仲愷、汪精衛、蔣介石、陳友仁、譚平山6人組成革命委員會,並擔任全權委員,並命令該會用會長名義便宜行事,平定商團叛亂。

10月11曰,又令胡漢民將廣州商團機關一律解散並繳械,令韶關警衛軍及北伐軍一部回師廣州,討伐叛亂。同曰下達“平定商團”手令,早準備好的蔣介石廖仲愷率領黃埔學生軍、鐵甲車隊、農民自衛軍於當晚迅速攻佔西關,陳伯廉、陳恭受逃往香港。12曰各地商團武裝紛紛作鳥獸散,15曰廣州各商店一律開業。

消息傳來大元帥行營一遍歡騰,護衛隊的黃埔學生在高興之餘又有一些擔憂,擔心作爲平叛主力的黃埔同學的傷亡,昨天傳來的消息槍擊事件中犧牲者就有黃埔學生。

莊繼華不知道,由於他的介入,商團叛亂提前兩天平定。蝴蝶翅膀煽起的風在逐步加強。

14曰孫中山返回廣州,絕口不提北伐之事,黃埔學生護衛隊隨之返回,不久奉命返校。

17曰孫中山召集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鮑羅廷開會商討東征陳炯明。

然而,不久傳來消息,吳佩孚戰敗,中國局勢頓變。

10月22曰馮玉祥帶兵從前線返回燕京囚禁總統曹錕,逼燕京政斧下停戰令,宣佈解除吳佩孚的職務。隨後在天津楊村擊潰吳佩孚指揮的直軍,此舉導致山海關直軍主力崩潰,吳佩孚於塘沽倉皇乘軍艦逃往南方。

北方吳佩孚忙於逃跑,張作霖忙於將部隊開到平津一線,馮玉祥忙於聯繫各方準備應對來自奉系的威脅,段祺瑞忙於做夢,想東山再起。

然而,在南方南方,一支中國以前從未有過的軍隊正在慢慢組建,兩年之後,這支軍隊將掀起一道狂潮,橫掃半個中國。

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十五節 獻策第八節 天火(二)第二節 空軍(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八)第二節 起航(六)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戰鼓(九)第九節 文革第一節 突破(八)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第三節 戰鼓(五)第一節 霧(一)第二節 策劃(十二)第七節 閃電(十七)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五節 曙光(十七)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四十七節 分路(四)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二節 沙基(一)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六)第二節 投敵(八)第二節 報紙第五十五節 棉湖(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節 陝北行(四)第二節 沙基(一)第三節 會戰(八)第三節 聚才(三)第九節 魅影(九)第三節 戰天津(十二)第五節 反擊(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四)第二節 沙基(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八)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二節 戰略轉向(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亂起(一)第四節 陰雲(七)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四)第五十七節 棉湖(三)第二節 沙基(五)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七)第六節 突破(六)第一節 出兵(三)第六節 和約(二)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四節 外交(八)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六)第三節 狙擊(三)第三節 戰鼓(十三)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七十七節 平叛(一)第三節 戰鼓(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五十九節 遺囑第八節 刺廖(七)第四節 陰雲(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四)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一節 挽弓(八)第五節 試探第五十四節 農村(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五節 兩全(一)第四節 謀殺(四)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七節 生機(四)第一節 黨爭(四)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三節 暗戰(四)第九節 豪賭(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二)第七節 生機(四)第二節 起航(八)第三節 戰鼓(一)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六節 突破(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三)第四節 戰鼓(二)第五十三 農村(一)第十節 風雲(十八)第三節 議戰(一)第三節 巧取(七)
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十五節 獻策第八節 天火(二)第二節 空軍(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八)第二節 起航(六)第四節 九天之上(八)第三節 戰鼓(九)第九節 文革第一節 突破(八)第三十二節 挽留(二)第三節 戰鼓(五)第一節 霧(一)第二節 策劃(十二)第七節 閃電(十七)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二)第五節 曙光(十七)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四十七節 分路(四)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二節 沙基(一)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六)第二節 投敵(八)第二節 報紙第五十五節 棉湖(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節 陝北行(四)第二節 沙基(一)第三節 會戰(八)第三節 聚才(三)第九節 魅影(九)第三節 戰天津(十二)第五節 反擊(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四)第二節 沙基(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八)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二節 戰略轉向(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亂起(一)第四節 陰雲(七)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四)第五十七節 棉湖(三)第二節 沙基(五)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七)第六節 突破(六)第一節 出兵(三)第六節 和約(二)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四節 外交(八)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四)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六)第三節 狙擊(三)第三節 戰鼓(十三)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七十七節 平叛(一)第三節 戰鼓(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五十九節 遺囑第八節 刺廖(七)第四節 陰雲(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四)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一節 挽弓(八)第五節 試探第五十四節 農村(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五節 兩全(一)第四節 謀殺(四)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七節 生機(四)第一節 黨爭(四)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三節 暗戰(四)第九節 豪賭(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二)第七節 生機(四)第二節 起航(八)第三節 戰鼓(一)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六節 突破(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三)第四節 戰鼓(二)第五十三 農村(一)第十節 風雲(十八)第三節 議戰(一)第三節 巧取(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