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法幣(六)

張學良明白讓他去西安是因爲東北軍全軍調往西北,是西北剿匪的主力,他擔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責無旁貸,他也不是不想去,可他有難處。

東北軍自從失去東三省後,經濟來源斷了,兩次長城抗戰損失不小,可補充卻很少,而且由於在第一次長城抗戰中的拙劣表現,被蔣介石嚴令整編,部隊規模縮小爲十六萬人,可就這十六萬人,軍餉依然不能保證,武器彈藥也很缺乏,東北軍將士的怨氣越來越大,要求張學良回來的呼聲越來越高,可他卻不能這樣空着手回去。

“委員長所命學良自當遵從,可學良離軍雖久,然軍中舊部常有書信往來,東北軍之現狀我盡知,東北軍目前的狀況非常不好,官兵有半年沒有發餉了,將是怨言很大,除了軍餉意外,武器彈藥也極度缺乏,士無戰心,根本無法承擔剿匪的重任。”張學良懇切的說:“委員長,東北軍將士希望學良去,可學良兩手空空是在無顏去見他們。”

“唔,東北軍的情況我是知道的,”蔣介石對這一切當然清楚,可是全[***]隊那麼多,財政又那麼緊張,各處都需要錢,除了中央軍外,那支部隊的軍餉都沒發足過,但現在要東北軍出力了,再差餓兵恐怕就不行了:“先補充三個月餉吧,漢卿,中央財政你是知道的,捉襟見肘,法幣推行後,會有一定的改觀,你就先暫時克服一下。至於武器彈藥….,我給你一道手令,你去渝城找莊文革,讓他給你撥,你大概不知道,渝城的兵工廠已經可以生產機槍大炮了120迫擊炮了,這些都是九一八三年以來,政斧爲抗戰做的準備。”

張學良有些詫異,要知道這時候的中國能生產的火炮的工廠很少,山西太原和瀋陽兵工廠曾經是兩大生產基地,可都沒能生產出120迫擊炮,最好也就是82迫擊炮,這不由勾起了他的強烈興趣。

張學良走後,晏道剛進來報告:“委員長,李之龍送彈藥來了,他請求見您。”

“送彈藥?”蔣介石楞了下,川西北的決戰在即,他命令從渝城調撥一批彈藥到前線,可這種工作怎麼讓李之龍來了?這莊繼華是怎麼回事?蔣介石感到不解:“讓他進來吧。”

“報告校長,根據您的命令,我押運子彈xxx萬發,手榴彈xx萬枚,迫擊炮三百門,炮彈五萬發,已經交割軍需部。”李之龍大聲向蔣介石報告。

蔣介石略微皺皺眉頭:“就這個事?沒有其他?”

“有,求見校長主要還是爲另一件事,”李之龍立刻答道:“五月開始在全川推行減租減息,可六月底我們抽查四川各縣,我們發現相當多的地方只是走走過場,根本沒有執行減租減息令,爲此我們曾經以行營的名義向四川省政斧和黨部發文,要求他們切實執行,嚴厲查處那些陽奉陰違的地方官,可他們卻百般推脫。秋收之後,我們再度檢查,發現這樣的縣份更多了,總體來說,越靠近渝城的執行得越徹底,距離渝城越遠的越差,川北地區基本沒動,而省政斧和黨部卻毫無作爲,甚至對我們派去的工作隊進行打擊,校長,我們研究之後有個想法,認爲必須將整個四川省的黨政系統劃歸行營,由行營統一指揮。”

李之龍說完之後拿出莊繼華署名的報告,蔣介石接過報告後又仔細看了一遍,他沒有立刻同意,而是沉凝了會才問:“你們打報告說要三個師的編制(哎,算數沒學好,五萬人實際只有三個師的編制,感謝書友薔薇騎士團的指正)已經批下去了,人招齊了沒有?”

“新兵已經全部就位,不過,武器還不夠。”李之龍說。

蔣介石看着李之龍嚴肅認真的臉,他的風格與莊繼華完全不一樣,今天的情況彙報要讓莊繼華來做的話,肯定又是另外一番味道,絕對詼諧風趣,卻又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還絲毫感覺不到庸俗。

“武器不夠?莊文革這次怎麼沒叫苦,他可一向是最會叫苦的。”蔣介石淡淡的問。

“文革說戰爭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大不了我們先拿木棍當槍,先練着。”蔣介石在開玩笑,可李之龍沒接招,相反卻忍不住還有流露出一絲不自然。

蔣介石立刻發覺:“怎麼?他又鬧出什麼了,是不是嫌我沒付錢?”

“不是,這次是文革自掏腰包,不過爭議還是挺大。”李之龍老老實實的說:“光亭、範大哥他們意見挺大,文革也作了讓步,這次我就沒拉步槍來。”

蔣介石忍不住皺眉了,他剛給張學良批了手令,而且還沒給錢,張學良並不知道從莊文革那裡調東西是要給錢的。

“東北軍也很缺武器彈藥,西北剿匪的任務也很重,你回去給文革說說,把張漢卿要的武器彈藥酌量給一部分。”

“是。”李之龍毫不遲疑的答應下來,這讓蔣介石有些奇怪了,要知道李之龍和莊繼華風格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敢當面頂撞的主,這次明知調撥有困難,他居然沒反對。

“怎麼你沒有意見?”蔣介石問。

“沒有,校長的命令學生自當服從,況且反正讓文革煩煩也挺好,不過光亭他們肯定要找文革鬧了。”李之龍平平靜靜的說,這次到成都來,是莊繼華有意讓他出面的,這種“外交”事務交涉,正逐步向他身上轉移,這次來就是做個宣示,以後這樣的事情都要由李之龍負責。

蔣介石凝視着李之龍一會,點點頭說:“好吧,你先回去,至於劃歸渝城行營的事,我要考慮一下。”

李之龍走後,蔣介石叫晏道剛儘快把武器彈藥送往前線,百丈關一線的決戰已經拉開帷幕。

當莊繼華接到報告有人找他時他剛給川軍培訓團的軍官上完課,這已經是第四期培訓了,起初他還不在意,可當來報告的軍官說是張學良時,他不由楞了接近一分鐘,可隨即就被軍營門口傳來一聲槍響驚醒,莊繼華心中暗叫壞了,他拔腿就往軍營門口走。

老遠就看見幾個穿軍裝的軍人成扇形將一個穿白西裝的圍在中間,一個軍官帶着十幾個憲兵正與他們對峙,莊繼華心中不由苦笑,看來這位少帥已經與阻止他們的哨兵發生衝突了。

“住手!住手!”莊繼華連忙大聲喝止住那個怒氣衝衝的軍官:“把槍收起來。”

隨着莊繼華的命令所有武器全部收起來了。

“張少帥,卑職莊繼華,迎接來遲,還請恕罪。”莊繼華這才含笑對照張學良說道,不過臉上卻絲毫沒有恕罪的意思,更沒有處理那個軍官和士兵的意思。

張學良臉上沒有絲毫怒色,他只是略有好奇的看着眼前的這個年青的中將,說實話他不是不知道這個人,早在北伐時就聽說了,當年牛行大戰的結果傳到北方時,他和一幫奉軍軍官還笑罵孫傳芳無能,六倍的兵力優勢還拿不下一個小小的牛行,輸也活該,可今天在渝城轉了半圈,又在營門口與憲兵衝突之後,他才明白,當年孫傳芳輸得不冤。

張學良昨天晚上登上火車,今天黎明到達渝城,由於沒有通知任何人,所以也沒人沒車來接他們一行,其實這一行人也不多,四個衛士加上一個副官。

但他踏出火車站時,渝城還是一座剛剛睜開眼的城市,大街上只有少數幾個早起的清潔工在打掃城市,慢慢的那些賣早點的小車擔子開始出現在街道兩旁。

可就這樣一個寧靜的秋天的黎明,以張學良那老辣的眼光來看,已經顯示出渝城的與衆不同。候車廳寬敞明亮,候車廣場平整寬大氣勢恢宏,儘管站內人不少,但卻很有序,特別是很少看見亂扔的垃圾,站內的警察與其他城市的火車站一樣,可這裡卻沒有其他城市那種專在外地客身邊打轉的混混,旅客們都安靜的在候車廳的長椅上等待,候車廳裡不時傳出甜美的聲音通報列車到站和檢票的消息,不過顯然,成渝鐵路還只是一條地方鐵路,火車只在成都渝城之間雙向對開。

出站之後張學良拒絕了尋找衛士長旅館的建議,而是隨意的在渝城街頭漫遊,隨着時間的推移,城市甦醒過來,街上人流如織,每個公共汽車站都等滿候車的人,可張學良卻發現,每個站都有人維持秩序,因此人雖多但一點不亂,這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見的。

帶着興趣,張學良又往臨江門、朝天門這樣轉了一圈,這一圈下來,儘管是走馬觀花,他也不得不承認,渝城市場及其繁榮,民衆不像其他地方那樣面有菜色,除了朝天門在朝天門看到那些揹着行禮剛下船,明顯是來打工的外地人外,渝城本地人的精神面貌都要高於外地一籌,甚至超過上海。

帶着好印象到了基地門口時被攔住了,不讓進;不過他沒有發火,他的衛士長向哨兵解釋說是找莊繼華後,哨兵打量他們一下告訴他們,莊隊長在對面軍營上課。

於是張學良又不得不轉向軍營,可到了軍營門口又被攔住了,儘管張學良等人向哨兵出示了證件,可執勤軍官卻堅持要他們等待,衛士長火了擡手就是一掌,軍官猝不及防被打倒在地,可衛士長還沒來得及拿出下一個動作,就聽見一聲槍響,一粒子彈衝他頭頂上飛過,旁邊響起一陣槍栓聲,一羣憲兵出現在他們周圍,十幾條黑洞洞的槍口逼迫下他們誰都不敢亂動,被打倒的軍官爬起來怒氣衝衝的要下他們的槍,就在這時,莊繼華趕到了。

“張少帥與傳聞大不相同,精神煥發,神采奕奕。”莊繼華也不管張學良的是什麼意思,開始灌[***]湯了。

“莊將軍,你這衙門好高,連副司令的也敢擋道。”副官卻沒吃這套,臉上掛着寒冰,冷冷的說:“就算委員長侍衛也不敢如此膽大妄爲吧。”

“不是他們膽子大,是我擔子大,他們只不過盡責而已。”莊繼華笑着說:“其實這還是怪少帥,少帥的容顏與傳聞大不相同,他們只是一時沒認出來罷了。”

“哦,傳言我張學良怎樣?”張學良冷冷的問。

“精神困窘,面色發黃,雙眼無神,可現在看完全不是這樣,真是聞名不如見面。”莊繼華淡淡的說,他說的是吸毒者的常見形象。

“呵呵,”張學良大笑起來,他當然聽懂莊繼華的意思:“難怪委員長說你莊文革膽大心細,善於得罪人,也善於化敵爲友,見識了,見識了。”

“少帥謬讚了,”莊繼華臉上又浮出一線淡淡的無奈,這個張學良看上很豪爽,難怪能搞出那麼大件事來:“上次楊市長遇刺後,各級機關都加強警衛,特別是軍營重地和基地本部,要進去的人非要有人出來領不可,僅憑證件是進不來的。這條規定是很麻煩,可不如此不行呀。”莊繼華說完之後,側身讓路:“少帥,請。”

“不是要人領嗎,你走前面,我後面跟着。”張學良開了個玩笑,莊繼華缺毫不猶豫的走在前面,不過步子放得很緩,兩步之間張學良就趕上來與他並排而行。

“文革,你這裡真有點周亞夫細柳營的味道,軍紀森嚴,又生龍活虎。”張學良看着、訓練場上正在接受訓練的士兵,有點感嘆的說。

莊繼華淡淡的說:“他們是剛入伍的新兵,還不到一個月,這纔剛剛開始,那能與前輩先賢相比,少帥高擡我了。”

莊繼華以爲張學良是客氣,殊不知張學良卻是感慨,當年的郭鬆齡也是這樣,軍營之中軍紀嚴酷,所以才練出了一支精兵,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逼九門口,爲最終戰勝吳佩孚立下頭功,不過這個莊繼華卻與那位師友的形象差距太大,郭鬆齡嚴肅認真,莊繼華卻看上去有些散漫,不過張學良卻憑直覺感到莊繼華這個散漫有點像是故意作出來的,因爲散漫的人是不可能帶出這樣紀律嚴明的部隊。

(未完待續)

第九節 魅影(十一)第一節 黨爭(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二節 山城霧(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五節 雲集(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五節 雲集(二)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二十六節 議案(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一節 遏制(十)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二)第十節 餘波(四)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第三節 會戰(十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四)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一節 諜影(四)第二節 川軍(六)第四十九節 別離(五)第三節 結盟(一)第十一節 大捷(七)第十節 暗棋(一)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六)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七節 生機(二)第二節 投敵(三)第四十五節 遷都(三)第九節 魅影(六)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七)第八節 九變(五)第七節 鎮藍衣(五)第四節 酒會(一)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八節 日薄(十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一節 出兵(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一節 諜影(三)第三節 會戰(十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八節 天火(六)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一節 巧遇第四節 密林血戰(五)第二節 初戰(二)第八節 天火(七)第三節 會戰(十)第四節 戰爭(一)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七)第九節 號角(三)第八節 轉折(十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五)第四節 牛人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四)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八)第六節 接觸第一節 挽弓(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十一節 大捷(六)第四節 外交(六)第一節 戰局(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二節 初戰(八)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十二節 破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七)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第一節 突破(十)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一節 挽弓(五)第一節 蟄伏(十)第二節 川軍(三)第一節 德黑蘭(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四)第八節 轉折(二十四)第十節 虎嘯(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十節 大撤退(二)第二十節 廣西(二)第五節 調整(一)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十節 餘波(二)
第九節 魅影(十一)第一節 黨爭(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二節 山城霧(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三)第五節 雲集(八)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五節 雲集(二)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二十六節 議案(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一節 遏制(十)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二)第十節 餘波(四)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第三節 會戰(十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四)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一節 諜影(四)第二節 川軍(六)第四十九節 別離(五)第三節 結盟(一)第十一節 大捷(七)第十節 暗棋(一)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六)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七節 生機(二)第二節 投敵(三)第四十五節 遷都(三)第九節 魅影(六)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七)第八節 九變(五)第七節 鎮藍衣(五)第四節 酒會(一)第三十五節 戰東莞(一)第八節 日薄(十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一節 出兵(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一節 諜影(三)第三節 會戰(十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八節 天火(六)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一節 巧遇第四節 密林血戰(五)第二節 初戰(二)第八節 天火(七)第三節 會戰(十)第四節 戰爭(一)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七)第九節 號角(三)第八節 轉折(十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五)第四節 牛人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八)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四)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八)第六節 接觸第一節 挽弓(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六)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十一節 大捷(六)第四節 外交(六)第一節 戰局(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二節 初戰(八)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十二節 破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七)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第一節 突破(十)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一節 挽弓(五)第一節 蟄伏(十)第二節 川軍(三)第一節 德黑蘭(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四)第八節 轉折(二十四)第十節 虎嘯(三)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十節 大撤退(二)第二十節 廣西(二)第五節 調整(一)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十節 餘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