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

蔣先雲略一遲疑,他不是很相信蔣介石的話,雖然在武昌之戰後蔣介石又邀請了一些[***]員返回一軍,但很難說是不是他的權宜之計。

他這一遲疑就讓蔣介石看出來了,但蔣介石並不以爲意,蔣先雲的脾氣從到現在還不肯叫他校長就可以看出來。

“這兩天你就在這裡,我在武漢的時間不會太長,到時候我們一齊回江西。”蔣介石說完親暱的拍拍他的肩頭。

“是。”蔣先雲答道。

王世和進來報告:“校長,院長和主任醫師來了,要不要見。”

蔣介石看看牀上的莊繼華說:“當然要見,我去見他們,不要妨礙文革休息。”

莊繼華口不能言心裡卻想蔣介石今天來的目的,肯定不會是看看他這樣簡單,只是他對外界知道得太少,還無法判斷蔣介石的目的,現在他只能判斷爲收買人心,至少可以收買他和蔣先雲的,不過他的目的可能要落空了。

蔣介石走後,蔣先雲沒有跟出去,而是沉默的走到窗前,拉開百葉窗,讓冬季的陽光透射過來,然後站在那裡望着窗外發呆。

莊繼華知道蔣先雲的心思,他想上戰場可卻帶不了兵,這讓他非常痛苦,但莊繼華無法幫他,其實他只猜到一點,蔣先雲的想法更復雜,中山艦之後,蔣先雲對蔣介石產生深深的懷疑,可後者對他卻一直很器重,甚至知道他是[***]員的情況下還任命他爲機要參謀,曰常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照顧,這一切不能不對他有所觸動,但他的信仰卻要求他對蔣介石保持距離。

“巫…山,”莊繼華輕聲喚道。

蔣先雲回頭,見屋裡只有他和莊繼華,小護士不在屋內,便幾步走到莊繼華的窗前:“你不要多說話,我沒什麼的。”

“小心。”莊繼華簡單的說了兩個字,又是一身大汗。

蔣先雲點點頭,輕聲說:“我明白,你放心吧。好了不要再說話了。”

但莊繼華的話卻讓蔣先雲非常震撼,這幾年莊繼華對事件發展預判的準確姓讓他折服,而他在這種狀況下還讓他小心,這說明他根本不看好目前的政局,這使蔣先雲非常震驚。

忽然莊繼華睜開眼睛,望着蔣先雲露出一些期望,又帶有一絲猶豫。

“你說吧,有什麼要我作的?”蔣先雲看出來了,莊繼華這是有事情要交代,而且很可能有風險。

“跟他走,影響他。”莊繼華猶豫很久才輕聲在蔣先雲耳邊說:“當他和貴黨的傳聲筒和協調器。”

蔣先雲不是最好的人選,最好的人選是周EN來,可莊繼華負傷後就沒看到他,現在也找不到更好的人選了。

蔣先雲明白了,莊繼華其實一直都不信任蔣介石對[***]的態度,或者說一直擔心蔣介石在國共關係上出岔。蔣先雲眼光復雜的投射到莊繼華身上,後者也正複雜的看着他。

儘管還不完全清楚莊繼華的意圖,蔣先雲還是點頭說:“好,我明白了,我一定盡力,只是……,算了,等你傷好後我們再談。”

蔣先雲咽在肚裡的疑問是,既然你不相信蔣介石,那爲什麼你還要跟着蔣介石走?蔣先雲又想到那個夜晚,喝醉了的莊繼華說的話,“我不敢,”,“蘇絲”,“躲不過….”。蔣先雲再次感到莊繼華的身上充滿了謎。

莊繼華猜得分隊,蔣介石來醫院的目的絕非僅僅是看看莊繼華,他心中確實有個決定拿不穩,想徵求莊繼華的意見,可看到莊繼華的樣子,他最終沒有說出口。

回到臨時行轅後,鄧演達和陳公博還在行轅內等他,鄧演達是武昌圍城司令,陳公博是他留在武漢對付唐生智的,只是陳公博的心思好像不在這上面。

蔣介石與他們寒暄幾句後,話題轉到目前局勢上了。

“唐孟瀟想當湖北省主席,而且還想擴軍,把部隊擴編爲四個軍。”鄧演達面露不屑,不可置否的說。

“是這樣,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南昌克復才幾天,原本遲遲不肯就任二十一軍軍長的劉湘昨天忽然通電就任了,今天又收到劉文輝、鄧錫侯、田鬆堯等人的電報,都宣佈就任我們給他的軍長職位,四川一下子就只剩下楊森和劉存厚了。”陳公博有些感慨的說。這些人早就與北伐軍聯繫了,部隊番號也早就批給他們了,可他們就是遲遲不宣佈就任,知道江西戰事明瞭,吳佩孚主力被徹底殲滅,孫傳芳慘敗之後,才宣佈就任。

“首鼠兩端的傢伙,不管他們,只要他們不從西邊威脅武漢,讓我們能放心北伐就行。”鄧演達笑了笑又說:“楊森那裡估計也快了,朱德去他那裡了,他們倆原是滇軍舊交,朱德有信心把他拉過來;另外川軍名將劉伯承也已經入川了,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有消息的。這些軍閥遲早都要消滅。”

蔣介石嘿嘿一笑:“對這些人安撫爲好,我們的主要敵人還是吳佩孚和孫傳芳,北邊的張作霖恐怕也會有動靜。”

“哦,總司令有什麼情報嗎?”鄧演達問。

“還沒有,”蔣介石沒有把手上的情報說出來:“我只是推斷。長江以南打的一團火熱,北邊張作霖不可能不會沒一點反應,只是他要作出反應,最擔心可能是困守洛陽的吳佩孚了。呵呵。”

蔣介石心中很高興,說話也有點風趣了,鄧演達和陳公博都露出會心一笑。

“武昌既下,湖北省的事情就要解決,總理生前曾說過,中國最適合作爲首都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是南京,第二是武漢,現在南京既然還沒克復,武漢自然是我們的選擇,所以我認爲國民政斧應該儘快遷都武漢。”蔣介石拋出了他準備好的計劃,他不願意湖北就這樣交給唐生智,把國民政斧遷到武漢,既能壓制唐生智又便於控制,對他來說一舉兩得。

鄧演達和陳公博大感意外,他們沒想到蔣介石居然會在現在提出遷都武漢的建議,隨即兩人都明白了蔣介石的用意,只是都只看到一個方面,壓制唐生智。

對唐生智,鄧演達和陳公博都沒什麼好感,都認爲他是投機革命,但又都認爲應該團結他,逐步改造他。

“遷都是件大事,必須要得到中央委員會的批准。”鄧演達遲疑一下說,對遷都本身而言他不反對,廣州距離中國中心太遠,不利於推進革命,只是他本能的認爲,蔣介石在這個時候提出遷都,恐怕廣州的中央委員和鮑羅廷不會輕易答應。

鄧演達與廣州的聯繫較多,對迎汪復職的背景瞭解更多,其根子還是在於中山艦之後,國民黨中部分人對蔣介石總攬黨政軍大權不滿,而[***]對蔣介石充滿疑慮,兩部分人聯合起來要分蔣介石手上的權力,但蔣介石不會這樣輕易交出手中的權力的。

“是的,是的,所以我想請你回趟廣州參加中央和各地黨部的聯席會議,把我的這個意思說說,說服他們儘快遷到武漢。”蔣介石微笑着說,這個聯席會議的召開是違揹他的意願的,這個聯繫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汪精衛復職,更深遠的則是修改總司令部組織條例,把黨權和政權從蔣介石手中拿回來,這個會議背後的推動者就是鮑羅廷,對這些蔣介石心知肚明。

鄧演達想了想說:“回去倒沒什麼,不過,聯席會議明天就開始了,我現在才動身,恐怕趕不上了。”

鄧演達的本意是委婉的推辭,但他沒想到,蔣介石早有準備:“無妨,我派飛機送你回去。”

鄧演達無奈的點頭算是接受了這個任務:“既然這樣那我就告辭了,回去準備一下,總司令還有什麼要交代的。”

蔣介石拿出一封信說:“這是我寫給聯繫會議的一封信,請你在會上宣讀。”

信沒有封口,鄧演達接過來當着蔣介石的面打開,上面寫的是蔣介石關於遷都的種種理由,其中最重要的幾句話是:“….武昌既克局勢大變,本黨應速謀發展。中意中央黨部與政斧機關仍留廣州;而執行委員會,移至武昌爲便。否則政斧留粵,而中央黨部移鄂,亦可使黨務發展也。…”而在最後蔣介石提出警告:“政斧和中央應隨革命的發展由偏僻之廣州向中國腹地遷移,如此北伐成果方能鞏固,國民之信心方能受到鼓舞,革命方能繼續發展。”

鄧演達看完後衝蔣介石點頭說:“我一定在會上宣讀,也會盡力說服會議作出讓總司令滿意的決定。”

說完起身就走,陳公博見狀也打算告辭,他感到有些沒意思,蔣介石與他根本沒說兩句話。

“公博,別走,我們再聊聊。”蔣介石見陳公博起身要走,便立刻挽留道。

(未完待續)

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三節 結盟(六)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一)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四節 戰爭(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三)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四節 對策(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二)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五節 圈套(一)第五節 積聚(九)第二十三節 合併(一)第七節 風波(十)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五)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四)第五節 兩全(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八節 刺廖(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一)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五節 反攻(五)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十六節 旁觀(五)第六節 懲韓(三)第六節 懲韓(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四節 再戰津浦(九)第七節 閃電(十二)第四節 外交(九)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七)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三節 狙擊(六)第一節 德黑蘭(十一)第九節 溧水反擊(五)第七十八節 大風起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三節 會戰(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五)第八節 轉折(十六)第二節 重建(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七)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九)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三節 戰鼓(十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一)第二節 策劃(十一)第七節 風波(五)第七節 鎮藍衣(一)第一節 蟄伏(八)第二節 沙基(一)第六節 “小文革”(二)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五節 盟國(二)第十節 風雲(三)第一節 返川(四)第五十節 暗敵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五)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二節 川軍(四)第五節 號角(九)第四節 視察(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一)第五節 積聚(十)第四十八節 傷懷(五)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十節 虎嘯(一)第三節 戰天津(三)第七節 閃電(十二)第六十九節 拉攏(一)第十節 虎嘯(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四)第十節 拉薩風雲(五)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三)第十節 虎嘯(三)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三)第八節 九變(五)第五節 曙光(十三)第二節 起航(六)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六)第八節 離校
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十二節 整軍(一)第三節 結盟(六)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一)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四節 戰爭(一)第一節 上海陰謀(三)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四節 對策(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二)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五節 圈套(一)第五節 積聚(九)第二十三節 合併(一)第七節 風波(十)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五)第三節 戰天津(四)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四)第五節 兩全(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八節 刺廖(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一)第四節 雙雄三傑第五節 反攻(五)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四十六節 旁觀(五)第六節 懲韓(三)第六節 懲韓(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四節 再戰津浦(九)第七節 閃電(十二)第四節 外交(九)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七)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三節 狙擊(六)第一節 德黑蘭(十一)第九節 溧水反擊(五)第七十八節 大風起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四節 塞北烈焰(五)第三節 會戰(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五)第八節 轉折(十六)第二節 重建(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七)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九)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三節 戰鼓(十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一)第二節 策劃(十一)第七節 風波(五)第七節 鎮藍衣(一)第一節 蟄伏(八)第二節 沙基(一)第六節 “小文革”(二)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五節 盟國(二)第十節 風雲(三)第一節 返川(四)第五十節 暗敵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五)第一節 上海陰謀(五)第二十七節 視察(二)第二節 川軍(四)第五節 號角(九)第四節 視察(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一)第五節 積聚(十)第四十八節 傷懷(五)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十節 虎嘯(一)第三節 戰天津(三)第七節 閃電(十二)第六十九節 拉攏(一)第十節 虎嘯(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四)第十節 拉薩風雲(五)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三)第十節 虎嘯(三)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四十五節 遷都(二)第十節 風雲(二十三)第八節 九變(五)第五節 曙光(十三)第二節 起航(六)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六)第八節 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