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

當時,蕭幹又望蕭普賢女一揖,奏告道:“啓奏太后。目今,敵強我弱,形勢非常明朗,我國若與金宋兩國強硬抗爭,後果非常嚴重,只會加速大遼亡國。以臣之見,目今局勢下,當對外示弱,以博同情,尋求轉機,再做打算;對內則加強戰備,增強防守能力,以確保幽州不失。”

蕭普賢女見說,問道:“此話怎講?如何個示弱法?”

蕭幹奏道:“稟告太后。目今,當派出使臣,分別出使宋金兩國,向宋金兩國同時稱臣,換取他們同意保留大遼國體及燕雲地區疆域,待將來朝廷緩過勁來後,再與宋金兩國相爭不遲。”

蕭幹最終還是提出了正符合蕭普賢女意思的奏請。

無論蕭普賢女先前話說得如何強硬,其實都是在試探大臣們的意思,她的心中,早已有向金宋稱臣,以延緩過這個特殊時期的意思;但她作爲遼國實際掌政者,不能直接說,以免造成局勢失控,人心渙散。現在,蕭干將這個意思說出來了,她自然是非常認同。

然而,蕭普賢女畢竟是皇太后,起碼的姿態還是要做的。所以,蕭普賢女心裡雖然非常認同蕭乾的奏請,但臉上沒有任何把表情,而是將她的想法深藏不漏。她還想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特別是幽州防衛使耶律大石、幽州防衛副使韓斡等大將的意見。蕭普賢女擔心耶律大石、韓斡等大將不同意鄉金宋同時稱臣,若當殿爭執起來,局面就不好控制了。再說了,畢竟仗還得這些大將及兵士們去打,清楚地掌握他們的心態,是必須的。

所以,蕭普賢女在聽了蕭乾的建議後,沒將自己的心思流露出來,而是將目光看向耶律大石,詢問道:“防衛使以爲如何?”

目前的情況是明擺着的,也只能如此,方有迴旋餘地。耶律大石聞聽了蕭乾和蕭普賢女之見剛纔的對話後,在內心深處是認同蕭乾的意見的,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有想法。現在,見蕭普賢女詢問他的意見,耶律大石趕忙答道:“啓奏太后,蕭宰相所言極是,這是目前情況下唯一可行的辦法。”

瞭解到耶律大石的態度後,蕭普賢女心裡有點底了,遂又將目光看向韓斡。韓斡見蕭普賢女看向自己,趕忙邁前一步,向蕭普賢女拜揖後,高聲說道:“啓奏太后,末將完全贊同蕭宰相和防衛使的意見,末將唯朝廷之令是從。”

蕭普賢女點了點頭,又問其他大臣道:“衆卿們以爲如何?”

其他大臣都是這個意思,只是沒人帶頭講出來,既然宰相蕭幹、耶律大石、韓斡等朝中重臣及大將帶頭說了,其他大臣自然沒有不同意的,皆紛紛答道:“宰相和防衛使所言極是,臣等贊成。”

蕭普賢女見朝廷上下均統一了認識,遂說道:“衆卿們,天錫帝駕鶴西去,將大遼之江山社稷,交到了我一個女人家手裡。我一個女人家,也沒有太多的主意,全靠衆卿們擡稱維持。現在,既然諸位卿家都是這個意思,本後就依衆卿們的意思,向金宋兩國同時稱臣。令蕭宰相派員出使金宋兩國,儘快落實此事。”

蕭幹彎腰答道:“臣遵旨!”

蕭普賢女繼續令道:“令耶律大石防衛使、韓斡副防衛使,加強戰備,做好幽州防衛事宜。”

耶律大石、韓斡高聲答道:“臣遵旨!”

隨即,蕭普賢女宣佈退朝。

衆多大臣皆爭先恐後出了大殿。

大殿內,耶律大石站着未動。蕭幹見狀,情知耶律大石尚有事情要向蕭普賢女進諫,遂也站着未動,想聽聽耶律大石還有什麼事情。

蕭普賢女見狀,問耶律大石道:“大石防衛使似有話要說?”

耶律大石望蕭普賢女一拜說道:“稟告太后。臣有事要稟奏。”

蕭普賢女道:“防衛使但講無妨。”

耶律大石望蕭普賢女一揖,稟奏道:“啓奏太后,方纔,諸大臣均在殿中,臣有一言,不便稟告。現在,諸大臣均已離殿,只宰相在此,臣不妨一諫,望太后採納。”

蕭普賢女道:“你說!”

耶律大石道:“稟告太后。我國向宋金兩國稱臣,這個臣完全贊成;但臣以爲,在向宋金兩國稱臣的同時,當做好各項防禦準備。以臣之見,太后當留有後路,現在就確定去向,制定出非常情況下的應對之策,能迅速撤離至安全之地,以防將來發生不測之事。”

蕭普賢女聞言道:“防衛使所言極是,乃是爲本後着想。然而,防衛使也知道,就目今之大遼,本後能往哪兒去?哪兒又是安全之地?”

耶律大石望着蕭普賢女,誠懇地叫了聲“太后”,態度甚恭。

蕭普賢女拍了擺手,續說道:“剛纔本後已經說了,江山社稷在,契丹奚人在;江山社稷不在了,還要契丹奚人做什麼?防衛使乃契丹皇族,本後與蕭宰相乃奚人出身,契丹奚人本系一家。如今,契丹遭此大難,本後當與契丹的江山社稷生死與共,斷無逃避之理。所以,本後哪兒也不去,就待在幽州,只要幽州不破,本後就是安全的;假若幽州城破了,那也是無奈之事,到那時再說吧。”

耶律大石聞言,大悲。

旁側的蕭幹說道:“太后,防衛使所言,乃是爲太后安全着想,俺完全理解;然而,有臣在,臣定將保得太后無虞,除非臣死了。”

蕭幹如此一說,讓耶律大石心裡不甚舒服了。耶律大石心想,俺是幽州防衛正使,幽州之安危,皆繫於俺身上,你說有你在,定將保得太后無虞,那俺幹什麼去?難道防衛幽州不是俺的事,反倒是你的事了?合着太后只配你來保衛,俺們就保衛不了太后了?

當時,耶律大石見說,心有不悅,遂說道:“宰相,到時候恐怕要靠實力說話,還是有所防備的好。”

蕭幹見說,也不悅地回道:“目前情形就是這樣,俺們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豈能說泄氣話?”

“宰相,俺說的非是泄氣話。”耶律大石頂碰道:“俺作爲幽州防衛使,有責任確保太后安全,俺覺得是應該有所準備,以防萬一。”

“俺作爲宰相,也有確保太后安全之職責!關鍵是,俺們現在只有保住幽州不失,方纔安全;幽州丟失了?哪裡安全?!”

“問題是幽州丟與不丟,不是俺們一方面的事情,我們說了不算。”

蕭幹聞言,還要說啥,蕭普賢女趕忙說道:“二位卿都是本後的肱骨大臣,你們說的情況,本後心裡有數。好了,你們都不要說了,各自去忙吧,待本後有事時,自會召你們前來協商。”

蕭幹、耶律大石見說,遂於蕭普賢女告辭,各忙各的事去了。

涿州城裡,在張令徽率領八千精兵、五百快騎及部分官員前往宋營對接降宋的這個時間裡,郭藥師已經完全控制住了涿州城。易州守將也在接到郭藥師命令後,控制住了易州城。

這個時候,涿、易兩州共有常勝軍三萬餘人馬,張令徽帶走了約一萬人馬,易州駐紮有一萬人馬,涿州城中還剩約一萬餘人馬。郭藥師遂令趙鶴壽、甄闊海統率涿州的一萬人馬,負責涿州防務;又令劉瞬仁、甄五臣火速趕往易州,統率易州的一萬兵馬,負責宜州防務。

劉瞬仁、甄五臣得令,快馬加鞭,趕往易州。

郭藥師在涿州城裡,驚恐不安了兩日,並未見幽州方面有任何動靜,遂慢慢安心了下來,專侯着張令徽那邊有消息傳回來。

張令徽統率着八千精兵、五百快騎及涿州下屬四縣主要官員,也於前一日來到了雄州。路途上,爲了趕時間,張令徽將八千精兵交由副官統率,他帶着五百快騎及涿州下屬四縣主要官員,策馬疾馳。

雄州城中,正在代理軍務的王稟聞報,道遼國涿州常勝軍副統制率領五百快騎及諸州下屬四縣縣令,奉表來降。得到這個稟報,王稟大吃了一驚,忙招來老將种師道及辛興宗、楊可世等人相商。

待种師道等將領到來後,王稟將情況告訴了种師道等人,最後說道:“老種,常勝軍副統制張令徽奉表來降,這個可靠不可靠?會不會有詐?”种師道想了想後說道:“可以將張令徽等人放入雄州城來,另派兵馬,於涿州前往雄州的路途中下寨,若再有大量的常勝軍兵馬過來,必是有詐,到那時,先把張令徽給砍了。”

王稟聞言道:“老種所言極是。命令!”

种師道等將領趕忙挺身站直。

“令辛興宗率兵馬兩萬,於雄州北門外三十里下寨,若有常勝軍前來,堅決予以阻擊,力爭消滅之。”

辛興宗高聲答道:“末將遵令!”

辛興宗隨即出殿,趕赴軍營,點起兩萬兵馬,親自統率,前往雄州北門外三十里處下寨去了。

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十四章 得遇高俅第五十六章 立嗣之誤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攔路打劫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三十七章 完顏崛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八十四章 醞釀使金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
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五十六章 搬運金銀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十四章 得遇高俅第五十六章 立嗣之誤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攔路打劫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五十九章 起兵反遼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一百三十四章 凱旋而歸第三十七章 完顏崛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八十四章 醞釀使金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