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論功行賞

康熙八年五月,不過幾天的時間,大清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康熙成了貨真價實的皇帝,再也用不着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像個傀儡似的要看着別人的臉色辦事了。輔政大臣、少傅加太子少保、領侍衛內大臣、大清第一勇士鰲拜被生擒活捉,六部中鰲拜提拔上來的親信大員、拱衛京畿的主要將領幾乎一天之內全部落馬,甚至許多人甚至腦袋都沒了相關定罪的公文才下來。到了這個時候滿朝文武才知道,大家平時都小看了這個只有16歲的皇帝了。別人平時是隱忍不發,只要有機會,那必定是雷霆手段,一擊致命。

“列位臣工,鰲拜現以被打入天牢,至於應該如何處置,朕還想聽聽各位的意見!”康熙這會心情當然是不用說的了,從今以後,這堂堂的大清帝國就只能聽他一個人的了。坐在龍椅上,打量着階下站着的文武大臣和皇親國戚,康熙開口問道。

“臣以爲,如鰲拜這般不思皇恩,欺君罔上之輩,乃十惡不赦,當處凌遲,誅九族!”康親王傑書上前一步,出班奏事。

康親王傑書原來襲封的爵位是郡王,後來他承襲了他爺爺禮親王的爵位,稱康親王,是滿清十二鐵帽子王之一,不過這個時候還只有六個鐵帽子親王和兩個郡王。所有鐵帽子王中,他的排名第一。按照規矩,鐵帽子王穿的是五爪龍袍,可以見王不跪,不接不送,從待遇上可以說是僅次於皇帝了。傑書手上的人脈極廣,而且手握兵權。最關鍵的,所有皇親國戚中,他的品級最高,他的工作就是安撫那些皇親國戚。這次能順利剷除鰲拜,也虧得他鼎力相助。

“臣等複議。”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一同站了出來。他們兩個徵管兵部實權,調兵遣將都是他們的活,要不是他們兩個在背後支持康熙,康熙也不敢動鰲拜的手。

“臣複議。”站出來的是戶部侍郎王弘祚。他跟鰲拜本來就有舊怨,當初要不是鰲拜,他就可以當上戶部尚書了。在康熙剷除鰲拜的行動中,他負責的是控制朝中鰲拜的親信大臣,可謂功不可沒。

大家見這三個人都站出來了,哪還有那麼不懂事的?於是呼啦一片,除了幾個鐵帽子王,其他大臣都跪下去了,異口同聲:“臣等複議!”

這幫當官的當然清楚得很,事情明擺着:康親王傑書是第一鐵帽子王,算是皇親國戚那邊的。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手裡抓着兵權,有刀子。戶部侍郎王弘祚掌管天下百姓,可以堵住悠悠之口。再說這幾天的事大家都明白,要不是這幾個人,康熙還說不上能不能幹過鰲拜。這會他們都出來說話了,不用說,肯定是皇上授意。再說,事到如今,鰲拜就像一隻給拔光了羽毛的老鷹,即使想飛也飛不起來了。都說牆倒衆人推,這會要是不推一把,說不上就給算到鰲拜一黨裡去了。有些事情,說你有關係就有關係,沒有關係都能給你找出來,更何況鰲拜把持朝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誰還沒跟他說過兩句話?現在趁着皇上不願追究太多人,還不趕快把自己給拎清楚了,那不是跟自己的腦袋開玩笑麼?另一個,鰲拜要是死了,很多事情就沒有人知道了,所以他還是死了的好。

康熙看來看大殿裡跪着的人,心裡感慨呀,想當初,要是這大殿裡的人都能像今天這麼心齊,自己至於受那麼多委屈、裝那麼久孫子麼?不過想想原來也不是不心齊,只不過都是向着鰲拜的。

想到這,康熙不由得想起了昨天晚上納蘭性德傳回來秦有福的話:“既然鰲拜活不了兩天了,皇上又何必弄得一身的血?再說了,鰲拜的手下都給砍了,就剩他一個要死不活的還關在大牢裡,只要看緊了別讓人給搶了去,留着他還能彰顯皇上的仁慈,對穩定文武百官還是有好處的。那些人會覺得皇上連鰲拜都能放過,自己的罪行不大,只要老老實實的,想必也能過關。以後辦事會更盡心盡力。其實就算有人真的不開眼,非得跟皇上過不去,那有沒有鰲拜都是一樣的,早點冒出來總比整天防着強,只要控制得好,跳出來一個兩個的美關係,誰跳出來就砍了誰!”

要不是秦有福的這番話,康熙今天根本就不會問這一屋子的人有什麼意見。康熙想過了,秦有福說的有道理,只要把鰲拜看好了,別讓人給救出去,自己爲什麼不表現得仁慈一些?反正就算自己不殺鰲拜,鰲拜受了那麼重的傷,想來是活不了幾天的。秦有福這個人還真不簡單,看來自己得想辦法把他留在身邊,說不上什麼時候就能給自己出點什麼好主意。若他是滿人還能想一點辦法,先給他個小官當一當,慢慢的再想辦法提拔,問題是他是漢人,而且不過是一介布衣,就算讓他考科舉也是考不上的。自己就這麼提拔了他,有點不合規矩,這個事情不太好辦。帝師不是說當就當的,言官御史可不跟你講那麼多。

“皇上?臣等候着您示下。”康親王傑書是不用跪着的,所以能看見康熙的表情,很明顯,這會皇上不知道怎麼就發起了愣來。這滿朝文武可都跪着等他開口呢,這個發呆的樣子要是讓大臣們看到了,說不上會出什麼事。反正傑書自己都覺得,皇帝是不是還不習慣拿主意?要不怎麼愣了?

“哦,列爲臣工先起來吧。”康熙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剛纔分心實在有點不合適。

“謝皇上!”地上跪着的大臣們有點莫名其妙的,不過皇上既然發話了,還是起來吧!

“朕剛纔想了很多東西,都是關於鰲拜的。”康熙停了一會,發現大家都盯着他,於是接着說到:“朕在想,鰲拜爲什麼能被父皇命爲輔政大臣?”

大殿裡的大臣當然沒有說話,大家都等着皇上接着說。

“想當初鰲拜的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身上的功勳都是用血肉拼出來的。那天朕擒了他以後,他曾扯開衣襟,讓朕看他那一身的傷疤,他有一句話說得不錯,他說我鰲拜一輩子,哪一天不是爲了你們愛新覺羅打天下,現在你卻這樣對我?”說到這,康熙停了下來,醞釀着情緒。

“朕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至少在沒有當輔政大臣以前,誰敢說鰲拜不是忠臣?滿朝文武,誰敢說有本事敢跟鰲拜在戰場上較量較量?我看沒有,鰲拜這大清第一勇士不是白來的。他的這些個官職品銜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都是他當年爲了我們大清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康熙說得挺激動的,反正目的就是要表現自己仁慈的一面,爲什麼不表現得好一些?

“大家也都聽見康親王宣讀的鰲拜的罪行了,足足有三十條!三十條啊!從這裡面隨便挑一條出來就夠砍鰲拜的腦袋的!可是剛纔朕想到鰲拜的功勞,實在不忍心殺了他,至少他對我們大清是立過大功的。他現在年紀大了,身上又有傷,關着他惹不出什麼事來了。朕想念在他當年爲了大清拼過命的份上就讓他在大牢裡終老吧,咱們滿人還是念舊的。”康熙當然沒有說鰲拜的傷是怎麼回事,反正他打過那麼多的仗,身上肯定是有傷的。其實即使說出來也沒問題,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說什麼。

“皇上慈悲爲懷,真是我們大清的福氣呀!我等當以皇上爲楷模,盡心竭力,效忠大清!”康親王傑書反應快,馬上明白了過來。殺不殺鰲拜現在是次要的了,關鍵是得被皇帝的仁義感動,這纔是爲臣之道。

呼啦一下子,滿屋的文武大臣又都跪下了:“皇上慈悲爲懷,乃是我們大清的福氣!我等當以皇上爲楷模,盡心竭力,效忠大清!”趕快跟着喊口號就錯不了。

“朕覺得,既然鰲拜都不殺了,朕就好人當道底,給鰲拜留個後,將鰲拜之子納穆福一併打入天牢,其他人按律處置!”

這一天,康熙的這個早朝時一個成功的、團結的、祥和的早朝。滿朝文武異口同聲稱頌康熙的大度和仁慈,表示一定要緊密團結在康熙的周圍,以康熙的思想爲理論指導,狠抓落實,將大清建設的更加美好。

當然了,論功行賞是必然的,潘湖叟黃錫袞升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賞黃馬褂,王弘祚晉兵部尚書,賞雙眼花翎。至於康親王傑書自然也有好處,不過這得等下了朝以後再說了,畢竟他已經位極人臣,是第一鐵帽子王了。

……

“秦有福,你說朕賞你點什麼好呢?要不朕賜你個同進士,讓你在南書房當侍講吧?”康熙看着半邊屁股坐在椅子上的秦有福,樂呵呵的問。

秦有福一聽慌了神了,他自己有什麼水平他當然知道,還同進士呢,自己連字都認不全,到了南書房能講什麼?還不兩天就漏了底了?這樣的賞賜可千萬要不得!他寧願皇上實惠一點,賞他點錢什麼的。

“萬歲。”秦有福趕忙跪了下來:“您可千萬別讓我當什麼侍講,我根本就不是那個材料,平時玩的都是些小聰明。再說我也不願意當官,您要是真想賞我點什麼,還不如賞我點錢呢!”秦有福趕忙自揭其短。

這話聽着康熙耳朵裡可就不同了。他根本不相信會有人不喜歡當官的。再說了,要是秦有福不想混個前程,幹嘛要那麼處心積慮的幫自己?難道自己給的官太小了?康熙有點不高興了。

“你真的不想當官?上次朕可是給你下了旨了。”康熙的臉色變得難看了起來。

秦有福正跪着呢,看不到康熙的臉色,他磕了個頭:“皇上,我真不想當官,我就覺着能輕輕鬆鬆的過好自己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的比什麼都強。”他知道皇上說下的旨說的是帝師的事,不由得有點扭捏起來:“其實您給我那聖旨我知道,但我真沒那本事,我就覺得,這怎麼說都是皇上您的墨寶,我得留着當傳家寶的。”秦有福還有一句話沒敢說出來:這要是放到幾百年後可就值錢了去了。

康熙的臉色變了幾變,突然他覺得自己更看不透秦有福起來,康熙平時是非常喜歡看書的,特別是一些歷代大儒的文章,他突然覺得,這個秦有福也是有大才的人,這樣的人,恐怕還真的情願閒雲野鶴,不願意登堂入室。康熙想了一會,突然笑了。

“你不是情願讓我上你點錢麼?行了,回去等着吧!”

……

第65章 邊緣人第158章 檢閱前夜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139章 辦學第187章 封賞第51章 老謀深算第185章 雙喜臨門第161章 朝會正名第176章 康熙也爲難第156章 秦府家宴第96章 鐵索攔江第29章 秦有福的新宅子第30章 各有算計第124章 軍民同樂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28章 新鮮出爐的顧問第62章 庫房尋寶第23章 一人計短,兩人計長第92章 刺殺-4第17章 剿匪會議第27章 論功行賞第152章 密切關注第36章 日講第68章 車間對話第69章 標準化第124章 軍民同樂第91章 刺殺-3第79章 撤藩線路第25章 獻策定計第12章 揀到寶了第14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174章 台州縣衙第121章 賭一把第16章 人民戰爭第17章 剿匪會議第56章 秦有福大婚-2第71章 秦有福請辭第27章 論功行賞第89章 刺殺-1第31章 迎來送往第149章 玉蓉小產第62章 庫房尋寶第172章 我就是秦有福第85章 大清報業-1第123章 殲敵第96章 鐵索攔江第11章 救縣令第93章 尋死覓活第159章 伏筆第116章 攻打岳陽-2第26章 除鰲拜第159章 伏筆第86章 大清報業-2第163章 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99章 算計第三十四章第73章 出售產業第163章 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158章 檢閱前夜第152章 密切關注第132章 高手對局第80章 設計定策第13章 摘帽了第106章 兩軍陣前第12章 揀到寶了第95章 取道洪湖第174章 台州縣衙第50章 意義和收穫第76章 沼氣應用第73章 出售產業第187章 封賞第36章 日講第51章 老謀深算第70章 研究辭職第138章 夫人聯盟第62章 庫房尋寶第167章 丁憂第44章 第一面白旗第50章 意義和收穫第177章 聖旨下第105章 戰局第81章 三藩起兵第51章 老謀深算第157章 無根冬青第17章 剿匪會議第81章 三藩起兵第17章 剿匪會議第113章 岳陽城外第55章 秦有福大婚-1第86章 大清報業-2第148章 未雨綢繆第147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一十二章第40章 禍起“圍牆”第180章 談判-3第143章 開學第165章 損人不利己第96章 鐵索攔江第186章 招安臺灣
第65章 邊緣人第158章 檢閱前夜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139章 辦學第187章 封賞第51章 老謀深算第185章 雙喜臨門第161章 朝會正名第176章 康熙也爲難第156章 秦府家宴第96章 鐵索攔江第29章 秦有福的新宅子第30章 各有算計第124章 軍民同樂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28章 新鮮出爐的顧問第62章 庫房尋寶第23章 一人計短,兩人計長第92章 刺殺-4第17章 剿匪會議第27章 論功行賞第152章 密切關注第36章 日講第68章 車間對話第69章 標準化第124章 軍民同樂第91章 刺殺-3第79章 撤藩線路第25章 獻策定計第12章 揀到寶了第14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174章 台州縣衙第121章 賭一把第16章 人民戰爭第17章 剿匪會議第56章 秦有福大婚-2第71章 秦有福請辭第27章 論功行賞第89章 刺殺-1第31章 迎來送往第149章 玉蓉小產第62章 庫房尋寶第172章 我就是秦有福第85章 大清報業-1第123章 殲敵第96章 鐵索攔江第11章 救縣令第93章 尋死覓活第159章 伏筆第116章 攻打岳陽-2第26章 除鰲拜第159章 伏筆第86章 大清報業-2第163章 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99章 算計第三十四章第73章 出售產業第163章 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66章 最牛的五品官第158章 檢閱前夜第152章 密切關注第132章 高手對局第80章 設計定策第13章 摘帽了第106章 兩軍陣前第12章 揀到寶了第95章 取道洪湖第174章 台州縣衙第50章 意義和收穫第76章 沼氣應用第73章 出售產業第187章 封賞第36章 日講第51章 老謀深算第70章 研究辭職第138章 夫人聯盟第62章 庫房尋寶第167章 丁憂第44章 第一面白旗第50章 意義和收穫第177章 聖旨下第105章 戰局第81章 三藩起兵第51章 老謀深算第157章 無根冬青第17章 剿匪會議第81章 三藩起兵第17章 剿匪會議第113章 岳陽城外第55章 秦有福大婚-1第86章 大清報業-2第148章 未雨綢繆第147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一十二章第40章 禍起“圍牆”第180章 談判-3第143章 開學第165章 損人不利己第96章 鐵索攔江第186章 招安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