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丹 (1)

霍格用他的應急基金在當地買了3座老房子。房子都是空的,地方上的地主都很樂意把房子賣出去換點現錢。他們把房子都拆了,拆下來的磚頭、木頭和其他東西都用手推車運到鎮外大約500米遠的廟裡。霍格從蘭州不知道怎麼僱來的卡車已經由司機開了回去,所以學校裡的運輸工具只剩下裝着橡膠輪胎的手推車。

霍格到達山丹後寫的第一封家信讓他的家裡人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再爲他的安危擔憂。他在信中這樣描述他現在面臨的問題:

現在我們在這裡,那些手推車整天都被用來運老房子裡拆下來的廢料……寺廟現在就是我們的學校,我們把老房子裡拆下來的材料一點一點地塞進去。最近的能夠買到木材的地方也在60多公里以外,所以能從老房子裡拆些磚頭、木材下來用我們已經很滿足了。

當地的村民對他們這項工程很不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個洋鬼子竟然帶頭把廟裡的菩薩搬了出去。在山丹的前幾個星期裡,就有人在街上衝着霍格叫罵。在他騎車經過的時候,有人衝着他喊“洋鬼子”。於是霍格和村民進行了深入的談判,最終大家同意將三尊最大的金箔佛像留在廟裡;留下的還有另外兩座寶塔和護院的兩座門神石像(兩座門神很應景地放在了學校儲藏室的門口)。這終於平息了當地的輿論,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學校的那些運輸工具感到很困惑。“當地人還沒有先進到能發明手推車的地步。這兒沒有手推車,有的只是成堆的佛像。”霍格這樣寫道。他和孩子們都對鎮中心一座30多米高的木製佛像驚歎不已。

1945年的3月、4月和5月,霍格和孩子們都在忙着修整學校。剛開始當地人跟他們相處時還有所保留,當意識到學校能帶來商機和錢時,他們的態度就不一樣了。當地的官員和顯貴經常來學校轉。校長展示給來客們看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廟裡的大廳。三座9米到12米不等的佛像高高的矗立着,孩子們在佛像下邊組裝哥什機器,把大廳變成了一間紡紗車間。20世紀的中國少年在傳承了佛教幾千年歷史的大廳裡利用19世紀的工業技術工作,一定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場景。

霍格用老房子上拆下來的材料在寺院的一側改建出了幾間車間,用來放木工長椅、蒸汽機、一臺發電機、幾臺車牀、一臺刨機、銑牀和紡紗機。教室安排在另外一邊。宿舍被建在第三道牆旁邊。寺院裡的鐘被用來掛在了教室外面,但鍾舌不見了。他們就用一柄大錘子敲鐘來代替,結果大錘子把鐘敲裂了。於是大錘子又換成了小錘子,這樣響亮的鐘聲每天都會傳遍整個小鎮。

這段時期只有兩位中國老師在幫助霍格,路易·艾黎爲了讓重慶政府認可新學校而在外奔波。沒有工業合作運動的官方認可的話,當地的地霸(多是地方官員和地主)就會來插上一腳。

霍格在這裡如魚得水。在從蘭州翻山越嶺去往山丹的旅途中,霍格過了他的30歲生日。一直以來他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他的家人也問過:他在中國到底在幹什麼?現在他有了答案。幾年的走南闖北、在合作社運動中的工作、寫書、寫新聞稿,一切的一切在山丹變得有意義。他在戰亂之中建起了一個學校。他戰勝了重重困難把學校轉移到了偏遠的戈壁灘邊上。他又重建了學校,讓60多個孩子有了安全的棲身之所。

那些年長的孩子記得重建學校時,校長和他們一起工作。他情緒高昂,還時不時和他們打鬧嬉戲。範文海說:“記得在那個時期,一家之長,一校之長或者公司的領導人代表着一種威嚴。有時候你很尊敬他們是因爲你怕他們。但霍格不一樣,他總是和我們在一起。不管他是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運動還是一起在教室裡工作,他總是在我們身邊。那是很特別的,所以我們那麼愛他。”

這期間,霍格的家信都反映出他的積極心態和做這些事時快樂的心情。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這片荒涼的地區建起來的學校是什麼樣的。而且他喜歡待在遠離——他是這麼想的——戰爭和官僚的地方。他毫不誇張地說他一打開後門,面對的就是羣山,山的那邊就是蒙古。而他的前門面對的山脈一直綿延到可可諾爾——當時那裡還歸西藏管轄。但當他發現寄往蘭州的信要花一週的時間才能到那時,住在邊遠地區就慢慢變得不那麼吸引人了。“沒有報紙,這裡什麼都沒有!”他哀嘆道。

學校的生命線就是鍋爐、蒸汽機和發電機。這些機器正常運轉才能給那臺教學用的機器提供動力,同時也能在難熬的冬天供暖供電。夏天的時候還要來20個孩子和更多的教工,所以到秋天的時候學校人數估計會有100個。很多的新學生就來自當地的鎮上:家長們會領着自己的兒子到學校門前,請求讓他們入學。鎮上沒有電,但當地是露天採礦的中心地區,於是霍格提議用電來跟鎮上換取免費的煤炭,但這項計劃在他有生之年都沒有實現。山丹也給校長提供了一間屋子而不是一個窯洞作爲住所。裝貨物的箱子被用來搭了牀,做了書架。從他的小房間裡俯視下去就是一座荒廢的寶塔,更遠一點就是包括了整個學校、教室、食堂、車間和宿舍的圍場。所有的東西都在一處有一個優點:“以前我在雙石鋪要花一天做的事情在這裡(山丹)一個小時就能做完,而且還不會那麼累。”

那時一個由喬治·伍茲帶領的英國代表團來到了山丹。這位尊敬的神父是位工黨合作派下院議員。雖然他當時已經59歲了,在閱讀了霍格的《我看到了一個新中國》一書後,他還是決定千山萬水從倫敦來到這裡,親眼看一看在中國大西北的荒野裡建立起來的這所學校。這樣的訪問很花時間,因爲霍格一整天都得帶着他的訪客去山裡參觀;但他們給學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庇護。伍茲給他帶了一本《畫報》雜誌,上面有一則小麥片的廣告。逼真誘人的穀物照片讓霍格想起了家鄉讓他最想念的東西——英式早餐,哪怕只是戰時簡易的早餐。

在山丹,整個學校的人都被迫省吃儉用。沒有蔬菜,沒有水果,沒有魚也沒有乳製品。最開始的日子主食一般都是饅頭、小米湯,偶爾有點馬鈴薯;低質肉——往往是肥牛肉和羊肉——一個星期吃兩次,有時候也會有點心。霍格總是期待着星期天的早餐,那天老師和孩子們會吃牛肉湯、煮水煮蛋。雞蛋實在是太稀少了,所以不奇怪有一次他在家信的開頭就寫他早餐吃了四個煎蛋——不過都是小小的中國雞蛋,他解釋道。

霍格總是和孩子們一起吃飯,他們都難過地感嘆山丹伙食變差了。1945年春天,學校的訪客都發現霍格又瘦又憔悴。計劃學校的轉移事宜,帶着孩子們跋山涉水,再從頭開始重建學校讓一個健康的年僅30歲的年輕人倒下了。凱瑟琳·霍格後來說,她覺得當時她兒子對感染的抵抗力估計是非常弱的。她幾乎是說對了。爲了改善伙食,男孩子們在河邊種了蔬菜,希望秋天能有個好收成。在雙石鋪,河流給他們提供了游泳和早晨洗漱的場所。

此外,通訊非常閉塞,偶爾的訪客會帶來一些消息。霍格知道歐洲的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了,“但我們這裡的戰爭還得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我覺得會有新的轉機出現。”他在1945年5月5日這樣寫道。

到了1月份,學校逐漸成形。最大的寺廟的牆刷上了白色,柱子刷成了紅色,一塊木匾高高地掛在學校門口,匾上金龍盤繞,彷彿在自豪地宣佈山丹培黎學校成立了。一塊籃球場被劃了出來,旁邊留出了一塊地來滿足校長日常體育運動的愛好。煤的供應成了一個問題,因爲當地的地霸控制了煤礦,好在他們還算能夠找到足夠的煤來給發電機和機器提供動力。

頭幾個月對木材的需求成了最大的問題。要弄到柴火和建築木材非常困難。山丹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給駱駝商隊提供補給最重要的站點,這使得它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然而,隨着財富越積越多,小鎮越擴越大,當地的森林資源也慢慢消耗殆盡。木頭都拿來建造成百上千的寺廟,然後小寺廟又擴建成大寺廟,用來炫耀小鎮日益擴大的名望。另外,爲了防止野獸接近家畜,鎮上的人還經常在乾燥的夏季放火燒山,好讓樹帶界線後退到山裡。過度放養的山羊和綿羊也席捲了周圍山坡的植被,只留下幾個光禿禿的山頭。

爲了弄到木材,學校經常派出小隊去祁連山北部5、6十公里遠的地方。那兒山脈延伸到今天的青海省,山裡到處都是杉樹。霍格跟孩子們要在那花好幾天的時間砍幾棵最高的松樹。然後再用牛車把卡車拖回到大路上,這樣他們就能坐着卡車回山丹。山裡有很多狼和土匪,但他們那段時間經歷過的最痛苦的事情是有一天暴風雨來臨,颳走了他們的帳篷,孩子們被迫在荒郊野外淋了一晚上的雨。

第25章 校長 (3)第23章 校長 (1)第12章 漢口的陷落 (4)第25章 校長 (3)第10章 漢口的陷落 (2)第11章 漢口的陷落 (3)第7章 漢口 (2)第8章 漢口 (3)第23章 校長 (1)第1章 序 言第32章 尾聲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7章 漢口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9章 山丹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31章 山丹 (3)第21章 在路上 (4)第10章 漢口的陷落 (2)第31章 山丹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25章 校長 (3)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17章 洋秘書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5章 上海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22章 在路上 (5)第17章 洋秘書 (2)第5章 上海第30章 山丹 (2)第2章 通往中國之路 (1)第32章 尾聲 (1)第14章 同心協力 (2)第8章 漢口 (3)第24章 校長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7章 漢口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1章 序 言第12章 漢口的陷落 (4)第24章 校長 (2)第32章 尾聲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7章 漢口 (2)第33章 尾聲 (2)第16章 洋秘書 (1)第17章 洋秘書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21章 在路上 (4)第25章 校長 (3)第5章 上海第23章 校長 (1)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31章 山丹 (3)第26章 翻山越嶺 (1)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32章 尾聲 (1)第7章 漢口 (2)第26章 翻山越嶺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20章 在路上 (3)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9章 漢口的陷落 (1)第9章 漢口的陷落 (1)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1章 序 言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4章 校長 (2)第23章 校長 (1)第6章 漢口 (1)第6章 漢口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1章 序 言第33章 尾聲 (2)第25章 校長 (3)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8章 漢口 (3)第16章 洋秘書 (1)第7章 漢口 (2)第29章 山丹 (1)第15章 同心協力 (3)
第25章 校長 (3)第23章 校長 (1)第12章 漢口的陷落 (4)第25章 校長 (3)第10章 漢口的陷落 (2)第11章 漢口的陷落 (3)第7章 漢口 (2)第8章 漢口 (3)第23章 校長 (1)第1章 序 言第32章 尾聲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7章 漢口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9章 山丹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31章 山丹 (3)第21章 在路上 (4)第10章 漢口的陷落 (2)第31章 山丹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25章 校長 (3)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17章 洋秘書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5章 上海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22章 在路上 (5)第17章 洋秘書 (2)第5章 上海第30章 山丹 (2)第2章 通往中國之路 (1)第32章 尾聲 (1)第14章 同心協力 (2)第8章 漢口 (3)第24章 校長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7章 漢口 (2)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1章 序 言第12章 漢口的陷落 (4)第24章 校長 (2)第32章 尾聲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7章 漢口 (2)第33章 尾聲 (2)第16章 洋秘書 (1)第17章 洋秘書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21章 在路上 (4)第25章 校長 (3)第5章 上海第23章 校長 (1)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31章 山丹 (3)第26章 翻山越嶺 (1)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32章 尾聲 (1)第7章 漢口 (2)第26章 翻山越嶺 (1)第16章 洋秘書 (1)第20章 在路上 (3)第28章 翻山越嶺 (3)第9章 漢口的陷落 (1)第9章 漢口的陷落 (1)第27章 翻山越嶺 (2)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1章 序 言第13章 同心協力 (1)第24章 校長 (2)第23章 校長 (1)第6章 漢口 (1)第6章 漢口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1章 序 言第33章 尾聲 (2)第25章 校長 (3)第4章 通往中國之路 (3)第8章 漢口 (3)第16章 洋秘書 (1)第7章 漢口 (2)第29章 山丹 (1)第15章 同心協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