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大捷

雖然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即使是那些從包圍圈中退出的八旗兵也沒有一鬨而散,而是重新掉頭,轉身迎戰。在餘新對面的八旗兵也堅定不移地繼續戰鬥,身後的同伴不停地離開,這些對明軍鋒尖的人卻沒有撤退,而是試圖撐住缺口,讓兩翼包抄的明軍不能在清軍中軍的身後匯合。

當前面抵抗的清兵被明軍斬落下馬後,本來正在退出缺口的八旗兵就自動停下,開始支撐搖搖欲墜的戰線,爲還在前面的同族、同袍爭取一條生路。等餘新終於帶兵砍翻了最後一個擋在眼前的騎兵,與另一翼包抄過來的明軍會師時,被圍在明軍陣中的八旗兵只有千餘人了。

自從戰場局面佔優後,鄭成功就開始派出使者,向張煌言通報進展,同時開始收集八旗的旗鼓、軍服和首級,準備送去給鎮江的守軍看。消滅了包圍圈中的清軍後,鄭成功估計此戰殲滅了四千敵軍以上,其中八旗兵就有兩、三千之多。

“張尚書祝賀王上大捷,說浙江衆將要面賀王上。”一個傳令兵神采飛揚地跑來彙報。閩軍表現出的戰鬥力讓同盟軍也感到驚訝,短短兩個時辰不到,鄭成功的步兵就在平原上擊敗了人數並不少於他們的滿清軍隊,對手的主力還是鬥志旺盛、死戰不降的八旗兵。

“明日再賀不遲。”雖然戰前並不是很願意在鎮江打這一仗,不過鄭成功此時心裡也非常高興,畢竟是一場勝利。

十年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滿清,導致鄭家不僅喪盡了士人的信任,還導致內部四分五裂,幾乎一蹶不振。這十年來,鄭成功通過一場場的殊死戰鬥,向張煌言等人證明自己不會走上父親的老路,爭取到了福建、廣東等地抗清人士的支持和投效;鄭成功還努力恢復海上貿易,重新統一閩海勢力。現在,鄭成功雖然不像他父親那樣擁有官場的支持,大量的內陸商業資源,但鄭家每年的收入不但完全恢復了舊觀,而且還在崇禎年的收入之上。

依靠這些苦心經營的成果,鄭成功在增強水師、與荷蘭人爭奪海上利潤的同時,有餘力仔細地訓練部隊,添置裝備。閩軍的很多兵器和盔甲都是鄭成功親自設計的,由於閩軍完全沒有騎兵,他就傾注心血於鐵甲之上,摸索以步兵抗騎兵的戰術。

長期的訓練、耗費巨資打造的裝備,使得閩軍同張煌言手下的浙軍完全不同。張煌言多年來一直在浙東進行遊擊戰和襲擾戰,浙軍幾乎都是義勇軍性質。即使軍隊的規模要小很多,張煌言也從來沒有資源和能力像鄭成功一樣給手下換裝,或是進行全面的整訓。

鄭成功已經決心繼續向管效忠發起進攻。

ωωω ⊙tt kan ⊙C〇

八旗兵撤退時的表現讓他明白這支敵軍依舊沒有被打垮,仍然是對明軍的重大威脅。清軍正在向銀山的營地退回去,鄭成功估計這是因爲對方的統帥依舊心有不甘,還寄希望於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襲擾鎮江附近的明軍。但等到後續的明軍源源抵達後,鄭成功相信這支清軍就會返回南京。

鄭成功讓使者回去報告張煌言自己的意圖,繼續由浙江監視鎮江的守兵,鄭成功則帶着閩軍向銀山進發,準備強攻清軍的營地。

“營牆高丈二,壕深三尺。”在鄭成功身邊,閩軍將領討論着銀山的敵情,餘新問道:“王上打算何時進攻?”

“明日總攻,而且要一日攻克。”鄭成功不假思索地答道。

“明日?”不少將領都有些吃驚。所謂十則圍之,倍則攻之,閩軍先鋒的兵力和銀山清軍基本持平,雖然今日的勝利讓閩軍獲得了一定的兵力優勢,但披甲兵苦戰一上午,明軍同樣很疲憊。而明軍的後續部隊正在趕來,兩天之內就會有幾千生力軍抵達鎮江,只要多等幾天就會獲得對銀山清軍的巨大優勢。

“不錯,明日。本藩約那管效忠在今日決戰,若是我們後援聚集,他就不會與我們決戰了。如果等上幾天,看到我們兵力雄厚,管效忠肯定不再指望挽回面子,而是丟下鎮江逃回南京去。這銀山的敵營雖然有牆有壕,可是比南京如何?我們不在這個牆高丈二、壕深三尺的敵營裡消滅這支韃子,就得去城高池深的南京去攻打他們了。”

鄭成功解釋完畢,就把手中的人馬分成四隊,讓他們輪流攻打清軍營寨。管效忠脫離戰場時,把綠營帶來的火炮也都丟棄了,鄭成功把這些火炮統統收入自己軍中。不過鄭成功並沒有立刻投入使用,而是先檢驗一番,然後分配炮手,準備明日總攻時一起投入。

一上午的鏖戰已經讓明清兩軍都疲憊不堪,下午明軍來攻打營寨,清軍不得不迎戰,到傍晚時分兩軍都精疲力竭。鄭成功下令主力休息,從軍中挑選了數百壯士,又分成四隊,讓這些人繼續輪番去劫營。

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鄭成功就命令全軍出動,向管效忠的大營發起總攻。此時即使是餘新、甘輝這樣的大將仍然感到沒有休息過來;明軍士兵雖然休息了一夜,但不少人昨日出力過猛,今天感到有些腰痠腿疼,絕對不是作戰的最佳狀態。

“將士們休息了一夜,還未能解乏。韃子昨夜被我們劫營六次,一宿不得睡覺,他們現在又該是什麼樣子?”見到有些將領擔憂攻營的效果,鄭成功笑着說道。

明軍將大炮環繞敵營,四面攻打,很快清軍就抵抗不住了,數處營牆被明軍奪取。管效忠見勢不好,就率領全軍突圍。親兵護着他拼死殺開一條血路,最後有一千多清軍騎兵得以衝出明軍包圍圈。沒有騎兵的明軍無法追趕,只能看着管效忠絕塵而去。清點營中的俘虜,鄭成功下令把漢人編入軍中,滿人全部在長江邊斬首,然後把首級送去鎮江。

以兩萬敵兩萬,兩日破之,清軍被俘、被殺接近一萬五千人,餘下的還有不少已經在昨日潰散,而明軍損失不過千餘。

晚上衆將爲鄭成功慶賀時,張煌言也稱讚道:“大王以步兵敵騎兵,不取中央而兩翼包抄,真是大魄力啊。”

“張尚書謬讚了。如果不是管賊想要取巧,本藩也不敢如此行險。”鄭成功解釋道。當他看到管效忠在兩翼只是不斷牽制進攻而沒有發起強攻後,就猜測對方打算利用機動力巧勝自己,鄭成功就將計就計,讓對方的機動突破變成強攻,改中央突破爲兩翼包抄。

這一戰,南京的駐防八旗和返回的南征八旗共計五千多人,被明軍斬殺三千五百多人,把這些首級扔在鎮江城下時,知府戴可進和守將高謙都肝膽俱裂。看到天神一般的滿洲大兵也被明軍擊敗,這二人都失去了抵抗的勇氣,在管效忠敗退後馬上開城投降,自縛着到鄭成功大營拜見。

對他們之前首鼠兩端的行爲,鄭成功只裝做沒看見,反而盛讚他們是守約的君子,讓二人留在任上,明軍也沒有進入城內,依舊駐紮在城外。

“明日把鎮江城外的建州韃子首級收起來,運去六合、句容等地吧。”鄭成功又是一笑:“建州八旗,好大的名頭。”

明軍還從管效忠部隊的手中繳獲了大批的戰馬,鄭成功也命令先把它們都養起來:“等光復南京後,我軍也要招募一些騎手,建立我們的馬隊。”

鎮江已定,鄭成功就按照事先的計劃,讓張煌言率領浙軍先行出發,向南京下游的江西進發。看着那些盔甲式樣都不統一的浙軍將領,鄭成功面上不露聲色,心裡暗自琢磨,將來張煌言這支部隊需要首先全體換裝,然後聚集起來訓練上幾個月,才能放心大用。不過鄭成功和張煌言的隔閡仍在,他也不想在唐王監國一事之前幫張煌言整頓部隊,免得到時候兩人翻臉,反倒給自己平添阻力。

“張尚書是個至誠君子,若是他答應不搗亂,以後就不會搗亂。”鄭成功一邊與張煌言討論平定江西的策略,一邊在心裡思量:“等我拿下南京,擁戴少唐王后,只要張尚書給陛下和我一句準話,不造陛下的反,我就爲他提供盔甲、兵器,還有訓練士卒需要的錢糧。不然這些浙兵空有一腔熱血,不懂旗號、不知金鼓,終究還是不能堂堂戰於疆場……嗯,文督師出任首輔,這個兵部尚書可以勸陛下還是留給張尚書。”

大勝之餘,甘輝也是豪氣滿腹,在席間便向鄭成功進言:“今日大捷,韃子已經膽寒,末將願意率領甲士三千,輔兵五千,帶上五日的糧草,晝夜兼程趕往南京。聽說王上大兵到了,韃虜一定會棄城而逃,南京也就歸王上之手了。”

鄭成功面露微笑,問道:“若是韃子不跑呢?”

“那麼末將便趁着銳氣攻城,爲王上奪還神京。”甘輝慷慨激昂的答道。

“不錯,有將軍這樣的勇將,何愁不能驅逐韃虜?”鄭成功滿面都是嘉許之色,不過他最後還是把話題岔到別處,再沒有提讓甘輝領兵急攻南京一事。

“甘輝是不是三國演義看多了?這聽着怎麼像魏延向諸葛丞相提議出子午谷那段呢?”鄭成功在心裡回味着甘輝的建議。對這種提議他並不以爲然,不過爲了不打消手下的銳氣,他也不會直接地指出其中的問題。

魏延就是把勝利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敵人棄城逃跑上,甘輝也是一樣。南京牆高五丈、池寬三丈,甘輝領着三千甲兵趕到南京城下,若是敵人不棄城,如何是好?挾銳攻城?說得容易,打造五丈高的雲梯是容易的事情嗎?填平那麼寬的深壕,至少要幾萬個土囊吧?八千士兵根本做不到。而且帶着五天的糧食,趕到南京路上怎麼也要三天吧?吃完了糧草,敢不敢在南京城虎視眈眈的韃子眼前分散兵力、收集糧草?還有,揹着五天的糧食、鎧甲、武器,晝夜兼程疾馳百里趕去南京,就算有現成的五丈高雲梯,士兵還有力氣爬上去麼?

以前每次聽三國演義的時候,鄭成功就覺得諸葛亮拒絕魏延的提議很對。現在也是一樣,如果放在鎮江之戰前,鄭成功會很樂於突襲南京,一戰定江南的計劃,但現在已經把清軍打怕了,鄭成功就打算沿着長江穩妥地推進。

糧船跟着大軍一起前進,不用擔心糧草,兵力雄厚可以分營控制南京四郊,這纔是必勝之策。鄭成功認爲,管效忠既然逃走而不是投降,那僅靠幾千沒有攜帶攻城武器的輕兵是沒法嚇跑他的,這些清軍越是害怕越會躲在高牆後不肯出來;但十幾萬閩軍雲集城下,效果就又不同了。鄭成功估計,清軍的反應可能會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放棄南京,這當然最好不過;第二種就是清軍爲了南京的安全而不顧一切地抽調周圍府縣的兵力。

周圍府縣剩下的清軍都是猶豫不決的,施加一些壓力就會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只要專心對付南京就可以,不必擔心其它地方的騷擾。而張尚書平定江西也會變得很容易。

在鎮江投降後不久,得知管效忠大敗,江南的清兵精銳、駐防八旗幾乎被明軍全殲後,六合、句容等地紛紛向鄭成功投降。安慶、蕪湖甚至揚州等地都派來使者,就算沒有立刻投降也均表示出中立的姿態,希望鄭成功不去進攻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考慮下一步。

滿清的漕運總督此時正在趕往南京的路上,得知管效忠指揮的東南清軍主力已經覆滅後,他斷定已經沒有任何辦法挽回東南危機:集中兵力防守南京就是放棄江南,最後南京依舊是必然陷落的孤城;不集中兵力就是放棄南京,最後江南還是守不住——對形勢絕望的漕運總督因此投水自殺。

……

北京。

最近湖廣的形勢讓順治非常生氣,如果不是臨陣易帥是兵家大忌,順治皇帝早就下令把胡全才鎖拿進京了。

但南京方面傳來的軍情立刻就讓順治把湖廣的戰局拋於腦後,今天早上接到南京方面八百里加急報告,稱江寧的駐防八旗全軍覆滅。順治感到事態緊急,急忙召見索尼、鰲拜這兩個頗有軍事經驗的心腹奴才。

得知此事的臣子和奴才們已經在紛紛叫嚷,要嚴懲提督管效忠、巡撫蔣國柱等對戰敗負有責任的文武官員。但索尼和鰲拜看過急報後,二人都開始默默思考,一句追究責任的話也沒有提。

片刻後,順治看到鰲拜和索尼對視了一眼,然後索尼就率先跪下叩頭:“奴才請皇上親征。”

“奴才附議。”鰲拜也跪下大聲地表示贊同。

江寧駐防八旗的失敗肯定會轟動天下,以目前的局面看,索尼和鰲拜都不認爲東南還有堅守的希望。如果命令漢人將領、尤其是那幾個漢人藩王去奪回東南,很難說會不會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變故。如果他們和鄭成功的戰爭變得曠日持久,那麼他們的勢力就會急劇擴大。

“所言甚合朕意,”順治哈哈大笑:“那個永曆的身邊若是有你們這樣的好奴才,何至於一瀉千里,把祖宗的江山轉眼間就丟得乾乾淨淨?”

順治立刻傳令準備親征。京師一萬滿洲八旗披甲兵悉數出徵,蒙古八旗、漢八旗各抽調兩萬披甲兵隨行。同時傳令山東、河南等地的綠營,讓他們做好隨駕從徵的準備。

……

鍾祥。

經過各將的挑選後,俘虜又被鄧名聚集起來訓話,他再次將這些俘虜釋放,同時發給每人一兩銀子的遣散費。

至於被俘的湖廣縉紳,鄧名依舊認爲沒有必要給他們太多的銀子,不過他這次請所有被俘的文武官員一起吃了頓飯。

戰前湖廣縉紳給明軍通風報信的事情讓鄧名意識到,不管自己是否認爲人人平等,但任何時代都有那麼一些人,要比其他大部人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哪怕是爲了將來的情報工作,鄧名也需要拉攏這些縉紳。

在招待縉紳的席上,鄧名稍稍抿了一下酒杯的邊緣,算是給在座的俘虜們敬酒了。然後就宣佈他們可以回家了。這次鄧名沒有直接給他們發銀子,而是說若是誰感覺回家有困難的話,可以到他這裡要點盤纏——當然還是一兩。

縉紳們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彼此都認識,互相幫襯着返回武昌很容易。他們聽說鄧名其實是小福王,所以對於只給一兩銀子也不認爲是羞辱了:在皇家面前,縉紳不過是螻蟻,皇家給賞賜就是天大的面子,誰會嫌多嫌少?

在這些縉紳離開前,鄧名還對他們說道:“在胡賊來鍾祥之前,有一位武昌的義士向我通報過胡賊的行蹤。我曾經詢問這位義士想要什麼獎賞,但是他回答,他完全是出於愛國、報國之心,不圖任何賞賜。但他說因爲顧念鄉情,希望我能夠在征戰中對湖廣的士人多加照顧。今天諸位平安地離開,不必謝我,應該去謝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義士。”

其實有好幾個人在給鄧名的匿名信裡都提出了類似的要求,鄧名就把這個人情還回去,讓那些通風報信的縉紳都認爲大家是在感激他,而且也給湖廣士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因爲武昌還在清軍的手中,這些被俘的湖廣縉紳覺得局勢還不明朗,暫時對鄧名依舊保持觀望。而且小福王看起來十分和善,晚一點投降大概也不會危及自己的性命,既然如此,那還是先回武昌去吧。

釋放了俘虜後,鄧名就焦急地等待着李來亨。

有消息說鄭成功已經攻入長江,鄧名只等見了李來亨一面,就可以離開鍾祥去南京了——如果李來亨不要求攻打武昌的話。

第33節 試探第19節 忠心(下)第57節 夜戰(下)第51節 救援第33節 試探第38節 買賣(上)第46節 接觸第47節 自救第39節 衝突(下)第24節 內憂(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節 精明(下)第24節 怒潮(上)第7節 出口第46節 掃蕩第19節 防區第40節 泥潭(上)第23節 臨陣第49節 風氣(上)第7節 窮途第8節 信用第45節 鍊金(下)第58節 接觸(下)第55節 死地第9節 買路第12節 圍困(上)第21節 風起(上)第12節 專家第51節 緊俏第39節 衝突(下)第22節 突破(下)第43節 徵兵第4節 國民(上)第26節 佈防第4節 國民(上)第7節 窮途第43節 鷹派第48節 專利(下)第25節 駭浪(上)第31節 佯攻(上)第33節 搜索第8節 震怒(下)第25節 捷報第56節 待遇(上)第38節 迎敵第48節 融洽(下)第11節 攻勢(下)第58節 遺孤第60節 管轄第41節 爭奪(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節 抵x制第22節 突破(上)第36節 方向(上)第26節 判斷(上)第53節 兌換第20節 廷議第4節 推薦(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6節 推測第37節 回返第28節 城前(上)第5節 協作(下)第5節 退兵第39節 衝突(下)第11節 劫營(上)第40節 泥潭(上)第42節 升級(下)第24節 宣傳第37節 干涉(上)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圍困(上)第47節 贖買(下)第39節 嚮導(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0節 大敵(下)第39節 哨探第47節 獎勵第4節 一致(下)第37節 立碑第50節 挫折第36節 施琅第44節 遊騎(下)第6節 戰俘第37節 等待(上)第35節 請客(下)第56節 蠱惑第34節 動搖第59節 安撫第4節 國民(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節 信號(下)第7節 演變(上)第14節 彈盡(上)第58節 斷後(下)第56節 待遇(下)第10節 負責(上)第25節 投奔(下)
第33節 試探第19節 忠心(下)第57節 夜戰(下)第51節 救援第33節 試探第38節 買賣(上)第46節 接觸第47節 自救第39節 衝突(下)第24節 內憂(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節 精明(下)第24節 怒潮(上)第7節 出口第46節 掃蕩第19節 防區第40節 泥潭(上)第23節 臨陣第49節 風氣(上)第7節 窮途第8節 信用第45節 鍊金(下)第58節 接觸(下)第55節 死地第9節 買路第12節 圍困(上)第21節 風起(上)第12節 專家第51節 緊俏第39節 衝突(下)第22節 突破(下)第43節 徵兵第4節 國民(上)第26節 佈防第4節 國民(上)第7節 窮途第43節 鷹派第48節 專利(下)第25節 駭浪(上)第31節 佯攻(上)第33節 搜索第8節 震怒(下)第25節 捷報第56節 待遇(上)第38節 迎敵第48節 融洽(下)第11節 攻勢(下)第58節 遺孤第60節 管轄第41節 爭奪(下)第25節 駭浪(下)第38節 牽制(上)第2節 抵x制第22節 突破(上)第36節 方向(上)第26節 判斷(上)第53節 兌換第20節 廷議第4節 推薦(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6節 推測第37節 回返第28節 城前(上)第5節 協作(下)第5節 退兵第39節 衝突(下)第11節 劫營(上)第40節 泥潭(上)第42節 升級(下)第24節 宣傳第37節 干涉(上)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圍困(上)第47節 贖買(下)第39節 嚮導(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0節 大敵(下)第39節 哨探第47節 獎勵第4節 一致(下)第37節 立碑第50節 挫折第36節 施琅第44節 遊騎(下)第6節 戰俘第37節 等待(上)第35節 請客(下)第56節 蠱惑第34節 動搖第59節 安撫第4節 國民(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節 信號(下)第7節 演變(上)第14節 彈盡(上)第58節 斷後(下)第56節 待遇(下)第10節 負責(上)第25節 投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