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

三十八章另外一場對話

水面上到處都是燒得烏黑的木板,失去了原本面目的舟船在波浪中載沉載浮,其中不少還有些未熄的餘燼,鳧鳧煙霧隨風飄蕩,將大河水面裝點得更加迷離朦朧。大河對面,影影綽綽,不少人奔來跑去,緊張地在河灘上構建營壘準備防禦。

慕容恪收回目光,平靜地下令。“來人,命令各營各部動起來,讓樂陵郡動起來。。。。。。”

傳令快馬四處奔走,整個樂陵郡因爲慕容恪一句話而忙碌起來。

三千燕軍騎兵來到歷城對面的黃河北岸,挖土爲壕,築壘結寨,砍伐林木,編制木筏。

一千燕軍騎兵分作五十個小隊,在兩百多裡寬的河段上四處出沒,探查水情,尋找合適的渡河之處,驚得對面的新義軍斥候連連報急。

五千燕軍在樂陵城四周倘佯,沒有發起進攻的意圖,只將樂陵城看得緊緊的,讓人不能隨意出入。

三千燕軍騎兵分作三支,突進平原郡深處,試探着向冀州、廣宗、鄴城三個方向佯動。

五千燕軍下了戰馬,在樂陵城外的麥地裡揮舞着環刀,成熟的麥穗被砍下,然後被運到樂陵倉。樂陵倉空空如也,賈堅去南皮之後,防衛樂陵的職責落到義務兵樂陵都尉李歷身上。燕軍突破馬頰河防線的消息傳來,李歷果斷地放棄樂陵倉,率部進了樂陵城。

三千燕軍騎兵在樂陵大地上分散開來,四處督促零零散散的當地生民下地收割,並將收成進獻出來。

三月二十三,慕容恪率一萬燕軍鐵騎來到馬頰河南。

從灄頭人遷移過來以後,兩河平原便是樂陵郡僅次於樂陵城的人口密集地,也是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

慕容恪命令騎士督促當地民衆下地收割,他親自在田間地頭巡視,四處宣講道:“樂陵父老鄉親見諒。大燕乃堂堂王師,南下是爲伐紂討逆,救黎民於水火,解中國之倒懸,本不該滋擾地方生民。然,汝等受鄴城僞朝轄治,奉男丁以爲兵卒,納糧賦繳做軍資,此舉雖非出於本心,卻大大助漲了鄴城僞朝之囂張氣焰。爲打擊鄴城逆僞,吾不得不行此釜底抽薪之計,無奈之處,請父老鄉親見諒。。。。。。”

宣講效果很好很奏效,不論當地人是否感動,是否在意;燕軍士卒卻個個心悸神搖,熱血沸騰,忍不住暗中叫好:輔國將軍真仁義也,燕軍真乃王師也。

當天傍晚,昌黎(今河北秦皇島一帶)太守高開率兩萬燕軍步卒渡過馬頰河,進入兩河平原。

高開和封奕一般,都算是燕國資歷夠老的漢人了,在鮮卑慕容氏還是一個部落時,便依附其求生,一二十年來,他們不僅見證到慕容氏的崛起,並在其中發揮出極大助力,因此獲得了慕容氏的信任,成爲燕國內部核心人物。

渡過馬頰河之後,高開吩咐部衆就地駐紮休息,他則馬不停蹄趕去拜偈慕容恪,以請示日後行事機要。

“高太守來了。不用拘禮。。。。。。”

見到高開,慕容恪非常高興。

和石青估計的一樣,燕軍此番南下極爲匆忙,後續兵馬還未曾動彈,先鋒大軍沒有攜帶糧草,便孤軍深入對手轄區,陷身於危險境地。這種行動極爲冒險,慕容恪卻不得不爲之。因爲他要保持攻擊的突然性,他要搶佔先手,提前佈局。爲此,慕容恪只能冒險使用次第增兵的策略。這種用兵策略十分精細,就像一根鏈條般,環環相扣,嚴絲合縫。同時,這種行動操作性極低,操作難度極大,一旦中間某個環節出現意外就是全盤崩潰的結果。

這種行事風格其實早被慕容恪擯棄,自慕容氏崛起後,他考慮更多的是以勢壓人,穩中取勝;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爲,他明白,崛起之日往往意味着衰落之始。

這一次一反常態,冒險而爲,是因爲他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石青的威脅。如同當年棘城初戰石虎,在巨大的威脅面前,只能冒險拼死一搏。幸運的是,上一次他博贏了,這一次仍然博贏了。糧草從敵軍轄區的收成上得到了補充,悅綰成功地吸引了敵軍主力的注意,後續援兵及時趕到了,接下來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挑戰。

因爲,這是他精心佈下的局。穩佔先手的情況下,他不相信,這世間有人能從他手中扳回局面。

“高某依詔令吩咐,沒帶糧草,只帶來兩萬步卒和一些攻城器械。請輔國將軍示下。”高開知道慕容恪對下不拘禮儀,拱拱手,意思了一下。

“高太守南下之主要職責是強性攻取樂陵城,然後以樂陵、馬頰河爲據點,細心耕耘,在樂陵紮下根。”

說到這裡,慕容恪蹙起眉頭,無奈地說道:“樂陵城守將李歷原是樂陵倉副督,出身鄴城禁軍,對於城池攻守之道頗爲精通,而且聽說此人極爲油滑,很是難纏;另外,樂陵城雖然只有兩千守軍,卻又四五千鹽工可用。此番強攻只怕會付出不少傷亡。不過,無論付出多少傷亡,樂陵城必須於半月之內拿下來。南皮守將賈堅、劉準等人的妻兒子女、族人子弟大多居住在樂陵城,拿下樂陵,就等於拿下了南皮。高太守可曾聽明白?”

高開一凜,肅然回道:“屬下明白。輔國將軍膽管放心,十日之內,屬下定在樂陵城內爲輔國將軍接風洗塵。”

慕容恪微微一笑,道:“謝謝高太守隆情,慕容恪心領了,只是慕容恪即將離開樂陵,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回來。”

“離開樂陵?”高開忍不住詫異地問道:“輔國將軍不是打算以樂陵爲餌,以逸待勞,將敵援兵一一殲滅麼?”

“恪確實有此打算,但對手會輕易讓我軍如意?”慕容恪笑着搖搖頭,自問自答道:“這顯然不可能。是以,我軍備戰樂陵之時,還需早作其他準備,以應對諸般不同的局面出現。”

高開思酌着追問:“那。。。輔國將軍準備到哪?準備應對何種情況?”

“高太守請近前來。。。。。。”慕容恪拿了一張輿圖徐徐在案上展開。

高開靠近,但見輿圖上圈圈點點,標着鄴城、襄國、冀州等地名,另用寥寥幾筆線條勾勒着山川河流,當下認出這是幽冀之堪輿地形圖。

“高太守當知。。。”

慕容恪雙手撐案,目注高開,沉聲說道:“我軍之所以匆忙南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趁對手立足未定,不給石青留下半點整合喘息時間,以泰山之勢壓來,促其內亂生變。這亦是我軍實施突襲的首要目標,可惜,這個目標顯然落空了。南皮、樂陵負隅頑抗,鄴城、襄國風平浪靜,石青從容整頓兵馬北上救援。。。。。。從這些反應上來看,無論是用武力鎮制或是懷柔優渥,石青確實安定了後方。從這點來說,這人確實很了不起,,慕容恪至今猜不透,他到底是用何方法短短時間整合了魏、趙兩國。”

慕容恪似乎很有些感慨,凝神默然半響,才繼續說道:“希翼敵軍內部生變的希望落空,一切重新迴歸到戰事本質層面,雙方各憑本事,各展手段,單看誰更高明更厲害!”

“當然是輔國將軍更高明更厲害。哈哈哈。。。。。。”高開鋝須大笑,帶着七分誠意,三分取巧大聲讚許。

昌黎扼守遼西進入中原最險要之途徑,著名的盧龍塞就歸屬昌黎下轄。幽州未定之時,這裡是燕軍最重要最便捷的退路,若非高開這等深得慕容氏信賴之人不可能在此擔任太守。因此故,高開此番還是首入中原,對石青名聲事蹟聽說的少;自然認爲對方不夠資格和慕容恪相提並論。

“石青非易於之輩!”

慕容恪慎重地提醒高開,隨即手指在輿圖上快速指點,口中說道:“目前的狀況是,對手主力主要聚集在襄城、冀州、中山三地。另有一股人馬正從襄國北上,按時間算,該當到趙郡了。我方呢。。。主要分佈於中山、南皮、樂陵三地。中山以南,敵軍主力密集,攻擊很難奏效,因此恪命令御難將軍悅綰積極防禦,吸引對方注意便是大功。我軍主力則由東路南下,襲取南皮、樂陵。不瞞高太守說,奪取樂陵、南皮,在此立定根基是我軍預定的第二目地,亦是第一目標落空後的首要目地。此目地一旦,我軍南下可謂圓滿了,至於殲敵數目,只能算順帶的利息。”

“哦?”

高開重新審視輿圖,若有所悟道:“拿下南皮、樂陵,我軍不僅能從北邊向襄國、鄴城發起攻擊,而且能從東面進行呼應,幾乎等於把鄴城、襄國包圍了一半。據有此形勢,不戰已勝了一半。”

“高太守說得有理卻不是最重要的,從東面給鄴城以威脅的同時,也給我軍帶來了同等的壓力。”

慕容恪委婉地糾正了高開的想法,隨即話音驀地一重,強調道:“攻擊南皮、樂陵最重要的緣故只是因爲——我們的對手是石青。冉閔爲對手時,偏居一角的樂陵對燕國可有可無。石青爲對手時,樂陵的價值便不容忽視。青兗是石青老巢,樂陵是踏足青兗的必由之路,佔據樂陵,等於在石青心腹之側鍥入一枚鋼釘,讓他坐臥不安。特別是冬天大河封凍之際,幾百裡寬的河面可任我隨意進出青兗。讓石青守不甚守,防不甚防。左支右絀之下,必定會露出許多破綻。”

聽到這兒,高開似乎越發困惑了,他忍不住驚問道:“輔國將軍想得如此長遠,難道以爲此戰難以大勝、不能徹底擊潰石青麼?”

慕容恪瞥了高開一眼,帶着些善意,笑着責備道:“看來高太守還是沒把對手放在心上,汝以爲石青何人也,是能輕易擊潰的麼?若是石琨、鄧恆之輩,但若敢於慕容恪野戰,勿須太守提醒,恪必定一戰而定。只是這石青麼?呵呵。。。。。。不能急躁哦。”

“石青賊廝竟這般了得?依輔國將軍之見,如此惡劣局勢下,他會如何應對?”高開吸溜一聲倒吸口冷氣,經慕容恪三番四次地提醒,心裡終於有了石青一席之地。

“石青如何應對慕容恪不知,不過,換作是慕容恪,可能會有三策應對。”

慕容恪目光再次轉到輿圖上,手指在樂陵郡西部邊緣劃了道弧線。

“下策最爲簡單直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樂陵危急便救援樂陵,爲防對手以逸待勞,我會調集佔據數量優勢的人馬,或分兵合圍,分路進擊;或虛實相合,中路挺進。兵對兵,將對將,大打一場。”

“中策最爲陰狠,非一般人能爲。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腳。你打我樂陵,我來不及救援或者沒有把握救援,乾脆不救了,將計就計,把主力人馬集中到中山,想辦法吃掉充當疑兵的悅綰部。以此報失去樂陵之仇恨。”

“上策最爲高明卻最難操作,成功與否,不惟人力更靠運氣。那就是放棄樂陵和中山,全部精力盡皆集中到南皮。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南皮燕軍,切斷樂陵燕軍退路;由此,不僅能一舉扳回局面,還能獲得大勝。”

最後一策說罷,高開驚得差點蹦了起來,駭然問道:“輔國將軍,石青是否會行此上策?將軍還請想法儘快應變才妥。”

話音出口,高開忽然悟到,慕容恪既如此說,自然早有應對之策,自己這下可算徹底露怯了。想透這些,他不由的面色一赫,怏怏坐下。

慕容恪沒有注意到高開的窘態。指點着輿圖解說道:“高太守過慮了。所謂的上策前景看起來最爲美妙,然而也最難實現。石青一旦採用,便會在南皮與我軍形成決戰態勢。南皮背靠河間、章武,雖是敵轄區,我軍卻極易得到補給,相反,南皮雖然是石青下轄,距離冀州卻有近三百里,距離襄國五百多裡,唯一相鄰的樂陵郡又被我軍佔據,一旦雙方形成對決,對手反倒成了遠飆之孤軍,先就輸了一半。兼且南皮有我方五萬大軍,樂陵還有我方五萬大軍隨時可以回援,誰想啃下來,只怕只能冀望我軍將帥無能連連犯錯。呵呵,他人也許有此妄想,石青斷然不會。”

高開訕訕問道:“那。。。輔國將軍以爲石青是會選下策還是中策?”

“人的心思千變萬化,並無定規。石青的應對也會有千萬種可能。不過,慕容恪給出的上中下三策,是概而論之的三個範圍,無論對方應對細節如何不同,應該都在這三個範圍之內。果真如此的話,慕容恪以爲石青更可能選擇中策。不過,高太守也知道,隨意揣測對手心意進而以之爲依據做出應對,歷來是兵家大忌。是以,哪怕已有九成把握斷定石青會採用中策,慕容恪依舊會針對對手所有可能的動作做出應對。”

慕容恪顯然早已深思熟慮,侃侃而談。

高開雖非領兵大家,畢竟多年軍旅,還是懂得一些道理的,聽到這裡,點頭附和道:“大善!輔國將軍所言對之極矣。如此說來,輔國將軍此去灄頭,就是爲應對各種可能而提前佈局謀勢了。”

慕容恪笑着點點頭,肯定地答道:“不錯。不知道高太守注意到沒有,此次行動中,有一個地方極爲重要,敵我兩軍雖然沒有在此發生接觸,然,此地確是整個戰局之中樞。”

“哦?是哪裡?”高開低頭看向輿圖。

慕容恪右手食指伸出,在冀州二字上重重一點,道:“就是這裡。冀州城距離中山、南皮、樂陵都不到三百里,無論石青採用上中下哪一策,都將用到冀州;無論我軍如何應對,也都避不開冀州。說嚴重一點,冀州城內兵馬的動向,很可能決定戰事最後的勝負。可惜的是,悅綰能將襄國人馬誘往中山,卻沒將冀州兵馬誘過去。。。。。。”

慕容恪長嘆一聲,雙眼盯住冀州發呆。高開眼睛一晃,瞥見冀州城東南四十里外的灄頭,頓時醒悟過來,驚歎道:“冀州兵馬既然關係到決戰之勝負,輔國將軍只需盯緊冀州,一俟其出動之際,便尋機吃掉,如此,大事可定矣。”

“這只是一種用意而已。事實上,伏兵灄頭與據有冀州有異曲同工之妙,後着無窮。譬如,石青若行救援樂陵之下策,無論其援兵是由鄴城還是由廣宗、冀州方向進入樂陵,恪都可引兵從後殺出,斷其歸路,與高太守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焉有不勝之理?”

慕容恪說到這裡,高開豁然開朗,越是琢磨越是感覺伏兵灄頭妙不可言,當下忍不住鋝須讚道:“輔國將軍真乃天人也。有將軍在此坐鎮籌劃,石青小兒何足爲慮。”

慕容恪謙遜一笑道:“兵者,詭道耳,先算無勝,方可算有勝。慕容恪不敢冀望石青輕易入殼大破之。只求高太守儘快攻下樂陵,助我軍拿下南皮,讓大燕在此立定根基。如此便心滿意足矣。”

高開身子半擡,微微一躬道:“輔國將軍放心,高某誓死也要拿下樂陵。”

慕容恪頜首道:“明日一早,慕容恪便率兩萬鐵騎潛往灄頭,留一萬鐵騎繼續在樂陵製造聲勢,以掩蓋大軍去向。高太守攻城之際若需騎兵配合,儘管調度;慕容恪會通知留守騎兵統帶,暫命其受太守轄治。”

十八章 開戰四十一章 還是稱帝的好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三十二章 急轉直下七十三章 兵不厭詐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四十五章 四月初八五十九章 武術與殺法第9章 好大的一盤棋二十一章 血色浪漫五十八章 橫江之策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六十二章 英雄之殤四十六章 遇伏第1章 尷尬人之間的閒談四十九章 再見佛圖空二十九章 天網恢恢四十八章 大兵壓界一百零五章 突圍血戰上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十九章 舉中原以降晉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一百零五章 突圍血戰上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六十七戰事十八章 灄頭人士五十一章 失望六十五章 懲戒五十七章 襄國之戰七八十二章 就叫新華吧三十六章 全線撤退十八章 灄頭人士八十六章 逼近對壘二十章 郗愔迴轉二十二章 辣手未摧花第4章 第一步四十八章 大兵壓界五十五章 襄國之戰五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二十一章 天意人心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第4章 抵達鄴城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六十九章 合併十三章 論兵三十五章 不關乎正義五十八章 橫江之策八十一章 博浪六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四十一章 博陵的幽州軍三十一章 三個戰場六十七章 膽大妄爲諸葛攸四十三章 血修羅四十五章 宣誓與族旗六十八章 豫州軍的破綻九十三章 挑釁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三十七章 各打各得三十七章 此地非良鄉五十二章 誰會記住三十八章 變味的歡迎五十九章 不能打下去了六十章 漣漪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第2章 大晉朝廷的要求第2章 重返鄴城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五十章 最糟糕的局面四十六章 壓力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十八章 灄頭人士二十三章 南轅北轍五十二章 屠夫父親的一面六十四章 王猛的用意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四十二章 四月初八二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十二章 故人二十一章 哪有恁多爲什麼第8章 如何選擇這是個問題六十九章 合併五十三章 襄國之戰三第7章 佈政第一步五十一章 失望三十六章 新的任務第9章 好大的一盤棋十二章 故人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第8章 讖言豈會無稽第6章 石虎死了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二十九章 天網恢恢二十章 火燒懸瓠城第4章 人吃人的年代三十章 感覺敏銳的人第9章 行蹤泄露十八章 開戰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
十八章 開戰四十一章 還是稱帝的好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三十二章 急轉直下七十三章 兵不厭詐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四十五章 四月初八五十九章 武術與殺法第9章 好大的一盤棋二十一章 血色浪漫五十八章 橫江之策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六十二章 英雄之殤四十六章 遇伏第1章 尷尬人之間的閒談四十九章 再見佛圖空二十九章 天網恢恢四十八章 大兵壓界一百零五章 突圍血戰上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十九章 舉中原以降晉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一百零五章 突圍血戰上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六十七戰事十八章 灄頭人士五十一章 失望六十五章 懲戒五十七章 襄國之戰七八十二章 就叫新華吧三十六章 全線撤退十八章 灄頭人士八十六章 逼近對壘二十章 郗愔迴轉二十二章 辣手未摧花第4章 第一步四十八章 大兵壓界五十五章 襄國之戰五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二十一章 天意人心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第4章 抵達鄴城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六十九章 合併十三章 論兵三十五章 不關乎正義五十八章 橫江之策八十一章 博浪六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四十一章 博陵的幽州軍三十一章 三個戰場六十七章 膽大妄爲諸葛攸四十三章 血修羅四十五章 宣誓與族旗六十八章 豫州軍的破綻九十三章 挑釁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三十七章 各打各得三十七章 此地非良鄉五十二章 誰會記住三十八章 變味的歡迎五十九章 不能打下去了六十章 漣漪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第2章 大晉朝廷的要求第2章 重返鄴城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五十章 最糟糕的局面四十六章 壓力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十八章 灄頭人士二十三章 南轅北轍五十二章 屠夫父親的一面六十四章 王猛的用意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四十二章 四月初八二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十二章 故人二十一章 哪有恁多爲什麼第8章 如何選擇這是個問題六十九章 合併五十三章 襄國之戰三第7章 佈政第一步五十一章 失望三十六章 新的任務第9章 好大的一盤棋十二章 故人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第8章 讖言豈會無稽第6章 石虎死了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二十九章 天網恢恢二十章 火燒懸瓠城第4章 人吃人的年代三十章 感覺敏銳的人第9章 行蹤泄露十八章 開戰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