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第四卷

嫡子身份——許一世盛世江山

季大人對季衡要娶林襄的事情,自然心裡同許氏一樣不滿意,而且,季大人已經接受了季衡不可能讓他有個孫子的現實,所以只把季府的傳宗接代之事放到了幺子瓔哥兒身上,那在這種情況下,皇帝現在又對季衡那般情深意重,季衡何不成全皇帝一腔情深呢。

這般要娶林襄,季大人有些預感皇帝是會不滿意的。

但是許氏卻說林襄是因季衡而死,許氏作爲母親,哪裡看不出季衡對林襄的死十分介懷,要是季衡不娶林襄,恐怕他這一輩子都無法放下這個包袱。

許氏便這般對季大人說了,而且說,“比起要欠林家一條命,不如將這條命娶到咱們季家來。老爺,你說呢。”

季大人還能說什麼,道理已經被老婆全都擺出來了。

他只是略微憂心,“皇上那邊會同意嗎。”

要是季衡是個正常的男孩子,季大人定然不會問這句話,而且會早早給季衡定親讓他結婚生子,但是季衡偏偏不是,而且還給皇帝生下了一個兒子。

季大人覺得,在季衡已經生了孩子的情況下,又另娶,總歸不好,特別是皇帝會願意嗎。

許氏以爲季衡已經同皇帝說過了,而且皇帝答應了,然後他纔去林家將事情說開的,所以她此時就對季大人打包票了,“衡兒已經同皇上講過了。這事我也有過擔心,衡兒說他會先和皇上商量的。皇上定然是同意了,衡兒纔去林家的。”

季大人於是也就沒有理由反對了,便有賴許氏去籌辦此事。

要娶一個骨灰罈子和牌位在家裡,無論怎麼樣,一般人家都不會願意,不過季家一向是十分重視氣節和名聲的,爲了成全季衡的氣節和名聲,也願意讓他娶林襄。

而且既然要娶,也就準備大辦了,並不因爲是娶一個骨灰罈子而將此事草草了事。

皇帝聽劉大人那邊說了之後,就馬上讓了人來查證,查證之人給皇帝帶回了確切消息,季府季衡的確是準備娶林家的長女林襄了。

林襄父親林敏現在已經升任京城禁軍左路軍統領,乃是皇帝身邊十分受信任的人。

皇帝心裡雖然十分惱怒季衡要娶林襄,但是這次他有了許七郎上次事情的教訓,並沒有被氣得昏了頭腦,所以他沒有一股腦殺到季府裡去,而是當晚就直接召了林敏入宮。

林敏是個大男人,又是個武將,腦子是直線思維,只記着爲皇帝效忠,皇帝也不需要他有花花腸子,這樣正好,可以將京城的一部分防衛交給他,讓他護衛自己的近旁。

所以這樣直線思維的林統領,完全無法去猜度皇帝那拐彎抹角的心思。

在林大太太在他跟前說起季衡要娶林襄時,他的腦子裡倒是有個警鈴敲響了一下的,但是他並沒有在意,而且想着即使季衡是皇帝的榻上之臣,他作爲一個男人,也是有娶妻生子的權利的,自己家裡同季家結親,其實也沒什麼不好,都是皇帝身邊的忠臣,又沒有二心,再說,林襄已經死了,不會給季府留下孩子,以後兩家牽連也不會太深,皇帝當不會忌憚芥蒂纔對。

故而林統領在老婆哭哭鬧鬧的情況下就直接點頭答應了。

皇帝的心思掩藏得很好,他面上神色平和,和平常並無什麼區別,但皇帝這麼大晚上找他進宮,林敏神經粗也知道是有了不一般的事情。

他給皇帝行了禮之後,皇帝和藹地讓他平了身,然後就直接問了他一些軍務上的事,林敏一向沉默寡言,但是在自己的工作上卻絲毫不含糊,答得十分順溜,再說禁軍在皇城根下,只要沒有誰打到這裡來,禁軍就沒有什麼大事,主要還是要忠心,最近皇帝在禁軍裡增加了火銃隊的配置,並且引進了新的火銃,林敏就着重答了這事,然後還說,“此次的火銃比起以前的火銃,要更準,更遠,換火藥更方便,皇上上次提起視察之事,臣也做好了準備,皇上什麼時候視察都成。”

皇帝道,“朕這裡也有幾支新式的火銃,朕也試了試,的確比以前的趁手。”

林敏作爲武人,還和季衡一樣是武器發燒友,故而此時就有些興高采烈起來,因他實在太沉默,興高采烈也不過是眼睛稍稍亮點,能夠多說兩句話罷了,“乃是小季大人的功勞。”

既然說到了小季大人身上,皇帝就直接無起無伏沒有任何鋪墊地說道,“朕聽聞你家要和季家結親,可是有這事。”

林敏的腦子還轉在那讓他大腦充血的火銃上,他哪裡是皇帝的對手,一時也沒去想皇帝爲何會問這事,毫無防備就直接說道,“正是。季家太太昨日上了臣府中說親,已經定下了下定禮的日子。”

皇帝臉都要扭曲了,卻只能生生忍着,嘴裡卻還要道,“朕聽聞愛卿的長女已過了廿二,比君卿還大一歲,能夠嫁給君卿,朕也得恭喜你了。”

林敏也頗不好意思,但他更不好說家女跑到了東南去,甚至爲季衡死在了路上,只得含糊其辭地對皇帝道了謝。

皇帝氣得腦仁疼,最後就讓林敏退下了。

皇帝這下也明白了,林家和季家結親這件事,都是季家的主動,也就是,季衡從皇宮出去,就去辦了這件事,原因是什麼,皇帝擅自猜測,該是季衡因許七郎之死一直在和自己慪氣,難道他以後就準備直接不理睬自己和兒子了,要和一個女人和和美美過日子,而這個女人還是林家的女兒,林家滿門忠心耿耿,林敏和林儀手裡都握着禁軍,一人守着京城大門,一人守着皇宮大門,季衡是吃定了他不能和林家鬧起來,纔去求娶林家那個嫁不出去的女兒嗎。

皇帝在心裡冷笑,季衡真是想得太好,他不可能讓他如願。

但是,許七郎之事,的確是他做錯了,這個結不解開,即使季衡不成婚,兩人之間一直有這個結,恐怕季衡也不會對他敞開心扉和他在一起。皇帝想到此,又有些無力。

嵛山島大捷,王啓被殺,朝廷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這時候才準備論功行賞。

趙致禮因爲屢立奇功,故而皇帝十分大方地將他家的爵位還回去了——定國侯,只是以前是世襲罔替,現在是降等襲爵,除此還有些別的賞賜。

趙致禮之外,別的將領們也都各有封賞,但惟獨對季衡的封賞隻字未提。

而且在早朝之上,季閣老還被皇帝斥責了兩句,朝堂上的大臣們都是人精,馬上就知道皇帝是對季府有了厭棄,大家也能夠猜出大約是季衡要娶林家長女之故。

在皇帝對季府的態度沒有完全表明之前,這些大人也不會亂動的,但是也有那種愣頭青,一看季府被皇帝厭棄,就敢在朝堂上和季閣老說話時語氣發衝,而皇帝還在之後讚揚了這位愣頭青。

季閣老回了府,真正做到了怒髮衝冠,帽子在院子裡的桂樹上掛了,他氣得很,也不讓人來幫忙把桂樹枝取下來,憑着一身力氣往前掙,於是帽子直接被桂樹枝掛走了,他人還被反彈的樹枝抽了兩下,遭了這個殃,他就更是氣得很。

季閣老回到書房裡,也沒有讓人進去伺候,自然也不會讓人去請兒子來說自己今天受的莫名的委屈。

他只是在心裡想,平常百姓家還有“一日夫妻百日恩”,沒想到皇帝就能夠這般冷心冷情,季衡不過是要成個婚,而且還是娶個骨灰罈子,且已經和皇帝打過招呼了,沒想到皇帝還能夠在這種事情上下絆子,真是沒一點心胸。

季閣老兀自生氣,張先生前來的時候,他的臉色依然不大好。

張先生自然看得出他心情不好,就問道,“華雲,是在朝堂上還是在衙門裡出了什麼事?”

季閣老深吸了口氣,對着老友說道,“前幾日皇上封賞東南海寇平定的功臣,其他人皆有封賞,唯獨衡兒沒有。這也就罷了,沒成想今日倒叫一個剛升上來的從五品的言官指着我的鼻子罵,說我近來瀆職。真是豈有此理。”

張先生知道季閣老年紀到了這裡,已經沒了以前那麼好的涵養,就勸了幾句,然後又說,“皇上怎麼如此。”

季閣老就說,“還不是因衡兒要娶林家那長女的關係。再說衡兒已經同皇上打過招呼了,皇上現在卻在這些事情上鬧起來。”

張先生道,“如此可見,倒是皇上對衡哥兒愛慕之故,要是他對衡哥兒無情了,定然是願意出一筆資費給衡哥兒做慶賀的。”

季閣老卻沉了臉,“但皇上也太過分。”

說到這裡,他也就閉嘴不言了,其實他哪裡不知道皇帝的意思呢,只是,他也不好逼季衡不娶林襄,不好逼季衡去討好皇帝。他一個做父親的,難道真要做成個賣兒賣女的嗎。

再說,季衡的意願可不是他能左右的,這一點也是十分重要。

張先生的勸說沒讓季閣老心情好起來,而皇帝自然也不能因爲鬧了些小脾氣而讓心中的鬱悶減輕。

不過宮中的風向卻是轉得十分快的,雖然賢妃已然不受寵,但是因她是季衡的姐姐,是季閣老的女兒,在宮裡依然是受人巴結的,絕對沒有誰敢小瞧她,但現在,賢妃這裡卻沒有以前那麼熱門了。

不過季賢妃自己也不介意,倒是和綠屏說道,“他在宮裡時,都沒來見見我,他心裡已經沒有我,我也不想借他的勢,這樣最好。”

季衡在宮裡時,自然不會想不到三姐兒,但是隻要想到,心裡就十分別扭不舒服,所以要讓他去見賢妃,那是十分難的。

其實季衡在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又非必要的事情上,都本能地會去避開,畢竟他也精力有限,只想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他需要做和必須做的事情上。

這一天,皇帝回了麒麟殿,正好是張和生當值,皇帝抱着兒子用風車逗着他玩,張和生便上前去小聲道,“皇上,汪含青汪總管求見。”

其實汪含青並沒有在皇帝跟前對季衡使過壞,但是真正愛着一個人,關心着他,和他在一起,心總搭在他身上的時候,別人雖然什麼都沒對季衡做,但皇帝已然能夠發現他對季衡是否有好意,或者是歹意。

人的善意和惡意,其實是那般明顯。

就像小麒兒,他不看人,只是感覺就能判斷誰是愛他的,誰不愛,他就知道可以理誰,誰完全不要理。

所以皇帝只是感受到了汪含青對季衡的不喜,故而他將他調到了一個距離麒麟殿和前朝十分遠的宮殿去做總管去了,雖然汪含青曾經伺候過他的生母。

現在汪含青來求見是爲何事,皇帝並不知道,但他想到他曾伺候過生母,便點頭應了他的求見。

皇帝並不願意兒子見陌生人受驚,便讓女官將兒子抱走了,他才讓宣了汪含青進來。

158 第三卷33 第二卷302 第四卷275 第四卷262 第四卷263 第四卷180 第三卷186 第三卷91 第二卷122 第二卷165 第三卷298 第四卷182 第三卷287 第四卷114 第二卷324 番外292 第四卷101 第二卷7342 第二卷227 第四卷208 第四卷108 第二卷307 番外195 第三卷80 第二卷175 第三卷43 第二卷232 第四卷233 第四卷322 番外第3章 桃花莊上(二)291 第四卷122 第二卷158 第三卷234 第四卷166 第三卷63 第二卷164 第三卷248 第四卷283 第四卷142 第三卷179 第三卷245 第四卷252 第四卷176 第三卷217 第四卷260 第四卷70 第二卷148 第三卷188 第三卷215 第四卷173 第三卷159 第三卷330 番外260 第四卷114 第二卷109 第二卷第2章 守心齋343 番外257 第四卷69 第二卷82 第二卷269 第四卷63 第二卷44307 番外203 第三卷70 第二卷165 第三卷320 番外219 第四卷163 第三卷316 番外33 第二卷299 第四卷138 第三卷148 第三卷290 第四卷177 第三卷38 第二卷211 第四卷273 第四卷第7章 交代310 番外85 第二卷51 第二卷90 第二卷274 第四卷105 第二卷224 第四卷202 第三卷第3章 子謂顏淵曰280 第四卷203 第三卷260 第四卷189 第三卷55 第二卷159 第三卷317 番外
158 第三卷33 第二卷302 第四卷275 第四卷262 第四卷263 第四卷180 第三卷186 第三卷91 第二卷122 第二卷165 第三卷298 第四卷182 第三卷287 第四卷114 第二卷324 番外292 第四卷101 第二卷7342 第二卷227 第四卷208 第四卷108 第二卷307 番外195 第三卷80 第二卷175 第三卷43 第二卷232 第四卷233 第四卷322 番外第3章 桃花莊上(二)291 第四卷122 第二卷158 第三卷234 第四卷166 第三卷63 第二卷164 第三卷248 第四卷283 第四卷142 第三卷179 第三卷245 第四卷252 第四卷176 第三卷217 第四卷260 第四卷70 第二卷148 第三卷188 第三卷215 第四卷173 第三卷159 第三卷330 番外260 第四卷114 第二卷109 第二卷第2章 守心齋343 番外257 第四卷69 第二卷82 第二卷269 第四卷63 第二卷44307 番外203 第三卷70 第二卷165 第三卷320 番外219 第四卷163 第三卷316 番外33 第二卷299 第四卷138 第三卷148 第三卷290 第四卷177 第三卷38 第二卷211 第四卷273 第四卷第7章 交代310 番外85 第二卷51 第二卷90 第二卷274 第四卷105 第二卷224 第四卷202 第三卷第3章 子謂顏淵曰280 第四卷203 第三卷260 第四卷189 第三卷55 第二卷159 第三卷317 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