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上)

羅士信和手下一衆大將,高踞馬上,遠遠眺望潼關,身後是十五萬的大軍。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爲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

潼關以水得名,“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這裡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但是,所謂的關卡,也不過是因人成事。

此時,正是清晨時分,風吹得帥旗獵獵作響。

羅士信遙看遠處黃河之上,那裡隱約是戰船。

“大帥,黃河沿流而上,可到長安,李閥雖盛,畢竟時日尚淺,而且關中水師,已大半隨隋煬帝帶往南方,雖李閥苦心經營,搜刮船隻,但是水師安有我方一半?如李閥水師盡折,沿河而上,潼關不攻自破。”徐世績上前一步,說着:“有我方大軍和水師在,長安再抽不出一兵一將支援其它,如此,漢中指日而下。”

就這句話,顯示了徐世績的洞察力。

羅士信看着遠處的關卡,眼神複雜,說着:“關中一落,天下就平,萬民可興,真是快哉,諸將要努力作戰,以建功勳,封妻廕子。”衆將頓時一起應着。

而幾乎同時,在漢中。

“咚!咚!咚!”六輛破城機緩緩推出,每輛都有數百人推動,和着軍令鼓聲,殺氣瀰漫整個戰場。

總數六千騎,分成三隊,每隊各二千,整整齊齊排在陣前。必要時,就可由石之軒和宋缺,甚至包括楊宣凝親自上陣的虎策御騎所在。

長達裡許的盾牌長槍陣,形成方陣,都一色身穿紙甲,密密麻麻全是一身,在城上清點之下。有十六個方陣,正徐徐而進。

城上軍隊,何曾見過如此驚人的場景,一時心膽俱寒,畢竟李閥精銳不過萬許。雖擴張,但是精銳,特別是忠誠和效死的精銳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變多,大半在長安,或者由李世民率領遠征。雖然李閥知道漢中的重要,但是留在漢中的,精銳不過二千。其它數萬,全是新兵,雖也經過數月訓練,到底時日還淺。

凝視着城上的李孝恭,楊宣凝下達了命令:“李靖何在?”

“臣在。”

“臨機作戰,就由卿來指揮,讓朕見你將才。”

“臣遵旨謝恩!”李靖跪拜謝恩,接過帥權。頓時一連串地命令布而出。

稍過片刻。

“轟!轟!”六震天動地的巨響,重八百斤的巨石,憑空而出,城牆之上,甚至城內。雖然漢中城牢固,但是也立刻漫天沙塵。飛濺碎石。

頓時,城外十數萬,一齊喝采,震耳欲聾。

破石機所向,帥旗指揮,一開始便猛攻,每二架集中於一點之上,沒有多少時間,城內城外,冒起數十股濃煙,隱見火焰。

“土車推進!”

“投石機以石火併進。”

所謂的土車,就是土坦克,上以厚土,下有人推,數以千計揹着沙土的役丁(其中有許多是反抗者),在城上弓箭所不及的五十米外準備好。

攻城戰的第一步是“填壕”,因此土車徐徐推進,連接成龍,這些役丁,就通過着土車下面而直撲深壕,雖然上面箭雨如雲,但是大部分被抵抗,只有城上滾下火石,纔可對土車造成威脅,不過,役丁拼命來回,已經開始填平缺口之中地河道。

而普通的投石機,就沒有這樣珍貴了,軍中工匠甚至可以邊戰邊造,上百輛投石機,十人一組,一起投數十斤的石頭,以及從附近百姓家硬是搜刮而來的油火。..

這些投石機,雖然單個對城牆的威脅不大,但是架不住數量多,而且對城牆上地人都是極大的威脅,高空而投來的石塊,一記下去,經常數人慘叫受傷甚至慘死,至於那些油火,更是使城牆上,城內連連火起,引得守軍疲於奔命。

不過,破城機直到下午,就一一破碎。

雖然如此,但是三點之上,外牆已經出現了缺口,雖然城中準備充分,只要有時間,就可修復,但是李靖那會允許城中有這喘息之機,戰鼓交鳴,以一萬人爲一方陣的楊唐軍,每軍又分三批,對着缺口薄弱處,起了連綿不斷的攻擊,等一個軍團力盡,另一軍團就立刻推進。

李閥之軍,組成血肉地長城,拚死頑抗,阻擋從缺口,李孝恭身披戰袍,率領上百親兵,不斷調遣兵力,調整戰事。

高臺之上,三人喝茶,似乎眼前戰爭與之無關。

“可惜,破城機支持如此巨石,實是不堪使用,如有二十部,就可破得了此城了。”宋缺觀看戰場,也自嘆着。

“破城機雖好,但是蜀道艱難,朕能夠運來六架,已經算是難得了。”楊宣凝苦笑的說着。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雖說如此,但是實際上,陛下先以伐謀,得其大略,再以伐交,分其李閥之兵,三而伐兵,集十六萬攻其五萬,但是還是要其下攻城,攻破這城,纔算得勝,不然,也無功。千計萬算,還要得手纔是。”石之軒淡然說着。

此時,石之軒坐於高臺上,徐徐喝茶,也穿着盔甲,但是卻不覺有半點殺氣,神色平靜,似對一切全不介懷,嘴角還露出一絲笑意。

這就是全盛時,毫無破綻的石之軒,楊宣凝雖然自問已經達到宗師,但是比起石之軒,還差上一些。如是單人對抗,石之軒又有着幻影身法和不死印法,只怕自己還是落敗而降地結果。

但是他身爲皇帝,有的力量,如是不惜一切,設計入陷阱,親自出手。也可有六成機會殺得石之軒。

只是,這又何必呢?

漢中精兵不多,但是糧食充足,如是隻圍不攻,城內儲糧足可捱上一年半載。其次是如果李世民擊破了薛仁杲,帶領十萬軍以及數萬突厥騎兵而來,那將從主動淪爲被動,雖不至於大敗,但是突厥和李閥一體。再難輕易得手。

李靖當然也深知此理,一開始採取的就是三面圍攻的戰略,先以破城機攻擊三點。使其出現薄弱之處,這樣一來,城中五萬軍,立刻不得不分成三股,守在破碎虛弱點。

“箭樓”徐徐推進到要點,不但能在高處窺望城內的情況,而且能夠箭助攻,數十箭樓。雖然看起來攻擊不大,但是時間一長,造成的威脅和傷亡就非常大了。

“二位,城中一直沒有休息,已經分出了精兵和庸兵。二位是否可以帶着高手參戰呢?”楊宣凝說着。

從早晨一直到下午,又到下午。攻擊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城中普通士兵已經疲態畢露,唯有一些精兵和好手,還在堅持着。

在軍中,有沒有骨幹,完全是二回事。

“這個當然,這已經是最後一戰。”說完,石之軒就起身,他這時,已經是大半魔門之主,自然不泛高手,甚至連安隆都在其中,這人是個大胖子,穿上盔甲也很是不倫不類。

石之軒親自上陣,攻上城牆,就其一人,就斬敵過百,所殺地人,都是軍中骨幹,頓時所到之處,軍心就亂,最後後來見甲兵蜂擁而來,城中李孝恭率領衆高手衝來,就哈哈一笑,率領人員退出。

之後就是宋缺率隊。

幾場之後,已經是黃昏過去,但是由於城內外火焰重重,濃煙橫空,因此都看得見。

箭矢和投石,飛蝗般於城內城外彼此交投,無數人慘叫着,翻滾着,生命在這種戰鬥中,簡直和螞蟻無異。

觀看着城中激烈的抵抗,楊宣凝有悟於心,等二人回來,就說着:“二位不必出擊了,直接各率領二千軍搜索四周吧,李世民來了。”

宋缺聞言,雙目射出神光,然後仰天笑着:“聖上果然一切在心,再無人能夠翻出你地掌握,那臣就率領騎兵,以及我家好手搜索四周。”

石之軒也明白過來,嘆的說:“聖上果然了得,明眼人都看出,城中數日之內必破,但是還是如此激烈抵抗,必有所持,而所持者,唯有李世民。”

“這倒不一定,不過,有備無患,朕在想,我是李世民,如何爭取一線生機呢?”

“論兵力,李閥之兵硬是被牽制在各地,李世民又不是皇帝,有通天之能,也不能多調長安之兵來,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借胡教之兵,突厥之兵。”

“胡教雖然元氣大傷,但是在此生死存亡之機,借得一千武僧還是可以,而突厥,不是李閥養的狗,想借就借,想調就調,又有着薛仁杲攔着,但是用盡辦法,調來二千到三千騎兵,還是可能,加上李世民自己組織的玄甲一千騎,以及能夠調遣地所有實力,規模大概有六千精兵。”

“李世民安不知現在的情況?關中一破,潼關難守,我軍數十萬長驅而入,不必打,李閥就已經完了,現在情況,只有行險一搏,留大軍和薛仁杲對峙,盡調精兵,直撲於朕,如能一舉破得朕,那纔有一線生機。”

“但是朕十數萬軍,良將如雲,謀士如雨,安能輕易破朕?”

“唯一地機會就是,朕日夜攻城,雖然大軍可輪流,但是畢竟疲倦不堪,如等城破,入城而戰,朕大勝失了防備之時,奇兵襲擊,一舉破朕。”

“朕想來想去,只有這個可能,無論是不是,二位卿家,可各帶高手和騎兵,搜索附近。”

“朕兵多。騎兵本來就是應付此事,就算朕猜測錯誤了,也不過使騎兵多勞苦一點,對大局無損,朕猜對了,更是可以重創李世民,使其最後一點本錢折去。”

二人都默默的聽着。他們以前也見過楊宣凝。

那時少年青衣,翩然出塵,可風流倜儻,才學一時無雙,驚才絕麗。

但是此時。這個才二十歲的男子,與高臺之上,侃侃而談,說話之間,身上纖塵不染。目光幽幽,那一瞬間流露出地難以描述的氣度,君臨天下。萬事捨我其誰的大度,又和睿智冷靜其心難測融合,輕描淡寫之間,談論天下大事,無不把握在心,似乎天地衆生,也不過手掌之中紋路一樣,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天下英雄,如李世民者,也不過手上區區玩物。

就算是宋缺和石之軒,也不由生出心折感覺。

當下二人退下。石之軒就搖頭嘆的說:“李閥已經輸了!”

宋缺默然,似有所思。然後點頭同意說着:“現在大勢已定,要扭轉戰局,唯有奇兵,聖上已有防備,自然已經無事,就算沒有我們,只要本營有所防備,也難以奏效。”

石之軒細想片刻,冷笑的說着:“李世民不來也罷,如真地來了,要想回去,豈有這般容易?宋兄,不如我們合計一下,如何把他們一網打盡。”

宋缺幽然一嘆,點頭應是。

月光如水,自天而下,遠處河流,蜿蜒奔流,光波點點,山巒林木鬱盛,石隙流泉,仞壁飛瀑,更爲這深山窮谷平添不少生趣。

而城下,殺聲喊天,無數人捨死忘生,慘叫聲,悲喊聲,臨死的呻吟,都無處不在。

極靜極動,一方分明,宛然夢幻。

楊宣凝凝然不動,天下已經在手,再無人可以違抗。

說實際的,剛纔地一段話,並非是借鑑歷史,而是真的是他個人素質和謀略的體現,與大勝之前,覺察敵人的一線生機。

剛纔斷然說來,雖然全部是猜測之言,但是卻似乎自己已經把握天地宇宙,所說必是真理。

見得二人神情,才知道,不知不覺之中,自己已經走到了前世難以想象地地步。

當年讀書時,李世民,宋缺,石之軒,師妃暄,都是高不可攀的人物,他們如大海,如深淵,如高山,只有遙遙想象其風采如今,卻已經凌駕之上。

此時,就算從頭開始,沒有預知,他也有信心崛起天下,問鼎江山。

等二人離開,再記起一些歷史,更加印證了自己想法。

無論歷史還是這個世界,李世民爭奪大位,當日李建成,其實就是走的和楊宣凝一樣的戰略路子,他是太子,無論招攬人心,還是安插人手上,都極有優勢。

李建成同樣在官場,宮廷,聲望,兵權上步步進逼,李世民兵權,已經被分化,府中舊臣,已經被分崩離析,羣臣已經避之,父皇已經厭惡之,無論在朝廷,宮廷,父皇上,都已經佔有絕對優勢。

就論私兵,李建成東林軍三千,而李元吉也有兵八百,李世民當時,天策府全軍,也不過三百兵,而在這種絕對劣勢地情況下,李世民不是伏稱臣,而是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又逼着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從這條可看出:殺建成、元吉時地實際操作人數應該在八十一人左右,這個數字包括唐太宗在內,事實上,當時的唐太宗是很兇險的,他不致喪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

《資治通鑑第191卷》:“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爲木枝所,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也說明李世民當時動政變,不過是一百人。

這已經充分讓後人明白,李世民,當時已經到了何等窮途末路的地步。

曾經領得百萬軍,府中良將如雲,謀士如雨,悍士如林地天策上將,那時,已經父皇棄離,羣臣避之,手下衆叛親離,死士無多。

但是在這種時候,就憑府中百人,就動了玄武門之變,改變了歷史。

李世民沉穩之中,那壓上全家以及所有手下性命地瘋狂賭博地狠性,已經暴露無疑,所以,李世民,這次必來,想到這裡,他冷笑的說着:“你既要行險,朕就讓你輸地乾淨,給朕召見錦衣和廠衛二部。”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八章 餘杭(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一章 醒來(下)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章 說意(下)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八章 餘杭(上)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八章 餘杭(上)第十六章 說相(下)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四章 說意(上)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十五章 密謀(上)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八章 餘杭(下)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十六章 說相(下)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六章 家酒(下)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五章 小戰(下)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章 醒來(下)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一章 醒來(下)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八章 餘杭(上)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爲絕頂我爲峰(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二十三章 神似(下)第八章 餘杭(上)第二十五章 寶藏(下)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五十二章 一郡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七十八章 明局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七十三章 登基稱王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上)第三十章 歌以詩傳(下)第二十七章 模糊(下)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十三章 香主(上)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五十四章 本色安然故第一章 醒來(下)第六十章 蛻化第四章 說意(下)第十七章 事先(下)第一百零五章 李閥包圍網第八章 餘杭(上)第八十五章 屠城第三十八章 殺李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十九章 名傳(上)第九章 水寇(下)第一百零九章 隋煬帝駕崩第七十四章 諸雄並起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九十九章 漢統興矣第四十二章 見面第一百十二章 禮制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第八章 餘杭(上)第十六章 說相(下)第九十一章 大婚第四章 說意(上)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十五章 密謀(上)第一百十六章 今日殺得寧道奇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三十六章 破殺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八章 餘杭(下)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十五章 密謀(下)第五十七章 土地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十六章 說相(下)第七十五章 師妃暄第二十六章 舍利(下)第二十章 正義(下)第六章 家酒(下)第八十六章 南海派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五章 小戰(下)第一百十七章 臨別第七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一章 欽差第一百十五章 開元登極第三十九章 聖旨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四十七章 易縣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八十八章 鎮南王第五十八章 二郡第三十四章 肉湯第二章 明悟(下)第十四章 休妾(上)第二十二章 沿路(下)第三十一章 虯髯客(下)第六十七章 得將第二十九章 讖言(下)第九十章 西秦霸王第一百零八章 此時生子如天意第四十三章 先機第一章 醒來(下)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一百一十章 來日奉上妃暄頭第一章 醒來(下)第八十章 大戰尾聲第七十一章 石之軒第四十四章 會稽第二十七章 模糊(上)第八章 餘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