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回 兩大問題

對於前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復遼軍用堅城鎖住了金州半島,使建奴不得南下;而以水陸聯軍沿鴨綠江佈防,穩固了東江鎮。

雖然在天啓二年、三年的時候,建奴曾經聚起大軍,先後向遼南、東江發起進攻,只不過復遼軍頑強防守,雖然利用機動優勢,曾經突入朝鮮境內,但在幾次正面會戰中,都是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罷兵。

三年來,東江鎮的常備軍已經有兩個協,十個營,三萬餘人,遼南也有一個協,五個營,近兩萬人,整個遼海戰區的常備軍已經達到十五個營,近五萬人,這還不包括龐大的水營艦隊。

以遼南、東江兩地維持這樣規模的常備軍,也只有規模日益龐大的工商業才能夠支撐,其中海貿稅收主要用來發展水營艦隊,工業稅則用來支持陸軍。

爲了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遼海地區的工業稅率也比較低,陸軍所需要的軍費,已經數次作戰的花費,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債券。

從天啓二年遼海第一次發行一年期的戰爭債券,其後的天啓三年、四年,每一年都要發行相當數量的短期戰爭債券,雖然每一次都能夠及時償付,不過債券總額卻是越來越多,而在這次發展大會之前,華夏錢莊已經有消息傳出,說是這一次遼海計劃發行數額更大、期限更長的新的一批債券,其中包括以前地一年期債券,還可能有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期的債券。

戰爭債券用於維持龐大的軍費開銷,規模龐大的常備軍也終於一改明軍同建奴作戰中的頹勢,在遼南、東江建立了兩條鋼鐵防線,使得建奴無法寸進。

以往,明軍雖然也能夠憑着城池堅守,但是卻只能眼睜睜看着建奴在城外肆虐,劫掠城外的物資,破壞屯田的成與農業並不重視,反而是大力發展工商業。

工商業的發展與農業顯然不同。人口更多聚集在一起。特別是那些工業區,礦區,有組織的產業工人可能就達到數萬。都可以很快組織起來,進行自衛。

遼海戰區對廠礦的防禦、軍事作用,以及礦工、工人地軍事訓練,都有一套成熟而完備地體系,不過是政府投資。還是商人投資,全都納入遼海的軍事系統當中。

對於這些廠礦,建奴輕兵急襲。很容易被廠礦的自衛隊,以及快速組織起來地工人大軍給包圍、消滅。

要是大軍出動。也難以避開復遼軍地情報偵察。起不到偷襲地作用。而復遼軍地大軍一旦組織起來。加上這個廠礦自衛隊。即便是大軍出動。也難以佔到便宜。因而最近這段時間。復遼軍與遼海就處於一種對峙狀態。建奴也很少再試圖進攻遼海。

精明地商人都能夠看到遼海戰略態勢地變化。而隨着遼海工商業地發展。復遼軍在戰略上地優勢。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建奴已經不足爲慮。

何況不僅是遼海戰區地戰略態勢發生了變化。自從孫承宗總督薊遼。王國興提督遼東一來。遼西地情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雖然到任初期。孫承宗與王國興都遇到了很大地阻力。不過王國興帶着兩營精銳。再有孫承宗地強力支持。幾乎是強行推開了遼西新地防守戰策。

孫承宗原本任命祖大壽在寧遠築城。這位遼西將門地將領消極怠工。王國興毫不客氣地將其攆走。然後從灤州調來建築大軍。在寧遠築起鐵工城一樣地三層棱堡。而水營地一支艦隊也入駐覺華。就此建起了寧遠、覺華防線。

寧遠防線一成。王國興駐軍寧遠。就開始清理遼西軍隊。覈定兵員。裁汰冗兵。將各地班兵遣返。讓遼西地軍戶繼續回去種田。

王國興的做法,當即引起了激烈的反彈,對武將來說,特別是那些遼西將門,覈定兵員,遣返了他們手上的冗兵,特別是經過王國興的篩選,基本上除了家丁,這些將領手下就不再有什麼兵丁,這就意味着他們沒了權力,也沒有吃空餉的可能,他們當然要激烈反對。

也有很多文官攻擊王國興此舉,將導致遼西防守空虛,爲建奴所乘,一旦建奴大軍前來,那麼遼西將無兵可用。

作爲遼西的最高軍政主管,孫承宗也有如此擔心,只有王國興信心滿滿,他認爲建奴在解決遼南、東江之前,必不敢全軍進攻遼西,要是隻來個兩三萬,王國興有信心以兩三營復遼軍,守住寧遠、覺華防線,要是建奴敢孤軍深入,一定會給他們一個慘重的教訓。

王國興最後拍着胸脯立下軍令狀,孫承宗也本着軍事上的事情交給軍將來做的原則,將關外的軍務交給了王國興,另外在山海關囤積重兵。

王國興得到孫承宗的支持,頂住各方的壓力,在遼西裁汰冗兵的同時,選募了三營新兵,拉起了一個協、五個營的新軍。

遼西與遼南相比,在糧餉上要充裕得多,五個營加輔兵也就是兩萬多人,與袁應泰、熊廷弼、王化貞等人動則十幾萬相比,無疑要精練得多,訓練物資都能保證,半年後順利成軍,趁着建奴大軍攻伐遼南、東江的時候,趁機推到錦州一線,建築錦州城。

當建奴在遼海碰壁,試圖到遼西找回場子,並阻止明軍在錦州築城的時候,王國興又利用新建的工事,在錦州狠狠打擊了建奴,使其狼狽敗退,取得了遼西戰場上,首個大捷。

與李彥相比,王國興用兵更爲狠辣,完全不顧傷亡的打法,使得錦州之戰中,四個營主力,加上兩營新兵,傷亡過半,減員將近兩個營,但是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使得建奴付出了更爲慘重的代價。

此戰過後,王國興憑藉軍功,加封都督府大都督,並賜封子爵,這是明軍中極其少見的,普通將領根本難以企及,但誰讓王國興本身就是勳戚,他的父親,正是朱由校母親的弟弟,有了這層關係,加上卓著的軍功,封爵自然水到渠成。

此戰過後,不僅遼西穩如泰山,錦州防線再成,山海關已然無憂,遼西、遼南、東江三條戰線,如銅牆鐵壁,就此橫亙在建奴面前,無論他們選擇哪裡爲主攻方向,非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外,都難以獲得寸功。

此戰過後,王國興的聲望也一時無兩,孫承宗的地位也穩如泰山,遼西的練兵計劃也得以順利推行。

到了此時,遼西也擁有十個營新軍,其中直屬遼東總兵王國興五個營,直屬山海總兵馬世龍五個營,王國興雖然主導了新軍組建,但是統兵權依然只是一個鎮,五個營。

歷數一線的四鎮總兵,總兵力達到二十五個營,近十萬人,加上輔兵,其規模已經接近此前熊廷弼、王化貞以及袁應泰時期,不過這十萬人的軍需供給卻又不同。

遼海的十五個營,在朝廷放開遼南鹽場以後,已經是讓遼海自籌軍餉,當然朝廷也將山東的幾個鹽場交給遼海來運營,又放開內地商人向遼南的商品輸出,雖然在朝廷看來,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維持五萬大軍,不過對遼海鎮來說,他們從鹽場、海貿中獲得的利益,完全能夠滿足軍事上的需

事實上朝廷只需要供給山海關以及遼西的十個營,也就是三萬多戰兵,加上輔兵是五萬左右,而在李彥與孫承宗的建議下,朝廷徹底放開了津灤以及遼西的廠礦,並從中榷稅以支持軍用,朝廷直接承擔的軍費開支,大爲減少。

年初,一些東林官員上疏,天啓皇帝覈准,取消了一直加徵了數年的遼餉,朝廷也提出了五年復遼的計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建奴對遼南經濟的威脅,其實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有些商人還盼望着戰爭的發生,因爲那樣的話,他們可以同復遼軍做更多的生意。

現在參與遼海政權的這些商人們最擔心就是朝廷會不會將李彥調走,所謂鳥盡弓藏,一旦遼東戰事結束的話,作爲居功至偉者,李彥恐怕是肯定要動一動。

這種動,一種可能是升遷,就像當年的李成樑一樣,繼續鎮守遼東;還有一種就是升到中樞去,而且以這樣的可能性更大。

聽說天啓皇帝一直都想將孫承宗、李彥二人留在身邊,但是因爲前方戰事的需要,還有某些人的阻撓,才讓他們留在外鎮,一旦軍事形勢持續好轉,這種情況很可能發生變化。

其實,李彥也早就知道下面人的擔心,畢竟遼海乃至遼東現在的局面,幾乎由他隻手打造,很難有人能夠想象,短短四五年間,遼海就在李彥的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彥更願意將這種變化歸功於工業化,以及重商主義,遼海的今天並不是最終結果,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在此之前,他同樣需要面對商人們擔心的這兩個問題:一是建奴的軍事威脅;二是他與遼海之間的未來。(,如欲知後事如何,

【……】@!!

()

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20回 激盪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51回 風起第238回 工商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1回 換 田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95回 廣而告之第4回 尋仇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60回 新內閣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23回 皇權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25回 家僕第257回 舉子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235回 言論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25回 圖窮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6回 後 臺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3回 大官第229回 放權第240回 商稅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214回 問罪第30回 農事第252回 風雪夜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220回 激盪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45回 屯墾第162回 出訪登萊序章選擇第244回 水利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35回 言論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49集 針鋒相對第26回 買人第15回 裝腔作勢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7回 退縮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6回 盟友第246回 盟友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26回 匕現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61回 女設計師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35回 言論第212回 相迎第254回 糧荒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9回 海外第88回 水田灌溉第95回 廣而告之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37回 建設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8回 論兵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49回 私宴
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20回 激盪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51回 風起第238回 工商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1回 換 田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95回 廣而告之第4回 尋仇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60回 新內閣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223回 皇權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25回 家僕第257回 舉子第78回 妙計退婚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235回 言論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25回 圖窮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6回 後 臺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3回 大官第229回 放權第240回 商稅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214回 問罪第30回 農事第252回 風雪夜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220回 激盪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45回 屯墾第162回 出訪登萊序章選擇第244回 水利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35回 言論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49集 針鋒相對第26回 買人第15回 裝腔作勢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7回 退縮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46回 盟友第246回 盟友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26回 匕現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61回 女設計師第63回 天啓來信第235回 言論第212回 相迎第254回 糧荒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9回 海外第88回 水田灌溉第95回 廣而告之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37回 建設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8回 論兵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249回 私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