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百越降兵

就在中原戰火蔓延、各大勢力崛起雲涌的時刻,漢川之地卻仍在穩定發展,漢軍憑藉山川天險,阻擋住中原各方勢力的垂涎,十萬漢軍鎮守,任你幾十萬敵軍難以攻到漢中來。

試想在中原之地,各方諸侯雖多,卻不齊心,而且混戰連連,兵力和財富有限,在各個方面都難與漢軍爭鬥,唯有楚國有實力與蜀漢對抗,一爭天下,奈何楚國地處彭城繁華之地,四周都是諸侯國,戰爭一起,立即遭受威脅,是以項羽帶軍討伐齊國,也是必須的!

否則戰火蔓延做大,將對楚國構成一定威脅,其他諸侯也會紛紛效仿,獨立與楚對抗,不再奉他爲霸主,楚國將失去威懾諸侯的效果了。

而蜀漢之地,四周羣山環繞,縱橫上千裡的山嶺,固若金湯,正北面陳倉關、鳳舞關、漢明關三大防線,五十萬大軍也休想突破,東北面通往咸陽的懸崖棧道,也在撤軍時爲甩開楚軍追擊而燒燬,人馬無法經過。

西北面是山脈和古長城,隔斷了羌人和匈奴的進犯,南面巴蜀之地更是車馬難進,大軍難行,各諸侯王再傻,也不會出兵伐蜀漢,根本佔不到一點便宜。

巴蜀的南面,除了山脈斷崖地形之外,還有一道長江天險,兩旁懸崖峭壁聳立,猿猴難攀巖,陡峭無法行人,是以這段地形易守難攻,渡過長江以西,便是夜郎、滇國、西甌,百越之地了。

自從漢軍的斥候查探到百越之地仍有接近二十萬的秦軍舊部後,立即上報兵部,呈奏摺與漢王,龍天羽做出批奏,派兵去招降,如果這支大軍肯歸順漢朝廷,無疑一下子增出一支常備軍來,而且是久經沙場的徵越秦兵,使漢軍戰鬥力大大提升,如果不降,將會在今後想辦法剿滅,決不能讓這支人馬在蜀漢南面構成隱患。

十餘日過去,使者回返漢中,上奏了百越軍隊接受歸降,已經撤出百越之地,向着蜀漢境內進發。

秦滅六國後,東甌、閩越順利納入版圖,秦在其地設下閩中郡,對南越和西甌則動用武力征服,滅楚之後不久,秦始皇遣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因糧草運輸困難,氣候不適,不能獲勝,相持三年之久,後來由監御史史祿開開鑿“靈渠”,分湘江爲南北兩渠,便利漕運,方纔大開僵局,擊敗越人,但越人退藏山林,繼續抵抗,竟趁秦軍久戍不備,發動夜襲,破殺屠睢。

隨後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增兵伐越,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並徒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

秦的北討南伐,性質是不一樣的,對北是防衛的反攻,對南則是積極的經略,北征爲時最速,但並未徹底解除胡人的威脅,所以還必須在北方佈置數千裡的防線,以數十萬的將士戍守,對南的開拓,更是阻礙重重,用了五十萬兵馬遠征,暴師在外,將近十載,勝利之後,尚須“宿兵無用之地”,如此濫用民力,嚴於誅戮,苛政暴斂,民不聊生,當龍天羽起義之時,大秦百萬雄師卻分佈在南北邊疆戍守不能回師平亂,導致各路義軍合成一股輕易破掉函谷關防線,攻入了咸陽。

如果沒有那場南征百越的慘烈之戰,或許秦朝廷有不止五十萬精銳大軍駐守中原,當日龍天羽和陳勝吳廣起義,也不會攻秦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甚至轉眼就鎮壓下去了。

而章邯後來帶的人馬多是刑徒和囚犯,沒有精銳的常備軍,等後來邊戍大軍調回一部分時,大秦已經瀕臨崩塌了,不是兵馬能挽救的了。

龍天羽得知百越大軍撤往巴蜀之地,心中一動,這件事可不是小事,如果大軍有二心,一旦入蜀失去控制,豈不亂了漢軍後方,再說秦兵素質如何都不好說,在南蠻百越之地待久了,十年來與朝廷聯繫甚少,甚至剛三個月前才得知秦國滅亡的消息,一時間越人又開始的反擊,這支秦軍戰甲已破舊,又五軍餉糧草支撐,無以爲繼,只好接受了漢軍使者的招降,退兵撤回蜀漢秦地。

目前巴蜀一共屯兵接近四十萬,其中二十萬新軍在大劍師駐紮,五萬在巴地鎮守,十五萬分佈在西南邊界、蜀都、東南長江峽谷三地,各有五萬人馬,西南主要是防守藏原上的羌人,蜀都附近的兵馬就鎮守蜀地,東南邊界峽口屯兵,防止中原大軍從長江逆流進入蜀地。

龍天羽並不放心這二十萬秦軍入蜀,當下傳詔,命原秦軍方老將王陵親自前往,同時令虞子期帶軍五萬離開大劍山,並帶走蜀都一帶五萬常備軍,趕往蜀南,接收這二十萬秦軍,並負責原地整編,分化秦軍。

數日後,這支南越秦兵終於渡過了長江,入蜀地。

虞子期、王陵統兵十萬親自接收,遠遠望去,這支兵馬仍穿着秦鎧甲,保持着秦時編制,只是士卒因爲在蠻荒之地待太久的緣故,一個個顯得黑瘦沒有以前秦兵那樣的強壯,此外南越生活簡陋,不少還是原始部落社會,生產條件落後,這些士卒一住就是十載,兵器和戰甲早已破舊不堪,就像流民一般。

儘管這支人馬看上去病態怏怏,毫無氣色,但是每個將士的眼神卻曜光犀利,飽經滄桑的殺伐氣息,遠不是漢軍這些新兵能比的,給人的感覺,一旦上了戰場,這些秦兵依舊是虎狼之師,接近二十萬人馬站成密密麻麻的方陣,那股氣勢和冷光,壓得十萬漢軍都有些呼吸不暢。

秦將趙佗、龐衝、秦子明、詹鄴幾員大將帶兵歸降,虞子期接過了秦將的降書。

這時王陵走上前,朝着一些滄桑面孔的秦將,感慨道:“諸位將軍,可還認識老夫?”

“是……王陵將軍?”

“上將軍——”不少秦將軍、副將見到王陵,都吃驚地靠前,這些武將在十年前,都是軍中中層將領,而王陵乃是秦上將軍,屬於王翦、蒙恬名將之外的軍方重量級人物,自然很多將領都曾在他麾下任職。

王陵虎目泛着淚光,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族人歸來一般,揮手止住衆將的喧譁,朗聲道:“諸位將軍先前都是秦朝軍方大將,精通兵法,爲國出征,戰功赫赫,這些都是你們的戰績,沒有人能泯滅,你們都是鐵骨錚錚的將士,如今秦朝滅亡了,天下諸侯紛起,蜀漢陳倉皆已歸漢,漢王雄才大略,運籌帷幄,不在始皇之下,他的仁政和民心所向更超越了秦王,只要諸位將軍以及二十萬將士,忠心歸漢,日後爲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皆能加官進爵,榮歸故里!”

趙佗、龐衝、秦子明、詹鄴等將士激動萬分,淚光婆娑,十年啊,他們出征在外,前後投入了六七十萬將士,如今只剩下二十萬老弱殘軍,當他們再歸來時,已是亡國之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整個咸陽都成了一堆廢墟。

不少將士相抱嚎啕大哭起來,終於回到中土了,可是已經太晚了。

“將士們,聽本將軍一言,當年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實現了天下霸業,奈何秦王暴政,使民不聊生,諸位將士雖都曾是秦國的猛將軍士,但也是貧民百姓的兒子,當你們的族人和親人遭受了苦難和剝削,難道你們還有心思報效朝廷嗎?秦朝亡了,但我們還是軍人,我們的家破了,還可以重新安家,只要我們活下來,這就是一種榮耀,見證大漢興起,重新一統天下,忠君報國,朝廷是不會虧待將士們的!”王陵步入中年,然則老當益壯,越說越激動,有不少是他曾經提拔的卒長校尉,如今已經副將級別,還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已經滄桑滿面。

這些將士見到了老將軍,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激動,感慨萬千,有種落葉歸根的悲涼感受,衆將異口同聲道:“我等願誓死效忠大漢朝廷!”

“誓死效忠大漢朝廷!”

二十萬大軍此起彼伏,熱血方剛,威勢震天搶地,四周山嶺間迴盪着將士的吼聲,充滿了豪情和悲壯。

此次整編並沒有多少曲折,也沒有動用武力和伏兵,便將接近二十萬秦軍士卒順利接收了,其中王陵的作用功不可沒。

虞子期按照漢王詔令,將秦軍原地分化,挑選了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之間的壯年,定爲精銳之兵,可用來出師北伐,三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較多,不能再長途跋涉征戰,卻可以防守邊關,四十五歲以後的老兵,直接遣散,願意回陳倉河西之地的給一些盤纏,願意留在蜀漢之地的,給一些生活費用,然後開墾荒田,自力更生,日後加入漢戶籍,成爲漢人,在老兵離開之前,還要接受漢律法規和條令,以免這些人入蜀漢後不知不覺違法犯罪……

最後清點人馬,共留下秦軍十四萬人,其中壯年接近十萬士卒,中年也有三四萬人,暫時調遣中年秦卒派往蜀地西北,與當地守軍融合,共同抵抗羌人入侵。

餘下的十萬士卒帶往蜀地東南‘自貢’城一帶,由虞子期和王陵統領,大軍在長江北岸駐紮,暫時修養數日,換上漢軍的盔甲和武士服,與當地五萬守軍整編城十五萬人馬,利用蜀郡打造的戰船,開始在江邊和岷江訓練水師,而那隨行的十萬漢軍,各遣回蜀都和大劍山了。

放眼望去,山崖峽谷河灘處,數十艘大船停泊在江邊,戰艦上披甲之士肅然林立,操練着水船陣法,長戈槍矛寒氣森森,士氣如虹,經過補充營養後,這些秦軍歸降的士卒氣色好了不少,鮮明的鎧甲,鋒利的兵刃,整齊的隊列,凜冽的戰意,無不顯示着這支水軍的強大和勇武!

第五章 梓潼之戰第二章 婉兒獻計第五章 夜雨琴音第三章 決戰秦宮第十章 後嗣之憂第九章 起草文案第一章 月兒春色第九章 子羽登場第四章 漢軍內奸第五章 洞房韻事第五章 皇后領兵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五章 創辦報業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七章 城破人亡第十章 墨家劍典第八章 嶄露頭角第五章 天下如棋第二章 馬革裹屍第三章 善戰非兵第三章 生死攸關第九章 仙女獻身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四章 陳勝請王第五章 歷史弄人第十一章 武器改良第一章 劍爭雌雄第五章 衛三公子第二章 三箭退兵第九章 箏藝無雙第五章 龍虎相逢第六章 壯士惜哉第十一章 化解恩仇第二章 雙修之法第四章 運籌帷幄第十二章 相濡以沫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九章 劍透章平第六章 隔岸觀火第一章 虞姬現身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十二章 俠客之道第八章 終於突破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九章 水乳交融第八章 嶄露頭角第八章 溪谷血戰第四章 背水一戰第十一章 真龍天子第十一章 鳳凰情動第三章 墓穴生還第十一章 雙女沐浴第十一章 夕陽正濃第二章 楓林巧遇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十一章 屠關夜戰第十一章 鳳凰情動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一章 停戰修書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四章 一國兩制第八章 少女情懷第八章 溪谷血戰第九章 煽動異族第十章 天降神兵第三章 慘烈鏖兵第十二章 革鼎機構第四章 弄巧成拙第八章 月下辭行第五章 收服蒼軍第八章 才女雙飛第七章 亡秦必楚第六章 蜀地殺機第八章 一夜柔情第七章 空軍誕生第四章 反擒姬女第八章 連弩試威第二章 戰敗項羽第四章 君心難懂第一章 山澗春色第十二章 劍拔弩張第六章 三足鼎立第七章 成王敗寇第一章 以退爲進第十章 吻蒂絲娜第十章 香豔離別第一章 首戰告捷第九章 爲君吹簫第六章 初露鋒芒第十章 借刀殺人第四章 龍虎對峙第八章 追兵殺至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二章 文韜武略第九章 洛陽布兵第四章 琴簫合鳴第一章 殺機重重第十章 春色滿帳第一章 釋放精氣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
第五章 梓潼之戰第二章 婉兒獻計第五章 夜雨琴音第三章 決戰秦宮第十章 後嗣之憂第九章 起草文案第一章 月兒春色第九章 子羽登場第四章 漢軍內奸第五章 洞房韻事第五章 皇后領兵第五章 反客爲主第五章 創辦報業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七章 城破人亡第十章 墨家劍典第八章 嶄露頭角第五章 天下如棋第二章 馬革裹屍第三章 善戰非兵第三章 生死攸關第九章 仙女獻身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四章 陳勝請王第五章 歷史弄人第十一章 武器改良第一章 劍爭雌雄第五章 衛三公子第二章 三箭退兵第九章 箏藝無雙第五章 龍虎相逢第六章 壯士惜哉第十一章 化解恩仇第二章 雙修之法第四章 運籌帷幄第十二章 相濡以沫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九章 劍透章平第六章 隔岸觀火第一章 虞姬現身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十二章 俠客之道第八章 終於突破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九章 水乳交融第八章 嶄露頭角第八章 溪谷血戰第四章 背水一戰第十一章 真龍天子第十一章 鳳凰情動第三章 墓穴生還第十一章 雙女沐浴第十一章 夕陽正濃第二章 楓林巧遇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十一章 屠關夜戰第十一章 鳳凰情動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一章 停戰修書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四章 一國兩制第八章 少女情懷第八章 溪谷血戰第九章 煽動異族第十章 天降神兵第三章 慘烈鏖兵第十二章 革鼎機構第四章 弄巧成拙第八章 月下辭行第五章 收服蒼軍第八章 才女雙飛第七章 亡秦必楚第六章 蜀地殺機第八章 一夜柔情第七章 空軍誕生第四章 反擒姬女第八章 連弩試威第二章 戰敗項羽第四章 君心難懂第一章 山澗春色第十二章 劍拔弩張第六章 三足鼎立第七章 成王敗寇第一章 以退爲進第十章 吻蒂絲娜第十章 香豔離別第一章 首戰告捷第九章 爲君吹簫第六章 初露鋒芒第十章 借刀殺人第四章 龍虎對峙第八章 追兵殺至第七章 月空風情第二章 文韜武略第九章 洛陽布兵第四章 琴簫合鳴第一章 殺機重重第十章 春色滿帳第一章 釋放精氣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