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擇手段

章邯派司馬欣帶先頭軍五萬人馬列陣在洛陽城前,做出攻城的樣子,後面的大軍陸續增至,聲勢浩大,戰鼓如雷,號角長鳴,城內十三路的分支隊伍加起來共有三萬人馬,都是些遊散兵,沒有真正參加過戰鬥,此時站在城頭望見城外茫茫盡是黑色鎧甲的秦兵,嚇得膽戰心驚。

城內外義軍與秦軍一時對峙起來,司馬欣派弓箭手、長槍手、刀斧手排列成陣,準備發動進攻城池,他則橫槍立馬,遙指城頭義軍,喝罵連連,聲稱若不投降就立即攻城,屠光義軍士卒。

這十三支義軍留下的散兵遊將見狀頓時手足無措,在毫無鬥志之下,也不知哪路人馬率先從西門撤退,其餘人馬相繼失去抵抗的意志,紛紛逃亡遁走,只剩下空城一座。

秦兵先鋒很容易攀爬城牆之上,打開城門,大軍順利馳入城內,洛陽古城就這般輕鬆被秦軍佔領,過不片刻,章邯、董翳帶軍十五萬隨後進入城內,重新控制洛陽的主控權。

義軍分支遊散人馬逃命般退到新安,與城內兩萬人馬合起來人數達到五萬之衆,但衆人以訛傳訛,秦軍力量被逃兵誇張描述,有的說三十萬,有的說五十萬,嚇得各路軍心動搖不穩,敵兵未到便已驚慌失措。

龍天羽與此同時,已帶同二學女及燕軍挺進澠池,在燕軍剛到澠池不久,後方的逃兵混亂不堪又銜尾相繼撤回,改爲退守澠池。

章邯派董翳帶兵乘勝追擊,窮追不捨,秦軍收復新安城後,緊跟着出兵攻向澠池,不給義軍喘息準備之機。

楚軍收到秦軍反撲的消息,立即召開軍事會議,項羽早想與章邯對壘,他主張先不進攻咸陽,而是掉過頭對付秦軍追擊,鍾離昧、英布、龍且等虎將也都贊同,與秦軍決一死戰,瞧瞧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范增卻反對道:“萬萬不可,攻取了函谷關,咸陽等於唾手可得,犯不着與秦軍硬拼,假如滅秦後,各路諸侯軍勢必會要求封地封王,到那時各地諸侯軍發展壯大,有了根基,楚軍再要統一天下就困難多了,莫不如趁此機會借刀殺人!”

項羽疑問道:“如何借刀殺人?”

范增不答反問道:“籍兒,老夫問你,滅秦之後,你的理想抱負是甚麼?”

項羽想了想說道:“統一六國,安定天下。”

范增笑道:“好,很好,既然要統一天下,便不能婦人之仁,意氣用事,不可與幾十萬秦軍直接交戰,即使我軍勝利也會損兵折將傷亡慘重,白白便宜龍軍或其他諸侯軍;二來秦統一六國,如今形勢逆轉,楚軍如日中天,正好取而代之,推翻秦朝滅掉各國義軍,那楚國便能稱霸中原,定國安邦了。”

項羽怔怔道:“亞父不是一直倡導要拉攏各路人馬,爲我楚軍所用麼,爲何此時出爾反爾?”

范增正當興頭,大笑道:“此一時彼一時,先前爲了孤立龍天羽,對付彭城義軍,纔不得以拉攏各路人馬,哼,每路將領都是有野心的,你以爲他們真的會甘願臣服楚軍嗎?他們只是爲了分羹得封地好處纔會附庸而來,早晚養虎爲患,等各路軍隊分封爲王后有了地盤擁兵自重,那時我們再要統一天下,便要逐一攻打,困難可想而知,說不準趙、燕、齊會念昔日恩情,投靠龍軍那時形勢更危,此際張航帶軍幾十萬反撲而來,莫不如藉此刀除去函谷關外的各路人馬,這樣既省去咱們的事,又能消耗秦軍的攻擊力,等各路軍與秦軍混戰之後,楚軍以逸待勞突然出擊,打敗章邯的勝算可達到八成。”

衆人默然無語,論計謀誰也不如這老謀深算的範軍師,此計雖狠,但也不太仗義。

項羽猶豫道:“這……這不太好吧,他們日前都是楚軍的盟友,突然反兵倒戈,見死不救,會被天下人唾罵的。”

范增狠狠道:“無毒不丈夫,爭奪天下哪有推讓之理,你此刻不忍心殺他們,將來他們掉過頭會毫不猶豫對付你,利益面前父子都能成仇,骨肉相殘,何況是那些搖旗不定的牆頭草,莫不如舍次求主,將他們作爲我軍統一六國的踏腳石。”

陳平在旁道:“不錯,非常時期當用非常辦法,只要能達到目的,過程並不重要,即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成大事者不能拘束小節。”

項羽仍不下決心,嘆道:“背信棄義非君子所爲,何況又如何向各路人馬解釋,封住雄關城門,拒絕其它隊伍入內,總要找個理由吧。”

范增胸有成竹道:“放心吧,秦軍反撲回來,鎮守在洛陽、新安城池的義軍毫無抵抗,望風喪膽一路敗退,根本就是逃兵,按軍法處置當斬,可以封閉雄關城門,派傳令官奔走相告,讓十三路人馬集合十五萬衆掉過頭抵抗秦軍,若不能拖住秦兵將功補過,便不給各路人馬開城放行,每次攻城都是楚軍在前面衝鋒陷陣,這次也讓他們出全力擋搶口。”

項羽內心有些掙扎,這樣做固然既省力又得益,而且爲將來統一全國掃去障礙,可是這非英雄行徑,深思半晌,想起臨行前其父對他的叮囑:“不可婦人之仁,不能匹夫之勇,要多聽一個叫范增的人計謀。”難道這就是婦人之仁?

范增迫不及待道:“籍兒,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正好各路義軍尚未入關,快下令封關城門吧!”

鍾離昧、季布、龍且都是他麾下猛將,爲人正直不惡,均覺此計雖好,但太過陰險並不光彩,勝之不武,臉上現出鬱色,似覺不妥,卻又不便出言反對,畢竟軍令如山,皆以項羽馬首是瞻。

衆人目光一時都聚集在項羽身上,看他如何反應,全軍決率權只在他一人身上,要戰要和也在他一念之間。

項羽驀然把心一橫,說道:“那好,就如亞父所講,立即封合函谷關門,並派重兵把守,不得任何一路人馬進關。”

諸將得令後,小將荊瓊立刻前去傳達軍令,雄關城門閉合,並派出傳令官送往諸侯各軍營地,諸人聽此消息驚恐萬分,面對幾十萬秦兵那一路也不能抵抗得了,或者說根本沒有能力和信心做抵抗。

趙歇、張耳、張熬、田榮、田都、臧茶、彭越等人見楚軍明顯放棄諸侯軍,以他們做犧牲品和擋箭牌,過河拆橋推諸人進過坑,聚在一起商議過後,趙軍、齊軍、燕軍引兵共六萬人馬退守澠池,決定與章邯對壘,收住最後一道防線。

其它各路軍抱着一線希望前去懇求,但楚軍無動於衷,閉門不開,無奈之下,怒火中燒大罵楚軍無情無義後,按原路退返澠池,希望集合各路人馬的力量,堅守澠池擊退秦兵,這只是他們的願望,卻無人真正有信心做得到,畢竟被章邯所統領的秦兵打怕了。

第四章 軍魂覺醒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九章 得隴望蜀第四章 房事皆春第二章 別後新婚第十一章 天險之爭第八章 泛舟談情第十章 惺惺相惜第七章 多情自惱第七章 風水輪轉第六章 霸王掛彩第一章 鶯歌燕舞第八章 才女雙飛第二章 一親芳澤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四章 劍聖隕落第一章 逃亡開始第十一章 計中有計第七章 營地遭襲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六章 迎戰騎兵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第三章 夜下激鬥第三章 女中豪傑第七章 營地遭襲第六章 深入虎穴第四章 霸王隕落第四章 才女鬥智第十章 戰營烽火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九章 渭關大捷第五章 君王之勢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九章 龍蛇混雜第五章 暖帳銷魂第八章 項莊舞劍第十一章 會終人散第六章 隔岸觀火第五章 鬥智鬥力第一章 孔雀王朝第十一章 匈奴單于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六章 夜奪德陽第二章 軍命在身第九章 戰捷頻頻第三章 匈奴狼煙第九章 天降奇兵第二章 酒樓鬥劍第八章 養精之法第二章 二女爭夫第八章 窮寇莫追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五章 侮辱才女第九章 青峰俠路第六章 再次突破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四章 炸飛胡虜第六章 沼地患難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五章 刀尖逃生第一章 劍爭雌雄第十二章 霸王雄起第十二章 刻骨銘心第六章 出兵高麗第七章 佳人如夢第五章 臥室春香第七章 多情自惱第五章 視死如歸第五章 洞房韻事第十一章 諸子百家第九章 七種武器第六章 神秘女子第二章 易水離別第三章 雙雄夜探第三章 朝廷政局第五章 兵神佈陣第七章 良宵苦短第六章 伐衛部署第十二章 盟軍潰敗第二章 戰敗項羽第七章 臥龍之地第六章 擒殺衛禪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十章 折服才女第三章 背主議計第四章 破圍救趙第二章 二女爭夫第五章 插翅難逃第七章 吸精之法第十二章 無形之兵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十一章 漳水興嘆第十二章 吹角連營第十章 血債血還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五章 夜雨琴音第二章 鳩佔鵲巢第六章 迎戰騎兵第一章 征服雨馨
第四章 軍魂覺醒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九章 得隴望蜀第四章 房事皆春第二章 別後新婚第十一章 天險之爭第八章 泛舟談情第十章 惺惺相惜第七章 多情自惱第七章 風水輪轉第六章 霸王掛彩第一章 鶯歌燕舞第八章 才女雙飛第二章 一親芳澤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四章 劍聖隕落第一章 逃亡開始第十一章 計中有計第七章 營地遭襲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六章 迎戰騎兵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第三章 夜下激鬥第三章 女中豪傑第七章 營地遭襲第六章 深入虎穴第四章 霸王隕落第四章 才女鬥智第十章 戰營烽火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九章 渭關大捷第五章 君王之勢第二章 守城攻略第九章 龍蛇混雜第五章 暖帳銷魂第八章 項莊舞劍第十一章 會終人散第六章 隔岸觀火第五章 鬥智鬥力第一章 孔雀王朝第十一章 匈奴單于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六章 夜奪德陽第二章 軍命在身第九章 戰捷頻頻第三章 匈奴狼煙第九章 天降奇兵第二章 酒樓鬥劍第八章 養精之法第二章 二女爭夫第八章 窮寇莫追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五章 侮辱才女第九章 青峰俠路第六章 再次突破第七章 血戰隘口第四章 炸飛胡虜第六章 沼地患難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五章 刀尖逃生第一章 劍爭雌雄第十二章 霸王雄起第十二章 刻骨銘心第六章 出兵高麗第七章 佳人如夢第五章 臥室春香第七章 多情自惱第五章 視死如歸第五章 洞房韻事第十一章 諸子百家第九章 七種武器第六章 神秘女子第二章 易水離別第三章 雙雄夜探第三章 朝廷政局第五章 兵神佈陣第七章 良宵苦短第六章 伐衛部署第十二章 盟軍潰敗第二章 戰敗項羽第七章 臥龍之地第六章 擒殺衛禪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二章 歡喜冤家第十章 折服才女第三章 背主議計第四章 破圍救趙第二章 二女爭夫第五章 插翅難逃第七章 吸精之法第十二章 無形之兵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十一章 漳水興嘆第十二章 吹角連營第十章 血債血還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五章 夜雨琴音第二章 鳩佔鵲巢第六章 迎戰騎兵第一章 征服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