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天府之國?

對於大明朝來說,通訊設施沒有今世這樣發達,分分鐘便能調查個七七八八。李創有能幹的虎子協助,沒用幾天亦調查的很清楚。根據官兵的數量,推測出他們能堅持多久,並不是什麼難事。

曹變蛟、賀人龍等人終是不負李創所望,還沒等到三個月的時間,便乖乖的還師回西安去了,沒有糧食的仗不用打,誰打誰找死。

對於此事洪承疇與孫傳庭也沒辦法,眼見成功的圍剿在相視惋惜聲中失敗。

機會消失就很難再來,清繳反賊重臣的一舉一動,更是逃不過某些人的眼睛。

楊嗣昌,對嘍,就是這個人,陝西剿匪失利後,他便立報崇禎,請求降罪於清繳失利的人。

此刻立於風口浪尖上的人便是孫傳庭,曾因均輸納餉的事,寫信反對楊嗣昌。

孫傳庭與他爭論說,你這樣做是不會起作用的,士兵屢敗不止,百姓財力、物力都給抽乾了,你這麼推行,反賊不一定能剿滅,國家反而會受到傷害。

楊嗣昌自然不爽,當即還他個現世報,說來也是與孫傳庭太過自負有關係,沒事不去認真打仗竟然與兵部尚書去較勁,不是找死是什麼。

這件事中只有洪承疇獨善其身,沒有被降罪,孫傳庭弄了個降職保級、戴罪立功,想來也是崇禎實在手中無人了,若是全收拾了,誰幫他幹活。

左良玉在河南不增救援淅川,淅川被攻破,亦因前時在六合打張獻忠有戰功,被削職戴罪立功。

曹變蛟、賀人龍、左光先、祖大弼、孫顯祖五人皆是直降五級,隨軍討伐反賊,立功贖罪。

河南、陝西的官方領導與將領們,被懲罰的不下二十多人,再此不便一一列出名單,一筆帶過。

就在崇禎按楊嗣昌的建議決定肅整軍紀,恩威並施之時,李創帶領兵馬輕鬆進入四川,於當年九月底攻陷了寧羌。

再由寧羌出發,爭世王賀錦、射塌天田見秀,惠登相、大天王等人分兩路,一左一右,李創帶領劉宗敏、劉芳亮直逼廣元,李過與高立功保着老營,三路人馬長驅直入,橫行無忌,攻入四川如入無人之境。

所過之城,開門迎義軍進城的百姓比比皆是,當下急慌了四川巡撫王維章,趕緊派總兵侯良柱前去迎敵,奈何能力有限,只幾下便被義軍打的落花流水,李創率領大軍順利進駐廣元。

賀錦與惠登相亦不是平凡之輩,相繼攻下昭北、劍州、梓潼等,義軍轉眼間便攻下了三十多個周邊州縣。

李創再次命令大兵合軍,齊攻成都,當下成都城高地險,加之本是李創前生之故鄉,回鄉看看一解思鄉之情的同時,弄些糧食纔是最主要的,對於攻陷大城市,李創不是沒有準備,而是不想做出太大的犧牲,他寧願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不想浴血奮戰,塗炭生靈,更何況成都是自己的家鄉。

於是乎,他便直接在成都城下停下來,對部隊進行着休整,等待着洪承疇入川哪一刻的到來。

對於如何攻打成都,李創心中有數,可慌了巡撫王維章,沒等李創圍攻成都,便向洪承疇急報成都之危,老老實實地守着成都,不敢出城半步與義軍周旋。

洪承疇對於崇禎的表現,心中實在沒底,陝西、河南清繳反賊的將領,包括剛剛上任不久的熊文燦都被崇禎給罵了,唯獨對於他既沒有批評,也沒有責備。

如果崇禎真在罵他幾句,洪承疇的心中還會好受些,證明崇禎對自己還寄予希望,這不鹹不淡地連個動靜都沒有,是什麼徵兆。

沒有糧食,洪承疇也是很敢拼的人,這邊告訴孫傳庭籌集軍餉,並先行帶走了孫傳庭辛苦積攢下來的糧食與草料。對於這事,孫傳庭也不能說不支持洪承疇,人家都要親自出馬去四川了,自己總要做些什麼纔好,在洪承疇帶領曹變蛟與賀人龍入川的哪一刻,孫大人便積極地將糧草籌備好,隨後便派人爲洪承疇送了過去。

洪承疇更是愁眉不展,在多雨的秋季裡翻山越嶺,過荒山,趟泥水,馬不停蹄地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趕到了侯良柱殉職的廣元,當他挽起衣袖坐好架式,準備以廣元爲中心,與李創大幹一場的時候,突然發現李創繞過廣元直奔秦州,已經帶人走了。

洪承疇咬牙切齒之時,卻不能將心中的苦悶於任何人來講,只得吼着曹變蛟與賀人龍全力追擊,不將李自成的兵打散了,不許回來。

其實李創的走與洪承疇的到來沒有太大的關係,就在他準備圍攻成都,弄些糧草來繼續戰鬥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不得不經常面對的現實,就算他真的打下成都,成都在洪承疇大軍到來的時候,也守不住。

一座城都守不住,還敢將李自成給穿了?

“兄弟們啊,當初我是不想打成都,怎麼說哪也是故鄉,儘管它倒退了很多年,我總認爲他是天府之國,糧食這東西肯定少不了!”

“現實就是現實,就算穿過來,其實我也沒得到什麼好處,每天都在東奔西走,拼命地想先活下來再說,這大明朝他孃的活着都是如此不容易。”

“這冠冕堂皇的天府之國,竟然也是欠收的地方,糧食沒多少啊,加之很多人再投過來,解決吃的問題,我腦袋就快炸開了,窮啊,不是窮,是真窮!”

“就算王維章敢將成都給我,我都不敢要,沒糧食守個屁城,幾天就餓的擡不起手了,怎麼守?我還是走吧!回陝西!”

李創只知道四川被稱爲‘天府之國’,卻沒想到它還有個可愛的名字‘四塞之國’。

人多了有時候真不是什麼好事,對於李創來說,人多證明消耗的糧食必然也會多,現在卻是人多了糧食沒增加多少。

苦惱之時,還是顧君恩厲害,將大軍分開來,拿着差不多的糧食,領了將令去攻城,表面上是給將領們任務,其實是在分散大軍對糧食的消耗。

對於成都李創只圍了七天,便立即撤了出來,自己率領一部人馬,走梓潼準備回師陝西。

就在洪承疇進廣元,李創繞道回陝西的時候,崇禎的判決書再次席捲四川官員,來了個大換血……

第95章 轎伕傳奇第101章 羣魔亂舞第25章 兩個少年第6章 心存芥蒂第156章 給我挖個坑第145章 聞聲而斷第59章 戰利均分第125章 誰是真愛第23章 無法任性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32章 我們敗了第8章 福祿雙全第3章 紅娘子第88章 再謀前路第36章 只需一人第16章 沒有規矩第125章 誰是真愛第5章 練兵之所第67章 桑梓之情第169章 谷城時光第142章 哪咱喝點兒去第42章 從容赴死第35章 誰更厲害?第23章 最後一個願望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章 好亂第15章 初露崢嶸第103章 三拜自成第157章 造反的意義第7章 命運的拐點第33章 青春萌動的叛逆第124章 清理門戶第145章 聞聲而斷第150章 數夫當關好難開第69章 探險車廂第152章 絕望的荒涼第166章 無情無義有愛第83章 體面地活着第23章 無法任性第115章 我來揹你第40章 軍機要事第32章 我們敗了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0章 英雄美人第130章 開你孃的蛋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29章 欲飛的子彈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66章 無情無義有愛第169章 谷城時光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3章 紅娘子第25章 兩個少年第141章 戰的悲哀第29章 我會用槍嗎?第5章 李過逞威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78章 脫穎而出第168章 哪一聲保重第102章 一人足矣第32章 十個洛陽都不換第88章 再謀前路第5章 盡情洗劫第15章 初露崢嶸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20章 淡薄名與利第128章 闖王遇險第3章 一路向前衝第171章 都他孃的混蛋第16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23章 無法任性第32章 以令爲鑑第37章 英雄無淚第147章 意外之變第105章 致命打擊第96章 無路可退第1章 好亂第53章 四面楚歌第99章 如潮而至第20章 隨機應變第11章 奉天命者第22章 造誰的反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38章 立竿見影的復仇第34章 飛的感覺第15章 圖說天機變第46章 原來是你第172章 水盡山窮路何圖?第133章 誰人可用第141章 戰的悲哀第3章 英雄柔情第11章 我們都是寶第12章 告別來生第16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26章 兩個消息第57章 鄉情難卻
第95章 轎伕傳奇第101章 羣魔亂舞第25章 兩個少年第6章 心存芥蒂第156章 給我挖個坑第145章 聞聲而斷第59章 戰利均分第125章 誰是真愛第23章 無法任性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32章 我們敗了第8章 福祿雙全第3章 紅娘子第88章 再謀前路第36章 只需一人第16章 沒有規矩第125章 誰是真愛第5章 練兵之所第67章 桑梓之情第169章 谷城時光第142章 哪咱喝點兒去第42章 從容赴死第35章 誰更厲害?第23章 最後一個願望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章 好亂第15章 初露崢嶸第103章 三拜自成第157章 造反的意義第7章 命運的拐點第33章 青春萌動的叛逆第124章 清理門戶第145章 聞聲而斷第150章 數夫當關好難開第69章 探險車廂第152章 絕望的荒涼第166章 無情無義有愛第83章 體面地活着第23章 無法任性第115章 我來揹你第40章 軍機要事第32章 我們敗了第42章 從容赴死第10章 英雄美人第130章 開你孃的蛋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29章 欲飛的子彈第15章 儒士與美女第166章 無情無義有愛第169章 谷城時光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3章 紅娘子第25章 兩個少年第141章 戰的悲哀第29章 我會用槍嗎?第5章 李過逞威第30章 我想要的是平等第78章 脫穎而出第168章 哪一聲保重第102章 一人足矣第32章 十個洛陽都不換第88章 再謀前路第5章 盡情洗劫第15章 初露崢嶸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20章 淡薄名與利第128章 闖王遇險第3章 一路向前衝第171章 都他孃的混蛋第16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23章 無法任性第32章 以令爲鑑第37章 英雄無淚第147章 意外之變第105章 致命打擊第96章 無路可退第1章 好亂第53章 四面楚歌第99章 如潮而至第20章 隨機應變第11章 奉天命者第22章 造誰的反第14章 千金買馬骨第38章 立竿見影的復仇第34章 飛的感覺第15章 圖說天機變第46章 原來是你第172章 水盡山窮路何圖?第133章 誰人可用第141章 戰的悲哀第3章 英雄柔情第11章 我們都是寶第12章 告別來生第16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18章 事有不妙第126章 兩個消息第57章 鄉情難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