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海運之爭(二)

王尚書聽了錢進這句話,眼中狡黠之色一閃而過,輕笑道:“黃口小兒,不怕風大閃了舌頭,你且說說有何良策?”

錢進笑眯眯的望着王尚書,似要把他臉上幾根眉毛幾根鬍子都要數清。片刻之後,他反問道:“王尚書就不怕我口不擇言,一語說中大家的‘心事’?”

“哈哈……只怕你是裝腔作勢罷了。”王尚書指了指錢進,返頭對旁邊幾位大臣笑道。

錢進輕笑了一下,對王尚書的激將法不予理睬。

與師弟李士隱相認之後,他二人曾細細研討過這漕運之事。從高祖皇帝算起,這漕運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上到朝廷的大員,下到地方官員、運軍、河工以及沿途的商賈等,皆是這條鏈上的一環。

明面上運到京城的漕糧是290萬石。

可老百姓除了繳納漕糧,還得額外支付轉運費,這便是給十二路運軍的;官員也要徵收各式各樣的“加耗米”,比如鼠耗米、船錢米、過江米、過溼米等,這便是給沿路的官員給颳了去;再者,運船一路北上要支付船閘費等,不然管船閘的官吏能讓你船毀人亡,這又是一項開支……

粗略算來,這路上的耗費便已不下1000萬石。

另外,要保證大運河的運力,每年的疏通銀子是一個經常性的開支,少則一年五六十萬兩;若是碰上黃河決堤,那至少得上百萬兩了。這又得養肥多少官員啦。

參與漕運的官員成了既得利益者,但也得守住一條底線,那就是保守秘密,尤其是對皇帝。皇帝住在深宮,對漕運的這些門道自然是不清楚的。若是有人不知死活觸碰這條底線,那便是大家的公敵,自然要被羣起而攻之。

這便是錢進剛剛跟王尚書說起的“大家的心事”了。

王尚書之所以要激錢進,便是因爲他已經挖好了坑,專等錢進自己往裡面跳。

適才孫御史和呂侍郎已經說的很明白,水路缺水,陸路耗資甚巨。因此,即便錢進有通天之能,在陸路和水路上也變不出個花來,唯一的選擇只有提海運之策。可這道理如此淺顯易懂,爲何沒一個人敢提?

一來,興了海運便等於斷了那些靠漕運吃飯的官員財路,便是跟大夥兒作對。

二來,皇帝即位的時候便已經下了禁海令,沒人願意爲這事觸黴頭。

王尚書欺自己年輕,不懂朝政。若是自己一時嘴快提了海運之事,即便皇帝不殺自己,這朝堂裡面估計得有一大半官員對自己要起殺心。

不過,錢進也有自己的打算,這海運之事他今日是非提不可。入朝議政本非他所願,他心中嚮往的是海外貿易。海禁若是一天不破,他的夢想便只能是空中樓閣。

想到這裡,錢進用手指了指東南,對皇帝說道:“陛下,眼前其實就有一條良策,那就是海運。陛下只需遣遮陽海船八百餘艘,撥付銀兩四五萬,徵調運兵萬餘人,一個多月便可以將這50萬石漕糧運入京城。”

皇帝聽了大喜道:“錢愛卿不愧是飽學之士,朕果然沒看走眼,有此良策爲何不早說?”

王尚書見錢進入轂,嘴角微不可查的上翹了一下。他整了整衣冠,肅容道:“陛下,依微臣來看,這錢進該殺。”

王尚書聲音不大,但他這幾句話卻如巨石投入湖中,雖沉悶卻有力。

朝堂裡面頓時安靜下來。衆人紛紛朝錢進和王尚書這邊望來,有面露思索之色的,也有輕笑的,也有事不關己等着看熱鬧的,各種表情紛呈。

仁武皇帝上朝議政幾個月以來,這朝堂之上還算和睦,王尚書今日算是開了一個先例。本來,朝堂之上有什麼過節吵吵囔囔一下也就過去了,可他王尚書卻要以死罪來治錢進。要知道,錢進可是皇帝欽點的狀元,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這不是打皇帝的臉嗎?

果然,皇帝的臉色很難看。他瞥了一眼王尚書,冷聲問道:“王尚書何出此言?即便錢侍講剛剛說錯了什麼,朕先前已恕他無罪。”

王尚書似乎早已準備好說辭,只聽他振振有詞道:“稟陛下,臣要參錢進三大罪狀。

罪一,陛下新登大寶的時候就已經發布禁海令,嚴令“片板不得下海”,適才錢進妄言海運,不遵祖制,有欺君罔上之嫌,只這一條就可以處斬。

罪二,高祖皇帝曾下禁酒令,錢進狀元之才,自然是熟讀陳律,卻在宛平縣私開酒坊,此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罪三,錢進讀的是聖賢書,卻在正南坊開了間名爲花間坊的裁縫店,所做衣服裸露不堪,實在是有傷風化,枉費陛下栽培。

臣以爲,以上數罪併罰,當革去錢進的狀元頭銜和一身官職,即刻交付大理寺嚴審。”

“臣附議。”

“臣亦附議。”

……

朝堂裡面一下子跪倒二十幾名穿紅袍的官員,以吏部王尚書、工部曹尚書、杜工部以及漕運總督孫御史爲首,連帶山東、河南兩位布政使也在其內。

仁武皇帝的臉色更加難看。在他看來,這些跪倒的大臣是在跟自己叫板,籌碼便是錢進的小命。可他偏偏還不能發作,若是一個處理不好再弄出一樁“十八學士案”,他這個皇帝只怕要被天下讀書人的口水淹死。

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李首輔,希望首輔能夠出面化解,哪知道李首輔卻眼觀鼻鼻觀心,似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

正當皇帝束手無策時,錢進哈哈一笑,又撫掌三聲,連呼“好戲”,惹得朝堂之內的大員們面面相覷。

他衝金臺之上的皇帝稽首告了個罪,笑道:“陛下,請恕孟浪之罪,微臣也是見王尚書唱的一出好戲,實在是忍不住讚歎了幾聲。”

“錢侍講,這是爲何?”皇帝不明所以。

“陛下,微臣今兒個是第一天上朝,本打算退朝之後回家補個回籠覺,晚上再喝點小酒,這一天日子也就打發了”,錢進仰天長嘆道,“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想必是因爲狀元之爭時微臣惹惱了王尚書,今次他是來報復微臣了。”

錢進這一招便是以退爲進,爲的是博取皇帝的同情。要知道這天下畢竟是姓趙的,皇帝不點頭,這些大臣跪死了也別想動他半根寒毛。

果然,皇帝聽了之後柔聲安慰他道:“錢侍講無需擔憂,你是朕欽點的狀元,豈能說殺便殺的。”說罷,他又瞪了一眼跪在臺下的王尚書幾人,對錢進的迴護之意再明顯不過。

錢進謝了皇帝的恩,轉身對跪在地上的王尚書等人說道:“王尚書,你是出於何種目的想置我於死地我是不得而知,但是其他的大臣是怎麼想的,我卻可以解說一二。”

此時,錢進站立的位置正好在王尚書與皇帝之間,乍一看就成了王尚書對着錢進行跪拜之禮。

那王尚書往側邊挪了挪,口中罵道:“本官與諸位同僚皆是出自一片公心,哪有你說的那些齷齪?況且本官剛剛說的,可都是證據確鑿,你就算舌燦蓮花也休想逃避。”

錢進懶得與他分說,也有樣學樣的彈了彈衣裳,正色說道:“陛下,說來說去,都是海運這事給鬧騰的。自高祖皇帝定都京城以來,漕運便是京畿的命脈,這幾百年下來,更是養活了我大陳上百萬漕工,大運河沿岸的府縣更是得以繁榮昌盛。”

皇帝點了點頭。這大運河的重要性他也明白。

錢進繼續分說道:“適才王尚書參我不遵祖制,這罪我認。工部的曹尚書、孫御史想要殺我,我也可以理解。無他,諸位大員擔心這海運一興,就斷了百萬漕工和大運河沿岸百姓的生計。可京城缺糧是事實,水路缺水,陸路耗資甚大,唯一可行的便是這海運了。既如此,那爲何不給這海運漕糧的數額定個上限,這樣既保證了京城的漕糧,又不會傷害大運河沿線的百姓。”

這是錢進的分化之策。適才王尚書誘他建言海運,爲的便是讓諸位大員記恨自己。如今他給這些大員扣上一頂愛護漕工和大運河沿岸百姓的高帽,又建言海運漕糧的上限,這些跪諫的大臣們再無理由與王尚書綁在一起。

皇帝思忖片刻後也覺得此法可行,便說道:“錢侍講憂心國事,忠心可嘉。諸位愛卿愛護百姓,朕心甚慰。令:將海運漕糧的數目定爲30萬石,遮洋把總鐘山全權負責海運事宜,明年三月春風一起便起運;剩餘20萬石仍走大運河,由漕運總督孫明書督辦,明年一月起運。另外,戶部即刻撥付80萬兩銀用於大運河疏通工程。”

諸位大臣高呼“陛下聖明”。

雖然海運一事最終還需要首輔和太后複覈,但那已經不是皇帝的事。眼下這結局算是皆大歡喜了,唯獨王尚書一人臉有不慍之色。

仁武皇帝見那些個大臣還在堂中跪着,便揮了揮手說道:“王尚書你們都跪了這麼久了,都起來吧。”經此一事,皇帝駕馭羣臣的能力似有提升。衆位大臣依言起身。一場朝堂之上的殺伐就這麼悄無聲息的落幕了。

眼下已經是晌午,又折騰了一上午,皇帝已經略顯疲態,他挪了挪屁股準備下旨退朝。

錢進瞅住機會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再耽誤您一小會,微臣還有事啓奏。”

第八十三章 入主文淵閣第六十三章 襲殺第十一章 他鄉遇故知第十八章 議修炮樓第一章 舊地憑弔第二十二章 金臺明的往事第六十八章 應劫之說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一章 故人來訪第八十一章 首輔殯天第一百零三章 帶我走吧第五章 新格物學第二十五章 重啓海禁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把刀具第十九章 金臺明的選擇第六十四章 擦屁股的事第八十八章 謀定而後動第七十八章 首輔的棋局第四十一章 重逢第三十一章 楊梅詩會(一)第一百零三章 帶我走吧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八十九章 堪輿全圖第四章 寶兒裹足第九章 縣衙敘話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一百零八章 退敵第三十二章 楊梅詩會(二)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四十章 離別第十七章 結青絲第三十七章 有間酒坊第三十五章 花間坊第九章 到京都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一百零六章 韃靼騎兵現第九十九章 明王府第七十四章 我需要造反嗎?第十一章 提司尋親(一)第二十七章 雲三娘第五十一章 帝王家事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二十七章 幾手散棋第九十三章 靴子落地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四十九章 另一位穿越者第五十章 靜公主第二十章 丹桂飄香月第九章 到京都第三章 入私塾第六十五章 徐寶祿升官第三十九章 旖旎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六章 遇史華德第九十五章 對面的鄰居第八十三章 入主文淵閣第八十八章 謀定而後動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二章 冬至團圓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六十七章 高遠現身第九十六章 三百勇士第一百零八章 退敵第九十五章 對面的鄰居第六十三章 襲殺第三十章 秉燭夜談第六章 遇史華德第十章 夜出居庸關第十九章 金臺明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你們可還好?第九十九章 明王府第十一章 他鄉遇故知第六十二章 分道揚鑣第五十三章 錢進的報恩第八十五章 給太后的信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四十五章 朝議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十八章 議修炮樓第六章 倭寇乍現第四十六章 海運之爭(一)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五十九章 致富之道(二)第九十二章 激辯(三)第三十四章 結復社第九章 到京都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二十六章 襲百戶銜第九十一章 激辯(二)第一章 舊地憑弔第十六章 少年皇帝的英雄夢第十二章 提司尋親(二)第九章 到京都第十五章 鬥訟(三)第十六章 少年皇帝的英雄夢
第八十三章 入主文淵閣第六十三章 襲殺第十一章 他鄉遇故知第十八章 議修炮樓第一章 舊地憑弔第二十二章 金臺明的往事第六十八章 應劫之說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一章 故人來訪第八十一章 首輔殯天第一百零三章 帶我走吧第五章 新格物學第二十五章 重啓海禁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把刀具第十九章 金臺明的選擇第六十四章 擦屁股的事第八十八章 謀定而後動第七十八章 首輔的棋局第四十一章 重逢第三十一章 楊梅詩會(一)第一百零三章 帶我走吧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八十九章 堪輿全圖第四章 寶兒裹足第九章 縣衙敘話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一百零八章 退敵第三十二章 楊梅詩會(二)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四十章 離別第十七章 結青絲第三十七章 有間酒坊第三十五章 花間坊第九章 到京都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一百零六章 韃靼騎兵現第九十九章 明王府第七十四章 我需要造反嗎?第十一章 提司尋親(一)第二十七章 雲三娘第五十一章 帝王家事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二十七章 幾手散棋第九十三章 靴子落地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四十九章 另一位穿越者第五十章 靜公主第二十章 丹桂飄香月第九章 到京都第三章 入私塾第六十五章 徐寶祿升官第三十九章 旖旎第二十三章 桂榜題名時第六章 遇史華德第九十五章 對面的鄰居第八十三章 入主文淵閣第八十八章 謀定而後動第一百零九章 傷第二章 冬至團圓第一百零七章 阻敵第六十七章 高遠現身第九十六章 三百勇士第一百零八章 退敵第九十五章 對面的鄰居第六十三章 襲殺第三十章 秉燭夜談第六章 遇史華德第十章 夜出居庸關第十九章 金臺明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你們可還好?第九十九章 明王府第十一章 他鄉遇故知第六十二章 分道揚鑣第五十三章 錢進的報恩第八十五章 給太后的信第二章 韶州縣令第四十五章 朝議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十八章 議修炮樓第六章 倭寇乍現第四十六章 海運之爭(一)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五十九章 致富之道(二)第九十二章 激辯(三)第三十四章 結復社第九章 到京都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五十七章 我就是來找茬的第十四章 鬥訟(二)第二十六章 襲百戶銜第九十一章 激辯(二)第一章 舊地憑弔第十六章 少年皇帝的英雄夢第十二章 提司尋親(二)第九章 到京都第十五章 鬥訟(三)第十六章 少年皇帝的英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