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意見不和

唐朝的誘降陰謀雖未得逞,但起義軍內部卻分裂了,領導人起內訌了,還怎麼在一起指揮啊,不如分家算了。

王仙芝與尚君長(尚讓的兄弟)率三千餘人繼續轉戰湖北,黃巢帶領兩千餘人北上,兩位首領分道揚鑣。

877年正月,王仙芝率軍在南方攻陷了湖北的大城市鄂州(武昌)。而黃巢也不甘示弱,率軍在北方攻陷山東的鄆州,竟然還殺死天平軍節度使薛崇,接着又再次攻陷沂州。

天平軍節度使的治所在鄆州,薛崇從875—877年擔任節度使,正好是王仙芝起義的時間,薛崇是一位文臣,史料對於薛崇其人的記載很少。作爲一名節度使,一般不太容易被殺死的,估計他對農民軍的快速作戰能力估計不足,也或許是作爲文臣主官,不願意溜之大吉,想保持忠義之名。

山東是朝廷的重兵所在地,黃巢可不敢掉以輕心,弄不好就會損兵折將啊。他想起來了在嵖岈山還有一支起義軍在那裡住着呢,於是,黃巢就自潁州(阜陽潁州區)、蔡州(新蔡縣一帶)向西,在嵖岈山與尚讓會合了。

這會合後,黃巢的實力有所壯大了,畢竟在北方的環境才更適合他啊,繼續招兵買馬。

可王仙芝在南方就沒那麼幸運了,孤軍南下,難以立足,也沒有當地的幫手,手下人總是想殺回去,王仙芝只好再度率軍回師北上。王仙芝、黃巢二人吵是吵鬧是鬧,可關鍵時候那還得做兄弟啊,誰也離不了誰,他們又合兵一處。

七月,王仙芝、黃巢合兵進攻宋州(商丘市),唐朝的平盧、宣武、忠武三道兵馬都趕來交戰,但官軍還是戰敗,增援的兵馬其實還是不夠多,原招討使宋威也被圍困於宋州城內。

朝廷又派出右威衛上將軍、潁州刺史張自勉,率領七千名忠武鎮的軍士來救援宋州,這個張自勉倒很賣力,也很有軍事才能,他真打敗了起義軍,起義軍二千餘人被殺,被迫從宋州撤走。

張自勉雖然打了勝仗,但宰相王鐸、盧攜向皇上建言,企圖讓張自勉接受宋威的管轄。

另一宰相鄭畋卻說:“宋威與張自勉本來就不和,互相有怨言,如果張自勉服從於宋威,必將被宋威找藉口殺害。宋威毫無軍事指揮才能,屢次被草賊打敗,此次如果不是張自勉在崔安潛的忠武軍幫助下前來解救,宋州城就被攻破了,請陛下罷免宋威招討使之職,解除兵權。”

王鐸、盧攜毫不相讓,二人共同在唐僖宗面前指責鄭畋,請求罷免鄭畋的宰相職務。鄭畋一氣之下,要回四川老家養病。唐僖宗見兩方互不相讓,就折中一下做一回和事佬,全部不批准。

宋州兵敗後,起義軍再次分兵,這合在一起說不定哪天被一鍋端啦,還是分頭進軍吧。當然,也許又是意見不合才分兵,現在無法得知。

九月,王仙芝率原班人馬再度南下,尚讓跟隨王仙芝轉戰南方。這支農民軍攻陷安州(湖北安陸縣),又攻陷隨州,這裡的官軍好像不經打,還擒獲隨州刺史崔休徵。離隨州最近的是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這裡也稱襄州節度使,李福可不想自己的地盤丟失,就派遣兒子李小福率兵救隨州。但不幸的是,他的兒子不經打,在陣前戰死了。

李福想爲兒子報仇,上奏朝廷請求援兵,朝廷倒是派兵了,令左武衛大將軍李昌言率領陝西鳳翔的五百騎兵前來。王仙芝擅長游擊戰術,得知官軍有援兵,又轉兵向南,攻打郢州(鍾祥縣)、復州(天門縣)。

襄州的治所在今湖北襄陽,襄陽古城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自古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的說法。襄陽古城共有六座城門,即西成門、文昌門、震華門、臨漢門、拱宸門、陽春門。

此時的唐朝廷爲了保護襄陽,也派援軍前來,忠武軍大將張貫率四千人與宣武軍一起增援襄州,但張貫卻害怕農民軍的威名,從小道經過申州、蔡州逃歸原籍。唐僖宗大怒,立即給忠武節度使崔安潛、宣武節度使穆仁裕下詔書,要求他們約談張貫等人,督促其再次趕赴襄州救援。

黃巢這次分兵後沒有留在北方,也率軍南下,進入湖北的東部,先攻打蘄州(黃岡市蘄春縣)、黃州。曾元裕的官軍還在這裡,此前他屯兵不打,招討副使的官職也被張自勉搶走了,這次他不敢再躲在軍營裡看別人打仗了。

曾元裕的兵力不弱,與黃巢的這一仗,官兵打贏了,起義軍被斬首四千級。黃巢南下遭遇了重大挫折,手下的兄弟們都抱怨不該來南方,由於作戰失利,黃巢也不知道南方哪裡能生存下去。大家一商量,覺得還是老家好,南方不是自己的根基,無奈又率軍向北返回中原。

黃巢北上,一路從湖北殺向河南,其實是連打帶逃啊。轉眼到了這年(877年)十一月,他找準時機攻先陷了匡城縣(新鄉市的封丘縣與長垣縣一帶),隨後又攻陷濮州。唐僖宗又想起了穎州刺史張自勉,讓他率軍隊前往堵截。

這時候要提到一個人,家住宋州(商丘市睢陽)的朱溫,他在這一年投入黃巢軍中,他的哥哥朱存也加入了起義軍。朱溫在家鄉的時候不喜歡勞動,以勇猛自居,總想展示自己的強勢,但鄉里人多數對他這樣遊手好閒的人很反感。

但朱溫這樣的人加入軍隊後,特別是在戰亂年代,他的弱點反而變成了長處。自古戰亂出英雄,時勢造英雄,朱溫在軍中倒是作戰勇猛,敢於衝鋒在前,因此很快就做了小隊長。每次攻入州縣城記攻勞的時候,朱溫殺的人和獲得的戰利品都是名列前茅,黃巢一直對他刮目相看。朱溫也因此不斷的升職,慢慢地從偏將、牙將、副將或裨將。

19. 橫行西川19. 橫行西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7. 永遠的王仙芝1. 後宮干政的大唐16. 沙陀軍來了1. 後宮干政的大唐10. 戰襄陽17. 空長安1. 後宮干政的大唐22. 朱溫投降7. 永遠的王仙芝5. 意見不和8. 陳兵江南24. 長安易手10. 戰襄陽14. 反攻倒算29.兩個皇帝13. 黃巢當皇帝25. 戰陳州20. 《檄黃巢書》28. 倒黴的皇帝29.兩個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11. 衝破險境25. 戰陳州19. 橫行西川18. 戰長安22. 朱溫投降18. 戰長安13. 黃巢當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28. 倒黴的皇帝8. 陳兵江南27. 河中鎮之亂12.潼關大決戰7. 永遠的王仙芝13. 黃巢當皇帝18. 戰長安30. 官軍的長安30. 官軍的長安28. 倒黴的皇帝5. 意見不和30. 官軍的長安5. 意見不和5. 意見不和18. 戰長安14. 反攻倒算22. 朱溫投降23. 宰相王鐸5. 意見不和15. 龍尾陂7. 永遠的王仙芝19. 橫行西川29.兩個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3. 避實擊虛31.秦宗權稱霸10. 戰襄陽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16. 沙陀軍來了12.潼關大決戰6. 二士爭功18. 戰長安25. 戰陳州16. 沙陀軍來了26. 李克用告狀26. 李克用告狀7. 永遠的王仙芝23. 宰相王鐸9. 廣州府29.兩個皇帝5. 意見不和5. 意見不和7. 永遠的王仙芝30. 官軍的長安6. 二士爭功23. 宰相王鐸8. 陳兵江南8. 陳兵江南4. 南下之旅10. 戰襄陽28. 倒黴的皇帝16. 沙陀軍來了30. 官軍的長安21. 鳳翔內亂23. 宰相王鐸5. 意見不和28. 倒黴的皇帝12.潼關大決戰12.潼關大決戰20. 《檄黃巢書》18. 戰長安18. 戰長安
19. 橫行西川19. 橫行西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7. 永遠的王仙芝1. 後宮干政的大唐16. 沙陀軍來了1. 後宮干政的大唐10. 戰襄陽17. 空長安1. 後宮干政的大唐22. 朱溫投降7. 永遠的王仙芝5. 意見不和8. 陳兵江南24. 長安易手10. 戰襄陽14. 反攻倒算29.兩個皇帝13. 黃巢當皇帝25. 戰陳州20. 《檄黃巢書》28. 倒黴的皇帝29.兩個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11. 衝破險境25. 戰陳州19. 橫行西川18. 戰長安22. 朱溫投降18. 戰長安13. 黃巢當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28. 倒黴的皇帝8. 陳兵江南27. 河中鎮之亂12.潼關大決戰7. 永遠的王仙芝13. 黃巢當皇帝18. 戰長安30. 官軍的長安30. 官軍的長安28. 倒黴的皇帝5. 意見不和30. 官軍的長安5. 意見不和5. 意見不和18. 戰長安14. 反攻倒算22. 朱溫投降23. 宰相王鐸5. 意見不和15. 龍尾陂7. 永遠的王仙芝19. 橫行西川29.兩個皇帝1. 後宮干政的大唐3. 避實擊虛31.秦宗權稱霸10. 戰襄陽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16. 沙陀軍來了12.潼關大決戰6. 二士爭功18. 戰長安25. 戰陳州16. 沙陀軍來了26. 李克用告狀26. 李克用告狀7. 永遠的王仙芝23. 宰相王鐸9. 廣州府29.兩個皇帝5. 意見不和5. 意見不和7. 永遠的王仙芝30. 官軍的長安6. 二士爭功23. 宰相王鐸8. 陳兵江南8. 陳兵江南4. 南下之旅10. 戰襄陽28. 倒黴的皇帝16. 沙陀軍來了30. 官軍的長安21. 鳳翔內亂23. 宰相王鐸5. 意見不和28. 倒黴的皇帝12.潼關大決戰12.潼關大決戰20. 《檄黃巢書》18. 戰長安18. 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