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橫行西川

宦官田令孜因爲護送唐僖宗逃難到成都有功,被唐僖宗視爲心腹之人。他還與哥哥、也就是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成都一唱一和,哄的唐僖宗天天與宦官在一起,慢慢疏遠了朝中的大臣。

田令孜專權跋扈,對當地的蜀軍一直進行壓制,他做的一件事讓當地的軍士很氣憤。

當唐僖宗的車駕來到成都時,蜀中軍隊每人賞錢三緡。田令孜掌權後,每當有四方進貢的金帛,他就只賞賜跟隨車駕來到成都的外鎮諸軍,蜀中軍隊卻得不到獎賞,導致蜀軍有很多怨言。

有一次,田令孜爲蜀軍和外來客軍都頭設宴(都頭是一支軍隊的首領),他用金盃當做酒杯,並將金盃賜給各個都頭,都頭們都拜謝接受了。

但只有西川的黃頭軍使郭琪不接受,他站起來說:“諸都將每月領有俸錢,所得贍養一家有餘,不應該再貪得無厭接受金盃。而蜀中軍隊與外鎮諸軍同作護衛,而所給賞賜卻差別懸殊,因此蜀軍多有怨氣,萬一激起變故,將難以收拾。希望大人減免給予諸將的特殊賞賜,均分一些給蜀軍,大家都會高興的。”

田令孜默默無言,過會兒問:“你立過什麼軍功?”

郭琪回答:“我生長在崤山以東,並不是蜀地人,曾在邊關率軍與黨項人作戰、與契丹人作戰、與吐谷渾人作戰,前後達二十餘次,滿身都是傷疤。”

田令孜不好再說什麼,他用另外一個酒杯親自斟滿酒,賜給郭琪。但郭琪知道酒中已下毒,又不好違背上司的敬酒,於是只好喝下酒。

郭琪回到家中後,立即殺死一個婢女,吮吸婢女的血解毒,吐出很多黑色的毒汁。郭琪沒有被毒死,他一氣之下率部造反,搶劫成都的街市,成都城一片混亂。

田令孜保護着唐僖宗,緊閉城門並登上城樓,命令諸軍攻擊亂軍。郭琪率軍回到營地,陳敬瑄派都押牙安金山率領軍隊圍攻,郭琪寡不敵衆,在夜晚突圍而走,逃奔成都南邊的廣都縣,隨從軍士也都潰散。

跟隨郭琪的只有一名軍士,郭琪對他說:“陳公(陳敬瑄)知道我無罪,但發生了這次叛亂,陳公不可能不處罰我。你追隨我,我可以報答你,你拿着奉我的官印和劍去找陳公,如此這樣說。”

這名軍士果然遵照郭琪的安排,報告陳敬瑄說:“郭琪已渡江逃走,我用劍將他殺死,屍體漂走了,現把他的官印和劍獻給陳公。”

陳敬瑄把繳獲的官印和劍懸於成都街市,張榜安定民心,並重賞了那名軍士。

其實,這都是郭琪預料之中的,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保全他的家人安全。此後,郭琪前往廣陵(揚州市),投奔淮南節度使高駢。而郭琪的一家果然得到赦免。

朝中的大臣享受皇恩,對於宦官專權都很不滿,忠義之士還是不缺乏的,左拾遺孟昭圖就是一位。

拾遺是唐朝的諫官名,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提建議和意見的。左拾遺孟昭圖看不慣朝廷的這種行爲,他就寫了一份奏摺遞交上去,是這樣寫的:

“陛下,當今國家多難之秋,應當共同承擔面對。去年冬季,皇上車駕西行,沒有告訴南司的宰相朝臣,致使宰相、僕射以下百官都被黃巢賊寇所殺,只有跟隨聖駕的北司宦官平安無事。如今,朝臣們都是冒着生命危險,顛沛流離纔來到成都。前天,西川的黃頭軍郭琪作亂,陛下只是與田令孜、陳敬瑄和宦官內臣緊閉城門躲避,並沒有召見宰相王鐸和其他的內臣。我位至諫臣,至今不知道陛下龍體是否安康。

對於羣臣來說,如果不顧君上安危,其罪應當遭殺。但若陛下不撫卹羣臣,在道理上也說不過去。高祖、太宗開創了大唐,是我們共有的,並不是北司宦官的天下。天子您是四海九州百姓的天子,也不僅僅是北司宦官的天子。

我受陛下的信任有幸被任爲諫臣,應當積極諫言,哪怕觸犯了誰,也要盡職盡責。如果長此下去,收復長安將要等到何時!”

這份忠心耿耿的奏摺送入行宮,但卻被田令令孜扣留,唐僖宗根本沒看到。沒多久,田令孜就假借唐僖宗的名義,謫貶孟昭圖爲嘉州司戶(四川眉州市)。

田令孜還不解恨,後又派人在岷江邊上的蟆頤津這個地方,把孟昭圖投入岷江中淹死。朝臣們聞知此事,都敢怒而不敢言。

(蟆頤晚照,是古眉州著名八景之一。當地人在望江樓外建有二忠祠,就是爲了祭祀孟昭圖、魏了翁二人)

田令孜就是蜀地人,小時候跟隨義父入內侍省做宦官。起初,田令孜的地位很低,後來擔任馬坊使,負責管理各州進獻給皇帝的良馬。

但田令孜讀過很多書,因此有頭腦,會奉承巴結。當唐僖宗還是普王時,就與田令孜經常在一起玩耍,二人關係很好。此時,唐僖宗還只是孩子,田令孜曾經陪着普王睡覺。

十二歲的唐僖宗繼位當皇帝后,田令孜平步青雲,被提拔爲樞密使,由小宦官一躍而爲四貴之一。不久,他又被提拔爲神策軍中尉,當上了禁軍統領。

田令孜憑藉着與皇帝的關係,成爲當時權傾一時的大人物,想做官的人都要巴結他才行。這也使他的野心不斷膨脹,導致他不斷挾持唐僖宗逃難,當引起公憤後,最終他也沒落到好下場。

可笑的是,田令孜最終死在他提拔的乾兒子之手,死的時候,他把絲絹撕成條,結成粗的繩,並對行刑的人說:“我曾經擔任十軍的觀軍容使,殺我得講一定的規矩,要用繩子把我勒死。”這是後話。

18. 戰長安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8. 陳兵江南29.兩個皇帝10. 戰襄陽20. 《檄黃巢書》3. 避實擊虛26. 李克用告狀27. 河中鎮之亂25. 戰陳州6. 二士爭功30. 官軍的長安13. 黃巢當皇帝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27. 河中鎮之亂8. 陳兵江南12.潼關大決戰20. 《檄黃巢書》16. 沙陀軍來了3. 避實擊虛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6. 二士爭功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28. 倒黴的皇帝19. 橫行西川1. 後宮干政的大唐8. 陳兵江南1. 後宮干政的大唐31.秦宗權稱霸5. 意見不和4. 南下之旅26. 李克用告狀12.潼關大決戰29.兩個皇帝24. 長安易手7. 永遠的王仙芝25. 戰陳州23. 宰相王鐸29.兩個皇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3. 避實擊虛22. 朱溫投降17. 空長安23. 宰相王鐸11. 衝破險境15. 龍尾陂22. 朱溫投降5. 意見不和24. 長安易手5. 意見不和13. 黃巢當皇帝6. 二士爭功4. 南下之旅19. 橫行西川5. 意見不和28. 倒黴的皇帝22. 朱溫投降8. 陳兵江南23. 宰相王鐸3. 避實擊虛20. 《檄黃巢書》12.潼關大決戰30. 官軍的長安30. 官軍的長安5. 意見不和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26. 李克用告狀24. 長安易手4. 南下之旅16. 沙陀軍來了22. 朱溫投降8. 陳兵江南14. 反攻倒算26. 李克用告狀7. 永遠的王仙芝4. 南下之旅28. 倒黴的皇帝10. 戰襄陽1. 後宮干政的大唐20. 《檄黃巢書》5. 意見不和3. 避實擊虛3. 避實擊虛3. 避實擊虛15. 龍尾陂17. 空長安16. 沙陀軍來了20. 《檄黃巢書》26. 李克用告狀13. 黃巢當皇帝18. 戰長安15. 龍尾陂9. 廣州府7. 永遠的王仙芝24. 長安易手
18. 戰長安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8. 陳兵江南29.兩個皇帝10. 戰襄陽20. 《檄黃巢書》3. 避實擊虛26. 李克用告狀27. 河中鎮之亂25. 戰陳州6. 二士爭功30. 官軍的長安13. 黃巢當皇帝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27. 河中鎮之亂8. 陳兵江南12.潼關大決戰20. 《檄黃巢書》16. 沙陀軍來了3. 避實擊虛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6. 二士爭功27. 河中鎮之亂23. 宰相王鐸28. 倒黴的皇帝19. 橫行西川1. 後宮干政的大唐8. 陳兵江南1. 後宮干政的大唐31.秦宗權稱霸5. 意見不和4. 南下之旅26. 李克用告狀12.潼關大決戰29.兩個皇帝24. 長安易手7. 永遠的王仙芝25. 戰陳州23. 宰相王鐸29.兩個皇帝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3. 避實擊虛22. 朱溫投降17. 空長安23. 宰相王鐸11. 衝破險境15. 龍尾陂22. 朱溫投降5. 意見不和24. 長安易手5. 意見不和13. 黃巢當皇帝6. 二士爭功4. 南下之旅19. 橫行西川5. 意見不和28. 倒黴的皇帝22. 朱溫投降8. 陳兵江南23. 宰相王鐸3. 避實擊虛20. 《檄黃巢書》12.潼關大決戰30. 官軍的長安30. 官軍的長安5. 意見不和2. 橫空出世的王仙芝26. 李克用告狀24. 長安易手4. 南下之旅16. 沙陀軍來了22. 朱溫投降8. 陳兵江南14. 反攻倒算26. 李克用告狀7. 永遠的王仙芝4. 南下之旅28. 倒黴的皇帝10. 戰襄陽1. 後宮干政的大唐20. 《檄黃巢書》5. 意見不和3. 避實擊虛3. 避實擊虛3. 避實擊虛15. 龍尾陂17. 空長安16. 沙陀軍來了20. 《檄黃巢書》26. 李克用告狀13. 黃巢當皇帝18. 戰長安15. 龍尾陂9. 廣州府7. 永遠的王仙芝24. 長安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