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續

鍾情新聞寫作 終身筆耕不輟

我爲報刊、電臺寫稿是從一九六三年開始自學起步的,至今已三十多年.而今回首,我利用勞作餘暇,已在全國各級各類報刊電臺、發表作品逾千篇.這對於一個自學起步的“‘門’外漢”來說,的確是值得欣慰的.我不僅實現了記者夢,同時還被<陝西日報>、省市電臺、<寶‘雞’日報>、<寶‘雞’教育>等聘爲通訊員,並先後多次獲縣級優秀通訊員,優秀故事作者殊榮.

追溯三十多年業餘寫做生涯,深感一切都緣於我對新聞寫作的癡情.今天我覺得在新聞寫作上自己仍然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稚氣未脫的小學生,要說經驗,根本談不到,所以不敢班‘門’‘弄’斧,只能藉此機會談一點自己的浮淺的體會.

一、熱愛寫作,我終生的追求

真正使我持之以恆自學新聞寫作的是我苦難的童年對寫作的熱愛.熱愛讓我接受了最初的鍛鍊。記得在上小學時,就嗜好學文,由於受啓‘蒙’老師的厚愛和薰陶,所寫作文多次被語文老師當作範文在全體學生中朗讀.我也斗膽利用課餘寫些“豆腐塊”之類的文章,偶爾在校板報,專欄刊登.十三歲那年,我讀完小學,考入了初中,原本家境貧寒的我卻不幸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父母供不起我上學,我被迫輟學當了農民,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對此我是不甘心的,於是便萌生了走寫作這條艱難曲折之路的念頭,每當幹完農活,夜深人靜之時,便就着煤油燈在窯‘洞’的土炕上寫個不停.記得那年秋天,數日‘陰’雨連綿不斷,隊裡作務的五十畝棉‘花’眼看泡湯,在這個節骨眼上,隊長組織全隊百名男‘女’老少,冒雨搶拾棉‘花’,勞動場面感人至深.當天晚上我因一時衝動,心血來‘潮’,揮筆寫下了“石頭坡二隊百名社員冒雨搶拾棉‘花’”的百字新聞稿.第二天一大早,我冒雨把稿件郵寄到縣廣播站,結果在第三天一早就聽到了我的廣播稿.接着我連續收到了縣廣播站寄來的稿費通知但單及贈送的三本新聞通訊書刊,又被邀請參加了紀念‘毛’主席爲廣播事業題詞發表一週年大會.這些情景回憶起來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後來我之所以筆耕不輟,癡情於新聞寫作,首先應感謝這小小的“豆腐塊”文章,是它有緣使我走上了新聞寫作之路,進而一發不可收.

從六三年到六八年,我先後借擔任生產隊出納、會計、大隊會計、公社通訊員等職務之便,積極參加了各種社會活動,經常深入羣衆談心,搞社會調查,全身心去體驗生活,感受人生.爲了既能採訪寫稿,又不耽誤工作,我常常早出晚歸,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雖然寫出的稿子大多被編輯們槍斃了,但我從不氣餒,因爲我酷愛寫作這一行.在此期間,我爲縣廣播站,《鳳翔文藝》,《寶‘雞’文藝》等採寫新聞、故事、小說、戲劇數百篇.並被縣廣播站聘爲特約通訊員,被縣曲藝學會,文學學會吸收爲會員.先後榮獲縣優秀通訊員,優秀故事作者稱號.六八年九月我參加工作後,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除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外,利用工作之餘,一方面自學初中、高中、大學語文課程,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練好內功,另一方面堅持筆耕不輟,先後在《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教師報》、《寶‘雞’日報》、《寶‘雞’教育》、《讀寫月刊》、《鳳翔報》、省市電臺發表了數百篇新聞報道以及教學論文.我想,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本身肩負着黨和人民‘交’給的教書育人重託和神聖的歷史使命.搞好教育宣傳,既是我個人的愛好和追求,更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業餘寫稿既有樂,也有苦,但我樂在其中,的確,有時爲了寫一篇稿子,徹夜不眠,挑燈應戰,廢寢忘食,但當自己的稿子變成鉛字,散發出墨香,心裡極爲快樂和自豪,所有的委曲與艱辛便都煙消雲散,那種幸喜滿足之情是局外人無法理解的.所以堅持業餘寫作雖苦,但它一直是我永生的追求,即使工作再苦再累心裡甜.因爲我的人生價值就體現在寫稿中.

二、堅持“四多”,我寫作的秘訣

寫多了,寫熟了,就常常有些領悟,捉‘摸’久了,就有些“小竅‘門’”,這就是我的“四多”:多聽、多看、多想、多寫.

所謂多看,就是要眼觀六路,時刻留心周圍發生的事情,提高自己的新聞敏感‘性’。記得八八年我接任孫家南頭小學校長時校園正動工修建教學大樓,經瞭解,村上拿出二十萬元建造市級師範小學,我當即以“興建教學大樓,造福子孫後代”爲題,採寫報道,不幾天被《陝西日報》、市電臺採用.又如去年紫荊中學啓動“名師工程”舉行教學基本功大賽,重獎了大賽中十名教學新秀,併爲十名新秀披紅戴‘花’,放大照片,張貼校園櫥窗,我立即以“紫荊中學爲教學新秀披紅戴化”爲題寫了報道,結果很快《寶‘雞’日報》、《寶‘雞’教育》、市電臺等媒體採用。另外,我覺得光看還不行,還要多聽.只有耳聽八方,才能積累素材,發現線索.前年秋季,我在與學生聊天時,聽說高二一班學生張紅剛給學校寫來感謝信,我立即抓住這條線索,深入班級採訪,以《爲了那一片綠葉》爲題,記述了紫荊中學師生捐助張紅剛復學的感人故事,稿件很快被<鳳翔報>,市電臺採用.

作爲黨的喉舌,通訊員既要有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還要積極開動腦子,勤思考,多分析.去年經常和一些語文老師聊天,談論的話題是常爲學生寫作能力提不高而苦惱,當即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語文老師所反映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有技巧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對象有沒有興趣或是有沒有感情.於是經思索,我以<作文也要進入角‘色’>撰寫學術論文,該文很快被<讀寫月刊>顯要位置刊出.爲了進一步論述作文的感情問題,經過深層次思考,我又以<作文貴在感情投入>爲題,再次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結果該文參加全國教師優秀教育教學論文大賽,獲一等獎,並被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教壇新論>一書選用發行.除過多想,還要多寫,勤於練筆,才能駕輕就熟.

三十多年來,我採寫發表的逾千篇稿件中,大多都是在看,聽,想,練的基礎上寫成的.

三、快而‘精’,新聞作品的生命

一件新聞作品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時效‘性’和思想‘性’,而要做到快捷、‘精’當,則要求作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在時效上出手要快,切實做到今天的稿子不能推到明天去,以免新聞變成舊聞.在這方面,我拜了三位老師:一是報刊電臺的編輯原縣電臺的黨錫銘老師,二是文化館的李星光老師,第三位就是各類報刊和廣播.向有經驗的記者編輯老師虛心求教,是學習新聞寫作的捷徑.他們見多識廣,政策把握準,下筆快,他們的經驗的確使我少走了不少彎路.其次還要十分注意廣泛涉獵和蒐集各類報刊,採取瀏覽和‘精’讀結合,對有價值的新聞必要時隨手進行剪輯.三十多年來,我除訂閱《新聞與寫作》等刊物外,還利用業餘時間剪輯資料卡片30餘冊.這樣一來,我既把握了當前宣傳報道的重點,能經常堅持 聽廣播,閱報刊,可以‘摸’熟報刊,電臺文字風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寫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選題準、抓典型、語言‘精’、結構清,一篇作品便有了生命力.

四、十分採三分寫,我的體會

一篇好稿,寫起來不難,難在採訪和採訪前的準備.有時被採訪者不願意說或者說的漫無邊際.面對這種情景,採訪者必須要充分的心理準備,沉着穩定的心理素質和機敏的應變技巧,才能牢牢抓住採訪的主動權.我在每次採訪之前,都要經過充分的準備和考慮,並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九九年‘春’,我在採寫《紫荊校園有道風景線》這篇特寫時,做了許多調查.偶然的一次機會,校外幾名學生家長來校,首先看到四百多輛自行車整齊有序的排列在教學西區,感到驚訝,便脫口而出:“呀!美急了,簡直象是一道風景線。”當時,說者無意,然而對於我這位聽者卻產生了好奇心:這景觀難道不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新風貌的真實體現嗎?於是我從不起眼處尋找“亮‘色’”,我仔細調查了全校師生自行車的數量約五百餘輛,接着又調查了管理者的管理方略,然後,再仔細的觀察了排列有序的自行車,進行了分析,最終在寫法上三改其稿,改變了平鋪直敘的傳統寫法,採用了文學中“賦、比、興”的手法,形象而生動的勾畫出了校園這一風景線的美妙輪廓和內涵新意.結果很快被<讀寫園地>新聞特寫欄目採用刊登,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果.事後有人對我說,我天天經過這裡,也看到了這些自行車的排放,可就沒想起來這裡有新聞.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豐富多采,處處有東西可寫,作爲通訊員要鍾情於新聞寫作,正確處理工作和寫作的關係,並持之以恆,深入生活,深入羣衆,就一定能寫出爲羣衆,爲師生所喜愛,所需要的好稿,收到教學與寫作雙豐收的效果,這就是我寫新聞三十餘年來一點浮淺的體會.

我的自學之路

我是從1962年7月小學畢業後矢志起步自學的。1979年9月,欣喜陝西教育學院首次函授招生,我斗膽報考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僥倖被破格錄取。經過四年艱辛跋涉,潛心自學,所開設的十二‘門’課程通過嚴格考試,全部達到合格,1983年12月我榮幸的取得了大學專科畢業文憑。實現了我矢志夢寐以求的夙願。

許多同志和朋友,包括我周圍的莘莘學子都問我:你(您)是一個小學文化程度能取得大學文憑,是咋樣自學成才的?在自學中有什麼捷徑`訣竅和方法?我想,這要從我的坎坷經歷說起:

生活厄運,

‘逼’迫我篤志自學

從我記事起,我是一個嗷嗷待脯的懵懂稚童。上小學時,在啓‘蒙’老師的教誨和薰陶下,我幼小的心靈開始萌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當我從帶上紅領巾那時候起,就已成爲熱心於班級和學校牆報`專欄的撰稿者和書寫者。由於從小求知‘欲’望強烈,小學階段的生活給我純真的童心灌注了愛和恨。1962年7月,我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鳳翔縣紫荊山初級中學。然而,求學的道路對於一個剛剛步入社會且涉世尚淺的我來說,並不是撒滿鮮‘花’,陽光普照,而是崎嶇坎坷,命途多舛。

1962年9月,當我即將跨入初中大‘門’的時候,正逢三年自然災害饑荒,極“左”路線猖獗,而我所處的環境又家徙徒四壁,父親年老癱瘓在‘牀’,母親咯血臥躺病塌,姐妹和我野菜充飢,加之債臺高築,俱家一度斷了炊煙,姐妹和我一度淪爲乞丐。由於國難家破,生活的厄運殘酷無情地降臨在我的頭上,迫使我含淚輟學,至此斷送了我終身受正規教育的機會。我真狠我生不逢時,命途無望。可又誰知“屋漏偏遭連‘陰’雨”,不久,年老多病癱瘓在‘牀’的父親不幸謝世,這惡噩猶如青天霹靂,使我五內俱傷。自此一家人悽苦的生活重擔壓在了我的肩頭。“路漫漫啊夜漆漆”,我真的處在了“山窮水盡”的險境。在極度的生活困境中,我曾悲傷過,我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傍徨、‘迷’惘、失望、消沉過,更曾將輕生的念頭向死神禱告過。面對無望的生活、幻想的破滅,我日日流淚,苦苦思索:老天爺呀,哪兒是我這條破舟漂泊的彼岸?哪兒又是我理想生活的歸宿?難道命運之神竟這樣對我如此無情嘲‘弄’?難道我的生活道路就沒有一線陽光?極度的悲傷迫使我獨自長夜秉燭苦讀,我幻想用讀書來作爲治癒我極度悲傷的良‘藥’。在親朋的勸慰下,我想,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不願輕易熄滅我生命之火,我願正視人生,從悲觀中奮起,從痛苦中解脫。儘管我命途多舛,在痛定思痛之餘,我要‘挺’起‘胸’膛,拿起勇氣,迎接並戰勝悲慘厄運的挑戰。於是,我振奮‘精’神,發奮苦讀,重新樹立人生的觀念和把握現實的信心,力爭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所貢獻的人。我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業史》、《把一切獻給黨》、巴金的《家》《舂》《秋》,更如飢似渴的閱讀了《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古典著名小說。我清晰的記得巴金在他的小說《家》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人說過,路本沒有,因爲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路。又有人說,路是有的,正因爲有了路,纔有許多人走。誰是誰非,我不想判斷,我還年輕,我還要活下去,我還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讀着這些滾燙的話語,彷彿流淌的涓涓泉水,‘蕩’去了我心中的自卑,猶如陣陣溫馨的‘春’風,掃去了我心頭的愁雲。特別是小說中保爾、樑生寶、吳運鐸等堅強的形象給了我同逆境厄運作鬥爭的勇氣,也促使我開始苦苦思索人生的價植。我意識到:天無絕人之路。我懂得了:路靠人走,事在人爲。我雖是一個不幸的人,但我絕不能沉淪,我要通過自學用自己的雙腳踩出一條路來。我想:我可能成不了大才,但還不能成爲小才嗎?即使我永遠成不了才,但只要我在不懈追求,在努力,總可安慰自己當是,我沒有虛度光‘陰’

我從小酷愛讀書,也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我要立志從事文學道路。至此,貪婪讀書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書籍成了我終生的伴侶。儘管我生活窘迫,但書籍爲我提供了‘精’神食糧。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我在如豆的燈下苦讀,多少個晨昏工餘,我如飢似渴的求索。求索敦促我拿起筆來,開始從寫豆腐塊文章起步,嘗試和探索寫作的道路。平時,我除借閱圖書外,還節衣縮食買書閱讀。隨着閱歷的豐富,我開始嘗試寫了第一篇題爲《石頭坡二隊幹部社員冒雨搶拾棉‘花’》的新聞稿,寄到了鳳翔縣人民廣播站,結果僥倖被採用廣播了。不幾天,就收到了稿費通知單和贈送的新聞寫作書籍。捧着稿費通知單和書籍,我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接着,我不間斷的寫作,不但學寫新聞稿,還試寫了詩歌,並用得到的稿費訂閱了《陝西農民報》`《延河》等報刊。僅1965年就寫新聞稿件達37篇,詩歌20餘首。並將全部詩歌彙集成冊,題名《耕耘曲》,寄到了縣文化館,得到了文化館指導老師的重視和支持。這一年,我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就這樣,我擺脫了生活的厄運,在求索的知識海洋上,開始‘蕩’起了揚帆學海的第一槳。。

理想之路在我腳下延伸

讀書寫作是我步入理想之路的開端,寫作得到了組織的關注和支持。1963年至1968年,我先後擔任了生產隊出納`會計`大隊會計職務。這一工作不但爲我讀書開闢了場所,而且更爲我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期間,我除了努力完成會計業務工作外,身居斗室,夜以繼日埋頭苦讀`習作。從1966年至1968年我避開“文革”的衝擊,除瀏覽了每天的報刊外,還閱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小說、散文、詩詞,並鑽研了新聞寫作方面的理論書籍,學寫新聞通訊50餘篇,詩歌30餘首,特別榮幸的是我被縣廣播站邀請參加了“紀念‘毛’主席爲廣播事業題詞發表一週年”大會,並被聘爲特約通訊員。1968年10月,因殘酷的“文革”衝擊,血腥的奪權鬥爭威迫,我含恨擯棄大隊印章,自動辭職,擔任了石頭坡小學民辦教師。棄幹從教,天隨人意,從此實現了我終生夢寐以求的夙願。從教期間,我一面埋頭教書,一面利用課餘起早睡晚,僅‘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自修了初中`高中語文課程,並提筆爲大隊`公社寫各種材料百餘份。也嘗試寫了一些故事`短篇小說和戲劇(小演唱)。,1972年,組織發文調我到長青中學任教,當時這對於只僅受過小學教育的我來說,簡直是強趕鴨子上架。我自知志大才疏,學識淺陋,怎敢在人才濟濟的學府中班‘門’‘弄’斧?這副擔子我能挑起來嗎?當時我思想鬥爭非常‘激’烈,躊躇徘徊,苦惱竟使我輾轉翻側,夜不能寐。正當我把握不定的當兒,公社領導`學校老師都伸出熱情之手勉勵我,這又給了我勇氣和無窮的力量。面對領導的信任,老師們的支持和鼓勵,我想:既已‘逼’上梁山,只得破釜沉舟。自古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只有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採取虛心求教,不會就學,不恥下問,拜其他老師爲師,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開始,我擔任初一語文,記得在硬着頭皮上第一節課時,我心跳`‘腿’顫`臉紅,講課語無倫次,十分難堪,。後來我振作‘精’神,一鼓作氣,向任教多年的白嶽`文宗仁`麻林等老師求教,並利用課餘起早睡晚,翻閱資料,後來終於慢慢適應了教學,也受到了學生的信任和愛戴。由於我正視困難,勤奮學習,我開始逐步由帶初一語文到帶初二語文。從73年至80年我先後五次獲公社和學校”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教學能手”殊榮。並受到表彰和獎勵。

自學給了我知識,知識使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此期間,我除苦心鑽研教材外,注重指導學生寫作,並逐步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寫作興趣又促使了我向知識的高山不斷攀登。1974年至1977年,我基於強烈的寫作‘欲’望,利用課餘,先後爲學校主辦了《教育戰報》,撰寫編印了22期。利用假期爲長青公社`石頭坡大隊主辦了《三夏戰報》30多期,併爲縣廣播站`市電臺`《羣衆藝術》《延河》等寫稿件40餘篇,故事7篇,小演唱2篇,短篇小說4篇。其中兒童故事《小軍學雷鋒》被《鳳翔文藝》刊登,並通過縣故事隊在縣內機關`廠礦`學校演出,同時參與了寶‘雞’地區故事會賽講。1977年,我榮獲了縣“優秀故事作者”獎牌。先後7次出席了縣文化館`市文研室創作會。就這樣,我在理想的自學道路上苦苦跋涉,不斷拓寬和延伸我腳下之路。

一葉輕舟

‘蕩’我泛渡學海

文革結束後,教育戰線迎來了明媚的‘春’天。隨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形勢的飛速發展,縣域各初中普遍附設了高中班,此時,學校又將我推上了高中教學講臺,在高層次的語文教學領域,我深感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應付教學,那日子實在不好過。“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俗話說:自己的小名自己知道。我深知自己基礎的淺薄,知識的貧乏,視野的狹窄,使我在教學中很難高屋建瓴,遊刃有餘,時常陷於被動局面。記得79年我任高二語文課期間,給學生講詞法`句法`修辭知識,趕緊連夜翻閱《語法知識》。給學生講古詩文,趕忙借閱《古文觀止》《唐宋詩詞》。這樣腳疼醫腳,頭疼醫頭,顧此失彼。導致今天這裡翻一翻,明天那裡查一查,東拼西湊,零敲碎打,常常不得要領。我爲了勉勵自己,曾經把“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竟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等格言、警句作爲座右銘,寫在教案的扉頁上,貼在‘牀’頭上,來‘激’勵自己發憤苦讀。但是,高中語文課教學涉及面廣,對於一個知識淵博,文化底蘊深厚的學者型的教師來說,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涉。各方面的書似乎都應該閱讀。加上語文備課任務重,作業批改量大,時間實在緊張,我真有點“書山重重望無路,學海茫茫爭渡舟”的感覺了。至此,我強烈的感到:非進修深造不可!按照國家要求:初中教師要達到大學專科水平,高中教師要達到大學本科水平。我下定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學之舟到達理想的彼岸!然而在教學中,由於我資料不繫統,安排不科學,結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正當我艱難跋涉,淹留遲步時,欣悉1979年陝西教育學院函授招生的福音,我當即報考了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考試,欣被錄取。當我拿到鮮紅封面的“陝西教育學院函授學員證”時,心情沸騰不已:我受高等教育的夙願終於實現了!此時,茫茫學海上,我駕起了遠航的輕舟,重重書山中,我找到了登攀的路徑。儘管我看不見學院的模樣,聽不見老師的聲音,但我的眼前卻有了一盞明亮的指航燈。

然而,世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番風順的。俗話說:凡事說起來容易幹起來難。函授學習確有很多困難,首先是來自外界不少諷刺挖苦的聲‘浪’:什麼“快進入不‘惑’之年的人了還自討苦吃,外是癩蝦瘼想吃天鵝‘肉’!”等等。可我聽了這些話,並沒有動搖我的決心,反促我以明志。說心裡話,我進修升造原本並非一紙文憑,而是爲了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再說,人活着就是爲了爭口氣,活一輩子,學一輩子,幹一輩子。當時我暗暗下定決心,打算蛻皮掉‘肉’,拼它個十年八載,非學成不可。其此遇到的是如何處理自學與教學`自學與家庭責任田爭時間的矛盾。。面對這些具體問題,並非易事,我的主要做法是:分清主次,科學安排,見縫‘插’針,頑強拼搏。教學工作是重頭戲,自學的首要前提是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工作任務,絕不能顧此失彼。只有工作之餘才使我自學的廣闊天地。我根據學院的安排,分段制訂了自學計劃,平時採取“三個一點”,即飯前飯後擠一點,晚上遲睡一點,清晨早起一點。不管酷暑嚴寒風雨‘露’霜,我照學無誤,並雷打不動。尤其每遇到校內外放電影,唱大戲,更是我自學的天賜良機。節假日我除料理主要家務勞動外,其餘時間全用在自學上。四年函授學習,我愛人主動承擔了家務。爲了避開世事的紛擾,寒暑假我把自學的戰場擺在學校裡,鄉下學校假期無竈,我愛人打發孩子提些開水和饃將就充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生活雖然清苦,身體雖然瘦了,然而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都歸屬了我。每當我‘迷’戀於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涉獵於古今中外的燦爛文化時,回想起古人“勞其心志,斷其筋骨”來,又何苦之有?

四年來,我從未因函授學習耽誤過學生一節課,凡學院通知的每一次面授輔導或考試,我總是風雨無阻,提前趕到。有時爲了“背水一戰”,我不惜挑燈夜戰。就這樣,四年來,我係統地學習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全部課程,寫學習筆記25萬餘字,摘抄筆記80餘萬字,剪輯資料卡片1800餘張。並通過嚴格考試,12‘門’課程均取得了合格成績。“一分辛苦一分甜”,我分明感到自己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眼前展開了一片更爲廣闊的天地。通過函授自學,擴大`豐富和充實了我的知識領域。以前靠教學參考書過日子,現在不但對每一篇作品的賞析有一種遊刃有餘之感,而且還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並擺脫了過去那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窘境。以前,我對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外國文學比較陌生,講課往往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翻譯,沒法咬文嚼字,學生聽起來如同嚼蠟,學生問起這方面的知識,我只愧心地敷衍過去。現在學生問我文言虛詞,文言句式,我在也不是那麼一籌莫展,望而生畏,而是脫口而出,左右逢源,尋問的學生也滿有興趣。

我的長處是愛好寫作。以前,寫了並發表了一些作品,但作品的思想‘性’膚淺,平淡,藝術上粗糙。通過系統學習文學史,文學概論,寫作通論,我初步明確了寫作的一般知識,增強了我業餘寫作的勇氣。近兩年來,我從當代名家名篇中吸收了營養,嘗試習作,曾先後在縣廣播站、市電臺、《教師報》、《寶‘雞’教育》等發表作品27篇。1984年還被縣戲曲學會吸收爲會員。

總之,四年函授生活,使我終生難忘。它爲我鋪設了一條自學成才的道路。自學的坎坷經歷告訴我:學習沒有捷徑,是硬‘逼’出來的。學習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至於“訣竅”記得宋朝大詩人陸游有一首介紹學習經驗的詩:“秘傳一字神仙訣,說與君知只是頑”——刻苦,頑強,有韌勁,有恆心,才能愚則靈。

揚帆遠航

求索永不止步

回顧過去,坎坎坷坷自學路,彎彎曲曲總向前。我在自學的道路上僅僅是幼嬰學步,初收成效。這成效不全屬我個人的,主要是黨和人民的,是上級領導和指導我的老師們的心血,也是周圍關心、支持、幫助我的同志和莘莘學子們的功勞。我深感,大專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學習的新開端。我今年即將進入不‘惑’之年,我深信“人生從四十歲做起”是至理名言。知識無窮,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決心自勵自勉,用開拓創新‘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上繼續泛舟,揚帆遠航,不斷向大學本科目標奮進。在自學的道路上,甘願做一隻小小的蜜蜂,練好一雙硬翅,釀得百‘花’成蜜後,一生辛苦爲誰甜?——爲祖國,爲四化,爲下一代!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
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