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續

尋訪滕王閣

已丑年荷月,一個草長鶯飛的大暑天,我與友人隨旅遊團披一肩流火的驕陽,踏着發燙的寬闊大馬路,沿着水氣蒸騰的贛江邊,去尋訪譽滿華夏的天下名樓——滕王閣。象拜謁一位仰慕已久的偉人;象尋找一個兒時美麗的夢幻和憧憬。

頭頂灼灼的烈日,腳踏滾燙的熱土,手裡攥着一張粘滿汗漬漬手印的南昌市導遊圖。這張地圖,是我和友人旅遊到南昌剛一下火車在站臺上購買的。我們集體在白雲飯店住宿,放下了行李後,喝了少許冷飲,便冒着酷暑,沿導遊圖的標記,一路匆匆尋訪而來。儘管我和友人大汗淋漓,喉嚨乾渴得快要冒煙了,但誰也沒有要停留在路旁的涼棚裡坐下來乘涼休息的意思。只是一人掂了一瓶純淨水,咕嘟了幾口,溼潤了一下嗓‘門’又繼續趕路了。彷彿前邊有一種親切的呼喊聲在不停地召喚着我們。

漫行曲徑,趨步沙岸,不意間一舉首,在贛江岸邊連雲的瓊樓簇中,出現了一座鶴立‘雞’羣、顯顯赫赫、金碧輝煌的建築物,高聳凌空的飛閣,翔舉莊嚴的重檐翅角,珠光燦爛的朱簾秀閣,‘精’雕細刻的畫棟雕甍,真是玲瓏剔透,光彩奪目,格外耀眼……。這就是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爲之醉心與傾倒的滕王閣了。

步入遊園,登臨斯樓,清風徐來,讓人感到無比適舒愜意。俯視而望,茫茫贛江,‘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碧藍,且是那樣寧靜,那樣淡泊,那樣明澈,澄淨的水面輕輕地託浮着樓閣的倒影。時而有舟楫來來往往,馬達聲鳴鳴而叫,舟楫前行揚‘波’,水聲依稀可聞。

登臨樓閣絕頂,憑欄極目遠眺,近處,雖覓不見孤鶩的影子,但是,贛水、長天、落霞等宜人景‘色’卻千真萬確歷歷在目。遠處,那南埔的雲,那西山的嵐,贛江與長江的船,以及鄱陽湖上那點點小舟,盡收眼底……。

面對此佳景,不由人雅興大發,待我正想‘吟’詠作賦,暢抒情懷,友人卻已先聲奪人: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舟,下臨天地……落霞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不料友人背誦的一段《滕王閣序》卻將我心中即興而起的幾句詩歌沖淡得煙消雲散,蹤影全無。我只能對友人感嘆一聲:“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提賦在上頭。”

站在滕王閣樓頂,俯視足下歲月一般匆匆奔流的江水,回首初唐四傑之一的大文豪王勃的故事,心中頓時涌起一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滕王閣與武昌的黃鶴樓、衡陽的岳陽樓遙相對應,並稱我國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只所以譽滿京華,實在是因王郎的一篇《滕王閣序》美文而大放異彩,名揚天下。人因閣爲文,閣因文揚名。一篇華章使得滕王閣和初建滕王閣的滕王李元嬰都出盡風頭,享盡歷史鉛華。試想如果沒有這篇《滕王閣序》,滕王閣怎能譽滿天下?而滕王閣就是中國古代仕子們登高遠望,寄情於景,惜物抒懷的樓臺亭閣文化的一個縮影。

追根溯源,滕王閣原是初唐時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官居洪州都督時初建於贛江‘門’城上。危樓高聳,下臨贛江,遊客如雲,俯瞰城府,遠納山川。後經改建,其勢更爲峻偉盛況空前,始稱江南第一樓。說到王勃《滕王閣序》一文的來歷,卻另有一段可與名樓相互益美的動人故事。

傳說當年滕王閣改建獲得極大成功,時任洪州都督的閻公雅興大發,意‘欲’爲閣樓作序,以壯其景。序文誰來作呢?這可是流芳百世的美差。千思萬慮,他有薏讓自家‘女’婿孟學士成此名利之舉,特讓孟學士及早動手,構思擬就序文。爲了不失斯文大雅,閻都督當年三秋九月擇一風和日麗之日,在滕王閣‘操’辦了一次盛大宴會,遍清州郡名流雅士參加宴會。早在七歲兒時就以寫出“鵝鵝餓,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句而名揚天下的青年詩人王勃,因去海南探父而路過洪州(今南昌市)也應邀出席酒會。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閻都督提起爲滕王閣作序一事,並假意謙恭,請各位名士執筆作賦。就在大家紛紛推辭之時,不料年輕氣盛的王勃腹有詩書氣自華,才高八斗,當仁不讓,欣然命筆爲賦,氣得閻某拂袖而去。王郎登名樓,立高閣,攬樓臺壯觀,江山形勝,盡收眼底,一時觸景生情,意氣風發,‘胸’有詩畫,妙語天成,只見他口中‘吟’哦有聲,手中筆走龍蛇,頃刻之間,一篇佳作便躍然紙上。到會的衆位文人墨客紛紛爭相傳閱,誦讀之餘無不感到驚訝,拍手叫絕。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蘅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儒下陳番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

一篇《滕王閣序》雖不足千字,,但卻內容豐富,境界開闊,落筆不俗。鋪排、描募、敘事、用典、抒情、渾然一體,,從樓臺壯麗起筆,將山川曠遠、天空雲霞、江水靜碧、市井繁華、帆船舟楫全都拉入文思,又對漁歌、雁聲作了‘精’煉的描述,只廖廖數筆,便爲人們勾畫出了一幅氣勢壯觀無比,意境高深無限的江城秋‘色’絢麗畫卷。接着又筆鋒一轉,感念“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隨之,“興盡悲來”,聯想到人生與仕途之失薏與無奈,發出“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的長長一聲感慨。最後又作歌言志,呼出“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的喊聲。整篇文賦,文采斐然,字詞洗煉,情景‘交’融,引人入勝。通篇採用對比手法,詞句自然流暢,絕少刀削斧鑿之痕,且佳詞麗句層出不窮。特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更是被人們視爲空前絕後的佳句。就連那位心懷叵測的閻都督也不得不歎服說:“此真乃天才,當垂不朽矣。”乘着餘興,王勃又‘吟’成七言律詩一首,詩中亦有“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北雨。”“閣中簾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讓人值得推崇的妙句。

一篇《滕王閣序》,流芳千古,成爲中國樓臺亭閣賦記一類文章的壓卷之作,也成爲王勃一生文章中的絕唱,這恐怕是王郎當時所未曾料到的吧!

“王勃詩序千秋在,江南名閣萬古‘春’。”滕王閣名樓得名人佳作,流芳百世,一時傾倒多少文人墨客。盛唐時期,重修滕王閣,官位顯赫,人稱文起八代之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一貫反對駢體文章,卻對王郎的《滕王閣序》推崇備至。他作《新修滕王閣記》,卻自甘列名王郎之後,還深感榮耀不已。

據史料記載,自唐朝初年修建,距今一千三百餘年間,滕王閣修建達二十九次之多,屢建屢毀。究其因,多是遭受戰‘亂’兵火之災。樓閣歷經的最後一次劫難,乃是一九二六年,北洋軍閥‘混’戰,樓閣毀之一盡。如今這座雄偉壯觀的滕王閣是在改革盛世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由人民政fǔ撥款,古建專家們據原來的樣式重新設計修建的新樓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把火可以燒掉一座樓閣,但卻毀不掉它的歷史和知名度,更毀不掉一篇光輝燦爛的詩文,這大概就是數千年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吧!

夕陽西下,微風帶給人一陣舒心的涼爽。此時,我和友人披着橙紅橙紅的夕輝,站在樓閣極頂,看到的更是另一番景象。只見對面的西山逶迤的羣峰在漸漸的抖落了一抹抹如血的夕陽,明明淨淨的天空飄浮起一朵朵火燒的雲霞,婀娜多姿,美不勝收。贛江碧透的水面上,舟楫依舊來來往往。雖然找不到被王郎昔日稱爲孤騖的水鳥,但是我還是看到了“落霞”“秋水”“長天”的醉人美景。面對如此美不勝收的潑墨圖畫,難免讓人思緒萬千,遐想斯文,墜入幻覺。我彷彿看見了真真切切的王勃的儒雅身姿,只見他頭戴儒巾,身着青衫,神態俊逸瀟灑,遙‘吟’俯暢,逸興遄飛,口中朗聲‘吟’頌着他的《滕王閣序》。。。。。。。。“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嗚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只看見他雙眼迸‘射’出淚‘花’,只聽見他聲調悲涼,充滿着對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失意哀怨與無奈的嘆息……

是啊,誰也不能否認,王勃雖然才華橫溢,生逢大唐王朝開國盛世,但卻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導致了他的終生悲劇,使他在二十八歲的風華正茂之時,英年早逝,可惜可嘆。

俱往矣,這畢竟是發生在一千三百年前封建社會的事了。我們相信,王勃的悲劇,在今天絕不會重演了。

尋訪滕王閣,沒有人不讀《滕王閣序》,感嘆王勃超人的絕世才華。可以瞑目了,可以放心了,王郎,你九泉有知,請安息吧。在這改革盛世,隨着兩個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你的千年心願,足可以成現實。不僅僅是南昌,就連整個中華大地,也一定如你所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俊採星馳”,一定會出現一個經濟繁榮,人物風流,國強民富,人才輩出的嶄新時代。

蓬萊閣散記

“海市蜃樓”“八仙過海”的神秘傳說,‘誘’‘惑’我隨團旅遊登上了中國四大名樓之首的蓬萊閣。

2005年荷月的蓬萊閣,遊人如織,歡聲笑語充滿這人間仙境。導遊小姐舉着小旗,拿着傳話筒,領着我們參觀蓬萊閣、古船館、田橫山、水城、振揚‘門’、太平樓、古市,然後登上游艇出海,參觀了“仙閣凌空”、“獅‘洞’煙雲”、“萬里澄‘波’”、“漁梁歌釣”、“千斛碎‘玉’”、“日出扶桑”等景點,雖然有些累,可大家遊興不減。

遊人最擁擠的地方,莫過於‘門’前立着“天下第一樓”的石刻,樓上陳列着正在“渡海而去”的八仙塑像的蓬萊閣。閣內擺設典雅、整潔,壁上掛着董必武、葉劍英的大幅題詞。我問導遊小姐:“明明是八仙,我怎麼聽人說渡海到了扶桑只有七仙呢?”她宛爾一笑,說:“是這樣,可能是日本人重男輕‘女’,沒有給何仙姑簽入境證。”我一聽笑得淚‘花’噴涌。“海上仙山。恐怕也是人們的想象吧?”我又問。她卻用手指向空‘蒙’的海面,隱約看得見遠處海濤中的那些大小不等的山峰,說:“瞧,就在那兒。。”我說:“那是內長山島呀!”她點點頭說:“對,是長山島。所謂仙境,不就是人們想象中美好的地方嗎?你去長山島看看,是不是海上人家的仙境仙山?五業興旺,人均年收入已超過萬元,是山東省首富。”我又問:“怎麼不見海市蜃樓呢?”她笑了笑說:“看海市應在‘春’夏之‘交’時節,數年纔會出現一次。”她看我很失望,便又用手一指,說:“去那裡看錄像,一樣。”

我興致昂然地進入放映室,在前排坐下,只見屏幕上一望無際的海面,一道道灰白‘色’光帶飄過,隱隱約約,浮現出聳起的山巒和島嶼,黑蒼蒼、濃郁鬱遷移變幻。光照增強,遠山有如屏障,近處清晰地呈現出樓羣連片,煙筒林立,一片現代化工業都市的繁榮景象,瞬間又全都隱去,只剩一座蘑菇雲狀的巍峨峰巔。突然又轉換成亭臺樓閣,繁‘花’似錦,林木掩映,車行彎彎曲曲的山道,遠處海面上出現了虎虎有威的軍艦,一剎那,白‘色’火焰跳躍升騰,漸爲金黃,再爲桔紅,一片壯烈輝煌過後,海面復歸平靜,海市出現時隱去的長山列島重新還原。當即我耳畔迴響起蘇東坡觀“海市蜃樓”詩句:“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迴歸途中,我的心完全釋然了,原來傳說中的“海市蜃樓”“八仙過海”不過皆爲幻影而已罷了。

謁蘇文忠公祠

(一)

鳳翔,古稱雍州,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先秦建都的發祥地。鳳翔文物古蹟聞名遐邇,有震驚神州大地的‘‘秦公一號大墓’’;有人們樂於稱道的鳳翔‘‘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女’人手’’。還有許多諸如蘇公祠`秦穆公墓等名人遺址。提起這些,對於一般人來說,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味,而對於文化人來說,鳳翔頗有韻味,實乃令人神往。這主要還是因爲蘇軾。蘇軾這個名字的確爲這個正在崛起的關中西部明星城市-鳳翔帶來了豐富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色’彩。

丁亥年菏月,餘因退休遷徙鳳翔。餘暇有幸拜謁了久違的‘‘蘇文忠公祠’’。翌日午後,澄紅澄紅的秋陽,將修葺一新的古香古‘色’的西府明珠-----東湖塗染得璀璨奪目。傍晚時分,如織的遊人依依不捨的歸去了,唯獨餘,披一身夕暉,迎着藕荷飄香的薰風,踏着碎石鋪成的幽境,踽踽地走向被你的名字-蘇軾震撼了的那一段歷史;走向了湖北岸邊的那幾經歲月蒼桑的蘇文忠公祠。

駐足祠前,湖岸邊那株你---蘇軾當年親手栽植`如今已粗壯高大的古柳巍然‘挺’拔聳立,恰似你-----蘇軾偉岸`豁達`豪放的身姿。祠旁的‘‘喜雨亭’’`‘‘凌虛臺’’肅穆靜立,似在默默敘說着你-----蘇軾任鳳翔府籤書判官時浚湖、修池`、建亭`、植柳的歷史。瞻仰祠樓,橫匾‘‘蘇文忠公祠’’五個餾金大字熠熠生輝。祠樓兩側懸掛清代鳳翔知府白維清親筆撰寫的楹聯;‘‘道學寓風流當年帝許其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遊同石隱次日人懷舊德百年笠履寄東湖’’。緩步入正‘門’,迎面正中影壁鐫刻楷書蘇公[[思治論]]全文。繞壁東、西迴廊陳列八幅彩繪壁畫,繪形繪‘色’,栩栩如生,再現了蘇公任鳳翔府籤判期間‘‘太白祁雨、平返冤獄、改善塘運、整修府衙、西岐遊獵、創修東湖、醉酒賦詩、邀朋談禪’’的生動情景。沿迴廊步入二‘門’,‘門’楣上書清代鳳翔知府郭堅讚譽蘇公的楹聯,橫批‘‘心跡應清’’,上聯‘‘鐵肩擔道義’’,下聯‘‘辣手著文章’’。庭園青竹環繞,東西兩閣玲瓏剔透,掩映在綠樹‘花’草叢中。東閣‘門’楣上書‘‘鳴琴‘精’舍’’;西閣‘門’楣上書‘‘仝喚山房’’。兩閣內分別陳設歷代文人、當代偉人遊覽東湖撰寫的懷念蘇公的詩詞以及珍藏的蘇公‘‘梅、蘭、竹、菊’’墨寶。並存有部分蘇公膾炙人口的具有代表‘性’的詩文。移步出兩閣,緩步入正殿,殿宇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飛檐斗拱,雕樑畫棟,極爲恢宏壯觀。殿‘門’上書清代鳳翔知府嚴長明撰寫的楹聯;上聯‘‘高遠望層‘浪’緬此境無邊風月爲鑑鬢眉’’;下聯‘‘佐君有餘閒想當時幾處亭臺曾邀笠履’’,橫匾‘‘氣高天下’’。殿內迎面正中威座漢白‘玉’雕蘇公寶像。仰視寶像,令人肅然起敬。殿內四壁陳列着蘇公任鳳翔籤判期間赫赫行蹤及部分詩文繪畫,觀後令人回味無窮,留連往返。

據史載,蘇公祠創見於明代,迄今已三百餘年,歷經康熙、道光、光緒、民國等年代相繼修葺,逐臻宏構,成爲今天的輝煌壯貌。‘‘蘇文忠公祠’’是前人爲蘇公留下的紀念遺蹟,旨在緬懷先賢功績,仰慕先哲雄風。據說它是可以與‘潮’洲的‘‘韓文忠公祠’’、柳洲的‘‘柳文忠公祠’’、成都的‘‘杜甫草堂’’相媲勝的。蘇軾做鳳翔府籤書判官爵三年時間,能受到如此崇敬,餘想,對於這個當官的文人也是一種難得的寵戴了。

其實蘇文忠公祠的真正特‘色’,餘以爲並不在於這古建築的雄偉奇麗以及景‘色’的清雅,而在於那些陳列記載蘇公在鳳翔初涉政壇的勤政愛民、興利除弊的功德史蹟以及大量的雄渾、豪放的詩詞文賦、書畫瑰寶的碑記上。這些碑刻,分佈在祠堂和祠旁的‘‘東湖碑林’’內,佔滿了所有裝飾的迴廊空間,加上一些‘精’彩的題詞、深情的詩章和各‘門’、廳、閣上的楹聯,幾乎構成了一部公議蘇軾功德政績的石刻評傳。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蘇軾到鳳翔府任通判,鳳翔乃蘇軾進士及第、揚鞭仕途、韶華嶄放的第一站,赴任後正值元昊叛‘亂’之後,民貧役重,他做了一系列諸如開倉放糧、重修衙規、赦放囚徒、浚修東湖、祁雨重農等善舉,深受老百姓歡迎。他在[鳳翔到任謝執政啓]一文中雲;‘‘優自到任以來,日夜勵‘精’,雖無過人,庶幾寡過、、、、、、所任簽署一局,併兼掌五曹文書,內有衙司,最爲要事。編木伐竹,東下河渭,飛芻輓粟,西赴邊陲、、、、、、餘如往屬縣減決囚禁的臨時任務,經常‘春’夏祁雨救旱也屬職內之事’’。[[東坡詩卷]]二十六]。據史載,蘇軾在鳳翔爲官三載,爲民開倉放糧,類計粟米383鬥、銀70459千、放免平釋囚徒225人、借貸陳谷12萬石。見[[蘇軾上卷]]三十四、[[鳳翔醮土火星清祠]]、[[蟠溪祁於雨文]]、[[鳳翔太白山祁雨文]]等。總之陳列的蘇公不少詩文壁刻,處處滲透着他勤勉於政和興利於民的民本思想。

蘇軾初涉仕途,血氣方剛,他懷着宏大的政治抱負和報國理想,必然鋒芒畢‘露’。他在[[和子由苦寒見寄詩]]中寫道‘‘廟謨雖不戰,虜竟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錦緣貂裘鮮,千金買戰馬,百寶妝刀環,何時逐虜去,與虜試周旋’’。詩中表現的這種愛國願望實爲可貴。但當時朝庭腐敗,他的政治報復並未實現,因而深感‘‘未成報國慚書劍’’。見[[九月二十日系雪懷子由弟]]‘‘志大古來無適用’’。見[[可子由木山引水]]。這些苦悶之情更促使蘇軾在政治上要求改革。嘉佑八年他在鳳翔所寫的[[思治論]]一文,針對仁宗的‘‘因循守舊、反覆無常’’的政治,深刻剖析了北宋‘‘積貧積弱,吏治腐敗’’的根源,而且從慶

歷新政的失敗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強調了改革的意義。尤其從改革方法上,提出了‘堅決反對見識不明,策略不熟的輕舉妄動’’,主張‘‘規模先定-發之以勇,守之以專,之以強,苟知此三者,非獨爲吾國而已,雖北取契丹可也。’’字裡行間洋溢着蘇軾‘‘奮厲有當世志’’的宏大報復。‘‘喜雨亭’’乃是蘇軾在鳳翔任職三載留下的千古勝蹟,而壁刻的[[喜雨亭記]]則是蘇軾民本思想光彩熠熠之魂。嘉佑七年‘春’,蘇軾初到鳳翔任職,正逢關中大旱,作爲縣府籤書判官的蘇公,首當其衝代替太守四就處祁雨,‘‘以上無負聖天子之意,下以無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河流之間。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則無禾’’,可怕景象舊哦在眼前。他不由日夜焦慮;‘‘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正在這時,天降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滅了旱情。有了這場喜雨,人們喜形於‘色’。這時,蘇軾的亭子也正好建成,遂以‘‘喜雨’’作爲亭名,而且寫下了千古流哦芳的著名散文[[喜雨亭記]]。除了上述壁刻蘇軾的名篇[[思治論]]、[[喜雨亭]]外,還有爲人稱道的[[凌虛臺記]]、[[鳳翔繹記]]以及‘‘鳳翔八觀’’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和文賦。這些都是蘇軾留給鳳翔和世人的寶貴文化遺產,讀來親切委婉,韻味無窮,且催人奮進。

(三)

走出‘‘蘇文忠公祠’’,使我產生了深深地感慨,是啊、蘇軾任鳳翔判官只不過短短地三年時間,然而他的報國、勤政、民本之魂,歷經世代風雨蒼桑,依然昭示和啓迪着歷代鳳翔的爲官者。蘇軾;你是魅力鳳翔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支柱;你是歷代從政者的典範和楷模。在歲月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鳳翔從政者,踏着你的足跡,帶領人民勵‘精’圖治,改天換地,把一個‘‘當年岐山下,風物憂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是泔’’[蘇軾詩]的荒涼貧瘠縣逐步改造成爲今天的沃土‘肥’美、物埠民康的富庶縣。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鳳翔的從政者,緬懷蘇公之功績,仰慕先哲之雄風,整修東湖,以興水利,修葺新祠以勵官方,使昔日先賢創修的東湖風光更加璀璨奪目,光耀千秋。如今,關中西部的這顆西府明珠-----鳳翔,經濟騰飛,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並一躍跨入全國衛生縣城先進行列、全國綠‘色’小康縣--,工農業生產個突飛猛進、,縣域經濟日新月異。鳳翔‘‘三絕’’聞名於世,文化遺產泥塑、木板年畫、西鳳美酒飄洋過海、暢銷國內外----如此榮譽獲得,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更得益於先哲蘇軾之魂昭示後人的結果。

當然,餘以爲蘇軾作爲封建時代的官員文人,他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仍然有着許多的歷史侷限‘性’。但是蘇軾作爲文官,在個人仕途多次受挫的情況下,仍不計個人得失,積極爲地方除弊興利辦了許多好事實事,留下了許多政績和不朽的膾炙人口的詩畫、文賦,這些比起那些‘‘當官不爲民作主’’或對上俸迎,對下欺詐,只知貪圖‘私’利,中飽‘私’囊的壞官來,蘇軾算是清廉的好官了。因此,他受到人民羣衆崇敬和愛戴是理所當然的。另外,蘇軾作爲文人,他是正直和真誠的,他對人民羣衆的疾苦十分關心和同情,比起那些只知歌功頌德,看統治階級眼‘色’行事的無形文人來,他又是有良心的。人民羣衆永遠銘記他、懷念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鳳翔這個歷史文化名城,永遠是一座歷史豐碑,蘇軾,永遠是他的驕傲。這些年,由於改革開放,鳳翔更有了大發展,鳳翔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赫然崛起,產生了那麼大的吸引力,除了鳳翔人民的智慧創造外,在某種意義上,餘以爲還得益於蘇軾這個文官的昭示,難道人們不都是這樣認識和理解的嗎/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餘依戀不捨的離開了東湖,回眸遠眺,一皓爿月正被蘇祠的飛檐挑起,婀娜多姿的東湖則將滿湖粼粼銀‘波’‘蕩’向遠天-

白帝城沉‘吟’

乙未年七月十二日臨晨,我隨旅遊團乘遊輪逆水穿越久負盛名的曾被譽爲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畫廊”、“人間仙境”的長江三峽。在領略了鬼斧神工的神龍溪、一線天、神‘女’峰、鬼城旖旎風光之後,由於等待拜謁白帝城心切,我不斷的催促機手師傅加快速度,並急切詢問導遊小姐:到達白帝城還有多遠?正午時分,‘豔’陽高照。導遊小姐告訴我:您渴望的白帝城就在前方。我探身從遊輪窗戶極目遠眺,籠罩在霧藹之中的白帝山剎那間凸現在我的眼簾。不一會兒,遊輪在刀削似的青山夾岸旁拋錨了。我和友人從甲板上走下,匆匆踏上了奉節的熱土,走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上,我彷彿置身於一個陌生的的世界。呆滯的面孔,喧囂的人羣,燃燒的垃圾,匯棄的建築……。一切都是那麼地茫然無序。依鬥‘門’兩側的老城牆‘裸’‘露’了出來,彷彿在訴說着一個遙遠的故事。衰老的黃桷樹在炎陽下低垂着枝葉,孤獨地立在廢墟中。我心中的感覺如同西斜的夕陽,變得愈加地凝重、灰暗。彷彿時間停滯了,倒退了,我依稀看到了紅磚綠瓦、雕樑飛甍,看到了滿面‘春’風、揮手作別的李太白,滿天的雲霞是那麼燦爛——神奇的白帝城啊,仍然是那麼地撲朔‘迷’離,讓人嚮往揭開它的面紗,走進它記憶的深處。

據史料記載:白帝城位於長江北岸的奉節縣東,扼巴蜀之咽喉,雄距瞿塘峽口北岸,三面環水,地勢險要。兩千多年前是古代巴國的奠基之地。秦、漢時置魚腹縣。兩漢末年,公孫述據蜀爲王,由成都遷來魚腹,築城以自固。傳說築城的水井裡有白氣騰空,公孫述認爲是白龍飛昇的徵兆,遂自立爲白帝,名其城曰“白帝城”。三國時,蜀漢劉備伐吳失敗,退守於此,鬱悶病篤,在這裡把政權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白帝城臨江聳峙,背依青山,規模宏大,風光雄偉壯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流連的聖地。唐宋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游、范成大等都在白帝城留有足跡和詩篇。尤其是杜甫,就在附近建草堂,寫詩四百三十多首。因此白帝城又稱“詩城”。

明嘉靖年間,將城內原供奉公孫述的白帝廟祀劉備和諸葛亮,建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和灩預亭,殿祠兩旁立東西碑林,陳列隋唐以來碑刻七十四通,是極爲珍貴的歷史文物。

站在白帝城,俯視腳下**的濤濤江水,我的思緒萬千;我想說,當年自稱白帝的公孫述,你大錯而特錯了。你想過沒有,一十二載的黃梁夢,誰辨白衣與龍袍?漢光武領兵伐蜀的刀光劍影和‘交’鳴聲是否驚醒了你的皇帝夢?

公孫述到底是戰敗而亡,還是乘白龍昇天而去,這都已不再重要了。江水奔流不息,歷史長河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我想:就地理位置而言,眼前的白帝城不只是躲避災難的堡壘,它更是雄偉瑰麗三峽的咽喉。杜甫曾‘吟’詩曰:“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爲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夔州歌十絕句(其一)》)當白帝城‘迷’幻的外衣漸漸消散之後,它便更多地打上了另一種印記:刀光與劍影,兵燹與戰火。所以,在今人的記憶中,腳下的白帝城似乎更多的與一種蒼涼與悲壯的情感聯繫在一起。

踏進“託孤殿”,我的心情很沉重,關於白帝城的最傷感的傳說當然是劉備託孤了。帶着極強的個人恩怨的劉備冒然伐吳,結果經彝陵一役,狼狽敗退。大火燒去了他的兵馬,也燒去了他的萬丈豪情。他自覺無顏再回成都,於是就萌生了永駐奉節的念頭。我在現存的光緒年間《奉節縣誌》裡看到這樣的記載:“先生徵吳爲陸遜所敗。還白帝,改魚腹爲永安縣,宮名永安宮。居之,明年崩。”應該說這段史實還是很客觀的,但一經《三國演義》的渲染,白帝城便侵染了更多的悲劇與傳奇‘色’彩,因此往往成爲人們憑弔先賢和寄託同情與哀怨的地方。此後,劉皇叔及其臣屬便在這裡理所當然地歆享人間的牲醴與香火了。

餘秋雨在《三峽》一文中寫道:“白帝城本來就熔鑄着兩種聲音、兩種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餘先生是睿智的,他一眼就看透了白帝城的內涵,一語就道出了白帝城的全部。是啊,白帝城雖然久經罹難戰火,但它更是屬於詩的。

閱讀古夔州的歷史,裡面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陳子昂,王維,李白,劉禹錫,白居易,蘇軾,陸游……。不必一一列舉了。此時此刻,我把目光投向了我登岸的地方,我期望朋友們能夠隨我一同站在白帝城上側身遠眺,把視線投‘射’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去關注一位一生顛簸、窮困潦倒的詩人。

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
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