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續

秦淮河遐思

初來乍到,我實在不得不感嘆:繁華的南京,真不愧爲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從戰國時期越王在此築城算起,前後共經歷了兩千四百多載風雨滄桑。她既是古城金陵的母親,又是江南南京渾厚文化的搖籃之一;她更是“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自古多少遊人墨客在這裡駐留,爲她留下了千古風塵的蹤跡——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江南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杜牧)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傳說中的城市未必盡然屬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魅力城市。她那嫵媚嫋娜的身姿是那樣的獨特,引逗得我情不自禁地爲她釋懷喝彩,爲她傾倒感動,尤其是那一條似乎川流不息的十里長河——秦淮河。

第一天傍晚,我約友人乘着單獨活動時間,列足先登,遊覽瞭如夢如幻的秦淮河。我迫切地希望,就是能夠領略那詩詞中的所謂的“雕欄畫檻,綺窗秀障,十里珠簾”。

眼前的秦淮河,真是婀娜多姿,美麗繁榮。

她雖然已經失去了昔日文人騷客筆下的神秘風采,既沒有朱自清筆下的“漿聲燈影”,也沒有我想象中那纏綿婉約的金粉珠簾。但那精緻的小橋,緊湊的街肆,融匯古今的建築風格,無一不流淌着江南專屬於秦淮人家的生活韻律,更何況如今商業的繁榮遠非當年的金陵秦淮河可比了。

秦淮河曲曲彎彎,仿古樣式的歌樓酒肆靈巧地立於水上,亭臺點綴,錯落有致,沒有浪費一寸地方。南方的景緻,就像江南的女子一樣,玲瓏嬌小,具體而微。

河道兩旁,街巷交錯,人煙湊集,一派現代都市?熱鬧景象。夫子廟前更是人頭攥動,熱鬧非凡,店鋪林立,攤位衆多,賣雨花石的,賣風味小吃的,賣字畫古玩的,賣小工藝品的,隨處可尋,比比皆是。在古香古色的雕樑畫檐下,掛着璀璨奪目的彩燈招牌。

踏上渡口,我掏出一張嶄新的紙幣,遞給停泊在河邊的船家,然後和友人跳上了小船。船上很靜,卻也悠閒。船家用木槳划着,有些搖晃但又沉穩的小木船一路載着我們穿過一條條曲折的小橋,船槳有規律地拍打在水上,透過那一起一落的划水聲,我清楚地看見,從古到今的千種姿態、萬般風韻在這裡和諧地融爲一體。

看着繁榮一時的十里秦淮,我不僅感慨——要是我有霓裳織成的天仙羽衣就好了。這樣,也許我會在幽遠的南京古城中被千年以前的古人之魂帶入九天雲闕上欣賞輕曼的《霓裳羽衣舞》。在那個沒有月亮的的晚上,我看到了千年前的秦淮光景,看到了那個本應不復存在的古人的夢,乘着一條又一條畫舫燈船,在淙淙流淌的秦淮水上輕輕搖盪。

六朝多少金粉,古都空自繁華!可是,又有誰能告訴我,哪兒能夠尋覓得到那舊日的衣香鬢影,萬種風情?

一陣河風吹來,彷彿把我吹進了古人的世界。因爲那一刻,我聽見了光年流轉的聲音,伴着已經飛逝了的瓊樓玉宇、宮殿迴廊,在我身邊漾開。忽然,幾位美若天仙的姑娘翩然而至,她們梳着雲鬢,穿着絲衣,挽起我和友人的雙手,將我倆帶進了先人的天地。那裡有帝王將相,有宮人歌伶,絲竹奏樂的聲音帶領我倆觸摸到了曾經遙不可及的千年畫卷。

秦淮之地多浮華,秦淮兩岸盡煙花。

只是,縱使帝王快樂、將相獻媚、醉生夢死、金玉奢華中,誰能有先見之明,看到大明王朝的風雨飄搖,山河破碎?

那時候的秦淮跟現在的,一定很不一樣。那時候秦淮河的水是殷紅的,一半是六朝宮女的粉黛和胭脂,一半是百姓的鮮血和淚水!

還記得秦淮八豔嗎?那八位被風塵迷亂了挑花眼,卻沒有被金粉玷污了冰清玉骨的美麗女子。在她們殘留着鉛華的臉上,也爲破亡的故國,流下了兩行清淚。就連一個青樓女子也都覺悟,卻在那羣所謂的之乎者也的君子手中“挑花扇底送南朝”!

我看過玲瓏小巧的西湖,也欣賞過水波浩淼的太湖,我不能說秦淮河的水特別清,特別靜,但她所散發的動人氣質卻是不容忽略的。小船上的導遊是一位地道的南京人,她非常好心,很細心地照顧我倆,我倆都喜歡她。而這時的我,竟有點莫名其妙地覺得導遊的溫柔善良,就像這秦淮河孕育出來的,那些南京城中淳樸可愛的人們所以會那麼善良也都是因爲受了秦淮河水的洗禮。也許這很難自圓其說,但至少我敢講,沒有了秦淮河,南京會失去她一半的璀璨奪目的光彩。

我離開秦淮河的時候,心裡很平靜,沒有傷心,也沒有嘆息。因爲眼前的秦淮河,不是當年蘇軾筆下的“大江東去”,也不是李商隱所描寫的“此情可待”,更不是杜牧的?“不知亡國恨”。

烏衣巷口的紫燕,還能夠辨別出王侯將相的堂檐屋甍嗎?又是誰說,無情最是臺城柳的呢?看啊,那婀娜多姿的枝條上已經悄然講述了嫩綠的年華。在胭脂風塵裡黯然起舞的傾國紅顏,曾經隔着幾乎伸手可及卻又遙遠得不着邊際的江河,唱起那哀怨的《玉樹**》。故國不堪回首的君王,你可否從東去的滔滔流水中領悟出治國的真諦?

周公廟攬勝

出雍城向東三十里,。有古之鳳鳴歧山。綿延歧山北境有縱橫東西的喬山,雄偉秀麗。座落於歧山縣城西北十五里處、作爲喬山的支脈——鳳凰山,更是衆美薈萃。遠眺岡巒起伏,峰石險拔,林木佳茂,奇泉崢琮,在一方碩大的凹形區域內,一組古香古色的殿宇亭榭掩隱在綠蔭靜幽之中。這便是始建於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周公廟。

據考,周公,性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邑在周(今歧山東北),稱作周公。周公曾助武王滅紂,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鞏固了西周統治。故此,周公的名諱與文王、武王齊書。據傳。周公攝政成王后,隱居鳳凰山,制禮作樂,息馬放牧。祠廟建成後,優美的景緻,傑出的先賢,遂使這裡遐爾聞名。

2005年,在吐綠繡翠的春月,我攜妻子游覽了周公廟。觸目所見,就像一串串翡翠的珍珠,隨手只採擷了幾顆,以資記遊。

尋覓傳奇的鳳凰仙蹟

車行歧山民俗村,蜿蜒北上,進入鳳凰山。一下車,我就想到了鳳凰。緩步走進祠廟時,一種近乎幼稚的心情纏繞着我,催我去尋覓鳳凰的仙蹟。我和妻子東張張,西望望,淡藍色的霧靄瀰漫在山地、林間,輕倩纖柔,各樣的鳥兒巧舌婉轉,有的如絲竹妙音,有的如幽谷泉鳴,真是聲聲入耳,娓娓動聽。驀地,我覺得這裡邊好象有鳳凰的叫聲。走到廟門外的碑亭前,只見這座記述重修廟宇史實的碑石上端,兩隻石雕鳳凰昂首張翅,似乎準備飛向那鳳凰山巔,尋覓它當年棲過的綠樹翠枝。注目良久,我彷彿看見碑上的鳳凰活了。

據傳,當初的鳳凰山麓,森森然而蓊鬱,奇花吐豔而放香,麋鹿遍野,飛禽盈谷,是一個繁密、雜蕪、迷人的動植物世界。離此不遠的歧山(又叫“箭括嶺”,在今歧山縣城東四十多裡處)之南興起了一個姬姓周國,當時國運初發,祥瑞降臨。不知從哪兒飛來了一隻絕美的鳳凰,輕舒金口,緩吐玉音,在歧山鳴叫了幾聲後,又一路飛到鳳凰山麓。周人視爲神鳥,大加讚揚,大加祭祀,認爲它是興周滅殷的禎祥。《國語`,周語》上就有“周之興也,鳳鳴於歧山”的記載。當然,周的興起和鳳的出現,不會有必然聯繫,但近年來在古代周原中心地區歧山鳳鳴村出土的甲骨文中發現的“鳳”、“祀鳳”、“鳳現出”、“鳳雙”等字樣,卻告訴了我們,周人對“鳳凰”有着異樣的感情。

呈吉賜祥的鳳凰啊!多麼希望您也來作作嚮導,領我們去觀賞一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中華兒女的“周原憮憮,堇荼如耠”的沃土聖地!

飽覽幽深的廟宇神韻

離開碑亭,邁步踏入大門,放眼望去,只見古香古色的殿宇參差錯落,依次向北延伸,曲回而幽深。這裡是以周公廟爲中心的一組祠廟,各廟自成院落,周公廟居前,周的始祖後裔在後,後裔母姜源廟居中。人們趣贊這種建築格局爲“姜源背子抱孫”。它既突出了主角周公,又很得體地顯示、誇耀了姬姓王室的繁榮昌盛。

漫步廟院,周公廟的樂樓首當其衝。它莊重諢樸,帶有閣樓,門楣上書“飄鳳自南”四個大字。樂樓前方的林蔭中掩映着兩座戲樓,東西對峙,清幽古樸。聽說早年間廟會時,兩臺戲一起開鑼,熱鬧非凡。

從樂樓門廊下穿過,便是修葺一新的八卦亭。它,濃彩重抹,華麗莊重,儼然一位熱烈、大方、舒展、歡快的迎賓主婦。

八卦亭後爲周公獻殿。獻殿典雅,正門兩側書聯“制大禮作大樂並戡大亂大德大名重宇宙?,訓多士誥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藝貫古今”。上聯五個“大”字,下聯五個“多”字。先用三“大”、三“多”寫周公功績之大、之多;再用兩“大”、兩“多”頌揚周公德才之高、之豐。文字的功力可真叫絕。殿內東西牆上所繪壁畫,都是有關周公的故事,可惜年代久遠色彩暗淡,形象模糊,已無法辨認。從獻殿後拾級而上,就是周公正殿。近前細眺正門兩側上書“勤勞自古推元聖,從來夢見有幾人”。這樸實無華的對聯,比那頌揚文字似乎更美、更感人。殿內正中的周公畫像,丰采熠熠,睿目有神。他彷彿還在沉思,不知是潛心制禮,還是在運籌帷幄,我不忍驚擾他濟世興邦的好夢,便輕輕地攜妻子步出了肅穆的大殿。

由廟宇庭院東側小門出去,前行幾步,有一碑亭,亭北的高臺上,蹲着姜源正殿,殿內供着姜源畫像。據說姜源在郊外遊玩時,踩踏了地面上一個奇怪的大足印,而後生下了鳥護神衛的后稷,所以人們把這殿又叫“聖母宮”。

穿過姜源殿,就是后稷殿。關於后稷,人們只知道他從小喜歡植麻種豆,耕種農田,所以作了堯的農師,教民稼穡。中華民族能較早地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與后稷有很大的關係。

從后稷殿的東邊拾級而上,坡沿上有一株古老的龍爪槐,新出的葉子嬌嫩欲滴,密密麻麻,如翠綠的傘蓋,顯示出晚年的剛毅與活力。仰視山上,林海波動,煙靄盪漾,許多叫不上名兒的樹木,構成了綠的世界。

繼續東行,眼前又出現了兩座殿宇,名曰“郊媒殿”和“玉皇殿”。郊媒殿後的西側有一個穴洞,上書“樂王洞”三個大字。洞中端坐着樂王,丰神卓葷,雙目前視,身着紅色龍袍,肩膀胸圍上的褶痕歷歷可見。斗膽去摸,哪知竟是畫的,真叫人不能不爲無名畫師的絕技驚歎!

由樂王洞再向東走,就是遠近文明的玄武洞。傳說玄武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它的形象爲龜蛇合體,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之神,後來被道教信奉,輒以人身出現。洞裡置有唐代玉石雕就的玄武像一尊。儘管洞內光線較暗,但玄武的樣子依然清晰可見。他赤足披髮,笑容滿面,倚劍而坐,腳板下立着青石雕就的龜蛇二物,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我們上前用手去摸,頗覺光滑,此時,我真正領悟到了民間所說的歇後語:“周公廟的玉石爺——眉光眼光”的真諦。

走出玄武洞,移步山坡,向西望去,剛拜謁過的那些殿、閣、亭、洞,或在綠叢中探頭,或在幽徑邊悄立,灰青色的主體建築與蓊蓊鬱鬱的紅花綠樹交相輝映,在淡藍的天空、悠閒散漫的白雲映襯下,顯得格外和諧、凝重,不覺令人神思悠悠。

領悟奇泉的流溪芳液

從幽深古樸的玉石洞拾級而下,我和妻子沿着廟門外的一條小溪,向東南漫步行進。兩岸河柳婆娑嫋娜,紫桐飄香,十分迷人。不大功夫,就見一座亭式建築卓然而立,被譽爲“聖水”的勝天井映入眼簾。趨窗遠眺,一股比碗口還粗的水流噴射而出,水柱足有一米來高,如白蓮落瓣,似雪浪吐沫,芳爽的氣息不斷衝入胸際。我受不了這種誘惑,設法將手伸入水浪中。啊!好涼爽呀,滑潤潤的,沁心透骨,掬一捧送入口中,頓覺提神香肌。

告別了“勝天井”,緩步來到了“潤德泉”,泉眼周圍是用八角形石板爛檻圍成水池,欄檻以浮雕藻飾,並有龍吻、鰲頭、奇神、怪獸等立體造形。水池中央有口一米見方的深井,水色墨綠。井下之水不斷翻涌,池面卻很平靜。泉水滿溢時,由池外石雕龍口噴出。玉液滾動,水聲潺潺,經小渠流出廟區。吐水的龍頭旁立着一座石碑,從碑上撰寫的《潤德泉記》中獲知:周公廟舊有泉水涸竭多年,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十一月十七日,忽因大風,其泉五處一時涌出。鳳翔節度使崔珙以爲國瑞,狀奏唐宣宗李忱,宣宗遂賜名“潤德泉”。這眼泉東邊不遠處的山坡下,還有一眼“老龍泉”,泉水緩緩滲出,流入龍口附近,與潤德泉合爲一體。椐說泉水味如甘醴,與勝天井同屬含多種礦物質的香液。難怪身邊的幾位遊人正津津有味地議論它是“神水”,可以療疾治病,還侃談說有位愛國華僑準備投資用它建酒廠哩!

山因水而顯秀麗,水因山而透靈性。山水因風光旖旎而招惹遊客甚衆。這裡的奇泉“聖水”,還因爲有姬旦、后稷等先哲的聖蹟及其子孫們溯源覓祖的足跡變得更香醇、更甘甜了嗎?

憑弔司馬祠

司馬祠座落在陝西韓城縣南十公里的芝川鎮南坡高門原畔,距西安約二百一十公里。1972年秋月,偶逢組織派譴去韓城參觀園林化建設。我隨團驅車興致勃勃前往參觀。車到韓城第一天,我們順利完成了參觀園林化建設任務,晚上住在縣招待所,第二天拂曉起牀,狼吞虎嚥吃了早餐,便去司馬祠遊覽。到芝川鎮下車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司馬祠的影子。正好組織派來的導遊風塵僕僕趕來說:“從前邊那條公路向東走,一半里就到了”。

我們跟着導遊走了不到二十分鐘,一座造型秀奇的石拱白橋出現在眼前。導遊說:“這橋叫“芝陽橋”,是當年揚虎城將軍資助修建的,本身也是一件具有價值的文物。”我們站在石拱橋上向下看,清澈明淨的芝水潺潺向東,經太史公祠前流入黃河。過了橋沒走幾步,出現一座牌樓,上書“漢太史司馬祠”。這座牌坊是祠墓的外門。我急忙穿過雕獸縷花的門坊,迎面撲來的是一條又高又陡的石臺坡,俗稱“司馬坡”。坡上面就是高門原,沿坡有四個高臺,司馬遷的衣冠冢就在坡頂的那座最大的高臺上。從坡下至山頂,有九是九級臺階,據說修築者用心良苦,意在頌揚司馬遷的偉大精神,宏偉業績將永留天地間,同時也讚美司馬遷歷盡千辛萬苦著稱的鉅著《史記》,正可謂“史學傳千古,神威震一峰”。

沿着石條鋪成的坡道上行,我們很快登上了第一個高臺,迎面一座牌坊,上書“高山仰止”四個字。導遊向我們介紹:“‘高山仰止’是《詩經。?小雅。?車轄》中的一句話,借用來在這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對品德像高山一樣崇高的太史公的敬仰之情。”站在此臺上仰望,坡峰傲然挺立,磚石砌就的臺級相連,各臺都有不少古建築,凌空飛架。聽導遊說,前三臺的建築,多是爲壯遊觀,近年特意從韓城縣內東寺遷修的。原四周順着坡勢起伏,砌有黃綠紅三色相間的女牆,恰似一座居高臨下的多層次的城堡。

我弓着腰,一步步地向上爬行,並不斷地仰望坡頂,而坡愈來愈陡,愈來愈高。儘管石路一側峭壁千尺,勢如斧削,但堅固的鵝卵石路面,還是被遊人的腳板磨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跡。千百年來,真不知有多少瞻仰者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爬到第二個高臺,聽導遊介紹:這裡原來書有“龍門才子故里”字樣的牌坊,今已不復存在。大約登上四十多米高的地方,出現了第三個高臺,磚砌牌房上書“河山之陽”。這是辛亥年間由北海翟世頊根據司馬遷《史記。?自序》中“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一句題書的。“河山之陽”指何處?滿腹經論的導遊說:“龍門”是韓城縣北相傳爲夏禹所開的那個龍門,又稱禹門,在韓城縣北約五十里處,夏禹治水時爲了洪水下瀉,在龍門山開鑿的一個大口。如今龍門山仍然東西對峙,兩岸壁立,滔滔黃河奔流其間,洶涌澎湃,大有“山橫宇宙東西斷”,“兩崖欲墜烏愁風”的氣概。龍門山離司馬祠所在地的高門原七十餘里,自古怪石嶙峋,虎豹出沒,人跡罕至,攀登如蜀道,難於上青天。這裡既不是司馬遷仙人廬墓所在地,更不是一個理想的耕牧生息之所。,而司馬遷卻說“遷生龍門,還在《史記?。河渠書》”中講,他曾“北自龍門,至於朔”,這是太史公借用龍門這個勝蹟以顯示家鄉河山之壯麗。

在司馬祠西約十里處有西高門村,其西南附近有一龍門,俗名龍門寨。這個寨子拔地而起,四面壁立,宛如一座天然城堡,唯東北角有一洞門與高門原相通。這裡水源充足,綠草如茵,毗臨的高門原土地又遼闊平整,的確宜耕宜牧。司馬遷說他曾經“耕牧河山之陽”,當指這一帶地方。椐傳,司馬遷的父親、祖父、曾祖“皆葬高門”,做過秦將?司馬遷的先祖司馬靳也葬於高門東的“華池”(今有南北華池村)。按照我國傳統習慣,司馬遷的出生地應在祖宗廬墓附近,不會在相距遙遠不宜人居的龍門山上。司馬遷其所以能寫出《史記》這樣一部被後人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驚世之作,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與他自幼在耕牧生活中受到人傑地靈的家鄉秀麗風光的陶冶是分不開的。

聆聽導遊流利的介紹後,我們由第三個高臺再攀登四十個陡直的臺階,氣喘噓噓地跨進了懸着“太史祠”橫匾的牌坊大門,終於到達了司馬遷祠墓所在地。

祠墓分前後兩院,前院有獻殿和寢宮,衣冠冢在後院。一條磚砌小徑直通獻殿。小徑兩側有四季常青的冬青圍成的花圃,圃內花蕾滿枝,待機怒放。獻殿中有北宋以來的六十一塊石碑,宛如碑林。《水經注》說“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漢陽太首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自殷濟建司馬遷祠墓以來,千餘年間祠墓屢有修膳擴建,一直使令人嚮往的勝地。我粗粗瀏覽了一下碑文所書,大都傾注着對太史公的仰慕。特別是一九五八年郭沫若來此拜謁時撰寫並刻勒在碑石上的一首五律,更是全面地評價了司馬遷的學識、文章、人格、功業。我把它當即抄錄了下來: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獻殿內南北牆壁上還嵌有偉人爲《史記》中《遊俠列轉》和《貨殖列傳》所加的批語,字跡遒勁,毛體風格顯赫。殿正中置一青石雕成的寫罄,高約一米半,長二米,上刻“史記傳千古,神威鎮一峰”,並有許多銘文,由於“文革”洗劫,字跡已不易辨認。

在獻殿的兩楹上,有一幅對聯:“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橫匾爲“文史祖宗”。看落款,有“徐村裔孫敬獻”字樣。原來這是自稱爲司馬遷後世子孫,距此約十多裡的西北徐村人在清朝中葉所立。他們當然要以有這樣”文史祖宗”而自豪。

獻殿後面的寢宮門上,懸有“君子萬年”的橫匾,歌頌司馬遷永垂不朽。宮內正中置一頗大的深褐色神龕,左右兩扇門,雕花縷格,精美而莊嚴。神龕正中供奉着司馬遷坐像,似爲宋以前的彩塑。像高四米,身着長袍,足登木履,頭上挽着髮髻。那兩道入鬢的濃眉之間和燁然生光的雙目中,顯現出一種剛直不阿、壯志凌雲的氣概;那飄灑的長鬚、豐滿的面容、穩健的儀態,無不再現了他聰慧的天資、超凡脫俗的文士風度。看樣子,這當是司馬遷壯年時代未受宮刑時的形象。凡是瞭解司馬遷事蹟的人,站在這座塑像前面,沒有不想到他的不幸的,沒有不爲他坎坷的遭際憤憤不平的。然而同時,人們又爲他斑斕的文采讚頌不絕,爲他忠實的史筆稱善服膺。偉哉!太史公。

從左側繞過獻殿和寢宮,我拜謁了司馬遷墓。

墓在司馬坡頂端,用磚圍砌,以石灰塗飾,外觀極像一座豐收的圓形穀倉。因爲墓磚上刻有八卦圖案,又稱“八卦墓”,意在讚揚墓主人知天知地通古今、明善德的品格。導遊說這是司馬遷的衣冠冢,系元代忽必烈修建。墓前有碑,上書“漢太史公墓”,爲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墓頂原有五株鬱郁蒼蒼的古柏,枝葉盤曲,猶如人的五指,故稱“五指柏”。後來,一株衰老,剩下的四株在“文革”中也被鋸掉了,光禿禿地留下了四個樹墩。植柏者原想以古柏在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中傲然直擎藍天的精神喻太史公的偉岸,而今這大難不死的樹墩,周圍又長出無數翠綠的嫩枝細芽,生機勃勃,永保常青生命,不更能象徵司馬遷身殘志堅、橫眉冷對、柔筆直書的崇高精神,象徵司馬遷不畏強暴、始終如一的堅強性格嗎?造墓者將陵墓修築在這高高的坡頂上,那更是匠心獨運。這裡正對着滔滔的黃河,意味着司馬遷的名字將像黃河一樣,萬古長流!

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已經結束了那個黑暗、殘暴、獨裁、專制的時代,而被那個時代虧待了的司馬遷,卻無愧是人類歷史廟堂裡的一盞亮晶晶的明燈,將永不泯滅,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下山時,日已暮,我依依不捨地回首作別。

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
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