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

李明峰這招,真可謂是狠毒至極。

增加一個親王議政,肯定要分去議政王的不少權力,鬼子六肯定是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李明峰卻逼迫的奕?必須張口贊同這個提議!

恭王黨的勢力,其中的三分之一,是朝臣勢力,也就是文祥、寶鋆、勝保等人;另外三分之一是他的親眷勢力,比如他的岳父桂良、老師賈楨、妹夫景壽等;最後三分之一則是皇族宗室的力量,比如敦親王、醇郡王、孚郡王、鍾郡王、刑部尚書綿森等。

這三股力量中最關鍵的,就是皇族宗室力量。大清王朝不是小皇帝載淳一個人的,大清王朝屬於整個愛新覺羅氏,所以奕?只要得到了整個皇族的支持,他就具備和兩宮太后對抗的籌碼。

皇族宗室之所以力捧恭親王,就是希望他能一改先帝作風,重新啓用親王、宗室來掌控朝政。

現在李明峰提出要求醇郡王也參加到議政親王之中,奕?就無法開口反對了,因爲他必須要維持自己的形象——皇族宗室的利益代言人!

七阿哥醇郡王和八阿哥鍾郡王、九阿哥孚郡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所以醇郡王纔是真正的皇族代言人,奕?要是反對醇郡王議政,就必然會引起其他皇族的反彈。

那樣的話,恭親王的執政基礎將會受到破壞。到時候,再加上李明峰和兩宮太后的刻意打壓,奕?到底能站多久,他自己都不敢去猜測。

“恩,醇郡王性情敦厚,哀家也認爲可以大用!”慈禧微笑着說道。

醇郡王奕澴是慈禧的親妹夫,和慈禧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扶他上位是慈禧的最佳選擇。

“六王爺、七王爺一起議政?這個主意確實不錯!”一直不曾表態的慈安太后此刻說道。慈安雖然不通政務,但是卻也知道,兩王議政總比一王議政要好。

兩宮都贊同二王一同議政,羣臣的目光又不由自主的都落到了奕?身上。

奕?心中暗歎一聲,出班說道:“臣也覺得李明峰大人的提議甚好!老七和本王一同議政,不但能分擔本王的政務,也有利於防止一王獨大的局面出現,對我大清社稷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本王也推舉醇郡王與本王共同議政!”

奕?此刻恨不得將李明峰生吞活剝,但是現在卻不得不裝出笑臉來推舉醇郡王議政。

慈禧看到奕?都表態了,於是就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恩,這樣的話,大家的意見倒是都統一了。等到皇帝登基大典舉行完畢,咱們就施行兩宮垂簾、兩王議政的法子。日常事物由兩位王爺處理決斷,然後再擬成摺子遞到哀家姐妹這裡批准,最後再頒行天下。衆位大人對此可有異議?”

“母后皇太后聖明!聖母皇太后聖明!聖上聖明!”羣臣一齊跪下,高唱完頌詞之後,再度山呼萬歲,然後才爬了起來。

大清朝未來十年的治國方略就這麼定了下來。

“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聖上,現在六部空額極多,而且軍機處也僅剩文祥大人一人。還請太后和聖上下旨,重組軍機處,以安天下臣民之心。”武英殿大學士賈楨說道。

奕?聞言,暫時壓下心頭的怨氣,出聲說道:“總理衙門也剛剛組建,也需抓緊補充人手!”

“軍機處和六部衙門、總理衙門都是大清的中樞,確實不可久缺人手。但是現在事情繁雜,哀家看,還是等皇帝登基之後再說!”慈禧太后皺着眉頭說道。

六部尚書和軍機大臣的任命,肯定是各方勢力的角力點,如果放在朝堂上來談,恐怕立刻就要爭論起來。所以,頗具政治才能的慈禧擅自做主,將此事先壓了下來,等到各方在私底下達成協議之後再到朝堂之上公佈,這樣就顯得和氣多了。

“遵旨!”賈楨和奕?也明白慈禧的用意,所以也就退了下來,暫且不提這事。

“衆臣還有何事啓奏,全報上來吧!今日一併處理了!”慈安說道。

“臣有本啓奏!”一人出班說道。

李明峰一瞧,這人五十歲左右,鬍子花白,滿臉和氣,戴着藍頂子,正是禮部侍郎、內務府大臣寶鋆。

寶鋆將奏本遞給了太監,然後緩緩說道:“祥琪這個年號是肅順、端華等反賊所定,現在再用已經不合時宜,奴才建議趁着新皇還未登基,抓緊更換年號!”

“恩,此事前幾日已經交代翰林院辦理了,也不知辦的如何了?”慈安太后一邊說,一邊將目光移到翰林院掌院學士李鴻藻身上。

聽到母后皇太后提到他,李鴻藻連忙出班道:“臣和諸位翰林連同禮部的幾位大人商談多日,擬定了幾個年號,臣等不敢擅自做主,還請皇太后定奪!”

說完,李鴻藻就從袖子中抽出一分奏摺遞了上去。

“微臣和諸位翰林擬定的年號是隆德,禮部幾位大人擬定的是興德,還有幾位大人提出用康慶二字。具體用什麼,還是要請皇太后和兩位王爺欽定。”李鴻藻倒是見機的快,恭王和醇王剛剛獲得議政王的身份,他就開始溜鬚拍馬了。

“隆德、興德、康慶,這三個年號倒也中正,諸位卿家都議一議吧,看看倒底哪個合適?”慈安太后接過奏摺,大略看了一眼道。

具體用什麼年號,對於慈禧、奕?、僧格林沁等人來說,並非要緊的事情,所以他們都不吭聲,只是聽着那些老學究們在辯駁。

倭仁、祁雋藻、翁心存、周祖培、李鴻藻等等進士出身的大人們,都在引經據典,爲自己所擬定的年號找歷史依據。

一會這個翰林老爺說,某某年號是引自《尚書》,馬上又有某部侍郎反駁,說自己取的年號是集合了四書五經的精華所創造。就這樣,數十個學問深厚的大人們就在大殿上爭吵起來。

李明峰站在那裡,聽到衆臣熙熙攘攘的爭論了半響,心中漸漸有些不耐。

“孃的!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不是同治嗎?這幫老傢伙之乎者也的就會賣弄那點子墨水,聽得人腦袋都大了!”李明峰心中暗罵。

又站了半響,老李發覺這場辯論很可能要再持續一兩個時辰,終於忍受不住,站了出去,朗聲說道:“臣李明峰自擬了一個年號,準備獻與聖上!”

衆臣聽到李明峰的話,不禁一愣,片刻之後,不少人都在低聲輕笑。

此刻,衆臣心中都在想:“李明峰,一介武夫罷了,他能提出年號?真是笑話!”

年號這東西,雖然關係不大,但是卻緊要非常。

剛纔在朝堂上爭論年號的,都是當世大儒,學問深厚無比。即便是那些親王、尚書、侍郎,假如出身不正,沒中過進士,沒點過翰林,也不敢出聲。

他們生怕露了怯,讓人笑話。

衆臣此刻心中都在嘀咕:“這李明峰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竟然敢在這幾位老儒面前賣弄!”

“李卿家也會擬年號?”慈安太后表情怪異的問道。慈安對李明峰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她也十分懷疑老李是否有這份學問。

“臣多多少少也讀過幾本書,字也認得不少!”李明峰厚着臉皮道。

聽了李明峰的話,不少人實在是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來。

“李大人,起年號,看似簡單,實則深奧,不是認得幾個字就能起的!”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賈楨輕輕的搖着頭,微笑着說道。

在他看來,李明峰此舉純粹是自取其辱,看來這個新任的直隸總督,還是太過魯莽,果然是軍漢出身。

“李大人一片忠心,衆位大人何不聽聽他的意見?”慈禧太后說道。

慈禧太后知道,李明峰是不會蠢到自取其辱的。他既然敢出來提自己的看法,肯定是有幾分把握。慈禧暗想,沒準這個李明峰早就在私底下讓他的幕僚給做足了功課,現在正好到朝堂之上賣弄。

慈安太后聽了慈禧的話,不禁一愣,隨即反應過來,趕忙說道:“妹妹所言極是!李卿家,你繼續說吧!”

慈安暗想:“李明峰對我有救命之恩,衆臣可以瞧不起他,但是我卻不能這樣。妹妹都能在關鍵時刻表明態度,支持李明峰說話。那我又豈能落後?”

李明峰看到兩宮太后都出言支持他,此刻也來了勁頭,連忙說道:“臣剛纔也是靈機一動,暗想既然兩宮太后要垂簾聽政,咱們不如將年號定爲‘同治’。同治之意就是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當然,其中也有兩宮皇太后和聖上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

“嗤!”一人輕蔑的笑了出來。

李明峰轉頭一瞧,原來是工部尚書倭仁。這倭仁六十左右的年紀,鬍子花白,此刻正是滿臉的鄙夷。

“這也太過直白了!李大人還是回去請個翰林做老師,苦讀二十年詩書,然後再上朝議年號吧!”倭仁道。

倭仁此言雖然尖刻,但是祁雋藻、李鴻藻等“清流派”卻頗爲贊同,在他們看來,李明峰的年號,太沒“技術含量”了,簡直是在羞辱這些飽學的進士、翰林。

慈禧太后說道:“倭中堂怎麼這麼刻薄,要哀家說,這年號確實不錯!不但是哀家姐妹和皇帝同治天下,而且還可以解釋爲帝后和兩位議政王同治天下。這年號含義頗深,雖然並未引經據典,但是卻也算得上符合時局了。”

慈禧又增加了一條解釋,羣臣之中不少人都暗暗點頭,也覺得這個年號確實不錯。

“不引經據典怎麼能行了?這年號歷來都是飽學鴻儒所獻,咱們總不能用一個白丁的獻的年號吧!”倭仁焦急的說道。

倭仁話音剛落,祁雋藻、周祖培、翁心存等人也紛紛出言附和。

李明峰聽到這幾個老傢伙不評價他的年號優劣,而是攻擊他的“沒學問”,不禁大怒:“白丁又如何?難道白丁獻的年號就不能用嗎?本官是沒中過舉,但那是因爲本官不屑於參加科舉!進士?翰林?給老子做老子都不做!”

李明峰聲調極高,將心中的憤怒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同樣,也將那幾個老學究氣的鬍子直翹,嘴角直抖。

工部尚書倭仁氣的用手指着李明峰,顫抖的道:“你!你!好張狂!”

沒等李明峰反擊,有一人就站了出來道:“倭中堂息怒,李大人所言雖然有幾分張狂,但是卻也有些道理。咱們大清律例哪條規定了不許沒中過舉的官員提出年號了?”

李明峰轉頭一瞧,發覺此人二十三四歲的模樣,身着三品武官的官服,看樣子應該是滿蒙親貴,否則在這個年紀,漢人是斷然不會坐到這個位置上的。

“榮祿!這裡哪有你說話的份!”出聲呵斥的正是恭王黨的重要成員——副都統勝保。

榮祿?李明峰聽到這個名字心頭一跳。這榮祿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是慈禧的重要心腹,參與了鎮壓百日維新和義和團運動。現在的榮祿還沒成氣候,老李還不把他放在心上。

但是,他爲何要替自己說話呢?李明峰心中暗想,看來回去還是要問問杜翰和焦佑瀛。

榮祿和勝保、文祥、桂良同爲瓜爾佳氏,雖然關係比較遠,但是怎麼說也算遠親。今天桂良請了病假,文祥被圈禁府中,朝堂上只有勝保一個瓜爾佳氏的長輩。所以,當他看到榮祿膽敢頂撞倭仁,勝保就趕忙出聲呵斥,免得讓榮祿得罪上一個不好惹的大人物。

勝保剛剛喝止了榮祿,但卻又有其他大臣出班力挺李明峰。

“倭中堂單以出身就否決了李大人的提議,下官也不敢認同!”

李明峰掉頭一瞧,發覺是一個二品的外官出言支持他。

隨着這人的表態,又有不少大臣都紛紛出班譴責倭仁的做法。片刻之後,倭仁幾乎成了衆矢之的,數十個官員都在譴責他,給這老傢伙氣的臉色發白。

李明峰看了一會,終於明白了個大概。原來這些力挺他的都是捐官!

清朝自從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開始,大開捐官之門,到了今日,朝堂之上捐納的官吏已經和正途科舉出身的官員數量相差無幾。

雖然人數上已經和正途官員相同了,但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向來瞧不起捐官,處處爲難他們,甚至在排班上朝的時候也只許他們站在最後。

這些捐官早期還都是那種純粹的有錢沒學問的人,所以這口氣也忍了。

但是自從咸豐朝以後,長毛造反,不少地方大豪都組建團練,抗擊長毛。這些地方大豪爲了合法帶兵,也都捐了官職。

所以,現在朝堂上的捐官,實際上已經有不少都是頗具實力的大員,這些人早就不想繼續忍受正途出身的清流官員的欺壓。

雖然有心反抗,但是他們卻都不敢和這些位居一品大位的中堂們發生直接衝突。

今天李明峰和倭仁的衝突,正好給了這些捐官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反擊清流,爲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抗爭。反正到時候這些中堂,只會記恨“非正途出身”的代表人物李明峰,他們自己呢,只需在後面搖旗吶喊就好了。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羣臣紛紛出言讚揚李明峰起的年號通俗易通,符合時政,實爲一等一的好年號。

隨着捐官的反擊,那些沒讀過多少書。對清流早就討厭至極的王爺、貝勒、武將也加入到了討伐清流派的陣營中。一時之間,支持“同治”這個年號的大臣佔據了絕對的主流。

“好!好!好!現在不學無術的白丁竟然敢指責起飽學鴻儒來了!好!”倭仁被氣的渾身發抖,不知所言。

賈楨看到清流衆人都有惱羞成怒的趨勢,趕忙出言道:“衆位大人,不必在此事上過於爭持,老朽覺得同治二字並無不可!”

賈楨一邊說,一邊偷偷的給幾個清流大佬使眼色,示意他們暫且忍耐。

賈楨也是正途出身,衆清流派人士看到他出面調節,雖然有些不忿,但是卻不好駁他面子,只能是忍怒退下。雖然怒氣暫時壓住,但是倭仁等人卻都對李明峰怒目而視,看來這樑子是結下了。

李明峰看着憤憤不平的衆清流,心中暗道:“這是何苦?老子就是提出個意見罷了,哪知卻得罪了這麼多人?這把可不划算了,爲了出風頭,竟然惹怒了好幾個尚書、侍郎。”

第68章 各方覬覦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110章 劉銘傳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197章 麻煩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51章 韋志俊第186章 喪命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50章 渡江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123章 落難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159章 投資和留學第77章 出乎意料第336章 日本國內局勢第305章 回家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48章 赴死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241章 太平門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62章 景德鎮之戰(四)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32章 龔氏父子第329章 反還是不反第229章 逃了!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333章 朝法停戰第306章 內宅第306章 內宅第99章 恭王府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60章 俘虜第131章 謀劃第231章 全才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39章 毀約第98章 暫居林家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82章 初戰(中)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57章 交易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110章 劉銘傳第284章 戰鬥第49章 撤退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250章 聖庫第323章 勸降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161章 弗蘭克第268章 閱兵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324章 初次談判第三百四十八章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88章 北巡木蘭第172章 出宮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1章 外國精神病患者第270章 購艦計劃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36章 太陽城第258章 忠義軍第297章 反叛第281章 再戰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47章 廷辯
第68章 各方覬覦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110章 劉銘傳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197章 麻煩第210章 新的發展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51章 韋志俊第186章 喪命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50章 渡江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266章 內部矛盾第123章 落難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159章 投資和留學第77章 出乎意料第336章 日本國內局勢第305章 回家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14章 保甲連坐 清鄉運動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48章 赴死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301章 囂張的沙俄將領第241章 太平門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31章 初會二相(下)第62章 景德鎮之戰(四)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32章 龔氏父子第329章 反還是不反第229章 逃了!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333章 朝法停戰第306章 內宅第306章 內宅第99章 恭王府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360章 俘虜第131章 謀劃第231章 全才第227章 提審李秀成第39章 毀約第98章 暫居林家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82章 初戰(中)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57章 交易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110章 劉銘傳第284章 戰鬥第49章 撤退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293章 阿克蘇之戰第250章 聖庫第323章 勸降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161章 弗蘭克第268章 閱兵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324章 初次談判第三百四十八章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88章 北巡木蘭第172章 出宮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1章 外國精神病患者第270章 購艦計劃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36章 太陽城第258章 忠義軍第297章 反叛第281章 再戰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147章 廷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