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閱兵

同治四年春,李明峰開始移師工作。

邱青林在南方被調了回來,如今捻子長毛都已平定,老李這個直隸總督沒有理由繼續佔着南方的土地。

直隸的保定、順德、天津三府和山西大同府是李明峰的工業基地,老李雖然承諾移師東北,但是並不代表老李就放棄了這塊經營多年的地盤。常勝軍經過裁軍,現在還有九萬人馬。

鑑於城防軍的兩萬人馬一直以來都駐防於此,對當地環境比較瞭解,所以老李決定還留這三鎮人馬鎮守保定。

蔡宜羣和杜翰、焦佑瀛在保定掌權時間過長,所以這次老李對保定的各方進行了調整。政務方面,杜翰和焦佑瀛隨李明峰到遼東展,而保定的政務則交給新任直隸布政使林德海和新任按察使邱青林負責。

林德海和邱青林原本是順德知府和保定知府,兩人升職之後,林德海的順德知府由其子林興省遞補,邱青林的保定知府則由原來的保定同知遞補。

而軍事方面,蔡宜羣則和吳長慶兩人對調,互換職位,保定的防務改由吳長慶負責。吳長慶軍事上是個好手,但是卻對政治沒有絲毫的興趣,這是留他下來的原因之一。若是留下陳星翰、宋慶這樣的人,時間久了,他們就會不經意的干涉到布政使和按察使所管轄的事務。

留守的軍方代表,權力極大,他若是干涉政務,恐怕就會嚴重的影響整個保定的正常運行。而且吳長慶又和河南巡撫袁保慶相交甚篤,留他鎮守直隸,河南方面的數萬大軍就不再是需要防備的敵人,而是能夠給自己提供強大支援的盟友了

城防軍在保定經營多年,修建了許多堅固的防禦工事,而且保定當地就有軍工廠,武器彈藥無窮無盡,更何況當地還有鐵路。李明峰相信,只要有這兩萬人馬在,即使朝廷將十萬新軍全部派來,想要在十天半個月內就吞併了保定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至於除新軍外的其他軍隊,老李更是沒有放在眼中。

而且保定還有許多準正規部隊,比如此時正在直隸各大衙門當差的上萬退役的老兵,比如此時正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上學的數千學員,比如上萬名在直隸數十家洋人的工廠裡擔負保安任務的退伍士兵等等,這些人都是潛在的兵源。

只要保定有事,吳長慶下令進入緊急狀態,保定在三天之內,實際上能組織起至少四五萬精銳部隊。

只要短期內城防軍能夠守住,老李也能快從關外調兵進攻。所以,經過計算,老李初步認爲即便常勝軍主力北移,保定也是萬無一失的。

當然,因爲主力北移,常勝軍要想攻擊北京,那也就成了妄想。所以說,李明峰的主力到遼東去,實際上是給朝廷和自己都放下了重擔,從此以後,大家互相沒有威脅了,兩方也就沒有必要時刻都針鋒相對的防備着對方了。

這次李明峰可是準備長期在關外展的,所以是舉家搬遷,正妻林婉兒和年前新納的小妾小芳也跟着北上。

同治四年春三月,李明峰率領五萬常勝軍,兩萬忠義軍北上。蔡宜羣、陳星翰、劉銘傳、韋志俊、宋慶、李秀成、司馬平等武將率軍跟隨,杜翰、焦佑瀛等數百文官也同樣隨軍北上。

現在全國的票號已經頗具規模了,所以李明峰也沒有攜帶大批的銀子北上。老李去遼東,那胡雪巖的票號也會開到奉天,到時候需要銀子直接從票號裡支取便可。

曾紀澤跟着老李是準備要出洋留學的,天津三月份還將有一批數百名幼童要出洋,所以曾紀澤就等着隨這批幼童出洋,而沒有跟着老李去奉天。

至於李續宜的長子李光英,年紀雖然不大,只有二十出頭,但是經過老李有意無意的考察,現他也是個做官的料子,對政務、時事很有一番見解。於是老李就將李光英到了杜翰手下,讓他跟着杜翰先學着處理政務,歷練歷練,等到有了經驗老李準備再給他一個縣令、知府之類的做做。

毫無疑問,朝廷是不會允許這七萬大軍進北京的,於是常勝軍就繞走天津,然後再北上。不過,即便如此,朝廷也緊張非常,朝廷新貴,負責編練新軍的榮祿和景灃奉慈禧太后懿旨,帶三萬新軍到京師東門駐紮。

背地裡防備着常勝軍,但是明面上朝廷還要給常勝軍嘉獎。等李明峰到天津之後,朝廷派禮部侍郎帶着五十萬兩白銀到了常勝軍軍中,對常勝軍大加犒賞。

隨同禮部侍郎到天津的,還有四名兵部主事,這四人是朝廷派給李明峰“調用”的,說是幫着處理常勝軍文案工作。

這是李明峰和朝廷的交易項目之一,這四人實際上是要跟着到奉天監督常勝軍的,他們負責盯着常勝軍的員額,如果常勝軍的兵力過九萬這個指標,他們就要上奏朝廷。

這四人到了常勝軍之中,奕澴、倭仁和李蓮英也算完成了任務,在將需要交代的各種檔案轉交之後,三個大清的重要人物就返回了北京,向慈禧太后消差去了。

天津是北方數省之中最大的通商口岸,此時世界各國的商人都聚集於此,進行各項貿易,天津城也有十幾個國家設立的領事館。

應該說,這個時期的天津,比老李穿越來的那個年代還要達興旺。否則相聲、評、快板、雜耍等民間藝術也不會在天津展起來。

李明峰到天津之後,看到這麼多的外國人來來往往,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如今洋人屢屢的瞧不起中國人,老李想要藉機示威,讓洋人看看中國人的軍隊。

李明峰是想什麼就做什麼的脾氣,既然想到這,老李索性就上奏朝廷,請求在天津城外,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朝廷也不懂什麼叫軍事演習,反正看李明峰奏摺上的意思,應該就是會操。會操是軍隊時常舉辦的活動,李明峰要想在洋人面前振振朝廷聲威,慈禧太后自然不會反對,在接到奏摺的同時就批准了這個請求。只不過隨後慈禧又多調了兩萬新軍到北京城內駐紮,其中的意思,明眼人都能明白。

李明峰在天津城內經過了三天的準備,就邀請了在天津、北京的各國公使、領事和西方在華貿易的大商人還有天津城內的各界名流一同觀看了這次演習。

李明峰比照後世的閱兵儀式,也在天津城樓上舉行了大閱兵。英、法、俄、美、普魯士等十幾個國家的公使都在城樓上陪同李明峰觀看了大閱兵。

常勝軍的訓練方式,都是由老李親自制定的。但是老李也不是什麼軍事家,他哪裡懂什麼軍事訓練啊。所以老李對常勝軍的管理,基本就是參照了後世的解放軍和現在的西方軍隊的制度,然後搬過來之後再兩相融合罷了。

所以常勝軍的士兵都是會踢正步的,而且踢的還極其整齊。五萬士兵,整整齊齊的列成一百個方隊,一排排的從天津北城樓下走過,那個場面真是壯觀極了。

而且常勝軍的軍服並不是長袍馬褂,老李是比照着後世的北伐軍給常勝軍做的軍服,所以從外觀上看,常勝軍士兵簡潔、乾淨、整齊,士氣高漲

常勝軍即將在城外閱兵的消息,城內百姓也都知道了,此刻天津城下有數十萬老百姓在觀看這一盛況。

原韋志俊麾下第一大將,現天津知府周景通也沒料到會有這麼多的老百姓去觀看,爲了避免意外,周景通將上千衙役都派了出去,負責維持現場秩序。

常勝軍五萬人馬,那是老李從數十萬人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即便是低級軍官也都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更何況這五萬人馬是從戰火中歷練出來的了。所以整支軍隊威風八面、殺氣騰騰的從城樓下經過的時候,給觀看的老百姓和洋人的徹底的震住了。

常勝軍的出現,徹底的顛覆了洋人和百姓對清朝軍隊的看法,清朝軍隊是官僚軍隊,暮氣沉沉,而常勝軍卻朝氣蓬勃。清朝軍隊的士兵不是鴉片鬼,就是混銀子的兵痞,而常勝軍在城下一過,衆人都能感覺到那種浩然殺氣

這種殺氣,也不知要殺過多少人才能鍛煉出來。有這種殺氣的軍隊,毫無疑問,絕對是一支百戰之師。

閱兵結束之後,就是演習。常勝軍的上千門火炮都被搬了出來,在城外十里處狂轟一番。劉銘傳的軍隊還模擬了攻擊山頭陣地的軍事行動,在演習過程中,其動作之迅捷,調兵之迅,攻堅之毅然,都給了旁觀的人以很深的印象。

要知道,那個山是英國公使威妥瑪臨時指定的,整個山根本沒有路,山上遍佈荊棘、樹木、怪石,山體還很陡峭,而劉銘傳卻在幾乎不可能的時間內率軍控制了整個山體。

在整個行動過程中,劉銘傳率領的常勝軍士兵沒有一個掉隊的,而且無論是登山還是戰鬥,常勝軍根本沒有出任何聲音。劉銘傳給衆人演示了一個很好的偷襲攻堅戰

威妥瑪觀看完了整個過程,吃驚的問道:“李,哦,不是太師大人,這是當初那支洋槍隊嗎?”

李明峰笑着回答:“是啊,這可是您親自批准建立的呢”

說到這,李明峰撇了撇嘴,有些隨意的道:“另外,威妥瑪閣下,您還是叫我李,這樣我更習慣一些。”

威妥瑪倒是從善如流,立刻就改了稱呼:“哦,李,你太令我震驚了,你知道擁有這樣一支軍隊意味着什麼嗎?”

李明峰聳了聳肩,既表示不知道,也表示出了不想知道的意思。

不過威妥瑪卻仍然喋喋不休的說道:“這意味着即便是在歐洲,您也是任何國家也不敢招惹的對象要知道,即便是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也只是擁有三四十萬陸軍罷了。

而且您的軍隊論裝備,論士氣,論戰鬥力都要比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軍隊還要高天啊,我們雖然預料到了東方早晚有一天要崛起,但是誰能料到這個時間來的是這樣快”

“哦,那真是太好了”李明峰面帶微笑的說道,“擁有這支軍隊能爲我帶來尊重?恩,上次到歐洲,很多人還視我爲小人物,希望下次到歐洲的時候,歐洲的大人們能給我一些尊重。”

李明峰還記得,上次到歐洲的時候,在普魯士根本沒有任何人給李明峰一絲一毫的尊重,若不是埃洛斯多方奔走,老李連國防大臣都見不到。雖然那是和普魯士的戰略調整有關的,但是仍然表明了李明峰的力量沒有得到歐洲強國的認可。

威妥瑪十分認真的說道:“哦您放心擁有十萬戰鬥力比大英帝國陸軍還要強大的軍隊的統帥,在歐洲絕對能夠得到最高的禮遇。要知道,即便是在歐洲大陸,除了大英帝國和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沙皇俄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如此衆多的現代化軍隊。”

現在全天下都知道常勝軍削減到九萬人馬了,連威妥瑪也不例外。很顯然,他們不知道忠義軍、常勝軍、城防軍之間的區別,威妥瑪這個傢伙認爲李明峰手下的九萬人馬都是常勝軍這個裝備和素質。

大英帝國是最強大的帝國,號稱日不落,但是她的大使都對李明峰的常勝軍表示出了震驚很讚歎,其他各國的大使更是可想而知了。

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197章 麻煩第263章 北洋水師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三百六十四章第22章 廣州城第166章 大敗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13章 再遇敲詐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129章 逃離第55章 池州密議第142章 入宮第305章 回家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36章 再遇故人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141章 迴鑾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336章 日本國內局勢第258章 忠義軍第68章 各方覬覦第183章 初戰(下)第33章 再會二相第207章 繼續追殺第162章 後膛槍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85章 天子上諭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66章 翻臉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139章 覆滅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91章 激辯第123章 落難第189章 誅殺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244章 蒙時雍第58章 浮樑城第36章 再遇故人第49章 撤退第114章 鴉片館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21章 再遇秦誠第196章 意外 絕對是意外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5章 北上第94章 入京第27章 龔半倫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236章 太陽城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92章 埃米爾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338章 山上木拓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62章 景德鎮之戰(四)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242章 奪門第142章 入宮第24章 票號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61章 景德鎮之戰(三)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17章 避暑山莊第289章 輸血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19章 家法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73章 抵達歐洲第84章 再遇額爾金第265章 預謀裁軍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46章 廝殺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18章 朝會第285章 中彈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346章 歇多萬第147章 廷辯第155章 保定第36章 再遇故人
第137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197章 麻煩第263章 北洋水師第318章 鎮夷堂點將第三百六十四章第22章 廣州城第166章 大敗第3章 身負血海深仇的大清貴族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13章 再遇敲詐第144章 醉仙樓(上)第129章 逃離第55章 池州密議第142章 入宮第305章 回家第218章 廬州城下第36章 再遇故人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277章 到達嘉峪關第141章 迴鑾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336章 日本國內局勢第258章 忠義軍第68章 各方覬覦第183章 初戰(下)第33章 再會二相第207章 繼續追殺第162章 後膛槍第275章 水師學校第85章 天子上諭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66章 翻臉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139章 覆滅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91章 激辯第123章 落難第189章 誅殺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244章 蒙時雍第58章 浮樑城第36章 再遇故人第49章 撤退第114章 鴉片館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106章 經略壽春第21章 再遇秦誠第196章 意外 絕對是意外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5章 北上第94章 入京第27章 龔半倫第314章 貝爾蒙多第236章 太陽城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92章 埃米爾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338章 山上木拓第317章 政治掛帥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62章 景德鎮之戰(四)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242章 奪門第142章 入宮第24章 票號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194章 保定大改制第61章 景德鎮之戰(三)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17章 避暑山莊第289章 輸血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19章 家法第60章 景德鎮之戰(二)第73章 抵達歐洲第84章 再遇額爾金第265章 預謀裁軍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46章 廝殺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118章 朝會第285章 中彈第354章 江戶城下第271章 遼東半島第346章 歇多萬第147章 廷辯第155章 保定第36章 再遇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