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思路和建議

一場大戰剛剛結束,需要楊震處理的事情可謂是千頭萬緒。僅僅是戰役結束後,擺在他面前需要立即處理的就有兩件事情。一是要安排已經結束戰事的部隊回撤東北休整,一是還要按照中央要求,從進入華北作戰的部隊之中,挑選安排留駐華北的部隊。

這麼多的部隊長期駐紮在華北,對整個河北地區供應的壓力也相當的大。此次會戰雖說收復了河北境內的主要產糧區,但河北這一帶種植的都是冬小麥,秋季播種夏初開鐮收割。河北戰場上連番大戰,整個冀中、冀南區破壞都是很大。

在戰事的破壞之下,今年冀中區冬小麥減產已經是必然的。眼下集中在冀南、冀魯邊戰區的幾十萬大軍,主要還是依靠繳獲的去年秋糧在支撐。實際上到戰役後期,部隊的糧食已經發生部分的困難。

考慮到河北本地的負擔能力,楊震還是決定除了按照中央要求,留駐華北的部隊之外,其餘的部隊儘快的撤回東北。以減輕整個華北戰場的供應壓力,同時也久戰之後的部隊,好好的休整一下。

除了這兩件事情之外,楊震還要從東北調集坦克、飛機等重裝備,補充留駐華北的裝甲、航空部隊,在一場空前大戰過後,在裝備方面出現的缺口。尤其是戰損較大的坦克,以及戰鬥機、攻擊機。

這邊戰役尚未結束,楊震就已經給東北發報。要求他們從四四年生產的T三四坦克之中,調撥一批爲留駐華北的裝甲部隊換裝。上次陝北出現危機的時候,抗聯抽調在晉北作戰的裝甲部隊渡過黃河支援陝北,讓某些方面抓住了把柄,利用這一點向美國方面施壓。

爲此美國人再三強調,他們提供的武器裝備,只能用於對日作戰。一旦發現抗聯將美國坦克用於針對國內形勢,哪怕是對某些方面進行威懾,他們會立即停止一切裝備的援助。當然這個威脅不僅僅是針對抗聯,重慶方面受到的壓力更大。

因爲與只是在重武器以及軍工原料上,對美國有部分依賴的抗聯相比,重慶方面對武器裝備的需求量要大的多。那位美國輪椅總統專門派出代表,抵達重慶某些方面施壓。考慮到眼下暫時還不宜與美國人翻臉,所以楊震還是決定給留駐華北的坦克部隊全部換裝。

原有的美英制造的坦克,全部抽調回東北。以免給與某些方面,製造政治上的藉口。而且根據眼下的情報,美國人在四四年開始,向重慶方面提供了大批美製三七反坦克炮。同時加大了對重慶方面作戰飛機,以及陸軍武器的援助。

僅僅四四年一月到四月,美國就援助給了重慶方面,由加拿大兵工廠根據英制布倫輕機槍改進的七九輕機槍一萬餘挺。三七反坦克炮三百門,一零五榴彈炮二百門,七五山炮三百門。同時還提供了一批登陸意大利後,繳獲的意大利造輕重機槍和山野炮。

美國人給與重慶多少武器裝備,楊震倒是很不在意。不過美國人加大了對重慶方面的反坦克武器援助,卻讓楊震有些不安。眼下中國戰場上,日軍所有的坦克力量,基本上都在華北戰場上。整個華中、華東,甚至河南戰區都沒有一輛坦克。

這個時候給了重慶這麼多的反坦克炮,而且隨着時間的進展,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大。這就有些讓楊震懷疑,美國人對某些方面的施壓只是表面上的。眼下整個戰爭態勢,已經逐漸明朗,楊震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在輿論上搞出什麼口舌來。

其實抗聯的T三四坦克,與蘇聯自己製造的坦克在外表上是一樣的。但是內在差別,還是相當大的。除了火炮、動力和外形沒有改變之外,內部的行走機構以及穩定結構,都根據美製M四坦克,針對T三四坦克的缺點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火炮也加裝了M四坦克上的垂直穩定器,光學瞄準系統則採取的是德制四號坦克上使用的。也就是說抗聯自己製造的T三四坦克,實際上T三四坦克的外表,內部實際上是美式坦克的標準。

不僅坦克操縱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也大幅度的減緩了T三四坦克,原來遠離行駛震動過大,對乘員遠距離行軍造成的過度疲勞的毛病。火炮的射擊精度,與蘇制坦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只不過這種改進型坦克,四三年底纔開始量產,到目前產量還不是很大。

不過雖說總產量目前只有三百多輛,但正好可以給留駐華北的坦克部隊換裝,替換下這些坦克部隊之中美英系列的各種坦克。而且楊震也已經決定,等到中央決定讓這些坦克部隊返回東北的時候,也是撤人不撤裝備。

爲此,在部隊回撤之前。楊震在與老總協商之後,決定由晉察冀軍區選派人員,並抽調兩個旅的建制部隊,跟隨留駐的坦克部隊進行訓練。等到抗聯部隊撤離的時候,就地接收這些裝備。

至於各個步兵師在此次會戰之中,因爲傷亡出現的兵力缺口補充,中央已經答應由晉察冀、晉冀魯豫軍區共同解決。但很多事情上,在郭炳勳眼下遠在東北的情況之下,還是需要楊震親自處理。

不過在留駐華北的部隊總負責人的人選上,楊震考慮良久後,還是沒有將最適合人選的陳翰章給留下。而是選擇了由陶淨非擔任司令員,黃玉清擔任政治委員,統一負責指揮留駐華北境內的部隊。

眼下留駐華北的部隊,在華北各個根據地整編完畢之前,主要起到戰場威懾作用。至少在四四年的下半年,華北戰場大戰的爆發性可能不大。留駐華北的部隊,更多的是起到訓練作用。所以楊震留下了陶淨非和黃玉清兩個人,負責指揮留駐華北的部隊。

至於杜開山,給楊震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將杜開山留在華北。這個好惹是生非的傢伙,還是調回東北戰場比較好。將他留在華北,不見得會搞出什麼事情來。在陳翰章下一步還有重要任務的情況之下,陶淨非也就成爲最佳的人選。

在安排完畢其餘參戰部隊回撤的序列,以及回撤的路線,並安排由陳翰章統一指揮部隊回撤東北工作後。楊震與老總乘坐飛機,直飛延安向中央彙報工作。甚至就連這個時代的北平城,都沒有來得及抽出時間去看上一眼。

抵達延安後,楊震才知道這次自己奉命返回延安彙報,不僅僅是就此次會戰整個進程向中央彙報,以及研究中央遷往北平的事情。中央這次調自己返回延安原因,遠沒有楊震想象的那麼簡單。

而此次返回延安彙報的不單單是他一個人,還有山西戰場的副總指揮,華北三大軍區的司令員、政委,各個中央局的負責人。由抗聯專門派出飛機,從已經被日軍放棄的煙臺,接回來的山東軍區司令員,以及山東的黨政軍並新四軍負責人。就連總指揮與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也在他之前抵達延安。

中央此時電召各大區負責人返回延安,主要是針對此次會戰結束之後,國內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研究並制定今後兩年之內工作的整體安排。這次會議涉及到面積,可謂是相當的廣,工農商都涉及在內。

儘管楊震除了在軍事上涉及到東北的問題之外,其他方面會議上極少發言,甚至在會場上基本上閉口不言,能不列席的儘可能的不去參與。但是每一個方面的會議,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軍事上的問題,主席卻都點名要他參加。

搞的楊震有些不明白,自己在東北局並不分管這些,爲什麼這種地方經濟建設中央還要自己參加?自己打仗還可以,換到什麼工業建設,還有什麼農業政策制定,自己實在是不是那塊料。在東北的時候自己也就動動嘴皮子,真正的工作都是東北局完成的。

摸不清主席意圖的楊震,也只能耐着性子參加這些什麼工業、農業的會議。不過除了軍事問題上的各方面會議上,基本上是隻帶着耳朵不帶嘴。尤其是農業問題的會議,如果不是主要領導參加,半點都不通他甚至到會場上會睡上一覺。

不過在華北工業發展會議中,楊震還是針對華北工業建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尤其是在石景山鋼鐵廠復產的問題上,楊震堅決反對晉察冀分局提出的以石景山鋼鐵廠爲基礎,加上日本人留在宣化以及在唐山新建設的小高爐,建設新的石景山鋼鐵廠,並儘快的恢復這個鐵廠生產的思路。

對石景山鋼鐵廠的復產上,楊震不是不同意,但楊震反對在北平復產。楊震的意見是將這座鋼鐵廠原有的美國造二百五十噸高爐,以及日軍佔領石景山鋼鐵廠後,從國內運來的三百八十噸高爐,以及十一座小高爐全部遷往宣化。

再加上東北局從美援之中,調配的十座電爐和三座轉爐。與四零年日本人在宣化修建,現在已經完成搶修的十五座高爐,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的兩座一百五十噸的鍊鋼高爐。集中到一起建設一個大型的鋼鐵廠。

就近利用龍煙鐵礦優良的鐵礦資源,以及山西大同地區出產的優質工業用煤。宣化雖說地處塞外,位置有些偏北。但是在平綏鐵路通車之後,宣化的交通條件已經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就眼下來說,位於整個華北根據地的大後方。將鋼鐵廠建設在那裡,單單就一個安全性,也不是其他地區可以相比的。

爲了說服參加會議的中央以及各大區領導,楊震從政治、軍事、原料供應等各方面,闡述了自己認爲宣化比北平更適合的原因。楊震還是那句話,除了交通和電力上略佔一定的優勢之外,北平絕對不適合建設成一個重工業區。

冀東的唐山、河北的宣化,在發展重工業的時候優勢都要超過北平。尤其是宣化,無論是從軍事角度考慮,還是從資源利用方面考慮,都是距離沿海過近的北平無法相比的。將石景山鋼鐵廠遷往宣化,遠比留下北平繼續建設要好的多。

第二百四十六章 伏擊戰(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美國人的算計第一百零四章 消滅在萌芽之中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輝煌的開端(14)第九十五章 益子重雄第二百八十七章 祁志標的壓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反登陸作戰準備第一百九十五章 楊震的感覺第二百五十五章 誤會第三百一十章 改變路線第二十八章 真的很不容易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下(6)第六十一章 有些杞人憂天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春生的慶幸第二百一十七章 這是什麼武器?第一百九十八章 以恐怖對恐怖第一百二十三章最急需的東西第三百四十九章 層層扒皮第三百三十五章 美國人的意圖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五百七十章 險象環生第五百零四章 後續發展的影響第三百零七章 三個如果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自作孽的大阪師團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震的怒氣第一百五十章日軍手中的英軍饋贈第三百七十八章 你們是希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刺激第249章 袁芷若的身世第二十四章 行動(4)第六十九章 按住脈搏的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日軍田忌賽馬的戰術第五十六章 被困(2)第七十二章 蘇聯人的出賣第五十三章 一拳打在腰眼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岡村寧次的直覺第一百零四章 敵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受歡迎的蘇制火炮第一百三十章 正式宣告第一百二十四章 醜話說到前面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三百五十八章 雪崩與落幕第三百四十五章 渡辺洋的判斷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二百九十章 只能內線作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猶豫第二百三十四章 重任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第二百四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二百八十七章安全第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隔閡第三十八章 不會改變決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祁志標的壓力第三百六十三章 急於雪恥的日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患得患失的楊震第一百六十二章 給你的最後一次機會第四百一十三章 賭和賭還是不一樣的第一百九十章 三次抗命第三百六十九章 戰略調整第三百四十八章 解決問題的根本第二百七十六章 全面反擊的前兆?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換的想法第五百五十九章 突破城牆第三百一十七章 外強中乾的關東軍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相信第二百四十八章 意外事件第九十五章 小分隊第六十二章 無賴戰術第三十三章 就地待命第四百七十五章 因果關係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第二百一十三章 最關鍵的問題第二十六章 蘇聯人的態度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一百七十二章 沒有必要去揭舊賬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四十章 時間不多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七十二師團的覆滅(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警訊第二百二十七章救援(一)第十七章谷壽夫的下落第一百七十五章 入城紀律第一百四十一章 毒狼第六十四章 瀨戶啓二的心思第二百八十三章 專門人才第六十章 打劫開拓團第一百七十六章無處使力的感覺第四百三十九章 不見得是壞事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三百二十五章 都在撐着最後一股氣第一百五十二章 風雲突變(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戰鬥力是怎麼煉成的第八章 王光宇的思路第一百二十九章 這可不是笑話第一百三十三章 夯實的基礎第一百九十章 七十二師團的覆滅(二)
第二百四十六章 伏擊戰(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美國人的算計第一百零四章 消滅在萌芽之中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輝煌的開端(14)第九十五章 益子重雄第二百八十七章 祁志標的壓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反登陸作戰準備第一百九十五章 楊震的感覺第二百五十五章 誤會第三百一十章 改變路線第二十八章 真的很不容易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下(6)第六十一章 有些杞人憂天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春生的慶幸第二百一十七章 這是什麼武器?第一百九十八章 以恐怖對恐怖第一百二十三章最急需的東西第三百四十九章 層層扒皮第三百三十五章 美國人的意圖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五百七十章 險象環生第五百零四章 後續發展的影響第三百零七章 三個如果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自作孽的大阪師團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震的怒氣第一百五十章日軍手中的英軍饋贈第三百七十八章 你們是希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刺激第249章 袁芷若的身世第二十四章 行動(4)第六十九章 按住脈搏的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日軍田忌賽馬的戰術第五十六章 被困(2)第七十二章 蘇聯人的出賣第五十三章 一拳打在腰眼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岡村寧次的直覺第一百零四章 敵情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受歡迎的蘇制火炮第一百三十章 正式宣告第一百二十四章 醜話說到前面第一十九章 與初衷不相符第三百五十八章 雪崩與落幕第三百四十五章 渡辺洋的判斷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二百九十章 只能內線作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猶豫第二百三十四章 重任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第二百四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二百八十七章安全第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隔閡第三十八章 不會改變決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祁志標的壓力第三百六十三章 急於雪恥的日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患得患失的楊震第一百六十二章 給你的最後一次機會第四百一十三章 賭和賭還是不一樣的第一百九十章 三次抗命第三百六十九章 戰略調整第三百四十八章 解決問題的根本第二百七十六章 全面反擊的前兆?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換的想法第五百五十九章 突破城牆第三百一十七章 外強中乾的關東軍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相信第二百四十八章 意外事件第九十五章 小分隊第六十二章 無賴戰術第三十三章 就地待命第四百七十五章 因果關係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第二百一十三章 最關鍵的問題第二十六章 蘇聯人的態度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一百七十二章 沒有必要去揭舊賬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四十章 時間不多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七十二師團的覆滅(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警訊第二百二十七章救援(一)第十七章谷壽夫的下落第一百七十五章 入城紀律第一百四十一章 毒狼第六十四章 瀨戶啓二的心思第二百八十三章 專門人才第六十章 打劫開拓團第一百七十六章無處使力的感覺第四百三十九章 不見得是壞事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三百二十五章 都在撐着最後一股氣第一百五十二章 風雲突變(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戰鬥力是怎麼煉成的第八章 王光宇的思路第一百二十九章 這可不是笑話第一百三十三章 夯實的基礎第一百九十章 七十二師團的覆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