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

“轟!!!”

六月中旬,東洲南國山脈(安第斯山脈)爆發了沉悶的爆炸聲。

不過這次發出這樣聲響的並非是火炮,而是炸藥……

當煙霧散去,一筐石頭被帶到了鄭和的面前,而這些石頭上隱隱可見的銀光芒代表了它們的身份。

“這就是殿下標註的南國銀礦?”

鄭和湊近看了看這些銀礦石,站在一旁的太學礦業太學士點了點頭:

“應該就是這裡,這些銀礦純度不錯,和日本石見銀礦不相上下。”

朱瞻壑與江淮、郭紹的事情,朱高煦多少知道,也特意看過江淮的資料。

似乎是爲了讓自己放心,老頭現在基本不插手六部的事情了,除了偶爾接受各國朝貢外,其他時候他都在研究自己的行宮,而他的行宮選址很有意思,就在後世頤和園、圓明園一帶。

朱瞻壑喝了一口冰飲,爽快的說出這次一年級第一名的歸屬。

說到底,如果不是他南下成功,張玉估計十二年前就死了,哪裡能多享受這麼多年。

這麼一來,王任手中就有八千人,而這八千人將會分成八十個百戶,分別看守各地礦藏。

“兩千個礦坑,這需要多少工人,能產出多少銀礦?”

見是這樣的消息,朱高煦也伸出手接過,打開後便下意識皺了眉頭。

“江西的新政推行如何了?”

“這座礦山四周有多少個城邦?”

“另外……”

“必須讓他們雙方消耗消耗,或者看看韃靼部那些貴族還能不能打仗,如果他們打不了仗,把他們內遷也是一件好事。”

這般想着,朱高煦打開了一本奏疏,而奏疏的內容讓朱高煦露出笑容。

從去年跟隨鄭和抵達崑崙洲到如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隊伍淘到了數量不菲的黃金。

二人低頭處理奏疏,大約過了兩個時辰,便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

鄭和沉着脾氣,擡頭看向了旁邊略微吃驚的王任。

王任聞言連忙躬身作揖:“大概五十四個城邦,人口不會少於三十萬。”

當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就另當別說了。

交代好一切,鄭和起身對身旁的王任繼續道:“我稍許就出發,你好好爲朝廷鎮守,三年後有人回來替換你,三年後我也保舉你進都督府。”

太學士推了推眼鏡,他自然是要留在東洲的,他們這一批太學士的任期是三年,三年後統一從東洲城走大明洋航道返回大明本土。

他在東洲打的這些仗確實漂亮,可把他放到大明朝,他是個什麼水平,他自己十分清楚。

“好!”聽到王任的話,鄭和繼續開口道:“從他們的部落徵募礦工,另外將戰敗的戰俘也遷徙過來。”

朱高煦側目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頷首:“大概交易不足二千兩,基本都是兌換銅錢,而且他們也在海外買了不少銅錠,以滿剌加海關彙報的情況來看,應該不會少於兩萬斤。”

朱高煦用硃筆圈紅,留下自己的評價後,不忘交代一聲班值太監。

這些奏報內容大同小異,無非都是陳述一些大明商人來到當地突然暴斃,而云南都司一開始還十分好奇,直到派遣的仵作在這些人的體內發現黃金後,這才知道這羣人爲了躲避滿剌加海峽的關稅,居然鋌而走險到這種程度。

“殿下,這塊地方雖然重要,但着實太貧瘠了,口糧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根本存不下糧食,想要依託這裡進取西域很難成功。”

三年時間,他興許也能斂財許多,讓自己一家徹底擺脫曾經的窮苦日子。

這些補給點的鋪設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所以一時半會,鄭和他們還沒有辦法帶來大量的貨物。

“那倒也是……”朱瞻壑點了點頭,隨後道:“爹,我們什麼時候去北京?”

朱瞻壑評價着那個陸愈的學子,同時嘖嘖道:“爹,你說他會不會太自信了?”

見朱高煦這麼說,亦失哈也就不再好說什麼了。

至於其它的想法,他沒有,也不敢有。

鄭和與王任交代着,而眼下的王任已經成爲了東洲宣慰使。

想到這裡,朱高煦就不免想起死在雪中的解縉,只覺得直接凍死他實在太便宜他了。

現在的朱高煦看得很開,燕府派的退場對於他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

雖然他不知道鄭和處理印加帝國的事情需要多久,但想到歷史上西班牙也沒花費多大力氣就消滅了印加帝國,而鄭和的訴求也不是追求消滅印加帝國,因此處理起來應該會很快。

隨着新政推行,尤其是醫院開始推廣,兩京十四布政使司都起碼各有一所醫院,加上瀋陽、吉林、北平、南京等地醫校的學子,大明的醫學進度也隨着生物研究而突飛猛進。

他不能用自己這一世的十三歲去要求朱瞻壑,就當下來說,他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這樣的人口比例能走出一名舉人已經很了不得,更別提這名舉人居然還願意繼續讀中學了。

“差不多,最近王戎上疏,說韃靼部和瓦剌部人口恢復的速度很快,估計七年後,馬哈木就能再拉出四五萬人,阿力臺這邊起碼四萬。”

“必須從這裡修建一條前往西海岸的驛道,另外派遣工匠傳授他們知識與文化,我們不干涉他們的內部鬥爭,但購買糧食他們不能無故拒絕,來這裡幹活的工人,我們也會給予相應的報酬。”

這個時代的東南亞雨林,就是有足夠多金雞納樹皮的明軍都不敢貿然深入,只能說這些商人算是不知者無畏。

朱高煦輕笑,亦失哈也點頭補充道:“按照西廠的消息,朝鮮奴役土人最多,但過於分散,不好統計,但最少不會低於兩萬人。”

當下看來,朱瞻壑還是太幼稚,希望日後將他下放後,他能成熟些吧。

陪伴朱高煦太久,亦失哈也清楚自家殿下的想法,在自家殿下眼中,藩屬國無疑是去崑崙洲爲大明朝打工的存在。

“至於北京,大部分勳貴已經北遷,僅有魏國公府還沒有。”

老頭準備投入二百萬貫修建行宮,不過考慮到國庫空虛,他分爲兩年修建,每年投入百萬貫。

朱高煦擡頭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點頭道:“已經進入尾聲,江西《黃冊》口數一千二百四十六萬餘,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二百餘萬,耕地倒是沒有增加多少,不過二百餘萬畝,但許多冒充坡地的水田都被查出。”

在鄭和走後,王任這纔將目光放到了那筐銀礦上,眼神流露幾分貪婪。

爲了利益,許多人開始從大古剌走陸路進入雲南,繞道前往交趾,最後乘船回家。

“新政推新後,今年江西田賦應該能收到六百餘萬石。”

有南國作爲前車之鑑,東國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東國還需要大明幫助他們完善水利和農業。

“需要多少人、多少物資,你和王任列份清單,我會在返回朝廷的同時派東洋艦隊輸送的。”

擡頭看去,果然是放學回宮的朱瞻壑。

但凡推廣了新政的地方,基本上不會產生什麼瘟疫,而浙江這次的瘟疫,顯然是與兩個月前海水漲潮有關。

“工匠太少,以當下的火藥產量,不足以在東洲開採金銀礦。”

“末將領命!”王任聞言連忙應下,而鄭和瞥了他一眼,輕應一聲便帶着數十騎兵離開了此處地方。

“舉人讀中學,還是呂宋出身?”

討論完了浙江的事情,朱高煦這纔開口說起了廣西和北京的事情。

“看樣子,他們在崑崙洲淘到了不少黃金。”

不過等朱高煦回過神來,他又不免苦笑自己對朱瞻壑要求太高,畢竟朱瞻壑才十三歲。

“廣西的改土歸流進行如何,北京遷都又如何?”

說實話,兩個農奴出身的人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着實讓人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江淮的品德很高,把這樣的人留在朱瞻壑身邊,也讓朱高煦有幾分放心。

興許是陸路太過困難,運金難以躲避,因此滿剌加海關記錄的稅金也越來越多。

忽的,班值太監走向殿內,雙手呈上一份加急的奏疏:“浙江急報……”

永樂十三年,這一年絕對是值得載入史書的一年,不僅僅是大明在東洲進行淘金,就連朝鮮、占城、蘇祿等國家也在崑崙洲淘金。

只要按照地圖在當地開設東洲宣慰司,那日後大明從日本陸奧抵達北洲的船隻就有補給點,不用狼狽的一路南下到北國和東國附近了。

對於朱瞻壑的詢問,朱高煦放下硃筆,拇指交叉:

“能考中舉人,還能壓下心氣來學習中學知識,這樣的人沒有幾分自信,你信嗎?”

【己卯日,浙江烏程、歸安、德清三縣疫,杭州急派醫生,死三千五百八十餘人,病疫得控……】

朱高煦呢喃這串數據,乘以十基本就是那數千人淘金所得。

“我覺得這人野心不小,估計是準備中學畢業後參與科舉,奪得進士。”

朱高煦揉了揉眉頭:“現在事情太多,我爹也漸漸不管事了,擔子都在我身上了。”

呂宋雖然因爲金銀礦得到發展,但畢竟遠離中原,人口也不過才二十幾萬。

“這次過後,朝鮮估計會派出更多兵馬前往崑崙洲,不過這樣也有好處,他們的金銀都會進入朝廷的國庫。”

“讓人查清楚,看看疫病來源是什麼,是漲水,還是衛生?”

“那更好了!”聽到自己可以和自家爺爺一起北征,朱瞻壑便高興的露出笑容。

鄭和解釋着,儘管大明洋航道已經確認了安全,可爲了更好的利用這條航道,沿海的海島還需要佈置許許多多的補給點。

朱瞻壑現在是中學二年級,還有三年才畢業,屆時軍校學習四年,第五年才入伍參軍考覈,算下來也就是七年後。

“無礙,等蒸汽機的熱效率再提高,就可以運送十幾臺抽水機前往當地,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還算豐富,澆灌十數萬畝耕地不成問題。”

“好!”朱瞻壑起身拿起書包便走出了春和殿,在他走後不久,亦失哈這才詢問道:

“殿下您的意思,七年後要對漠北出兵?”

他的知識通過教材傳播給了這個時代的人,這位礦業太學士便是其中之一。

洪武年間的大量火門槍、洪武鐵炮被打包出售,數千人組成的數十支淘金隊伍從麻林地出發,沿着河流向上淘金。

太學士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將自己的推斷告訴了鄭和。

“知道了。”聽到張玉走了,朱高煦除了唏噓外,便不再覺得有什麼難受。

只要鄭和那邊事情弄好了,大明也就不存在缺錢這一說。

“至於物資不用擔心,下個月我就會率領艦隊返航,屆時這裡會駐紮一個千戶的兵馬,加上東洲宣慰司的兩衛兵馬,足夠你鎮守當地。”

“廣西那邊,陛下考慮到戰事基本已經平定,因此召張輔北上守孝。”

他只想謀富貴,其它的想法他不敢有。

“教令浙江布政使司及都司,嚴格按照《災後標準》進行衛生清理,不然很有可能會繼續爆發疫病。”

“沒事,下學期加把勁就行。”朱高煦倒是對朱瞻壑的成績不太在意,他更在意爲人處世和手段。

朱瞻壑放下自己的書包,嘖嘖幾聲,這讓朱高煦來了興趣:“喔,比你那同窗江淮還厲害?”

亦失哈猶豫了一下,這才說道:“今早北京有消息傳來,英國公張玉薨逝,享年八十歲,陛下賜諡號忠顯。”

在鐵路出現前,對漠北打仗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每打一場都是在虧本,這樣的戰爭情況持續下去,對大明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思緒落下,王任也開始佈置起了徵募四周城邦男丁的事情。

不過即便如此,他和陳瑄先前帶來的貨物,也足夠當地人消耗大半年了,畢竟定價權在明軍手中。

由於東國容易遭受饑荒,因此鄭和刻意交代的王任北上開闢北洲宣慰司,而那處地方已經有了地點,因爲朱高煦已經在地圖上標註出來了。

大明有絕對的實力,但能不打仗,朱高煦還是不願意打仗。

作爲地質出身的工作者,朱高煦或許對其它行業不是很瞭解,甚至需要東西都需要明代的一些工匠幫忙才能完善成教材,但是地質類的行業,他不敢說懂多少,但一定比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要懂。

朱高煦估計是浙江的那羣胥吏沒好好執行災後標準,導致衛生不合格,所以纔會爆發疫病。

“好!”聽到軍校,朱瞻壑便眼前一亮,朱高煦也承諾道:

“等你軍校入伍學習,你爺爺說不定要北征,到時候你可以跟着你爺爺北征。”

“駐兵一千,流配百姓兩千,平安駐紮此處,用坎兒井澆灌開墾了五千餘畝耕地。”

他們這些日子找到了不少金銀礦坑,但像南國銀礦這樣一座礦山就能產出三百萬兩白銀的地方還真沒有。

七年後,那是永樂二十年,但亦失哈估計自家殿下不會等到那個時候才即位,估計解決完江南的事情,就到該即位的時候了。

“哈密的情況如何了。”

他們有的乘船將黃金運回大明,在經過滿剌加海峽時,面對海軍的搜查,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躲避,但大部分都被逮了出來。

“是!”聽到王瑄終於得到了伯爵的封賞,不止是朱高煦高興,就連一旁的亦失哈也十分高興。

“起碼十萬人,每年能產出的白銀數量不會低於三百萬兩。”

不過這條路線的危險程度不言而喻,只是半年時間,雲南都司就收到了三宣十慰的數十份奏報。

朱高煦評論着漠北的韃靼和瓦剌兩部,現在韃靼是大明燕然都指揮使司,雖然聽從調遣,但難免會隨着實力膨脹而反噬大明。

“等伱畢業,我們就準備去北京了,到時候你和弟弟們在南京繼續讀書,你讀軍校。”

這樣的消息,讓包括鄭和在內的所有人呼吸沉重起來。

“既然這裡有銀礦和伴生銅礦,那就在這裡修建一座鑄幣廠,船上的鑄幣模具都搬到這裡來,每個礦工的工價就按照十文發放。”

“成績如何?”

朱高煦吩咐,亦失哈應下照辦,主僕二人合作起來倒是也十分和洽。

“哼!”聽到亦失哈的話,朱高煦輕哼一聲,此前他讓江西出三百多萬石定額田賦,解縉那羣人總是推三阻四,現在新政推行,在降低百姓負擔的情況下,反倒能徵收六百餘萬石。

對此也有朝臣彈劾,但朱高煦都把聲音壓下去了。

“近來朝鮮有找朝廷兌換銅錢,或者用黃金購買貨物嗎?”

開採北洲和東洲的金銀銅礦是日後東洲貿易是否能長久的決定因素,因此自從年初三月鄭和整合了南國內部城邦後,他便開始了礦山的勘察工作。

這條路的竣工,代表着日後明軍可以依託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控制緬甸平原地區,價值不言而喻。

如果不是杭州醫學院有足夠的學子,恐怕這次死亡的人數還要更多。當然,這段時間是南直隸與浙江沿海漲水最嚴重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妥,那浙江還將遭遇更多場大疫。

“一年級的那羣學弟今年出了十二個九門甲等,真是……”

“大藤峽地形複雜,還未徹底平定,其它地方基本已經平定。”亦失哈解釋道:

“廣西布政司已經在丈量耕地,清查人口,估計能趕在年末將《黃冊》和《魚鱗圖冊》上交。”

不管他們從崑崙洲索取多少金銀,最終還是要以貿易的方式流轉進入大明朝的國庫,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這礦山面積很大,估計能開闢最少兩千處礦坑,而且有很大概率有其它伴生礦藏。”

他們接收了南國大部分礦坑,也發現了許多新礦坑,例如當下的這個南國銀礦。

從北國到東國、南國,被他帶來東洲的上百名礦業太學士都在軍隊保護下,按照朱高煦給出的圖紙尋找礦產。

陳瑄在東洲留下了三千人,鄭和則是準備留下五千人,自己帶着兩千餘人返航。

朱高煦則是看着他的書包道:“去好好休息吧,讓你娘不用等我吃飯。”

亦失哈勸解着朱高煦,朱高煦卻擡手打斷:

“殿下!”

“奴婢領命……”

莫說朱瞻壑,便是朱高煦都覺得有些詫異。

不過要是有了鐵路,那漠北的礦產資源就可以開發了,明軍想要在當地駐紮就簡單多了。

“傳教令,都督僉事王瑄,累功拔擢左都督,授隴川伯!”

“這應該不是全部,按照西廠的消息來看,這羣傢伙可是抓捕了數以萬計的土人爲他們淘金,估計走私了不少黃金。”

“厲害,這次的一年級第一名是呂宋的陸愈,聽說他還是個舉人,估計是江寧中學第一個舉人學子。”

“兩萬斤……”朱高煦摸了摸八字鬍:“倒也不多,倒是他們能弄來那麼多黃金,看樣子沒少在崑崙洲奴役土人。”

坐在遮陽傘下,鄭和詢問面前的太學士,四周是護衛他的數百名兵卒。

他敢打敢殺,爲的就是富貴,而今有了貴,求的自然就是富了。

朱高煦起身看向自己身後的地圖,將目光放在了哈密上。

“七百六十七兩五錢三分……”

這是王瑄寫來的奏疏,內容是西江鎮到蠻莫驛道竣工的事情。

六月末,春和殿裡的朱高煦看着舊港宣慰司上交的文冊,不免有幾分感嘆。

今日是六月三十,所以朱高煦詢問朱瞻壑成績,朱瞻壑聞言只能無奈聳聳肩:“這次沒考好,掉出前一百了。”

除了官方的淘金,民營的淘金更不用多說。

王瑄在靖難的作用無法公佈出來,但他對於整個靖難過程十分重要,如果沒有他們父子三人和傅忠他們牽制沐春,那西南兵團絕對會提前出現在靖難戰場上,很有可能會在淮河阻擊渤海軍。

歷經十三年,朱高煦總算有了給王瑄封爵的機會,而伯爵只是他對這個好兄弟封賞的開始……

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379章 家國難掌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136章 奴母婢也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32章 生擒元裔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30章 秦王樉薨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5章 洪武暮色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60章 好事成雙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72章 小鬼難纏第134章 以待天時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章 陰晴圓缺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45章 爲朱氏孫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498章 萬國來朝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81章 孝陵之上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5章 爲朱氏孫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57章 朱家歡樂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10章 輕鈔重錢第62章 老丈難當第389章 日本國變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37章 一舉一動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13章 大樹營內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122章 臨出行前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516章 自爆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392章 新年氣象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123章 北返建功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83章 恩賞難爲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58章 工業展開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418章 明日條約
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379章 家國難掌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136章 奴母婢也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32章 生擒元裔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30章 秦王樉薨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5章 洪武暮色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60章 好事成雙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72章 小鬼難纏第134章 以待天時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章 陰晴圓缺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45章 爲朱氏孫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498章 萬國來朝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81章 孝陵之上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45章 爲朱氏孫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57章 朱家歡樂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10章 輕鈔重錢第62章 老丈難當第389章 日本國變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37章 一舉一動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13章 大樹營內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122章 臨出行前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516章 自爆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392章 新年氣象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123章 北返建功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83章 恩賞難爲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58章 工業展開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418章 明日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