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怨種父子

第405章 怨種父子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爾……”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修輯一書,毋厭浩繁。”

“今敕命太子少師姚廣孝,殿閣大學士解縉、禮部尚書送禮監修,及侍郎孫鋮重修。”

永樂九年八月中旬,隨着朱棣的聖旨在西角門宣讀,沒有任何預兆,朱棣突然下達了他念想了近十年的修書工作。

動作之快,便是連在春和殿理政的朱高煦都沒反應過來,旨意便已經下達。

因此,當朱高煦急匆匆趕到西角門的時候,朱棣早已腳底抹油,溜回了几筵殿。

等朱高煦趕到几筵殿的時候,便見到了抱着自家孃親梓宮,肩膀一聳一聳的老頭背影。

“妹子,我今日算是完成了爹生前的一個願望,只希望高煦不要怪罪我啊……”

朱棣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朱高煦一隻腳跨入几筵殿的時候說出了這句話,很難不讓人瞎想。

“您怎麼又扯到我爺爺身上去了?”

朱高煦無奈的瞧着假哭的朱棣背影,只是等朱棣回頭,他這纔看到了朱棣眼角的淚花。

“真哭了?”

朱高煦愣了下,湊上前瞧了瞧,朱棣卻連忙擦了擦眼角:“風大,迷了眼睛……”

“風?”朱高煦看了看一副靈堂模樣的几筵殿,所有的東西都安靜的掛着,紋絲不動。

“老二啊,你得成全我和你爺爺,爹知道沒和你打招呼,這事情不好,不過這修書也廢不了多少錢。”

“況且有孫鋮監督着,你放心,爹不會弄得太大的。”

當朱棣一開口,朱高煦就已經猜到了這老頭想說什麼,他太熟悉這廝了。

果然,聽完他所說的這些話,朱高煦白了他一眼:“我爺爺怎麼又扯進來了?”

“您要是閒着沒事,扯到我爺爺身上,等明天我就去孝陵給爺爺奶奶磕頭,讓老人家從下面給您託夢。”

“誒!沒大沒小的!”朱棣急了,他是真的怕老朱。

反應過來後,他又揹負雙手,看着徐皇后的梓宮道:“爹可沒有瞎說,你爺爺生前確實想弄一部質量上佳的《類書》。”

“況且當年你也答應了我,說永樂九年便修書,這大半年都過去了,你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我不親自下旨,你還準備拖到什麼時候去?”

說着說着,朱棣似乎底氣都足了不少,雙手叉腰,眉頭微皺:“我說太子爺,伱是不是瞧我老了,準備讓我學學唐高祖、宋孝宗啊?”

唐高祖,宋孝宗,這兩人可以說是被動退位和主動退位的典範。

不同的是,前者被動退位,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後者雖然是主動退位,但生活卻因爲兒子不孝而過得鬱鬱寡歡。

朱棣這話,頗有幾分質問的意思,不過朱高煦更直接:“那您爲何不說兩宋的高宗與徽宗?”

宋高宗趙構,儘管也是主動退位,可趙構並非不理朝政,可以說是以太上皇身份干涉朝政最出名的皇帝之一,僅次於處處限制宋欽宗的宋徽宗。

不同的是高宗與孝宗還算是父慈子孝,徽宗和欽宗就鬧得有點僵了。

朱高煦在反問朱棣,他是想父慈子孝,還是想父子反目。

朱棣被朱高煦這麼質問,雖說有些下不來臺,但還是能聽出朱高煦的意思。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讓自己別總是舉那些父子關係的例子,也就是說朱高煦是想和自己好好處關係的。

得到了朱高煦的態度,朱棣也就放鬆了些。

他坐在梓宮旁的地上,伸出手拍了拍身邊的金磚,示意朱高煦坐下說。

朱高煦也不擔心什麼,乾淨利落的坐在了旁邊,想看看老頭要說什麼。

“唉……”

父子二人坐在地上,朱棣長嘆了一口氣:“爹就是不放心……”

“雖然我知道你乾的不錯,也乾的很好,但我還是不放心。”

“所以我仔細想過了,下次北征,我把瓦剌好好收拾過後,你也準備準備,準備一下你的即位大典吧。”

這話一經說出,朱高煦立馬就覺得老頭在畫餅,只是當他看向老頭的時候,他臉上居然罕見的露出了疲憊之色。

這種表情,是朱高煦與他相處那麼多年都沒看過的。

他不知道這是不是朱棣因爲徐皇后去世消息而陷入的頹靡,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機會。

他一開始推朱棣上位,而非自己上位,其一是考慮到朱棣的身份更容易壓住局面,其二就是許多事情需要朱棣在前面頂着,他才能在後面慢慢綢繆。

如今,新政推行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局面也陷入穩定,那自己需要朱棣做的事情便已經做完了。

老頭子撈到了功績,而自己撈到了自己想要的局面,自己確實是時候該上位了。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還得讓新政再往前一步。

如果老頭子真的願意退下去做太上皇,那借助編撰《永樂大典》這件事,自己興許可以重創江南文人,因爲他們的把柄着實太多了,而老頭也可以幫自己背完這個黑鍋再走。

想到這裡,朱高煦眯了眯眼睛道:“您既然這麼說,那兒臣也就不瞞着您了。”

“這個大位置,兒臣也想坐!”

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這讓朱棣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心裡卻有些空落落的。

老二想坐皇位不奇怪,甚至他一直覺得老二很早就開始想坐皇位,因此他纔會疑神疑鬼的。

現在老二將這件事情說了出來,他也可以憑藉這次談話,將自己的心病給解決。

只是他儘管已經有了答案,但親耳聽到朱高煦這麼說,他還是有些難受的。

“兒臣這麼說,就是不想我父子生出間隙,因爲當年打下南京的時候,兒臣便與您說過,父子之間沒有什麼不能談的,兒臣也沒什麼好隱瞞的。”

朱高煦直勾勾的看着朱棣,瞧着他臉色黯淡的同時,也不忘補充道:

“當然,誠如爹您所說的,兒臣即便要坐這個大位置,也不是如今,而是未來。”

“等您收拾完馬哈木,若是真的覺得乏了,那兒臣便頂上。”

“您若是覺得您還能繼續幹下去,那兒臣也繼續支持您。”

“您若是當了太上皇,兒臣依舊孝敬您,不管是秋獵還是出巡、帶兵打仗,兒臣都不攔着您。”

當下的朱高煦,有底氣說出這番話,因爲他即便把軍隊交給朱棣,軍隊會叛變的機率也小的可憐。

細數一下,朱棣稍微有影響力的只有北平和山西以及陝西行都司。

這些地方的軍隊經過新政改制,頂多不會超過十二萬,而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朱高煦麾下出身渤海的將領,以及李景隆等建文降將所掌握。

降將之中除了吳高與渤海關係不好外,其餘關係都不算太差。

相比較之下,燕府和降將的關係可以說差到了極點,如果沒有朱高煦護着,李景隆他們這羣人的下場比歷史上好不了多少。

屆時朱棣還是那個朱棣,燕府還是那個燕府,可南京城的皇帝可不是朱允炆那個容易被忽悠的傢伙了。

更何況明軍當下的火器生產都在遼東,朱棣他們的火器只會越打越少,而自己軍隊的火器卻會越打越多。

這個道理,想必朱棣自己也清楚,所以面對朱高煦說出的這些他倒沒有半點懷疑。

“你要真的這麼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

“只是現在你答應的好好的,到時候恐怕爹真的想帶兵去巡邊,你便不同意了,如當下一般。”

朱棣酸溜溜的說着,滿口醋味,顯然還在因爲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於懷。

對此朱高煦卻不緊不慢,輕笑道:“並非不讓,而是準備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對付胡人。”

“老式的燧發槍您已經見過了,而新式的燧發槍卻並沒有。”

“一旦新式的燧發槍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那部隊中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長槍兵將漸漸被淘汰出戰場。”

朱高煦這次來找朱棣,也是爲了說這件事,因此他從袖中拿出了一張折起來的圖紙,並在拿出來後,將圖紙給拿了出來。

“這就是新式燧發槍,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設計。”

當圖紙遞到朱棣手中,相比較上次朱棣見過的燧發槍圖紙,這份圖紙中出現了類似短刀的存在。

“這是刺刀,長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發槍,套筒刺刀上去後可以達到五尺五寸(176cm)。”

“由於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後扭轉,就可以將刺刀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讓火槍手迅速轉變爲長槍手。”

“儘管相較於軍中一丈三的長槍規制來說很短,但您見識過線列戰術和排槍的威力,您覺得如果敵軍能突破排槍,那他們還能剩下多少軍隊,如何能保證隊形不紊亂?”

在朱高煦看來,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槍而陣型不亂,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畢竟那樣的軍隊,除了後世抗戰和開國的時候,其它時候他還沒見過。

“這個刺刀這麼輕薄,上了戰場恐怕會出現問題,另外這下面的這個是什麼?”

朱棣聽後,很快意識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着什麼,同時也看出了刺刀的缺點。

確實,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水平,刺刀經過戰鬥後的確會出現刀身變形等尷尬的事情。對此朱高煦則是準備了後手:“有了刺刀,就沒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備兩到三把刺刀。”

“至於下面那個……”

朱高煦看向了圖紙下方,而那裡則是一支比上方燧發槍顯得更短的一把燧發槍。

在十八世紀,燧發槍分爲步槍、手槍和馬槍三種。

步槍最長,長度從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槍的長度最短,長度不過一尺左右,主要用於近戰。

不過由於燧發手槍的準確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經常進行接舷戰和跳幫戰的海軍士兵,以及陸軍軍官們,絕大多數士兵是不用手槍的,畢竟燧發手槍的有效射程實在太近了。

許多手槍射擊十幾米外的目標都射不準,對於普通士兵來說實在是太雞肋了。

因此朱高煦並沒有弄燧發手槍,而是將裁汰了手槍,只採取了步槍和騎槍,而這便是朱高煦執意要讓朱棣裝備了燧發槍再北征的原因。

騎槍介於步槍和手槍之間的款式,長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槍一般。

除了很少裝備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槍很像,甚至也擁有步槍式的槍托,只是長度比步槍短了許多,稱之爲卡賓槍騎兵更加合適。

儘管在歷史上,士兵們卻不太願意使用馬槍,甚至拿破崙自己也承認胸甲騎兵在馬背上使用馬槍十分困難。

但是騎槍對於當下的明軍來說,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裝備,可以使得明軍騎兵在面對一些質量較差的部隊時,可以不用發起衝擊就能直接開槍擊潰。

之所以它在歐洲沒有大放異彩,是因爲當時的軍隊質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過就朱高煦這麼多年的經驗來說,馬槍放在這個時代,很少有軍隊能面對它而不潰退。

儘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離,但這依舊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這是馬槍,長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

“由於不需要點火手,因此燧發槍的射擊可以由士兵單獨完成,線列排槍時,隊伍的密度是之前的一倍,排槍齊射的威力也將會更大。”

“同時,因爲不需要幫手,騎兵也可以獨自完成彈藥裝填,而三尺長的馬槍剛好能讓騎兵們在河曲馬的馬背上裝填。”

“如果騎兵裝備兩支馬槍,那就可以在戰場中使用迴旋戰術,頻繁面突。”

“對於一些士氣不行的軍隊,只需要兩三輪就能打崩對面。”

“當然,面對同一水平的對手,那就顯得有些雞肋了。”

朱高煦解釋完,朱棣的目光也漸漸灼熱起來,愛不釋手的看着手上的圖紙:“什麼時候能裝備軍隊?”

見朱棣詢問,朱高煦也指點道:

“鄭和回來後,步槍大概復加工三個月就可以裝備北征軍隊。”

“騎槍是從今年五月纔開始生產,每個月產量在兩千支。”

“按照大古剌送來的消息,鄭和應該會在冬月抵達大古剌,明年四月抵達京城。”

“按照時間來算,如果加上步槍三個月的復工再生產,應該能裝備三萬支馬槍,按照一名騎兵兩支馬槍,也就能裝備一萬五千騎兵。”

“好好好……”聽到這話,朱棣滿意點頭,至於步槍的情況他上次已經瞭解過了。

按照生產再復工,明年應該能生產出九萬支燧發步槍,以及三萬支馬槍。

這看上去很多,但前者卻是朱高煦從兩年前開始綢繆的。

大明當下的火槍產量,基本在年產六萬支左右。

相較於火槍產量,大明的火炮產量才比較嚇人,年產超過六千門,可以說一年的產量,就超過當下世界各國火炮產量的總和。

正因如此,遼東基本上是當下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光是從事軍工行業的工匠數量,便多達六萬餘人,而且都是男丁。

這六萬男丁背後,便是六萬戶百姓,遼東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都依靠着軍工生存。

除了軍工,還有鐵礦、煤礦等礦產業,從事其中的男丁高達兩萬五千人,年產熟鐵九百萬斤,佔據全國鐵料總產的三成份額。

這看上去很多,但實際上僅夠滿足軍工廠和遼東百姓的需求,連出口諸省的條件都達不到。

一旦海軍需要擴建,那甚至需要從外省調撥鐵料給遼東的軍械局。

正如當下,幾乎全國一半的鐵料都投入到了遼東的軍械局。

由於路途遙遠,許多官員頻頻上疏,覺得不應該將這樣重要的衙門放在遼東,而是應該轉移至江南,距離京城越近越好。

只是對於這些奏疏,朱高煦根本懶得搭理。

以大明的開採方式和效率,遼東的鐵礦足夠挖到大明傾覆爲止。

況且,等日後他父子二人遷都北京,那遼東反倒是顯得剛剛好。

不依靠這些產業,遼東遲早會被關內甩在身後。

“鄭和明年四月回來,復工三個月的話,那已經是七月份了……”

朱棣突然反應了過來,無奈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後也輕笑作揖:“正因如此,所以出兵只能是永樂十一年五月。”

“不過這樣也好,屆時軍隊能裝備更多馬槍和步槍,您應該高興纔是。”

“此外,這次北征,兒子定然會讓您打得盡興。”

“遼東、渤海、大寧、北平、山西各處共有騎兵五萬,除山西需要保護河套外,其餘四地的四萬騎兵盡數參與作戰。”

“同時,大寧、北平、渤海各調兩萬馬步兵參與後勤護送民夫的任務。”

“如今大寧的漠東三衛可徵募民夫在四萬左右,但過後兩年間,關內罪犯都會盡數發配漠東三衛,趕在戰前民夫應該能達到六萬。”

“屆時,再從大寧和渤海、北平、遼東征募二十四萬民夫,那便可以達到三十萬民夫的數量。”

“如此多民夫,足夠將物資爲您補給到忽蘭忽失溫一帶,甚至更往西。”

朱高煦今日格外大方,甚至大方的讓朱棣懷疑他是不是生病了。

“你這……老二啊……”

面對平日裡“摳搜”的兒子,朱棣一時間居然不知道說什麼。

“你這樣弄得,爹是不退位都不行了啊……”

“怎麼會?”朱高煦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釋道:

“不管您退不退位,在兒臣預想中,這第三次北征都會是這個規模。”

“兒臣之前與您說過,胡人只要遭受重創,那就會變得畏首畏尾,不敢輕出。”

“如今您看看,韃靼被您一戰打疼,即便當下他們已經是大明臣屬,可他們在海喇兒的巡哨卻並不少。”

“兒臣可以肯定,這次若是您出兵不告訴阿力臺,那阿力臺絕對會在民夫大批運送糧草給海喇兒時向西遁去,甚至投靠瓦剌他也心甘情願。”

“韃靼的阿力臺如此,日後的馬哈木也會如此。”

“若是不能一舉重創,那日後想要再找到這樣的機會就十分困難了。”

“所以兒臣準備這麼多人力物力,就是爲了讓您一舉打殘瓦剌部,起碼打出二十年的太平。”

朱高煦的話,說的朱棣熱血沸騰:“說得好!”

朱棣表情難掩激動,不自覺在原地渡步來回數次後才驕傲道:

“這次,俺要出大軍,一舉打殘胡人,給北邊打出二十年的太平盛世來!”

說到高興處,朱棣回頭看了一眼朱高煦,突然覺得讓位給朱高煦似乎也不錯,怎麼看怎麼順眼。

“老二,你真像俺……”

情到深處,朱棣又恢復了“俺”的自稱,不過朱高煦很清楚,老頭子完全是屬狗的,別看現在高高興興的誇讚自己,等自己幹得不好了,老頭子絕對第一個罵自己“尖嘴猴腮”。

“既然事情說清楚了,那兒臣也就不逗留了。”

朱高煦作揖道:“修書既然已經開始,那就不用停下了,繼續修便是。”

“不過東宮這邊,我會選出五百官員加入修書隊伍中,另外這兩年也請您稍微注意些手腳,朝廷的財政確實不容樂觀,若是消耗過甚,那兒臣先前所說的北征隊伍,恐怕就得減半了……”

“你和你老子玩這套?”朱棣身爲皇帝,一手蘿蔔一手大棒的招數他再熟悉不過了。

如今朱高煦這些話,完全就是他施展在臣子身上的手段,卻不想被這小子用來對付他老子了。

“反正兒子這麼說了,除了兒臣,廟堂之上估計也沒幾個人會支持爹您又修書、又修寺,並且還意圖北征了。”

朱高煦聳聳肩,不裝了。

朱棣瞧瞧他這模樣就來氣,立馬擺手:“滾滾滾!”

“領諭,兒子現在就滾。”朱高煦死豬不怕開水燙,轉身便一路小跑出了几筵殿。

瞧着他跑遠的背影,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鬍子,看向了一旁徐皇后的梓宮。

“徐妹子,老二這手段不做皇帝可惜了……”朱棣嘖嘖幾聲,卻又道:

“沒辦法,他太像俺了……”

 

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10章 輕鈔重錢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131章 日出松江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80章 紫金山下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355章 忘恩負義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7章 入宮覲見第95章 身不由己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章 魁首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357章 朱家歡樂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15章 天家無情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55章 人在囧途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51章 孜孜不倦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413章 狗咬狗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394章 藥石難醫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110章 佈局成功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10章 倭奴叛亂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44章 天家無情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80章 紫金山下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66章 宮中密談第381章 背有靠山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何不燒煤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55章 道德者死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36章 以利誘之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473章 自取滅亡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244.第244章第34章 戰亂之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2章 新年氣象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85章 行鈔稅法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386章 波斯之亂
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10章 輕鈔重錢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131章 日出松江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80章 紫金山下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355章 忘恩負義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7章 入宮覲見第95章 身不由己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章 魁首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357章 朱家歡樂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15章 天家無情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55章 人在囧途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51章 孜孜不倦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413章 狗咬狗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394章 藥石難醫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110章 佈局成功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10章 倭奴叛亂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44章 天家無情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80章 紫金山下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66章 宮中密談第381章 背有靠山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何不燒煤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55章 道德者死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36章 以利誘之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473章 自取滅亡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244.第244章第34章 戰亂之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3章 春和不和第422章 新年氣象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85章 行鈔稅法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386章 波斯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