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

第202章 山窮水盡

“朕惟先王之典,生有名歿有諡,所以彰其德表其行也,曩者封建諸子王爾,於晉爲國藩屏,於茲有年邇者,因疾永逝,特遵古典賜諡曰恭。”

“嗚呼!諡法者古今之公議,不可廢也,爾其有知服斯,寵命冊寶俱如秦王制度……”

三月中旬,曾經一手包辦了藍玉案中所有在山西淮西勳貴的晉王朱棡,最終以一種急促的死法離開了人世。

當他的死訊傳到應天,朱元璋哭泣到昏闕,並輟朝三日。

在這三天時間裡,他悲痛的處理完了朱棡死後的諸多事宜。

雖說朱棡殘暴,但比起朱樉來說,他還是好上了那麼一絲,尤其在朱標死後,他的性格更是收斂。

儘管這樣的收斂,是爲了爭儲而做出的表象,但起碼這使得他的形象比朱樉好了許多。

正因如此,在諡號上,即便是不喜歡朱棡的廟堂羣臣,也沒有苛刻的給予他惡諡,而是給出了‘恭’作爲他的諡號。

作爲諡號‘恭’算不上惡諡,但也算不上好的諡,可以說是明褒實貶。

只是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並沒有反駁羣臣給朱棡的諡號,反而認爲這個諡號很貼合朱棡的一生。

在確立了諡號後,朱元璋又在山西駝山選地八百畝,以此來修建朱棡的陵墓。

在所有的事情結束後,朱棡的死訊也開始向大江南北傳去。

得知消息,不管是在廟堂的,還是在野的。

但凡有一絲政治嗅覺,他們都能猜到朱棡的死對誰最有利,同時對誰最無利。

若說受惠最大,那無疑是太孫朱允炆,畢竟朱棡爭儲的事情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但凡有入仕傾向的人,都瞭解朱棡爭儲的事情。

不過衆人也都知道,朱棡死了,那還對太孫朱允炆有威脅的,便只剩下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了。

一時間,所有人都作壁上觀,想要看看這二王會對晉王薨逝的消息做出什麼反應。

當身處開封的朱橚得知消息時,他立馬就派長子朱有燉前往了太原弔喪,同時向朱元璋上疏,請求讓自己去主持三哥的喪禮,但被朱元璋駁回了。

可即便被駁回,朱橚也沒有做出其它出格的事情,而是整日在王府的屯田間,帶着十數名農學的儒生編撰救荒書冊。

他的舉動,讓許多人打消了對他的關注,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北平的朱棣身上。

只是比較他們的關注,此刻的朱棣更關注的卻不是權力鬥爭,而是……

“老和尚,怎麼樣了?”

北平燕王府承運殿內,當朱棣神叨叨的詢問面前的姚廣孝時,坐在他一旁的姚廣孝也收起了爲其診脈的手。

“殿下脈象強健,無氣血體虛的症狀,不必擔心。”

姚廣孝與朱棣說出了自己診脈的答案,讓朱棣鬆了一口氣:“還好還好……”

當得知朱棡薨逝的消息時,朱棣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直到他再三確定朱棡真的死了之後,他才漸漸高興。

說到底,他和朱棡本來就不對付,朱棡爲了向朱標和朱元璋索要權力,沒少對二人吹耳旁風,說自己圖謀不軌如何如何……

想起這些事情,朱棣都恨不得狠揍朱棡一頓,自然不可能爲他的死而難過。

高興了一會,他這才反應過來。

自家大兄和朱棡都是氣血體虛而死,那自己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症狀?

想到這裡,他連忙讓人叫來了姚廣孝爲他診脈,如今確定自己安全後,他這才舒坦道:“老三死了……”

“貧僧來時已經知道了。”姚廣孝盤算佛珠,同時表情凝重的看向朱棣,這讓朱棣想到了自己的處境。

他試探着詢問道:“老三死了,你說允炆會不會在接下來對俺動手。”

“這……”姚廣孝遲疑片刻,他認真想了想:“這很難說,不過殿下既無二心,也不用擔心太孫對您有什麼不利,況且陛下尚在,太孫即便想做什麼,也很難做出來。”

“倒也是……”朱棣頷首,他並沒二心,只想着在北平當一個逍遙的藩王。

若是日後南邊的大侄子不願意自己在北邊呆着,那自己也可以去南邊,反正削藩這種事情,自己心裡也早有了準備。

“其實殿下這邊還好說,貧僧擔心的反而是二殿下那邊。”

姚廣孝忽的開口提起了朱高煦,這讓朱棣錯愕:“老二怎麼了?”

“貧僧總覺得,二殿下似乎有些事情在藏着。”姚廣孝說出自己擔心的原因:

“前歲殿下去了吉林城,見到了水稻與那被稱爲水泥的東西,當初二殿下是如何說的?”

姚廣孝詢問朱棣,朱棣也不假思索的回答:“老二說那些東西還未功成,等到功成再行推廣。”

“如今兩年過去了,還未功成嗎?”姚廣孝反問朱棣,並說出了自己所掌握的消息:“就貧僧得知的消息來看,遼東都司都指揮僉事傅讓在去到遼南過後,已經在近日開始準備屯田了。”

“然而,即便許多人都得知了吉林城有種植水稻的技術,可那傅讓卻沒有讓人種植水稻,更沒有交出水泥這一物。”

“興許是傅讓也不知道……”朱棣試圖解釋,可在姚廣孝那低垂的目光中,他的解釋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朱棣沉默了,姚廣孝則是在他沉默片刻後開口道:“南邊來了消息,陛下似乎準備再次讓殿下領兵北巡,雖然沒有具體明說,但從徐左都督的去向來看,應該是針對兀良哈諸部的。”

“殿下您今年,應該還會獲得三都司兵權,並繼續主持北巡備邊事宜。”

姚廣孝如此說着,同時也開口說道:“在北巡時,貧僧想前往派一名弟子前往吉林城。”

“這不好吧……”朱棣皺眉,他知道眼下的情況,不應該節外生枝。

“正因如此,貧僧才準備殿下與二殿下、寧王三位出兵後,纔派人去吉林城。”

姚廣孝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按照他所說的去做,那便是朱元璋也不會覺得這是朱棣和朱高煦在密謀什麼,畢竟父子二人都在前線,沒有必要特意派一個去吉林城搞事情。

有什麼事情,完全可以在北巡的營帳中說清楚。

姚廣孝此舉,更像是爲朱棣去刺探吉林城。

但這樣做,反而讓朱棣更不舒服了。

他和朱高煦的關係很好,若是因爲姚廣孝此舉而被挑撥,那就有些麻煩了。

只是他也知道,自家老二確實藏着許多秘密,自己作爲父親,必須弄清楚才行,於是他深吸了一口氣:“老二那邊,你不用派人去,這次北巡你隨俺去,俺當面問問老二。”

“如此,甚好……”姚廣孝回了一禮,這讓朱棣意識到自己上了這個老和尚的當。

“伱這老和尚!”朱棣吹鬍子瞪眼,可姚廣孝卻緩緩起身回了一禮,低聲開口道:

“殿下,有的時候,您也得未雨綢繆才行。”

“我?”朱棣愣了愣,下意識就想要反問姚廣孝,可姚廣孝卻不給他機會,起身便離開了承運殿。

瞧着他的背影,朱棣不明所以,不知道姚廣孝的那句話是個什麼意思。

他還在揣摩,只是他想了一個上午都沒有想出什麼。

倒是在他揣摩的時候,千里之外的京城之中,朱元璋也忙碌結束了朱棡的喪事。

朱濟熺被派往了太原承襲王爵,武英殿內只剩下了朱允炆與朱高熾這兩個孫子輩的人。

坐在椅子上,身穿素衣的朱允炆與朱高熾二人小心翼翼的看向自家爺爺。

在龍椅上,朱元璋的身體比前幾日消瘦了些,讓人擔心。

只是即便身體如此,他依舊在結束喪事後前來操辦政務,好似要將悲痛化爲力量。

在接下來的十數日中,朱元璋不厭其煩的每日前來武英殿,即便回了幹清宮,也常常處理奏疏至凌晨。

隨着時間一點點過去,朱棡突然薨逝的消息也開始漸漸趨於平靜。

時間邁入四月,朱元璋在四月初三日召見了從廣西平叛結束歸來的楊文。

楊文這人雖然才四十有九,但曾經與馮勝征討西北,而後一直在南方執行軍務,並不出名。

直到洪武十七年,他纔在隨傅友德征討雲南之後,擢升爲建昌衛世襲指揮僉事。

洪武二十五年,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叛亂,楊文隨藍玉前往征討,戰後升爲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誥封驃騎將軍,並世襲指揮使。

洪武二十七年,因爲朱高煦舉薦他平倭,因此他得到了更多登臺的機會。

他在廣西平叛期間,直接執掌的兵馬就達到了六萬之數,也因此他算是擠進了大明武將的權力中心。

興許是看着楊文在廣西搞改土歸流弄得不錯,因此他今日特地召來了楊文。

楊文長相平平,但朱元璋卻能看出他十分沉穩,因此在楊文五拜三叩起身後,他對楊文開口:“朕子燕王在北平,而北平又爲中國之門戶。”

“如今召你來,是希望你能以總兵官的身份前往北平參贊燕王,同時從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並燕谷寧三府護衛中選揀精銳馬步軍士,隨燕王前往開平北邊。”

“你以爲如何?”朱元璋詢問楊文,或許是因爲朱棡身死,因此他加快了原定七月北巡的腳步。

“陛下指派,臣定當盡心盡力!”楊文沒有什麼多餘的話,只是低頭作揖,應下了這個差事。

見他沒有什麼要求,朱元璋也很是滿意,詢問道:“你舊部人馬,可隨意調遣,只需給朕擬個名冊便足夠。”

“末將領命!”楊文沒有拒絕朱元璋的好意,畢竟他從未在河北一帶領兵打過仗,沒有自己熟悉的人手,確實很難節制大軍。

只是他才作揖,朱允炆便皺了皺眉,因爲他如果記得不錯,楊文手下似乎有幾個與朱高煦親近的人。

他仔細想了想,很快便想到了那兩人,因此笑着開口道:

“楊都督北上與四叔巡邊,北方大勢便可安定了。”

“不過,近來又有倭寇從南邊尋來,在廣東雷州一帶作亂,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又會復早年倭亂。”

“聽聞楊都督麾下楊俅父子二人是水戰悍將,不如將二人委派兩廣,率水師平倭如何?”

朱允炆一邊說,目光卻時不時偷窺着自家爺爺。

見自家爺爺無動靜,他便更自信的看向楊文了。

倒是楊文聽後沉吟片刻,隨後才道:“楊俅父子確實是水戰悍將,只是平倭的話,楊俅或楊展任意一人便可。” 顯然,楊文對於這兩個與自己同姓,並且還隨着自己從浙江打到廣西的部下還是很喜歡的。

“楊俅老成些,便派他任兩廣水師指揮使平倭吧。”

關鍵時刻,朱元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朱允炆聞言也沒有再說什麼,楊文也鬆了一口氣。

“你去了北邊之後,一切號令皆由燕王定奪,你只管奉行便可,切不要有疑心,好好與燕王學學如何對付北虜。”

“臣領命!”楊文作揖回禮,朱元璋也擺擺手:“你準備準備,本月就出發吧。”

見皇帝這麼說,楊文也在一句“臣告退”後離開了武英殿。

只是,他才走不久,武定侯郭英卻出現在了武英殿門口,這讓朱允炆與朱高熾臉上流露詫異。

“臣郭英,參見陛下、太孫、世子……”

朱元璋體諒郭英,因此他不必五拜三叩,只需要作揖便可。

在他起身後,朱元璋沒有與老兄弟寒暄,而是交代了召來他的原因:

“朝廷雖然太平,而胡虜也遠遁久矣,但說到底胡虜還有兵力騷擾邊塞,因此不可不防。”

“今日召你前來,是任命你爲總兵官,率都督劉真與吳高二人領遼東都司除守備外軍馬步兵,與遼王共同前往全寧衛,擇險要屯駐堤備,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

朱元璋的話,讓朱允炆心裡一沉。

如果說前者派楊文協助朱棣節制兵馬他還可以接受的話,那派郭英帶遼王參加北巡,同時聽從朱棣節制,他就有些不淡定了。

郭英這人的三女嫁給了遼王朱植,長孫女則是嫁給了渤海王朱高煦。

如今他要是去了北邊,與朱棣這個親家結好,那自己日後削藩……

朱允炆心情漸漸不好了起來,至於郭英倒是沒想那麼多,面對朱元璋的旨意,他只是詢問一句:“臣請問何時前往遼東,又何時率兵出塞屯駐?”

“儘早動身,最好在五月出兵,那個時候高煦那邊應該已經積雪融化,可以出兵了。”

“臣領旨……”見朱元璋交代,郭英接旨退下,朱元璋也在他走後,將目光放到了桌上的奏疏上。

想了想,他讓太監取來紙張,自己提筆在紙張上寫下了一份家書。

【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猶告成王曰: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

【今雖海內無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豈可不防?】

【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秦晉已薨,汝實爲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

【已命楊文總北平都司行都司等軍,郭英總遼東都司並遼府護衛,悉聽爾節制。】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洋洋灑灑百餘字,盡是對朱棣的交代。

待朱元璋寫完,他看向了朱高熾:“此信算是家書,你派王府護衛送與你父親吧。”

“孫兒領命……”朱高熾畢恭畢敬起身,來到龍案前接過了家書。

望着那份家書,朱允炆十分不舒服,但卻只能眼睜睜看着朱高熾拿着家書走出武英殿。

他以爲自家爺爺會對自己說什麼,可出乎他的預料,朱元璋在寫完家書後,便全身心繼續投入到了政務的處理上。

至於那封家書,則是在經過幾日的奔波後,被燕府護衛送回了北平的燕府之中。

得到家書的朱棣,很快就開始開始準備北巡事宜。

同一時間,人在黑水城的朱高煦還不知道關內發生的各種事情。

“四月了,算起來我那三伯應該走了吧……”

黑水城箭樓上,當朱高煦感嘆着朱棡恐怕已經薨逝的消息,擺在他眼前的,是遠處的漸漸轉綠的青山,以及那已經化凍大半的黑龍江水。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

在他感嘆之餘,城外響起了激昂的口號聲。

他低頭看去,只見在黑水城外,數千身穿鴛鴦戰襖的兵卒正在黑水城面前的道路上跑步前進。

他們的隊伍拉的很長,從城東拉到城西,每排一小旗十人,隊伍拉長近一里都還沒能看到尾巴。

過了一兩分鐘,朱高煦纔看到了隊伍的尾巴,而這時他身後的樓梯口也走上來了一道身影。

“剛纔來的那批女真人都安排好了嗎?”

朱高煦頭也不回的詢問,而走出樓梯口的孟章也臉上掛着笑意:“都安排好了,一百二十七戶,四百一十六口人,可參軍的男丁有一百一十六人。”

他走上前來,站在朱高煦半個身位後,眺望着城外那井然有序的隊伍:“算上這一百一十六人,黑水城的預備役就達到七千九百二十七人了。”

“快八千了。”朱高煦頷首,對這個募兵速度已經很滿意了。

只是相較於他的滿意,孟章卻覺得壓力很大,他猶豫着開口:“雖說快八千人了,但他們的家眷也未免有些多了,末將算了算,足有三萬二千餘人。”

“確實很多,但也沒有辦法。”

朱高煦眺望着遠處,這一刻他很不捨,因爲他想到了老朱。

“如果爺爺還能再活幾年,我的時間或許還有很多,但現在已經不夠了……”

他在心中感嘆,同時也對黑水城的情況感到擔憂。

“黑水城的糧食還夠吃多久?”

“不足兩個月。”

二人對話間,將朱高煦的壓力展露無遺。

人口對於他來說是負擔,可不募兵他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想要做的那些事情。

如今黑水城每個月要支出兩萬石的軍糧和口糧,算下來一年就是二十四萬石。

吉林城那邊的情況,整個冬季裡都有能熟練在江面走雪橇的使犬女真人來回傳信,因此吉林城和其它兩座城池的情況,他十分清楚。

肇州城還是軍堡負擔就是軍糧和軍餉,安東城經過一個冬季,城內招撫的女真人口達到了一萬二千餘人,每個月要消耗近五千石口糧。

吉林城那邊則是更爲困難,整個冬季裡,不斷有小部落從東南方向逃來。

自從朱高煦斷了糧食互市,許多部落都難以爲繼,便是吉林城的鄰居,東邊的善出堡都舉堡接受了吉林城的招撫。

眼下,除了六城的女真人還能勉強度日,其餘規模稍大的女真部落都已經接受了招撫。

可這樣一來,吉林城的人口數量在這個冬季突破到了九萬,每個月支出的口糧達到了三萬六千石。

算上還沒有北上的長春所一千軍戶,渤海軍的正規軍數量已經達到了一萬三,加上眼下的八千預備役,每個月要支出一萬三千餘貫錢,三萬石軍糧。

從洪武二十八年到如今,朱高煦沒想到,自己也成爲了一個有民十五萬,擁軍兩萬一的存在。

只是這樣的勢力,揹負在他肩頭的,是每個月軍民工匠近一萬六千貫錢,口糧九萬二千石的財政壓力。

人口和軍隊的增加,讓渤海的府庫只能撐到六月初,而這還只是平時。

一旦戰事爆發,自己該去何處尋覓糧食,這或許是自己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距離歷史上自家父親起兵還有十四個月,按理來說自己應該等到那個時候,可吉林城的府庫已經支撐不到那個時候了。

毛皮生意因爲老朱的遷移富戶政策而中斷,自己失去了最大的經濟來源,只能通過販賣部分羊羣來堅持。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老朱會給自己運來二十幾萬石行糧和月糧,而自己只能靠它們撐到九月初的糧食收割。

雖說可以收割五十餘萬石糧食,但這批糧食頂多只能讓自己撐到來年三月。

哪怕再販賣羊羣,也頂多在付了軍餉後,撐到四月罷了。

自己在實力膨脹中迷失了自己,漸漸落入了老朱給自己佈下的局中。

現在的自己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就是提前靖難,然後再六月到九月這三個月的時間裡擊敗遼東都司,奪取遼東軍屯糧和常平倉糧,以戰養戰。

要麼,自己就只能暫時裁軍,減少百姓口糧,等到明年即將起兵時再募兵……

前者起兵容易,可朱允炆還未削藩,湘王還未自焚,自己一旦起兵就失了大義。

沒了這份大義,自己就會從旁人惋惜的藩王,變成一個可憎的反王。

這條路走不通,那自己或許只剩下了裁軍這一種選擇。

朱高煦看着城外的近八千兵卒,他眼中糾結。

花費了他大半年練出來的八千兵馬,難道真的要就這樣裁撤嗎?

朱高煦不捨,而不捨的原因在於他心裡有一個辦法還未實施,因爲他覺得未必能成。

不過事已至此,不管能不能成,他都得先跨出那一步才能知道。

他轉過身,往箭樓下走去。

“明日,便返回吉林城吧……”

《渤海紀事本末》:“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上撫北山女直,編男丁八千爲軍”

《明世宗實錄》:“洪武三十年冬,野人飢寒而投,上獲女直男女數千餘人,又恐四周野人進犯,編數百男丁爲軍,備之”

(本章完)

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27章 練兵爲強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05章 匹夫無罪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72章 小鬼難纏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86章 施以恩惠第356章 永樂二徵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53章 難成大器第356章 永樂二徵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476章 大明銀行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125章 渡海登萊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336章 未竟之業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124章 前路漫漫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513章 提振民心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133章 讓利移民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42章 旁敲側擊第84章 帝王心性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442章 環球航行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31章 日出松江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43章 春和不和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480章 攜老扶幼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21章 權力遊戲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124章 前路漫漫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418章 明日條約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13章 大樹營內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96章 枕戈待旦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89章 倉攢吏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121章 除夕守歲
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27章 練兵爲強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05章 匹夫無罪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72章 小鬼難纏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86章 施以恩惠第356章 永樂二徵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53章 難成大器第356章 永樂二徵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476章 大明銀行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125章 渡海登萊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336章 未竟之業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124章 前路漫漫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513章 提振民心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133章 讓利移民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42章 旁敲側擊第84章 帝王心性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442章 環球航行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31章 日出松江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43章 春和不和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480章 攜老扶幼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42章 環球航行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21章 權力遊戲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124章 前路漫漫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418章 明日條約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13章 大樹營內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496章 枕戈待旦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89章 倉攢吏211.第211章 危機四伏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121章 除夕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