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分(上)

這一日衆人皆到皇后的長春宮中請安,富察氏命人賞了一籮紅橘下來,含笑道:“皇上念着咱們後宮,江南進貢的紅橘一到,就先挑了一籮送來。正好咱們也一起嚐嚐。”

衆人起身謝恩:“多謝皇后娘娘恩典。”

皇后囑了衆人落座,看蓮心和素心分了紅橘,方慢慢道:“咱們這些姐妹,都是從前潛邸時便一起伺候皇上的,彼此知道性情。如今進了紫禁城做了皇上的人,一則規矩是定要守的,二則也別拘了往日的姐妹之情,彼此還是有說有笑纔好。”

晞月先站了起來,滿面恭謹道:“皇后娘娘從前是臣妾們的姐姐和主子,如今更是天下之母。臣妾們不敢不心存恭敬。”

皇后淡然笑道:“晞月妹妹言重了。本宮比你們虛長几歲,自然在教導之餘,更要好好顧全你們。”

晞月領着衆人起來:“謝皇后娘娘隆恩。”

如懿看着皇后與晞月一唱一和,只低了頭慢慢剝着紅橘把玩,面上略含了一縷笑,淡淡不語。

皇后對晞月的應答甚是滿意,含笑點了點頭:“你們坐着吃些橘子好好聊聊吧,本宮有些乏了,先回寢殿歇息。”

她停一停,環視衆人:“皇上已經擬定了你們的位分,也各自安排了宮室與你們居住。如今皇太后已經先移居了慈寧宮。晌午旨意一下來,就各自搬過去住吧。爲着這些日子替大行皇帝哭靈,擠在一塊兒住也是爲難了你們。”

衆人聞言一凜,哪有心思再坐,便紛紛告辭了。

果然到了晌午,皇帝冊定位分的旨意遍傳六宮。如懿站在廊檐下逗着一雙藍羽鸚哥兒,只聽着阿箬掰着指頭嘟囔道:“立後大典之後,皇后已經挑了長春宮去住。長春長春,真是個好意頭,只盼着皇上春恩長在呢。蘇格格新添了三阿哥,封了純嬪,陳格格本來就是出身低下的漢軍旗女子,又不得寵,因她的名字叫婉茵,便只封了婉答應,都住在鍾粹宮。黃格格封了怡貴人,住在景陽宮,她倒挺高興的。本來嘛,皇上也不是很寵愛她,給個貴人就不錯了。金格格只封了嘉貴人,住在啓祥宮,她不高興又不敢說。金格格一直以爲自己的朝鮮宗室女的身份便覺得高人一等,眼下也只不過是個貴人,看她還有什麼好神氣的!”

如懿取過鳥食撒在鸚哥兒跟前:“你說話便說話,背後議論人家做什麼?”

阿箬吐了吐舌頭:“奴婢知道了。另外就是海蘭格格了,皇上只封了她常在,也沒說住哪個宮,大概位分不高,隨便跟着哪個主位住着吧。倒是咱們和月福晉那裡,還不知是什麼旨意。”阿箬說着往門外看了看,不免有些焦灼,“太陽都快落山了,別的小主都住進新殿去了,怎麼咱們這兒還沒聖旨來呢?”

如懿心裡雖有些着急,卻不便在阿箬面前流露出來,便拿給鸚鵡取食的小勺子攪着水。阿箬忙道:“小主,咱們的鸚鵡好乾淨,拿取食的勺子攪了水,它們就不喝那水了。”

如懿正不耐煩,卻見惢心領着傳旨太監王欽並兩位大臣進來。

王欽打了個千兒道:“啓稟小主,聖旨下。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爲正使,內閣學士岱奇爲副使,行冊封禮。”

如懿忙忙低首跪下,院子裡的人也跟着跪在後頭。

王欽取過聖旨,朗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教始宮闈。式重柔嘉之範。德昭珩佩。聿資翊贊之功。錫以綸言。光茲懿典。爾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賦性安和。早著令儀。每恪恭而奉職勤修內則。恆謙順以居心。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冊印封爾爲嫺妃。爾其祗膺巽命。荷慶澤於方來。懋贊坤儀。衍鴻休於有永。欽哉。”

如懿雙手接過聖旨:“臣妾謝皇上隆恩。”

如懿使個眼色,惢心忙從袖中取過三封紅包,一一交到三人手中。

王欽滿面堆笑:“多謝嫺妃娘娘賞賜,皇上說了,延禧宮就賜給娘娘居住。請娘娘即刻遷往延禧宮。”

如懿心中一沉,勉強笑道:“多謝公公。阿箬,好生送公公和兩位大人出去。”

阿箬答應着,王欽拱手道:“奴才還要去皇上那兒覆命,娘娘別忘了明日一早換上吉服去長春宮給皇上和皇后娘娘謝恩。”

如懿頷首道:“有勞公公提醒。”

院中衆人尚跪在地上,叩頭道:“恭喜嫺妃娘娘,娘娘萬安。”

如懿道:“本宮乏了,等下阿箬會給你們賞錢,你們再把東西收拾了去延禧宮。”

惢心忙跟着如懿走到內殿。

如懿屏息靜氣,問道:“月福晉那兒有消息了麼?”

惢心低聲道:“剛得的消息。月福晉封了慧貴妃,皇上的口諭,貴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於原隸滿洲旗分。果然的滿門擡鑲黃旗,賜姓高佳氏,貴妃也遷往鹹福宮居住了。”

如懿淡淡笑一聲,更覺煩惱不堪:“鹹福宮?可不是福澤鹹聚麼?”

惢心柔聲勸道:“小主別煩惱!延禧宮雖然偏僻,雖然……”惢心想要寬慰如懿,也覺得皇帝恩義懸殊,實在也無從寬慰起。

如懿搖頭道:“延禧宮偏僻卻不冷清,旁邊就是宮人來往的甬道,嘈雜紛擾。且從康熙爺二十五年之後,足有三十多年未再修葺,乃是六宮之中最破敗的宮苑。”如懿不安道,“難道太后和皇上,就厭棄我至此麼?”

惢心道:“皇上和小主多年情分,斷不會如此。即便是太后,不也說不怪罪小主麼?”

如懿心中煩亂如麻:“口中所言,只怕是說說而已。算了,此時此刻,我也不能爭什麼,先收拾了東西去延禧宮吧。”

住進延禧宮中,已經是夜來時分。所幸延禧宮雖然靠近宮人進出的甬道,但關上大門,也還清靜。宮中雖不是新修葺的,但前後兩進院落各五間正殿,又有東西配殿三間,倒也寬敞。如懿本是喜靜之人,宮人們仔細打掃之後,反覺得室內古樸,也不是十分簡陋。

如懿往延禧宮中看了一圈,慶幸道:“你們打掃得仔細,總算還不是太差。”

阿箬撇嘴,有些不滿道:“小主也太知足了。東西六宮之中,哪一個不比延禧宮好?奴婢瞧着承乾宮、翊坤宮,個個都是頂好的,景緻又美,離皇上的養心殿又近。住在這兒,不知道皇上多久纔來一次呢。”

如懿瞥了她一眼,只看着樑上的雕花嘆了口氣。

惢心笑着拉住阿箬道:“好姐姐,皇上要願意來,不會嫌路遠;若是不肯來,哪怕住進養心殿後頭的圍房,也不濟事。”

阿箬正要回嘴,如懿淡淡道:“願意來的總不在乎遠近,滿肚子的心思未必要掛在嘴上。阿箬,你說是不是?”

阿箬有些氣餒,只得諾諾地道:“幸好小主搬過來之後,皇上也賞賜了好些東西添補宮裡的擺設,皇上心裡總是有小主的。”

如懿頷首道:“皇上今晚宿在長春宮,咱們也早些安置。新換了地方,也不知道會不會睡得香。”

惢心眼珠一轉,笑吟吟道:“就怕小主覺着換了地方睡不香,奴婢已經在寢殿點了安神香了。”

如懿讚許地點點頭,阿箬卻只是暗暗翻了個白眼,垂了手站到了後頭。

主僕三人正準備往寢殿走,外頭守着的小太監進來道:“啓稟娘娘,海常在來給娘娘請安。”

如懿不覺詫異:“這個時候,怎麼海蘭還來請安?快請進來吧。”

如懿方走到西暖閣坐下,海蘭已經帶着侍婢葉心進來了。

如懿含笑道:“怎麼這麼晚還來請安?可是長夜漫漫睡不着麼?”

海蘭倒不似往日一般,只是拘謹。惢心斟了茶上來,謙恭道:“海常在請用茶。”

海蘭也不喝茶,只是盈盈望着如懿,一臉委屈地不做聲。

如懿暗暗納罕,便笑道:“妹妹有什麼話儘管對我說。對了,今日聖旨到的時候還不知道妹妹住在哪個宮裡,不知皇后娘娘可安排了?”

海蘭眼圈微微一紅,低首道:“嬪妾人微言輕,自然是皇后隨手安排了哪裡就是哪裡了。”

如懿奇道:“是什麼地方?難道不好麼?”

葉心忍不住道:“皇后娘娘說慧貴妃的鹹福宮寬敞華麗,就指了小主去鹹福宮。這本也沒什麼,可是鹹福宮那位向來是不容人的,如今擡了旗,那是更不得了了。譬如怡貴人,就是從前伺候皇后娘娘的侍女。可慧貴妃那裡,從前有個丫頭在她不方便的時候伺候了皇上,就被她想了法子攆出去了。”

如懿柔聲打斷:“這也是從前的事了。如今她是貴妃,自然要比從前顯得溫柔大方些。”

葉心憤憤道:“我們小主好性兒,總被人欺負。到了鹹福宮先聽了慧貴妃一頓訓,又被撥到了一間西曬的屋子裡住。”

如懿聞言皺眉:“那哪裡是住人的地方?夏天暴曬,冬天冷得冰窖似的,便是一般的奴才也不住那裡,不過就是平日裡放放不要緊的東西罷了。慧貴妃也不怕皇上看見麼?”

海蘭微微啜泣:“皇上素來就少去嬪妾那裡,如今在慧貴妃眼皮子底下,那更是不能了。今日慧貴妃還說,若皇上真問起來,便只說嬪妾自己愛住那裡,她還勸不住。嬪妾……其實皇上哪裡會管嬪妾呢?”

如懿心中不忍:“她既這樣待你,那你現在這般出來,她可不忌諱?”

海蘭泣道:“她有什麼可忌諱的?這會兒鹹福宮裡不知道多熱鬧呢,人人都趨奉着她封了貴妃,更擡了旗呢。”

如懿沉吟片刻道:“那你如何打算?”

海蘭淚汪汪看着如懿:“嬪妾只敢來求嫺妃娘娘恩典,希望能與娘娘同住,便心滿意足了。”

如懿忙道:“你素來只叫我姐姐,如今還是叫姐姐。口口聲聲‘娘娘’、‘嬪妾’,倒生分了。”

海蘭怯怯點頭,感動道:“是。”

如懿想了想道:“你要過來住,也不是不行,只消我回稟皇后娘娘……”

如懿一語未完,惢心上前道:“小主,茶涼了,奴婢再替您換一盞。”

如懿正點頭,卻見惢心深深望了自己一眼,也是心知肚明,只得暗暗嘆了口氣道:“你要過來住,也不是不行,只消我回稟皇后娘娘也就是了。只是你知道我如今的情境,一來不能像以前一般開口向皇后求什麼,二來我真求了,皇后也未必會答應。只怕還要怪你不安分守己,若是慧貴妃因此遷怒於你,你以後的日子更不好過。”

惢心替海蘭添了茶水,裝作無心道:“其實海蘭小主在潛邸時就住咱們小主旁邊的閣子裡,若說和咱們一起住延禧宮那也說得過去。這下子硬生生要分開那麼遠,真不知是什麼道理。”

海蘭淚眼迷濛,低頭思忖了片刻,才低低道:“原是我糊塗了,怎好叫姐姐爲難呢。”

如懿過意不去:“若是在從前,我沒有不幫你的道理。可是眼下,你看看我的延禧宮便知,我實在沒有開口的餘地。且你搬來延禧宮這種偏僻地方,也未必是好事。若是被我牽連失寵於皇上,就更不好了。”

海蘭環視延禧宮,也不覺嘆了一口氣:“姐姐在潛邸時乃是側福晉中第一人,何曾住過這樣委屈的地方?”

如懿拍了拍她的手:“委屈不委屈,不在於一時。你我都好好的,還怕來日會不好麼?”

海蘭拿絹子拭去淚痕,展顏道:“姐姐說得是。”她微微含笑,“從前我在潛邸的繡房做侍女時也被人欺負,是姐姐偶爾看見憐惜我,勸我要爭氣。後來皇上寵幸了我又忘了,是姐姐將我繡的靴子進獻皇上,讓皇上想起我給我名分。姐姐幫我的,我心裡都記得。”

如懿溫和道:“好了。你有你的忍耐,我也有我的。咱們都忍一忍,總會過去的。”

海蘭這才起身,依依道:“時候不早,妹妹先告退了,姐姐早點歇息吧。”

如懿送至廊檐下,心中略略不安:“慧貴妃若真難爲你,你還是要告訴我。再不濟總能和你分擔一些。”

海蘭感激道:“多謝姐姐,我都記得了。”

如懿見海蘭和葉心出去,庭院中唯見月色滿地如清霜,更添了幾分清寒蕭索之意,不知不覺便嘆了一口氣。

惢心取了披風披在如懿肩上,方纔跪下道:“小主嘆氣,可是怪奴婢方纔勸阻小主?”

如懿搖頭道:“你做得對。我自身難保,何必牽連了海蘭。”

惢心道:“從前在潛邸時,慧貴妃的性子並不是這樣驕橫,倒常見她溫柔可人,怎麼一入宮就成了這樣呢?”

如懿望着庭院青磚上搖曳的枝影,心事亦不免雜

亂如此,只是耐着性子道:“得意驕橫,失意謙卑乃是人之常情。若能在得意時也能謙和謹慎,溫容待人,纔是真正的修爲。”

惢心沉吟道:“皇上一向稱讚小主慧心蘭性,嘉許慧貴妃嫺靜溫婉,怎麼到了今日給小主的封號是嫺,慧貴妃反而是慧?”

如懿緊了緊披風,淡淡道:“皇上做事別有深意,咱們別胡亂揣測了。”

養心殿書房的明紙窗糊得又綿又密,一絲風都透不進來,唯見殿外樹影姍姍映在窗欄上,彷彿一幅淡淡水墨蕭疏。

皇帝只低頭批着摺子,王欽悄聲在桌上擱下茶水,又替皇帝磨了墨,方低聲道:“皇上看了一個時辰的摺子啦,喝口茶水歇歇吧。”

皇帝“嗯”了一聲,頭也不擡。王欽又道:“皇上,張廷玉大人來了,就在殿外候着呢。”

皇帝停下筆,朗聲道:“快請進來吧。”

王欽聽得這一句,就知道皇帝待張廷玉親厚,忙恭恭敬敬請了張廷玉進來。張廷玉一進殿門,老遠便躬身趨前,端端正正行了一禮:“微臣躬請聖安。”

皇帝微笑道:“王欽,快扶張大人起來,賜座。”

王欽扶了張廷玉起身,養心殿太監李玉已經搬了一張梨花木椅過來,張廷玉方纔敢坐下。

皇帝關切道:“廷玉,你已年過花甲,又是三朝老臣,奉先帝遺旨爲朕顧命。到朕面前就不必這樣行禮了。”

張廷玉一臉謙恭:“皇上恩遇,微臣卻不敢失了人臣的禮數。先帝器重,微臣更要勤謹奉上,不敢辜負先帝臨終之託。”

皇帝頷首道:“這個時候,你怎麼還進宮求見朕?”

張廷玉欠身道:“皇上封慧貴妃,擡旗賜姓是莫大的榮耀,微臣方纔正是從慧貴妃母家大學士高斌府第喝了賀酒回來。”

皇帝“哦”了一聲,淡淡道:“這是慧貴妃的榮耀,也是高氏一門的榮耀。連你都賀喜,那朝中百官,想是都去了吧。”

張廷玉不假思索道:“皇上皇恩浩蕩,高府賓客盈門,應接不暇。”張廷玉覷着皇帝神色,小心翼翼道,“本來鄂爾泰還和微臣玩笑,說這麼多人怕是要踏爛了高府的門檻,想來高大學士思慮周詳又見多識廣,一早命人換了紫檀木的門檻。”

皇帝素來知道張廷玉與皇后富察氏的伯父馬齊、馬武交好,一向最支持中宮,自然看不慣慧貴妃的父親高斌新貴得寵,當下只是微微一笑,似乎不以爲意:“紫檀木雖然名貴,但也不算稀罕東西。”

張廷玉越發笑容可掬:“微臣也是這麼想,只是今日和內務府主事郎大人閒話,郎大人說這兩年紫檀短缺,兩廣與雲南皆無所出,只有南洋小國略有所獻,漂洋過海過來,所費不下萬金。更難得的是高大學士府上所用的紫檀,入水不沉,高大學士深以爲傲,約了百官同賞,臣也是大開眼界。”

皇帝笑着飲了口茶水,喚過王欽道:“朕記得,高斌府上所用的紫檀……”皇上似乎思索,只看了王欽一眼。

王欽一愣,還未反應過來,伺候在殿角的太監李玉已經搶着道:“回皇上的話,高大人府上所用的紫檀是前兩日皇上賞的,爲着事多,皇上交代了王公公,王公公囑咐奴才去內務府辦的。”

王欽迴轉神來,忙拍了拍腦袋:“皇上,瞧奴才這記性,居然渾忘了。”

王欽忙跪下道,“還請皇上恕罪。”

皇帝並不看他,只道:“你初入宮當差,大行皇帝身後留下的事情多,忘了也是有的。起來吧。”

王欽鬆了口氣,趕緊謝恩爬起來,擦了擦額頭的冷汗。

張廷玉微笑道:“原來是皇上賞的,這是天大的恩典,自然該百官同慶。”他略略思忖,“皇后冊封以來,臣一直未向皇后請安,心中慚愧。還盼年節下百官進賀時,可以親自向皇后娘娘問安。”

皇帝道:“那有什麼難的?到時朕許你親自向皇后問安便是。”

張廷玉再度欠身:“臣謝皇上隆恩。皇后娘娘是先帝親賜皇上爲嫡福晉,皇后娘娘出身於名門宦家,世代簪纓,伯父馬齊與馬武都是兩朝的重臣。富察氏又爲咱們滿洲八大姓之一,爲大清多建功勳。臣敬慕娘娘仁慈寬厚,才德出衆,能得皇上允許親自向娘娘問安,乃是臣無上榮耀。”

皇帝微微正色:“你的意思朕明白。皇后乃後宮之主,執掌鳳印,朕自然敬愛皇后,不會因寵偏私。”

張廷玉肅然道:“臣聽聞兩宋與前明後宮弭亂,寵妾凌駕皇后之舉屢屢發生,導致後宮風紀無存,影響前朝安定。皇上英明,微臣欣慰之至。”張廷玉望着皇帝案上厚厚一沓奏摺,關切道,“先帝在時勤於朝政,每日批折不下七個時辰。皇上得先帝之風,朝政雖然要緊,也請皇上萬萬保養龍體,切勿傷身。”

皇帝略有感激之色:“廷玉對朕,亦臣亦師。將來朕的皇子,也要請你爲師,好生教導。”

張廷玉誠惶誠恐:“微臣多謝皇上垂愛。天色不早,微臣先告退了。”

皇帝道:“李玉,好生送張大人出去。”

李玉忙跟着張廷玉出去了。

皇帝嘴角還是掛着淡淡笑意,十分溫和的樣子,眼中卻殊無笑色,取過毛筆飽蘸了墨汁,口中道:“王欽,你是朕跟前的總管太監,事無大小都要照管清楚,總有疏漏的地方。有些差事,你便多交予李玉去辦吧。”

王欽心頭一涼,膝蓋都有些軟了,只支撐着賠笑道:“奴才遵旨。”

皇帝埋首寄書:“出去吧,不用在朕跟前了。”

王欽諾諾退出去,腳步聲極輕,生怕再驚擾了皇帝。出了養心殿,王欽才發覺脖子後頭全是冷汗,腳底一軟,坐倒在了漢白玉石階上。

門口的小太監忙殷勤過來扶道:“總管快起來,秋夜裡石頭涼,涼着了您就罪過了。”

王欽硬生生甩開小太監的手,遠遠望見李玉送了張廷玉回來,恨恨罵小太監道:“王八羔子,也敢到我跟前來耍機靈了!”

跟在他後頭的李玉知道他是指桑罵槐,指着自己,也不敢回嘴,忙縮了頭回去。王欽正站着,皇帝的聲音已經從裡頭傳出來:“去長春宮。”

王欽一骨碌站起來,用盡了嗓子眼裡的力氣,大聲道:“皇上起駕啦——”

(本章完)

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六章 君心第四章 直言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十四章 風波第八章 名分(上)第十五章 凌辱第十章 哲妃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九章 兩敗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章 漁翁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一章 靈前第十章 哲妃第二章 自處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二十三章 得子(上)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五章 凌辱第十章 哲妃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章 自處第七章 求存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五章 凌辱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六章 阿箬第一章 靈前第十一章 琵琶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七章 玉面(上)第五章 皮影第十一章 琵琶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四章 直言第六章 棄婦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一章 靈前第六章 棄婦第七章 求存第十一章 琵琶第一章 靈前第九章 名分(下)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二十八章 西風恨第十七章 玉面(上)第十四章 風波第六章 棄婦第五章 皮影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九章 兩敗第二章 自處第十四章 風波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三章 風雨第九章 名分(下)第六章 棄婦第十六章 君心第十九章 兩敗第四章 直言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四章 直言第二十八章 西風恨第十章 哲妃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十六章 君心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十一章 琵琶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章 自處第十一章 琵琶
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六章 君心第四章 直言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十四章 風波第八章 名分(上)第十五章 凌辱第十章 哲妃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九章 兩敗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章 漁翁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一章 靈前第十章 哲妃第二章 自處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二十三章 得子(上)第十六章 君心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五章 凌辱第十章 哲妃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章 自處第七章 求存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五章 凌辱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六章 阿箬第一章 靈前第十一章 琵琶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十七章 玉面(上)第五章 皮影第十一章 琵琶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四章 直言第六章 棄婦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一章 靈前第六章 棄婦第七章 求存第十一章 琵琶第一章 靈前第九章 名分(下)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二十九章 獨自涼第二十八章 西風恨第十七章 玉面(上)第十四章 風波第六章 棄婦第五章 皮影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十九章 兩敗第二章 自處第十四章 風波第二十二章 封誥第二十五章 山雨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二十四章 得子(下)第十二章 蕊姬(上)第三章 風雨第九章 名分(下)第六章 棄婦第十六章 君心第十九章 兩敗第四章 直言第十三章 蕊姬(下)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四章 直言第二十八章 西風恨第十章 哲妃第十五章 凌辱第二十七章 對食第十六章 君心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十八章 玉面(下)第十一章 琵琶第三章 風雨第二十一章 永璜第二章 自處第十一章 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