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帝國危機

米內光政不是不同意與中國開戰,反而他很支持日本侵略中國,與這個時代所有的日本人一樣,米內光政也堅定地認爲,對外擴張是日本唯一的出路。但是他卻不支持與中國進行全民族的戰爭,米內光政認爲對付中國這樣龐大的弱國,逐步蠶食纔是最正確的戰術,進行全民族長時間的消耗作戰是最愚蠢的做法。

正因爲如此,所以當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後,時任海軍大臣的米內卻主張不擴大事態,並且在特別國會回答議員質問時自作主張地說:“陸軍作戰範圍不會超過永定河和保定一線”,把坐在邊上的陸軍大臣杉山元氣得滿臉發白。

然而作爲日本曾經的內閣總理大臣,米內光政畢竟同一般的日本軍官不同,他的目光看的更遠。他深知日本現在面臨的困境,表面上風光的大日本帝國和大日本海軍其實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強大,首先日本並不是很發達的經濟就嚴重限制了這場戰爭的規模,如果勉強將戰爭規模擴大到經濟所能適應的最大限度,日本也許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場戰爭的規模早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極限,再打下去的話非但得不到絲毫利益,反而還會因此而拖垮日本的經濟。

也難怪米內光政會如此堅決地要結束這場戰爭,此時日本經濟惡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估計,由於戰爭久拖未決,戰爭規模反而不斷地擴大,所以導致日本的財政瀕於崩潰。佔預算支出70%~80%的直接軍費直線上升,使國家支出與年俱增。

1936年到1940年4年度間,日本預算支出累計達488億日元,較前5年的累計額107.55億日元增長近4倍,這引起稅收大幅度增長,稅收總額由1936/1937年度的20億日元。上升到1939/1940年度的58億日元;按戶數平均計,每戶稅收負擔更增加了2倍以上。

如此高額的賦稅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1937年後日本國內勞動羣衆生活水平下降,全國商品週轉額又急劇減少,繼續擴大稅收額已面臨不可克服的困難。爲了彌補日益增長的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求助於公債和紙幣的發行。

1931年日本的國債爲60億日元,先是增加到1937年的105億日元。繼又增加到1940年的286億日元。1939年初,公債發行額更是已接近當時閒置中的全國活動資金的總額;其後的公債的強制推銷,實際上已是在搜刮和集中民用企業的活動資金,這當然就引起再生產過程的破壞,而再生產的擴大卻正是進一步增加公債發行額的基礎。與此相適應,公債的強制推銷也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難。

七七事變後入不敷出的情況更趨嚴重。藉助印鈔機彌補赤字便成了常規。在此期間,日本的貨幣發行額也大幅度增加了,通貨發行額由1937年底的23.10億日元,陡增至1940年的59億日元,遠遠超過流通過程中商品的價值總額,導致日益加劇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影響及於當時資本與商品的正常流轉,曾遭到以民政黨爲代表的工商業者的反對。成爲統治集團內訌一度尖銳化的原因之一。紙幣的急劇貶值,是對廣大人民的赤裸裸的掠奪,並引起包括軍需品在內的商品價格的暴漲,從而又不斷地擴大了政府的財政赤字。

在米內光政看來,日本現在已經陷入了全面的惡性循環之中,爲了這場並不應該打這麼長時間的戰爭,日本政府多年積累的黃金外匯儲備全部見底,支出軍費高達至少400多億日元。可以建造整整400艘大和級軍艦。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已經將可以預見的可觀的收益全部變成了消耗的槍支彈藥,再這樣下去日本必將被這場戰爭拖垮。

米內光政的話引起了一大部分參加御前會議軍政官員的共鳴,儘管陸軍方面依然不同意停戰,但是絕大多數的政客們卻意識到了危機,日本確實不應該再在這場戰爭中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了。

相比于軍人,政客們更明白戰爭的內在含義,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不是爲了打着好玩兒,而是爲了利益。秉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如果你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太多,那麼你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少。所以很多政客開始出言支持米內。

其實這個道理他們一直都明白,只不過之前他們總認爲大日本帝國是戰無不勝的,今天每多投入一日元,那麼以後將會得到無數日元的回報。然而無情的現實將他們的奢望全部擊碎了,中國第八戰區的強勢崛起以及中國政府的強勢回擊,令日本在軍事上的優勢越來越小,現在中國人甚至可以在正面戰場正面回擊日軍的挑釁,並且還能戰而勝之。

華北方面軍的慘敗讓日本原本狂熱的野心和不理智的頭腦稍稍清醒了一下,讓他們知道日本還是那個像條蟲子一樣的小島國,還不能一下子就把中國吞掉。

況且除了財政危機之外,日本想要繼續打下去還必須要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資源危機,同樣還要應對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的日本對外依賴度爲:鐵礦石52.3%,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爲一半及一半以上。日本擴充軍備,所以大力發展重工業,雖然使軍事重工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如鋼材產量1929年爲203萬噸,至1936年爲410萬噸。煤產量1931年爲2800萬噸,1936年爲4100萬噸。

重工業發展必然離不開石油,畢竟沒有石油這種工業血液,想要發展重工業那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這段時間日本石油進口也爲之大增,即從1931年的228萬千升增長至1936年的451萬千升,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大增,1936年1-6月,出超2.7億日元,而1937年的同期,則入超6.2億日元,3-7月的黃金輸出額爲3億日元。

1936年全年,日本入超1.29億日元,扣除對僞滿的出超2.46億日元,實際入超達3.76億日元,1937年的入超達6.38億日元,扣除對僞滿及侵華日軍佔領地區的出超3.21億日元,實際入超9.59億日元,而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減了民用物資進口之後,日本的進口爲29.18億日元,出口爲35.76億日元,但扣除對無法獲取黃金外匯的“日元圈(僞滿及侵華日軍佔領地區)”進出口,進口爲22.35億日元,出口爲18.29億日元,日本經濟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開始表面化。

首先出現的是糧食供應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爲8千萬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萬石,而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本土每年僅需從臺灣、朝鮮輸入1300-1400萬石大米,而此時,由於戰爭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臺灣,朝鮮輸入大米由於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爲225萬噸,1939年爲145萬噸,1940年則爲48萬噸。

爲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日本爲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超過1日元,晚飯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萬石的缺口,爲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匯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進口了800萬石大米。

緊隨糧食危機而來的是電力與煤炭危機,由於煤炭不足,發電量只能滿足80%的需求,到1940年,日本所控制的資源只能滿足煤炭需求量的88.3%,鐵礦石的42.4%,銅的43%,鋁的15%,

而要得到這些資源,一種辦法是通過貿易進口,在侵華戰爭爆發時,日本銀行的黃金儲備額包括紙幣發行的準備金在內不過13.5億日元,而在日俄戰爭時,日本國硬通貨儲備爲1400萬日元,又借得外債8億日元,合1937年日元價爲28億日元,在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匯已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而日本採取的擴大出口,壓縮進口,掠奪佔領地,對外借款等各種辦法均已無效。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外貿環境這幾年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陳鋒的強勢干預,在大量地利益面前一直支持日本的美國悄然轉變了政策,對日貿易逐漸規範化嚴格化,幾乎所有涉及到戰爭的戰略資源全部列入了禁運品,甚至於半年前連糧食也成了禁止出口的戰略物資。令日本極爲惱怒。

失去了美國這個奶媽,日本就成了沒孃的孩子,挨餓受凍那是必然的。之前這些危機全部都被陸軍輝煌的戰績所掩蓋着,現在把這個蓋子掀開了,所有的日本人都頓時傻掉了,同時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大日本帝國現在已經只剩下一個空殼子和那一百五十萬軍隊了。是打是和已經沒有再爭論的必要了。(未完待續。。。)

第310章 戰雷(四)第487章 取名第75章 各有所動第71章 公祭(一)第253章 阜平第597章 達成共識第483章 日荷會談第633章 大東北戰略——大漢魂和大和魂的碰撞第212章 反攻(1)第673章 驚雷行動第284章 佔井陘第118章 捧殺(一)第290章 二:升級與獎勵第540章 大戰風雲再起第59章 喋血孤城之瘋狂地進攻第348章 武漢淪陷第337章 飛機生產線與8.5萬積分第385章 收復保定第555章 一條不一樣的路(二)第262章 缺糧了第197章 換俘第374章 序幕——特混三旅的危機第611章 長沙城外的戰鬥第310章 戰雷(五)第65章 喋血孤城之慘烈阻擊第674章 戰前部署第361章 日本的動作第330章 花錢買兒子第410章 激烈的御前之爭第188章 政務會議、、求各種第387章 始料不及的僞軍起義第179章 閻府洗塵宴第14章 來自省城的獎勵第662章 兩個方案第一百三四十章 各方反應第270章 三:戰前會議第655章 大東北戰略——黨國繼承人第435章 日本要找小夥伴第156章 除夕第175章 抵達開封第510章 日本高層的恐慌第23章 摸底保安團第174章 南下第702章 番外第59章 喋血孤城之瘋狂地進攻第198章 疫情初現第425章 神秘的會議第194章 熱血演講第581章 血戰鄭州(四)第215章 分歧第628章 大東北戰略——美菲軍投降與不期而遇的精銳第391章 重創戰車第三師團第70章 天下名揚(三)第428章 問罪第342章 悲催的波蘭與中原烽火起第664章 軍政分離第591章 副委員長第569章 海軍雄起(九)第230章 糧食危機第116章 改變世界的利器第532章 岡村的三件事第315章 戰雷第530章 朕,決心對美英一戰第355章 南洋領第268章 諜戰風雲(四)第140章 陳鋒的逆襲第87章 摘桃子與摻沙子第156章 除夕第149章 戰車第400章 劍指北歐——威塞爾演習第533章 日軍的軍紀整肅計劃第13章 坑爹的系統獎勵第639章 大東北戰略——陸海軍部的妥協第35章 興和縣保衛戰之擊斃酒井鎬次第111章 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的末日第455章 開啓支線任務——“消滅蘇聯”第479章 外蒙風雲(下)第366章 第八戰區的大兵團第431章 獸入魯西第327章 全殲(三)第48章 基地發展戰略(一)第190章 準備閱兵第290章 武漢會戰意外結局第447章 6月1日凌晨的突擊第678章 賭博第334章 改組省政府與大跨步發展第488章 決定日本命運的一步 二合一第418章 老蔣的塞北之行(上)第563章 海軍雄起(三)第18章 二次交易第228章 交易(一)第15章 葉赫莉娜的條件第400章 劍指北歐——威塞爾演習第275章 一觸即發第15章 葉赫莉娜的條件第210章 收復熱河的機會第26章 興和縣保衛戰之戰前部署第556章 兩條腿
第310章 戰雷(四)第487章 取名第75章 各有所動第71章 公祭(一)第253章 阜平第597章 達成共識第483章 日荷會談第633章 大東北戰略——大漢魂和大和魂的碰撞第212章 反攻(1)第673章 驚雷行動第284章 佔井陘第118章 捧殺(一)第290章 二:升級與獎勵第540章 大戰風雲再起第59章 喋血孤城之瘋狂地進攻第348章 武漢淪陷第337章 飛機生產線與8.5萬積分第385章 收復保定第555章 一條不一樣的路(二)第262章 缺糧了第197章 換俘第374章 序幕——特混三旅的危機第611章 長沙城外的戰鬥第310章 戰雷(五)第65章 喋血孤城之慘烈阻擊第674章 戰前部署第361章 日本的動作第330章 花錢買兒子第410章 激烈的御前之爭第188章 政務會議、、求各種第387章 始料不及的僞軍起義第179章 閻府洗塵宴第14章 來自省城的獎勵第662章 兩個方案第一百三四十章 各方反應第270章 三:戰前會議第655章 大東北戰略——黨國繼承人第435章 日本要找小夥伴第156章 除夕第175章 抵達開封第510章 日本高層的恐慌第23章 摸底保安團第174章 南下第702章 番外第59章 喋血孤城之瘋狂地進攻第198章 疫情初現第425章 神秘的會議第194章 熱血演講第581章 血戰鄭州(四)第215章 分歧第628章 大東北戰略——美菲軍投降與不期而遇的精銳第391章 重創戰車第三師團第70章 天下名揚(三)第428章 問罪第342章 悲催的波蘭與中原烽火起第664章 軍政分離第591章 副委員長第569章 海軍雄起(九)第230章 糧食危機第116章 改變世界的利器第532章 岡村的三件事第315章 戰雷第530章 朕,決心對美英一戰第355章 南洋領第268章 諜戰風雲(四)第140章 陳鋒的逆襲第87章 摘桃子與摻沙子第156章 除夕第149章 戰車第400章 劍指北歐——威塞爾演習第533章 日軍的軍紀整肅計劃第13章 坑爹的系統獎勵第639章 大東北戰略——陸海軍部的妥協第35章 興和縣保衛戰之擊斃酒井鎬次第111章 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的末日第455章 開啓支線任務——“消滅蘇聯”第479章 外蒙風雲(下)第366章 第八戰區的大兵團第431章 獸入魯西第327章 全殲(三)第48章 基地發展戰略(一)第190章 準備閱兵第290章 武漢會戰意外結局第447章 6月1日凌晨的突擊第678章 賭博第334章 改組省政府與大跨步發展第488章 決定日本命運的一步 二合一第418章 老蔣的塞北之行(上)第563章 海軍雄起(三)第18章 二次交易第228章 交易(一)第15章 葉赫莉娜的條件第400章 劍指北歐——威塞爾演習第275章 一觸即發第15章 葉赫莉娜的條件第210章 收復熱河的機會第26章 興和縣保衛戰之戰前部署第556章 兩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