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就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積極準備渡江出國與美軍作戰的同時,在美國方面,卻出現了十分樂觀的氣氛。美國五角大僂的官員們認爲“蘇聯和中國出兵干涉的時機已過”。所以他們判斷美軍在向鴨綠江邊前進時,不會受到阻礙。

麥克阿瑟猖狂揚言要在感恩節(1950年11月23日)前佔領北朝鮮,直達鴨綠江邊。他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聯合的空軍具有絕對優勢,人要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他們的軍隊就會損失一半”,“紅色中國的干預會被迅速報復的威脅所嚇住。”美方要員們根本就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更沒料到經過長期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竟敢與美國相抗衡。這些錯誤的判斷,是美國政府的戰略上的重大失策,也是導致美軍在朝鮮戰場上失敗的基本原因。彭德懷在安東部署渡江方案時曾說:“麥克阿瑟越猖狂,對我們越有利,我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錯誤判斷,隱蔽渡江,對敵人進行突然反擊。”

在此時也來電指示,“我各部派遣的援朝志願軍偵察隊,均要扮裝成朝鮮人民軍,而不要稱中國人民志願軍,藉以迷惑敵人。”同電又指出:“穩定改變戰局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利用突然襲擊。”

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頭腦畢竟還是比較清醒些,他在進入10月以來,不斷收到來自各方面判斷中國可能要出兵的情報。這些情報有的估計:“在滿洲已集結了3O萬人的兵力。”有的估計“約有45萬人的軍隊正在滿洲集結”,這使杜魯門“對中國在北朝鮮進行干涉的可能性日益擔心。”於是杜魯門緊急決定,必須和麥克阿瑟進行當面磋商,以便從麥克阿瑟那裡得到關於中國出兵的第一手材料和判斷。

1O月15日,杜魯門由華盛頓乘飛機經過30個小時的飛行,飛抵太平洋上的威克島,與麥克阿瑟當面會談。杜魯門問:“中國進行干涉的可能性怎樣?”

“可能性極爲微小。中國在滿洲約有30萬軍隊,其中不超過10萬至12.5萬人部署在鴨綠江邊,但只有5萬至6萬人能夠渡江作戰,他們沒有空軍,如果中國人試圖前進到平壤,那將會出現一場最大規模的屠殺。”麥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他向杜魯門斷言保證:“朝鮮戰局是贏定了。中國人不去進攻,我認爲到感恩節,正規抵抗在整個朝鮮就會終止。”

杜魯門和麥克阿瑟的會談,使美國政府認爲侵朝戰爭已近尾聲。於是杜魯門親自授予麥克阿瑟一枚像葉勳章,以示對麥克阿瑟在朝鮮所謂卓越功績的表彰後,於10月16日返回美國舊金山。17日杜魯門得意地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我們在美國國內的人們對我們自己的陸、海、空軍和陸戰隊戰士們的卓越成就特別感到自豪。聯合國要求我國爲聯合國提供第一位司令官也是我們莫大的光榮。我們有這麼一位合適的人選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真是全世界的幸運,這個人就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一個非常偉大的戰士。”

就在杜魯門和麥克阿瑟爲暫時的勝利興高采烈的同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領導下,正緊張地爲出國作戰加速準備工作。

17日上午,彭德懷指示參謀長解方帶作戰參謀龔傑隨樸憲永過鴨綠江到達新義州李委員長處,商談彭德懷司令員和志願軍渡江後進一步展開行動的具體安排。下午,彭德懷與高崗乘飛機返回瀋陽與東北局、東北軍區等領導同志進一步研究志願軍出國作戰的裝備器材,被服和醫院的保障問題。

但此時,彭、高突然又接到了鄧華和洪學智的來電稱: 昨日渡江部署會議結束後,經過討論許多同志表示,現在部隊高射炮太少,又無空軍支援,敵人可集中大量飛機、大炮、坦克,毫不顧慮地向我陣地進行大規模攻擊。而朝鮮多爲山地水田,天寒地凍,工事更不好挖,如敵大舉進攻,則陣地很難堅持。大家認爲,各項準備工作也不充分,政治思想未普遍深入動員,建議渡過冬季明春再出動爲宜……。

彭德懷和高崗接到來電後,感到此事有關戰略全局,問題重大。正好這時又接到了17日下午5時發來的急電,令他倆於18日乘飛機火速回京。這縣因爲周恩來定於18日自莫斯科回北京,所以電告彭、高:“對出兵時間,以待周18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爲宜。”

並要求彭、高緊急回京參加中央會商。

18日清晨,彭德懷與高崗乘飛機返回北京,當面向主席彙報了渡江部隊的情況和鄧、洪17日來電內容。

此時敵進甚速,平壤告急。就在當日晚召開的中央會議上,當週恩來和彭德懷各自彙報了情況後,主席最終決斷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隨後又指示彭德懷先以電話通知鄧華、洪學智等,要求志願軍各部隊嚴格保密,嚴密僞裝,立即進行政治動員,補足食品彈藥,召開誓師大會,立即準備出國作戰。

彭德懷奉指示,以的名義,給鄧、洪、韓、解及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發出了特急絕密電報。電文如下: 鄧、洪、韓、解並告賀副司令: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決定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爲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4時即停止,5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爲取得經驗,第一晚(19晚)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餘由高崗、德懷面告。

10月18日21時。

同一天,爲加強和統一志願軍司令部的指揮機構,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決定:“彭德懷的臨時指揮所與團部(即原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合併,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彭德懷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爲副司令員,解方爲參謀長。”

當此緊張時刻,一個統一的精幹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正式成立了。同時志願軍各路渡江部隊亦開始向鴨綠江邊急速開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就此揭開了。

10月19日清晨,彭德懷、高崗由北京乘飛機火速趕回安東。當天黃昏時分彭德懷僅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乘一輛吉普車,在渡江部隊的先頭,開始跨過鴨綠江大橋。

在硝煙瀰漫、炮聲隆隆的朝鮮戰場上,我黨我軍的一代名將——彭德懷又開始導演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爲威武雄壯的一幕戰爭活劇。

這場戰爭,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實現了朝鮮停戰,保衛了世界和平和祖國人民的安寧!

[取材自徐焰《金門之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2月版);李健《金陵秋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李健《新中國六次反侵略戰爭實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1月版)等]

(3)18軍待命進藏。(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6)斯大林臨陣猶豫。(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6)10萬大軍全部登島。(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4)歷史性的記載。(3)18軍待命進藏。(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18軍待命進藏。(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7)繼續封鎖打零炮。(6)斯大林臨陣猶豫。(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5)彭德懷臨危受命。(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3)18軍待命進藏。(5)彭德懷臨危受命。(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5)彭德懷臨危受命。(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斯大林臨陣猶豫。(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3)18軍待命進藏。(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7)解放軍攻佔昌都。(3)18軍待命進藏。(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3)18軍待命進藏。(11)周恩來與夏格巴。(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8)達賴喇嘛親政。(8)達賴喇嘛親政。(11)周恩來與夏格巴。(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7)解放軍攻佔昌都。(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6)斯大林臨陣猶豫。(3)18軍待命進藏。(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彭德懷臨危受命。(6)10萬大軍全部登島。(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
(3)18軍待命進藏。(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6)斯大林臨陣猶豫。(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6)10萬大軍全部登島。(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4)歷史性的記載。(3)18軍待命進藏。(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18軍待命進藏。(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7)繼續封鎖打零炮。(6)斯大林臨陣猶豫。(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5)彭德懷臨危受命。(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3)18軍待命進藏。(5)彭德懷臨危受命。(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5)彭德懷臨危受命。(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斯大林臨陣猶豫。(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3)18軍待命進藏。(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7)解放軍攻佔昌都。(3)18軍待命進藏。(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3)18軍待命進藏。(11)周恩來與夏格巴。(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8)達賴喇嘛親政。(8)達賴喇嘛親政。(11)周恩來與夏格巴。(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7)解放軍攻佔昌都。(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6)斯大林臨陣猶豫。(3)18軍待命進藏。(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彭德懷臨危受命。(6)10萬大軍全部登島。(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