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

1950年6月25日晚,蔣介石在收到駐南朝鮮大使邵毓麟關於朝鮮戰爭的報告同時,也收到了李承晚由其駐臺灣的大使面交的告警求援急電:他當即向李承晚馳電聲援,並予以鼓勵,表示將來取有效步驟對南朝鮮進行援助,同時在臺北陽明山“總統官邸”召集緊急軍政會議,出席人員中有陳誠、王世傑、谷正綱、黃少谷、張道藩、張羣、雷震、張其昀、吳國楨、俞大維、葉公超、何應欽、周至柔、孫立人、王叔銘、桂永清、蔣經國、黃鎮球、彭孟緝等。會上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從6月26日零時(即25日午夜後)起,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實行宵禁,停止三軍官兵的休假和外宿,加強臺灣海峽和大陸沿岸的海空巡邏,加強各島及臺灣海防的戰鬥準備,加強臺灣的防空和民防措施,加強對交通運輸和經濟活動的管制,加強特務活動。臺灣島頓時處於弓上弦,刀出鞘的臨戰狀態。

據麥克阿瑟派到臺灣擔任聯絡的費爾德上校和漢斯上校透露,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鮮戰爭爆發後,當天一早,麥克阿瑟在東京就得到了布朗(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和穆西奧(駐南朝鮮大使)的戰況報告,立即同正在東京的約翰遜和布萊德雷、塔斯塔德舉行緊急磋商。

中午和下午又陸續得到了朝鮮戰況的進一步報告,獲悉:南朝鮮第一師在甕律、開城被殲,第七師被擊潰,春川被圍,江陵失守,共軍主力指向漢城。麥克阿瑟、約翰遜、布萊德雷和諾斯塔德再次開會到深夜,會上,麥克阿瑟提出了一份“在亞洲遏制的戰略計劃”,經約翰遜、布萊德雷等人研究贊同後,交由約翰遜向杜魯門轉達。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1、立即援助南朝鮮,並建議由臺灣調一個軍馳援南朝鮮;2、認爲臺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應以海空軍保衛該島,並給予落介石以廣泛的軍事援助;3、加強菲律賓和印度支那的軍事力量;4、保衛日本的安全。徵得約翰遜和布萊德雷同意後,麥克阿瑟連夜派出以費爾德爲組長的“駐臺灣軍事聯絡組”進駐臺灣,同時致電蔣介石,通報朝鮮戰況和向臺灣派駐聯絡組的決定,並詢問蔣介石在確保臺灣安全的前提下能否派一個軍馳援南朝鮮以及臺灣所急需的援助,並請蔣介石嚴密監視大陸的動態,對大陸沿海採取積極的行動,以探測對臺灣進攻的緊迫性。

6月26日晨,李承晚再次向蔣介石急電求援,蔣介石便立即召集陳誠、俞大維、葉公超、周至柔、孫立人、王叔銘、桂永清、黃鎮求、彭孟緝、蕭毅肅、俞濟時和王世傑等在陽明山“總統官邸”開會,直到深夜。

26日中午稍過,差軍駐臺灣軍事聯絡組在組長費爾德率領下,由東京飛達臺北。“國防部”廳長賴名湯、劉廉一前往接待,並陪同費爾德到陽明山會見蔣介石,費爾德向蔣面交了麥克阿瑟的親筆信件。

當蔣介石“得悉北朝鮮發動了全面的武裝進攻,已斷定南朝鮮將難以進行有效的抵抗,所以他首先考慮的是用什麼辦法及時地對南朝鮮作有效的援助,以“擊破北朝鮮共軍的進攻”。蔣介石同費爾德等人從外交到軍事,從保衛臺灣到援助南朝鮮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決定派遣52軍(附3師)立即作開赴朝鮮戰場的準備,並對52軍的幹部配備、兵員裝備的補充更換、運輸等問題作了部署。當天下午蔣介石分別向李承晚、麥克阿瑟覆電,表示一經同意,52軍即可經空中和海上運赴朝鮮戰場,投入戰鬥。同時通過外交程序向杜魯門提出這項建議。

在美國布萊爾大廈杜魯門召集的晚餐會宣讀麥克阿瑟關於“在亞洲遏制擴張的計劃”時,宣佈了蔣介石的這項建議。當時,約翰遜、布萊德雷和柯林斯從朝鮮戰爭的實際需要和軍事原則考慮,都主張接受蔣介石的建議。杜魯門也表示:當他聽到落介石願意派兵援助南朝鮮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應當接受蔣委員長的這番好意”。他並且希望看到有儘可能多的聯合國會員國積極地參加“對朝鮮的行動”,他還希望聯合國發出號召並組織行動。

國務卿艾奇遜則對臺灣出兵南朝鮮一事堅決反對,他說:“當前臺灣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區,麥克阿瑟明確指出了這個危險,所以我們才決定派第7艦隊和13航空隊去保衛臺灣,怎麼反而叫臺灣跑到別處去保護他人呢?況且蔣介石的軍隊並不見得比南朝鮮軍隊高明。這樣就不如把這些需要給蔣介石的裝備直接送給南朝鮮,其效果是可以預期的。”約翰遜馬上進行辯解,說臺灣只是缺乏海空軍,其地面部隊在亞洲地區的國家中卻是最強大的。蔣介石要求派去支援南朝鮮的52軍,是蔣介石在東北的60萬軍隊中唯一沒有被消滅的一個軍。約翰遜認爲在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後,從臺灣調52軍去增援南朝鮮是可取的。杜魯門看到雙方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遂宣佈暫予擱置,望待下次會議再從長計議。

6月27日,麥克阿瑟又向杜魯門告急,並再次請求批准蔣介石的建議。而艾奇遜卻將地收到的建議蔣介石出兵的電報擅自扣壓,並繼續反對討論蔣介石派兵援助南朝鮮的建議。

6月28日,蔣介石駐美大使顧維鈞和胡適在白宮會見杜魯門時,面交了蔣介石建議派軍馳援南朝鮮的電報副本。杜魯門表示他是十分願意接受蔣介石的意見,同時答應將擴大對臺灣的軍事援助。

麥克阿瑟於6月29日,從朝鮮前線視察回到東京後,第三次急電杜魯門,請其從速採納蔣介石的建議。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上將也向杜魯門進言,應當接受麥克阿瑟的請求,批准蔣介石的建議。杜魯門、約翰遜、布萊德雷、柯林斯都主張動用蔣介石的52軍,而不急於使用在日本的兩師美軍。他們認爲,這樣做不但可以爭取時間,及時穩定戰局,並且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損失,使有限的美國地面部隊能夠在緊急情況時使用到別的更重要的地方去。可是,艾奇遜和國務院卻一致反對。艾奇遜用一種歇斯底里的神情提醒約翰遜和布萊雷德等人注意6月28日聲明所包含的嚴重性和蔣介石關於援助南朝鮮聲明發表後在西方盟國中所引起的震動和驚愕(注:聲明即6月28日周恩來針對杜魯門的6月27日所發表的聲明。蔣介石聲明,係指蔣介石在6月26日晚廣播講話中所講對南朝鮮將進行軍事援助和派兵馳援的事)。艾奇遜說:“的聲明不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威脅,而且是他們打算出兵干涉的預兆。如果蔣介石的軍隊開進朝鮮打擊北朝鮮共軍,毫不懷疑,必將加倍地進行還擊。那樣一來,朝鮮戰爭馬上就會擴大,局勢的發展也必然難於控制,其結果不僅美國將要深深地陷進去,而且會把我們的盟友嚇跑。”

蔣介石的建議和麥克阿瑟的三次請求,終於在艾奇遜的阻撓下,於6月30日被杜魯門最後否決。

7月1日,52軍各部隊也先後收到命令,重新恢復正常的軍事訓練和沿海的防衛施工。

蔣介石二度準備出兵朝鮮是美軍在朝的“聖誕節攻勢”遭到了徹底失敗之際,當時美第8軍和10兵團都面;臨着極其危險的處境,麥克阿瑟立即請求採取下列步驟,以期挽回敗局,減少美軍傷亡: (l)緊急從臺灣空運一個軍增援第8軍,進而救援在東線被圍的第10兵團向興南突圍。

(2)請求授權他派飛機轟炸中國境內的軍事目標,並封鎖中國的海岸。

(3)促使蔣介石在華南、華東地區採取積極的軍事行動以牽制,使其不敢向朝鮮戰場增兵。

同時致電落介石告以南朝鮮在戰爭中的危急情況,請其仍派52軍前往朝鮮戰場解第8軍之圍,並說已分別從沖繩和菲律賓派出飛機和船艇載着補充52軍的武器裝備駛向臺灣,以接運該軍從空中和海上馳赴平壤地區。

麥克阿瑟希望52軍從速完成作戰準備,一俟杜魯門總統批准,即可啓航赴朝。他還請蔣介石火速派出一個參謀指揮軍官代表團,立即飛赴漢城,會晤聯合司令部參謀長諾斯塔德和第8軍軍長華克,當面商定52軍到朝鮮戰場後有關問題。

11月28日上午,蔣介石收到了麥克阿瑟的上項電報,下午便在陽明山召集緊急軍事會議。參加者有周至柔、肖毅肅、侯騰、孫立人、王叔銘、杜永清、黃鎮球、劉玉章、胡漣、劉安祺、唐守治、闕漢騫、趙家驤、陳麓華、郭永、王楚英、楊敬斌、何志浩、劉明奎,另外還有陳誠、俞大維、葉公超、王世傑、蔣經國及其美軍聯絡組長費爾德等。蔣介石扼要說明朝鮮的戰局和麥克阿瑟的請求後,宣佈: 仍然決定派52軍馳援南朝鮮,限24小時內完成出發準備,要求空軍加強對大陸的偵察,海軍及金門、馬祖的防衛部隊要加強戰備,隨時應付共軍的進攻;空軍、海軍均應密切同第7艦隊及駐臺美國空軍的聯繫;另就加強臺灣防務和增援前線島嶼作戰的問題,52軍的戰備問題及將運到臺灣的武器裝備的接收處理問題等,進行了研究並作出了決定。

同時他又指派侯騰、陳麓華、郭永、王楚英於29日凌晨飛往漢城,同華克等商洽52軍到達朝鮮戰場後的作戰行動及其他有關事項。

麥克阿瑟於28日急電杜魯門,要求空運臺灣的52軍馳援南朝鮮,杜魯門接電後立即召集國防部和國務院有關首腦會議,研究有關問題。

雖然柯林斯和布萊德雷主張接受麥克阿瑟的意見,空運臺灣的52軍援助南朝鮮並轟炸中國東北,但艾奇遜、杜魯門都害怕蘇聯出兵和增加兵力,再加上英國的反對,杜魯門於29日覆電麥克阿瑟拒絕其建議。麥克阿瑟一氣之下,又於12月3日再次給杜魯門發去一份措詞激烈的電報,電述朝鮮局勢嚴重,如不採納他的建議,後果不堪設想,但是,杜魯門不僅不爲麥克阿瑟的威脅所動,而且下決心要除掉麥克阿瑟,遂於12月6日給麥克阿瑟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

(1)禁止他採取任何未經許可的行動,並責成他用現有的兵力保住陣地並盡力保存實力。

(2)禁止他發表任何未經國務院批准的政策性聲明但麥克阿瑟卻不甘心受杜魯門的桎梏,分別向馬丁、惠裡等申述他與杜魯門、艾奇遜在朝鮮、臺灣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他已知道杜魯門正在策劃除掉他的步驟和設置整他的圈套,但出於與蔣介石的密切關係和要全力給予支援的目的,他在12月6日電告蔣介石取消52軍行動計劃的同時,向美國國防部建議將駐臺聯絡組升格爲“美國協防颱灣軍事顧問團”,保薦騎一師少將師長蔡斯任團長,進一步擴大對蔣介石的軍事援助,並把南朝鮮的兵力擴充到30萬人,再編25個師。這項建議在馬歇爾、布萊德雷的贊同下,很快被批准,52軍馳援南朝鮮的行動於12月6日第2次被取消了。

蔣介石前兩次要派52軍馳援南朝鮮之事已成爲過眼煙雲。但是,到了1952年5月,在李奇微凋往歐洲,克拉克到東京上任不久,又颳起了一陣“從臺灣調一個軍去朝鮮戰場替換美軍”

的風。於是,第三次從臺灣國民黨調52軍開赴朝鮮戰場作戰的計劃又在東京、臺北、華盛頓之間熱烈地討論起來了。克拉克由意大利調到東京後,發現在蘇聯虎視耽耽之下,日本的防務極其空虛,除7萬5幹名警察外,竟無一營美國的地面部隊,他非常吃驚,遂向五角大樓和白宮建議:從臺灣抽一個軍到朝鮮戰場,以便從朝鮮戰場抽出3師美軍去防守日本。他滿以爲這項建議能獲得通過,遂同時電告蔣介石預作準備。蔣介石明知只要杜魯門還在白宮、艾奇遜還當國務卿,從臺灣派軍隊去南朝鮮的事就永遠無法實現,但他爲了配合克拉克的行動,還是叫孫立人進行準備。到了6月下旬,艾奇遜又頂住了五角大樓和國會的壓力,再一次使杜魯門拒絕了克拉克的建議。克拉克深懷歉意致電蔣介石,請其撤銷52軍支援南朝鮮的安排。自此之後,52軍馳援南朝鮮一事就再也無人提起了。

(3)18軍待命進藏。(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14)歷史性的記載。(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6)斯大林臨陣猶豫。(7)繼續封鎖打零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彭德懷臨危受命。(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5)彭德懷臨危受命。(7)繼續封鎖打零炮。(7)解放軍攻佔昌都。(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14)歷史性的記載。(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7)解放軍攻佔昌都。(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4)歷史性的記載。(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14)歷史性的記載。(7)解放軍攻佔昌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5)彭德懷臨危受命。(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6)斯大林臨陣猶豫。(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8)達賴喇嘛親政。(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6)斯大林臨陣猶豫。(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4)歷史性的記載。(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6)斯大林臨陣猶豫。(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6)10萬大軍全部登島。(8)達賴喇嘛親政。(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11)周恩來與夏格巴。(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
(3)18軍待命進藏。(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14)歷史性的記載。(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6)斯大林臨陣猶豫。(7)繼續封鎖打零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彭德懷臨危受命。(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5)彭德懷臨危受命。(7)繼續封鎖打零炮。(7)解放軍攻佔昌都。(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14)歷史性的記載。(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7)解放軍攻佔昌都。(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4)歷史性的記載。(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14)歷史性的記載。(7)解放軍攻佔昌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5)彭德懷臨危受命。(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6)斯大林臨陣猶豫。(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8)達賴喇嘛親政。(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6)斯大林臨陣猶豫。(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4)歷史性的記載。(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6)斯大林臨陣猶豫。(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6)10萬大軍全部登島。(8)達賴喇嘛親政。(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11)周恩來與夏格巴。(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