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川西

趙良棟看着手中的信,心中涌起一股股的怒火,他十幾年來出生入死地替清廷賣命,不僅爲自己掙來了官位,更贏得了甘陝一帶綠營的尊敬。正是因爲趙良棟頗有勇武之名,洪承疇纔會點他的名字,要他到湖南長沙幕府效力,正面抵擋李定國的進攻。到了湖南之後,趙良棟也不符洪承疇期望,又替自己在功勞薄上寫下濃眉重墨的幾筆。

去年對西南永曆朝廷的大舉進攻,是清廷的傾力一擊,不但物資供應充沛,更許諾等到消滅南明後就重賞在此役中立功的將士。趙良棟認爲這是他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了,南明覆滅後就是天下太平,趙良棟也可以憑藉着多年來的功勞安享富貴。和吳三桂這些漢人不同,趙良棟在阿濟格手下效力的時候就已經因功擡旗,將來北京一定會給他這種漢八旗將領在繁榮的地方找個美差。

可現在吳三桂竟然要趙良棟去李國英手下效力!

李國英算什麼東西?趙良棟以白身投入剛入關的阿濟格旗下時,李國英正和左良玉一起被闖軍趕着滿街跑,左良玉死後在江北投降了清軍,當時已經是總兵,過了很多年還是總兵。在陝西李國英也是靠着拼命巴結吳三桂才一路官運亨通,洪承疇把甘陝的精兵強將都調走了,留下的李國英屬於矬子裡拔將軍才當上了總督。在靠軍功從小兵一路升爲大將的趙良棟眼中,李國英根本沒有威信。

更關鍵的是待遇問題,進攻雲貴是北京親自過問物資,軍餉、糧草一概從優而且絕不會有短少問題,但四川和陝西到底窮成什麼樣,趙良棟自己心裡也有數。而且若是帶兵去了四川,趙良棟知道自己肯定不會被李國英當成嫡系對待,到時候若是物資不足肯定先剋扣自己的,而打仗的時候,進攻時必然被當作前鋒,撤退時肯定負責後退,功勞簿上還不會先寫自己的名字。

“我不去!”趙良棟恨恨地吐出這句話,他感覺只要自己不鬆口,吳三桂也沒法硬要他去四川,趙良棟被劃入西征大軍序列是洪承疇安排、朝廷首肯的。

說完這句話後,趙良棟就瞪大了眼睛和吳三桂對視,憋足了一口氣要和平西王硬抗到底。

對趙良棟的反應,吳三桂也並非完全沒有預料,其他背景不向趙良棟這麼雄厚的,已經被他轟走了不少了。尤其是一些兩廣的雜牌部隊,恐怕是昆明大火後最悲慘的一羣人。當初攻陷昆明的時候,吳三桂就藉口大事已定把耿繼茂和尚可喜的嫡系部隊禮送出境,剩下的兩廣兵將都是不太受兩廣重臣待見的人,吳三桂從中留下了一些看上去有戰鬥力的部隊,打算施以恩義收爲己用。但昆明大火後,退回貴州的吳三桂自己手裡也不富裕,又被胡全才截留了補給,只好先拿這些雜牌部隊開刀,隨便給幾天的糧草就逼着他們回老家。

除了兩廣的部隊外,從江南來的軍隊吳三桂也想趕一些走,比如那個戴劍雄,本來他的老恩主郎廷佐也已經同意了,打算讓戴劍雄回師增強因爲鄭成功入侵而削弱的防備。但鄧名一通折騰後,這事就耽擱下來了,等形勢穩定後,新上任的蔣國柱一推二六五,說戴將軍就留在西南效力好了。

“既然趙將軍不願意爲國效力,那此事就算了吧。”

出乎趙良棟的意料,吳三桂根本沒有強迫他的意思,點點頭就讓趙良棟離開了,這讓憋了半天氣力準備大吵一架的趙良棟感覺好像一拳打了個空。離開平西王在貴陽的臨時王府後,趙良棟還有些疑惑,對能如此輕鬆過關,他也感到又慶幸又疑惑:“莫不是平西王念起我當初幫他栽贓洪承疇的功勞了?”趙良棟剛纔還打算把此事搬出來,提醒吳三桂莫要忘記:在昆明之變中趙良棟是站在他的一邊的。

“不對,若是吳三桂真念着這個,他就不會想轟我走了。”趙良棟搖了搖頭,但其他的理由一時也想不出來。

趙良棟走後,平西王又把其他甘陝名將,張勇、王進寶他們也都找來,和趙良棟一樣,這兩人也死活不肯去四川爲李國英效力。這兩個人本來都是明朝的秦軍將領,李自成攻陷西安後,他們就投降了李自成,等滿清來了以後,他們又投降了滿清,雖然吳三桂鎮守漢中時他們也是吳三桂的部下,但並不屬於他的關寧軍嫡系。這二人都還沒有擡旗,吳三桂不用那麼客氣,把二人挖苦諷刺了一番,暗示他們貪生怕死。

不過吳三桂也就到此爲止了,沒有進一步相逼,他已經想好了對付這些陝西兵的對策。等張勇和王進寶先後垂頭喪氣地離去後,吳三桂就把掌管自己藩庫的管事叫進來,問道:“給張勇和王進寶的糧食,現在摻了多少沙子了?”

“啓稟王上,每十九石糧食,就摻一石的沙土,湊成二十石給他們的軍營發下去。”藩庫管事老老實實地答道。

“給他們吃得這麼好,怪不得他們不肯走呢,”吳三桂馬上吩咐道:“從今天開始,給他們二人的糧食裡摻一成的土;乾草裡摻一半的青草,軍餉發三成。”

“遵命,王上。”

“嗯,還有趙良棟。”吳三桂捻鬚琢磨了一會兒,由於趙良棟是旗人,又在昆明大火後幫了吳三桂的忙,所以吳三桂一直給他嫡系部隊的待遇,但今天既然趙良棟不識好歹,那就莫怪平西王不客氣了:“以後不給趙良棟整頭的活豬了,肉的一概給他母豬肉和豬皮,米里也摻點沙子,不用很多,先咯咯他的牙。”

管事領命而去後,吳三桂又思考起治理貴州的問題來,如果繼續在貴州橫徵暴斂的話,很快就會有很多百姓活不下去,民生也會變得非常困苦。貴州變得貧困不安並不符合吳三桂的本意,但現在若不抽重稅的話,吳三桂就無法維持大軍,而且現在平西王也沒有把握到底會在貴州呆多久:“若是鄧名、鄭成功再次攻打江南的話,朝廷會不會把我調回去呢?要是那樣的話,皇上肯定要拿另外一省來補償我,那現在從貴州多拿點反倒是佔便宜了。”

過了一會兒,衛士報告李國英的使者又來求見,這個使者即將返回四川,臨行前來見平西王,詢問吳三桂要他帶什麼樣回覆去給川陝總督。

“讓李總督放心吧,他在本王手下效力那麼多年,我豈會不施以援手?”吳三桂呵呵笑道:“我已經和趙將軍、張將軍、王將軍他們說過了,他們也都欣然要回川效力,就是需要一些時間準備。想必李總督也知道,一年多以前,本王的大軍就是走的婁山關那條路,現在哪裡已經很難徵集糧草了,本王也要給幾位將軍準備一些糧食啊。”

……鄧名並不打算在萬縣多呆,他又等了幾天,數千明軍從奉節趕來,有這些兵力在旁邊監視,熊蘭也就沒有再次倒戈的機會。見萬縣的局面已經變得平穩,鄧名就打算離開,熊蘭趕來送行,他本以爲鄧名是要返回奉節,但看鄧名手下把大批的輜重和馬匹裝上船,又感覺不太像。

“實不相瞞,我打算去成都。”鄧名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必要在這種事情上欺騙熊蘭,就實話實話:“多虧了熊縣令的情報,我才知道成都遇險。”

“提督大人親自趕去嗎?”熊蘭吃驚不小,急忙勸道:“提督遣一使者去成都報警便是,何必親自跑這趟?”

“我是個閒不住的人。”鄧名微笑道,大批明軍從奉節趕來萬縣,主要目的並不是爲了監視熊蘭,而是爲了給即將着手攻擊重慶的大軍做好做預先準備,這點鄧名也沒有向熊蘭隱瞞,還鼓勵他好好做事,讓明軍上下刮目相看。

關閉

鄧名鼓勵完熊蘭後,就又去檢查行裝,熊蘭仔細琢磨了一會兒,突然把樸煩叫來,對他說道:“從今天起,你就是千總了,當我不在的時候,幫我看住萬縣。”

“大人要去哪裡?”樸煩愣了一下,急忙問道。

“我要去一趟川西。”熊蘭簡要地解釋了幾句,然後喚來了秦修採,讓他陪自己去見鄧名。

“提督,卑職打算點選萬縣精銳,和提督一起去成都。”

“嗯?”鄧名對着要求感到很驚訝,隨即就連連搖頭:“不必了,你安心把守萬縣便是。”

“提督打算攻擊重慶,這裡根本沒有用的到卑職的地方,但是川西那邊兵力薄弱,或許有卑職能夠效力的地方。”熊蘭的態度很堅決。

剛纔鄧名以爲熊蘭只是連表忠心,所以沒有在意,見熊蘭一臉嚴肅後,鄧名也嚴肅起來:“熊縣令爲何會請命去成都呢?”

“提督明鑑,首先是這裡確實沒有用得到卑職的地方,卑職三番五次的倒戈,督師根本不會信得過卑職,莫說是去打重慶,就是爲大軍整理糧草恐怕都不會放心,若是卑職還留在萬縣,督師恐怕還要多留人來盯着卑職,而不能全神貫注於前線。”周圍沒有其他人,熊蘭老老實實地把心裡的念頭和盤托出:“卑職留在這裡,對督師和提督都有害無益。”

“嗯,這話倒也有理,不過你心裡恐怕也在擔心,萬一前線受挫,督師擔心你反覆就會先把你拿下了。”鄧名點點頭,又問道:“還有呢?”

熊蘭知道鄧名說的也是真話,明軍的攻勢一切順利還好,若是遇到不順,不管是文安之或是留在萬縣監視他的明軍軍官,都很有可能爲了以防萬一先把熊蘭抓起來再說。到時候鄧名不在附近,熊蘭對是否能保得住性命沒有把握,就是明軍隨便找個藉口要殺他,多半也不會有人爲他求情。

“卑職帶着心腹手下去了川西,督師就可以放寬心了,而且提督也確實需要更多的兵力。”

鄧名想了想,又微微搖頭:“但我手下都是一人三馬,你跟不上我的。”

“此事倒也無妨,提督先行,卑職帶着人隨後趕去,就算晚幾日,也終究是能趕到的。”

鄧名又想了一會兒,問道:“你要帶多少人去?”

“大概三百個,兵貴精不貴多。”熊蘭答道。

“我不會爲了照顧你而耽誤行程的,你要自己準備糧食,而且一路上也要自己找嚮導,風險並不算小。”鄧名提醒道:“重慶周圍現在敵軍雲集,和一年前可不大一樣了,你要想好了。”

“就算風險大,也不會比留下大多少了,而且提督說過,要卑職努力做事,力爭讓人刮目相看。卑職留在這裡努力做事也做不出什麼名堂,而且萬一被誤會是在打探軍情,想要投降韃子,結果被督師大人處斬了,卑職豈不冤枉?”

聽熊蘭說的滑稽,鄧名哈哈大笑起來:“好吧,我同意了,你可以自己去,不算擅離職守。”

熊蘭連聲道謝,馬上就去召集人馬,打算乘坐幾條船跟在鄧名的身後。

李星漢看着熊蘭遠去的背景問道:“先生爲何同意他?他根本幫不上什麼忙的。”

“是啊,他這些兵從未打過仗,又要揹着糧食步行,還要沿途收集食物,怕是要幾個月才能到吧?”任堂也覺得熊蘭他們起不到絲毫作用,附和李星漢道:“就算他們最後趕到了成都,估計也只能當作輔兵用。”

“是,還有可能他們會迷路了,好久都沒趕到。”鄧名認可李星漢和任堂的判斷,在這個時代,一羣萬縣兵到川西打仗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他們也稱不上什麼精銳,裝備、士氣更是可疑:“可他說的沒錯,要是留下的話,沒有我給他說情,督師說不定哪天就把他處置了;其他的軍官也可能會找他的不痛快,到時候不會有人替他出頭說話的。嗯,別說其他人,就是真有人害了他,我事先知道也就罷了,若是我來不及阻止,難道真會爲了這麼一個三番四次反覆的人,追究從江南跟我到這裡的部下嗎?”

任堂和李星漢都沒有說話,但看他們臉上的表情,顯然是想說:“提督你也知道他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啊?”

“既然他想掙扎圖存,只要他沒有妨礙我,沒有傷害別人,我也不會阻攔他,萬縣這裡確實有他沒他都差不多,反正他也就是出去躲避個風頭,未必會真的去川西。等將來我回來後,不管他有沒有立功,我都當面誇獎他幾句,稱讚他一番,這樣其他人也就會對他放心了。”

乘着從清軍哪裡繳獲的船隻,熊蘭帶着秦修採和其他二百多心腹手下,緊跟在鄧名的船隊後面,一起向着上游方向駛去。

在銅鑼關前,鄧名帶着衛士們下船登錄,雖然重慶一帶的清軍比上次鄧名路過時要多,但周圍的情況則和以前差不多,到處都是荒無人煙的無人區,鄧名一行跑上一天也經常見不到一個人影。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幾天,鄧名一行沿途無處補給,有時還需要打獵補充一下食物。

一直到了龍泉附近,鄧名他們纔看到了其他人類的蹤跡——是一個明軍的烽火臺。

看哨所上飄揚着的紅旗時,鄧名心中一塊大石落地,看起來成都還沒有遭到襲擊。更讓鄧名趕到高興的是,上次他來成都時,這裡並沒有明軍的駐軍,現在既然建立了一個烽火臺,那就說明成都的情況要比上次他來的時候要好。

不過哨所的警戒情況一點兒也不好,鄧名是清晨抵達龍泉的,他一直帶着人衝進了烽火臺,裡面的守軍依然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這幾個呼呼大睡的明軍士兵被衛士們從被窩裡揪了出來,被帶到鄧名面前時,依舊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

見到鄧名後,烽火臺的小頭目嚇了一大跳,上次鄧名來成都時,這個小頭目就跟在劉曜背後,因此認得鄧名。

“鄧先生怎麼到這裡來了,是要去都府嗎?”這個小頭目不但不知道川東的動靜,也不知道鄧名現在自稱四川提督。

“當然是去都府,難道我會專程來一趟龍泉嗎?”鄧名不滿地說道:“你們的戒備怎麼如此疏忽,不知道要輪值守夜嗎?”

幾個衛兵都說不出話來,小頭目更是害怕得很,生怕鄧名動怒要殺他。

“這次我不追究了,以後不許再這樣。”鄧名倒沒有與這幾個小兵計較,而是要他們拿糧食出來,幫着餵馬,稍微休息後他就要趕去成都。

烽火臺的士兵如蒙大赦,立刻跑回去尋覓糧草,而知道沒事後,烽火臺的小頭目也放下心來,過來告訴鄧名這個烽火臺已經建立大半年了,但是建成以來別說人影,就是鬼影子都沒有見到一個,結果守軍也就因此懈怠了。

這個小頭目還向鄧名報告,這條路上其實應該還有隱蔽起來的明軍暗哨,這是成都能提前爲了發現重慶派兵來攻而準備的,但是烽火臺這裡沒有接到任何警報,說明沿途的暗哨也沒有發現鄧名一行。

見鄧名臉色越來越不好看,這個小頭目又急忙解釋道:雖然沒能發現鄧名,但如果清軍出動大軍是肯定會被發現的。

“若是韃子大軍前來,他們難道不會派出斥候搜索嗎?在你們發現韃子的大軍前,你們就已經被韃子的斥候幹掉了!”趙天霸斥責道。

“若是我們連續兩天不回報平安,都府也會知道的。”小頭目垂頭辯解了一聲。

“是,都府或許會警惕,但你們的命就都沒了。”鄧名搖頭道:“算了,記得以後不要這麼大意就好。”

第22節 風起(下)第38節 牽制(下)第27節 合作(下)第17節 虛招(上)第7節 變臉(上)第24節 宣傳第25節 捷報第52節 往事(上)第24節 川西第22節 殿下第39節 衝突(下)第34節 糊塗(上)第16節 示威第16節 龍騎(下)第52節 往事(下)第58節 同盟(下)第33節 試探第15節 戰象(下)第30節 威壓(上)第20節 困獸第51節 夢想(下)第31節 名將第50節 追擊(中)第54節 投機(上)第6節 密議(下)第14節 初捷第56節 待遇(下)第8節 升級(下)第22節 搶攻(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3節 債務第30節 新年第31節 裁軍(上)第25節 投奔(中)第10節 追逐第7節 北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8節 恐怖(上)第7節 變臉(上)第24節 整訓(上)第53節 擒賊第62節 蠢動(上)第14節 算賬第39節 都府第26節 生意(上)第8節 升級(下)第18節 鏈條第8節 矛盾第34節 晉王(上)第22節 尖兵第9節 失言第44節 失蹤第2節 抵x制第52節 往事(下)第37節 立碑第2節 賞罰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接觸(上)第15節 雙贏第9節 送神(上)第33節 固執第37節 報告(上)第29節 統一(上)第3節 援軍第59節 魔鬼(上)第14節 肉票第38節 買賣(上)第13節 提督第22節 退讓(下)第47節 贖買(下)第28節 算計(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2節 血戰(上)第28節 算計(下)第6節 密議(下)第3節 說服第11節 優待第57節 夜戰(下)第44節 遊騎(上)第27節 飲血第50節 債券(下)第59節 安撫第19節 防區第60節 爭奪(下)第8節 矛盾第27節 圍攻(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6節 衝擊(上)第9節 問話(下)第19節 感慨(下)第58節 同盟(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3節 唐王第47節 贖買(上)第33節 通牒第50節 追擊(下)第30節 三投第18節 詔書(上)
第22節 風起(下)第38節 牽制(下)第27節 合作(下)第17節 虛招(上)第7節 變臉(上)第24節 宣傳第25節 捷報第52節 往事(上)第24節 川西第22節 殿下第39節 衝突(下)第34節 糊塗(上)第16節 示威第16節 龍騎(下)第52節 往事(下)第58節 同盟(下)第33節 試探第15節 戰象(下)第30節 威壓(上)第20節 困獸第51節 夢想(下)第31節 名將第50節 追擊(中)第54節 投機(上)第6節 密議(下)第14節 初捷第56節 待遇(下)第8節 升級(下)第22節 搶攻(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3節 債務第30節 新年第31節 裁軍(上)第25節 投奔(中)第10節 追逐第7節 北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8節 恐怖(上)第7節 變臉(上)第24節 整訓(上)第53節 擒賊第62節 蠢動(上)第14節 算賬第39節 都府第26節 生意(上)第8節 升級(下)第18節 鏈條第8節 矛盾第34節 晉王(上)第22節 尖兵第9節 失言第44節 失蹤第2節 抵x制第52節 往事(下)第37節 立碑第2節 賞罰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接觸(上)第15節 雙贏第9節 送神(上)第33節 固執第37節 報告(上)第29節 統一(上)第3節 援軍第59節 魔鬼(上)第14節 肉票第38節 買賣(上)第13節 提督第22節 退讓(下)第47節 贖買(下)第28節 算計(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2節 血戰(上)第28節 算計(下)第6節 密議(下)第3節 說服第11節 優待第57節 夜戰(下)第44節 遊騎(上)第27節 飲血第50節 債券(下)第59節 安撫第19節 防區第60節 爭奪(下)第8節 矛盾第27節 圍攻(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6節 衝擊(上)第9節 問話(下)第19節 感慨(下)第58節 同盟(上)第33節 問策(上)第33節 唐王第47節 贖買(上)第33節 通牒第50節 追擊(下)第30節 三投第18節 詔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