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對錢謙益的處決

待文武百官散盡後,諾大的南京皇宮,空了兩百餘年的宮殿此刻又步入了寧靜。

初夏黃昏後的餘暉灑滿了斑駁的紅牆。

鐘山上的霞光隨着夕陽落下而緩緩消散於天際。

韓守敬帶着一幫跟隨朱由檢南撤和原被髮配到南京的宦官來來回回地在各處宮殿裡穿梭。

周皇后帶着衆妃嬪在東西六宮裡到處遊覽。

搬入新的家園,對於數年不出紫禁城的她們而言,感覺自然是新鮮的。

史可法獨自一人整理着文牒。

朱由檢最終沒有讓他學司馬遷去監獄裡修史,而是掌握着批紅大權。

作爲皇帝的朱由檢此時則成爲了孤家寡人。

從北京搬到到南京。

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講,彷彿只是換了一家旅館。

諾大皇宮,沒有多少人,隨扈的宮娥內宦也不是全部都跟着來了南京。

朱由檢自己就遣散了不少。

因而現在他這個皇帝身邊沒有幾人在跟前聽宣。

唯獨一個陳圓圓因實在沒人服侍御前,才遠遠地站在離朱由檢十步之遠的地方。

不過,此時的宮外卻並不安靜。

大明皇帝朱由檢駐蹕南京。

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酒肆茶樓開始議論着皇帝進城多麼壯觀,皇帝到底是什麼樣,皇帝的妃子到底多麼絕色。

近衛第二軍的官兵在何新的統一調配下,四處拿人。

哨騎一個接着一個的帶着旨意出了正陽門。

整個南京城就猶如沸騰了水一般,沒有那處地方沒有迴盪着馬蹄聲和急促的腳步聲。

朱由檢感受不到宮牆外的熱鬧與波動。

此時的他似乎有些無所事事。

練兵、屯糧、招撫、修砌城牆和水利、賑災、發展科技與商業,提高國庫收入。

等等。

萬事皆需要做,卻又不知從何處開始。

如果朱由檢所料不差。

李自成和建奴此刻應該還在京畿一帶決戰。

劉良佐應該時日已不多,李邦華估計很快就要拿着他的人頭來見自己。

左良玉或許還在養病,在李自成和建奴竄入湖廣之前,他應該依舊會待在湖廣不動。

張獻忠應該快要攻克重慶,即將進入成0都,於四川稱帝,建國大西。

“史可法!“

朱由檢大喊一聲。

正整理着文牘的史可法只得跑了出來:“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親自處決錢謙益,傳命三法司堂官隨朕前往詔獄!”

朱由檢說畢便讓史可法前面帶路。

史可法之前就是南京兵部尚書,自然知道南京詔獄在何處,而且如今因王承恩不在,東廠暫由他接管,由帶着朱由檢去詔獄倒也合乎身份。

太平門乃南京正北門,前文已有所交待,詔獄與三法司部門都位於此。

而朱由檢現在所到的地方便是太平門一帶。

不過,雖說是叫太平門,卻讓人感受不到這裡的太平和諧。

朱由檢一來到此地便能感到一陣陰森和一股來自於血與死的肅殺氣氛。

太平門位於鐘山與玄武湖之間,因而這一帶雖是陰森,卻也格外涼爽。

朱由檢因熱了一下午,也懶得再去黑壓壓的詔獄,便自己去了玄武湖邊的涼亭裡坐下,且命史可法派人將錢謙益從詔獄押解到這裡來。

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純德、大理寺卿(原南京大理寺卿)魏博彤、刑部尚書姜曰廣此時也已經聞訊來到了玄武湖畔。

因朱由檢坐在涼亭裡,三人雖都是高官,但也不敢同朱由檢同坐,便只得站在朱由檢兩旁,享受湖邊微風。

湖面上波光粼粼,四周萬籟俱寂,除了蛙鳴開始出現於天色逐漸昏暗的傍晚,聽不見半點城裡的喧囂。

沉重地腳步聲伴着鐵鏈拖在青石板上發出的金屬鏗鏘聲傳進了朱由檢耳朵裡。

錢謙益被史可法等人帶了來。

史可法一直低埋着頭,刑部尚書姜曰廣與他乃是至交,都是東林黨人,但如今一個被起復爲尚書,一個則已經成了東廠大督公。

朱由檢的帝王權術讓史可法變成了他自己最討厭的人,也讓姜曰廣沒想到,最終自己的朋友也會成爲東廠廠公。

刑部尚書姜曰廣也只能視史可法而不見,但心裡也是喟嘆一聲。

不過當他看見同樣是好友的錢謙益如今是鋃鐺入獄,一身腳銬在身時,他忽然也有些慶幸史可法成爲東廠的廠公也好,至少不會死,還能爲大明略盡綿薄之力,而且讓正直的史兵部執掌東廠或許會更好吧。

左都御史陳純德是隨朱由檢南撤的舊臣,驟然升爲了左都御史,成爲大九卿,因而自己篤定爲朱由檢的鐵桿心腹,見到錢謙益這種人,自然是鄙夷地瞪了一眼,絲毫不掩飾內心裡的厭惡之感。

大理寺卿魏博彤是萬曆年間的老臣,半截身子入了土的人,對於眼前的一切都沒有興趣,若不是因爲朱由檢剛到南京,正是大刀闊斧整頓朝綱時,他都想直接稱病在家,繼續養老。

“錢謙益,喜歡水嗎?”

朱由檢不知何時,手裡已經多了一根魚竿,使勁一甩,魚鉤就沉入了水中,只有白色的浮標還隨着湖波盪漾。

錢謙益無時不刻不在爭取能有一絲活的機會,見朱由檢這麼問,便忙回道:

“回陛下,罪臣喜歡,水乃萬物之本,人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水可容萬物,雖柔卻又是最爲剛強之物,刀劍不可劈之。”

朱由檢聽得懂錢謙益的意思,知道他是在藉着對水的評價來威委婉祈求自己寬容他,言外之意,朝堂之上不能太清,他錢謙益雖是髒東西,但也需要混勻一下太清的朝堂,這樣才能不使得帝王處於孤立無援之地。

不過,朱由檢並沒有要讓錢謙益活的想法,錢謙益這種自詡才高且聰明絕頂的人實際上是志大才疏之輩,很容易做出一些貌似很驚天動地卻是最不明智的事,比如謀殺君王一事。

朱由檢相信城內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同錢謙益一樣,雖是不見世面的書生卻狂悖至極,尤其是喜歡空談的東林黨和復社成員。

所以,朱由檢必須殺錢謙益,以此教訓教訓那些罔顧規則且自以爲是的東林黨人們。

然而,朱由檢之所以問錢謙益喜不喜歡水,不過是想起他在原本歷史上因建奴攻進南京,他想投水殉節卻以怕水太冷而投降滿清的典故。

“喜歡水好”,朱由檢拍了拍手,就吩咐道:“念在你也是三朝老臣的份上,朕就不在你死前凌遲你,免得你多受些刀割之苦,就將他吊起來,沉入水中慢慢溺死吧。”

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興風作浪第二百一十二章 俘虜滿清王爺第六百五十九章 朝野震動第十三章 通州城第二十三章 招撫第一百五十三章 九江防禦戰 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多爾袞見周則第二百三十章 江南之危已解第二百七十八章 抓了,砍了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六百零一章 朝鮮使團與朝貢制度第六百三十九章 準備征服倭國第四百三十一章 跟着起事的文官更要嚴懲第三百四十七章 有如此王師在,何懼江南士紳第四百五十章 “仁孝”的好皇兒第一百三十五章 召開最高級別軍事會議第三百六十章 刺殺清廷大學士第六百七十八章 簽訂《直布羅陀條約》第二百七十四章 把戶部左侍郎黨崇雅看押起來第五十一章 萬人空巷第一百三十二章 告密第三百零八章 靖平松江府第二百一十七章 帝臨揚州第五十五章 對錢謙益的處決第四百九十一章 剪掉腦後的辮子第四百三十四章 幫助朱元璋子孫全球化第二百九十一章 召見工部官員第五百五十五章 范文程與寧完我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六十二章 帝王求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朱由檢申斥劉孔昭第四百零四章 帝王心思第三百五十二章 吾皇萬歲第四百一十五章 叛軍大敗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一百五十二章 九江防禦戰 三第四百六十章 線膛炮與未來製造業瓶頸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第五百三十一章 絕望的滿清貴族們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三百六十二章 關於選妃的真實目的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六百七十六章 這筆債務由我們大明軍方來要 新第一百二十六章 雪夜離丹徒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四十六章 夜訪丹徒第二十五章 繼續南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將三位皇子打入詔獄第五百三十五章 抄沒晉商之介休範氏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一百零九章 關於火炮與火藥第四百六十八章 收復遵義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五百六十二章 再次變革政治制度第三百五十七章 朕不能輸第五百八十九章 惠王見吏部尚書華允誠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六百一十二章 蒸汽與風帆雙動力戰艦第一百六十四章 準備對左軍決戰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六十八章 稅政改革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北伐前夕的蜀中亂象與李定國收復成0都第二十五章 繼續南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名將交鋒第三百六十一章 燒燬東林書院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五百八十七章 送土地時有問過人家土著意見嗎第四十七章 朕不吝有賞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自成之死第三百四十七章 有如此王師在,何懼江南士紳第六百二十二章 大戰荷蘭陸軍第三百一十六章 海戰 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北伐時期的大明金融市場第四百二十章 大臣試探帝王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迷茫中的大明皇帝第五百七十六章 表白與暗下陰謀第四百八十三章 收復吳橋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五百五十三章 你不是我大明官員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派士紳的激烈交鋒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同拿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二百六十七章 處決尚可喜第四百零五章 大決戰第四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四十三章 帝臨通州
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興風作浪第二百一十二章 俘虜滿清王爺第六百五十九章 朝野震動第十三章 通州城第二十三章 招撫第一百五十三章 九江防禦戰 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多爾袞見周則第二百三十章 江南之危已解第二百七十八章 抓了,砍了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六百零一章 朝鮮使團與朝貢制度第六百三十九章 準備征服倭國第四百三十一章 跟着起事的文官更要嚴懲第三百四十七章 有如此王師在,何懼江南士紳第四百五十章 “仁孝”的好皇兒第一百三十五章 召開最高級別軍事會議第三百六十章 刺殺清廷大學士第六百七十八章 簽訂《直布羅陀條約》第二百七十四章 把戶部左侍郎黨崇雅看押起來第五十一章 萬人空巷第一百三十二章 告密第三百零八章 靖平松江府第二百一十七章 帝臨揚州第五十五章 對錢謙益的處決第四百九十一章 剪掉腦後的辮子第四百三十四章 幫助朱元璋子孫全球化第二百九十一章 召見工部官員第五百五十五章 范文程與寧完我第六百五十八章 臣等恭領聖諭第六十二章 帝王求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朱由檢申斥劉孔昭第四百零四章 帝王心思第三百五十二章 吾皇萬歲第四百一十五章 叛軍大敗第二百三十五章 揚州大牢裡的滿清王公第一百五十二章 九江防禦戰 三第四百六十章 線膛炮與未來製造業瓶頸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第五百三十一章 絕望的滿清貴族們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三百六十二章 關於選妃的真實目的第二百六十章 阿濟格回京後的滿洲貴族反應第六百七十六章 這筆債務由我們大明軍方來要 新第一百二十六章 雪夜離丹徒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四十六章 夜訪丹徒第二十五章 繼續南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將三位皇子打入詔獄第五百三十五章 抄沒晉商之介休範氏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一百零九章 關於火炮與火藥第四百六十八章 收復遵義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五百六十二章 再次變革政治制度第三百五十七章 朕不能輸第五百八十九章 惠王見吏部尚書華允誠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六百一十二章 蒸汽與風帆雙動力戰艦第一百六十四章 準備對左軍決戰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六十八章 稅政改革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十四章 三路南下第四百九十三章 北伐前夕的蜀中亂象與李定國收復成0都第二十五章 繼續南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名將交鋒第三百六十一章 燒燬東林書院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五百八十七章 送土地時有問過人家土著意見嗎第四十七章 朕不吝有賞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自成之死第三百四十七章 有如此王師在,何懼江南士紳第六百二十二章 大戰荷蘭陸軍第三百一十六章 海戰 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北伐時期的大明金融市場第四百二十章 大臣試探帝王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迷茫中的大明皇帝第五百七十六章 表白與暗下陰謀第四百八十三章 收復吳橋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五百五十三章 你不是我大明官員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派士紳的激烈交鋒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同拿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統治下的黃河兩岸第二百六十七章 處決尚可喜第四百零五章 大決戰第四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四十三章 帝臨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