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清廷退位

革命功成之後,南方看似平靜的局勢下也是隱藏着無盡殺機。二月七日滇軍入黔將領唐繼堯於距貴陽數十里外擊敗大漢貴州軍政府副都督趙德全,第二日傳其下令將被俘趙德全殺害於修文縣毛慄鋪。並於當天致電雲南昆明,自請爲貴州都督。蔡鍔允之,當天,唐繼堯自任爲貴州都督。

天下震動!

大漢貴州軍政府都督楊藎誠通電斥之,當即委任田宗楨爲司令代管已至湖南的北伐黔軍,隻身經武漢赴南京面謁孫文,辭請主持公道或許其歸田養老。先後湖北之亂、又有貴州動盪,被重重扇了兩巴掌的南京震怒,同盟會多名大佬通電責問雲南軍政府,未得迴應。於是南京不許楊藎誠辭職,仍舊任命其爲貴州都督,並允許其率北伐黔軍回師貴州!

北方,袁世凱坐鎮京師,見南方不再如鐵板一塊,頓時心中大喜。這良弼死後京中滿清貴族已無可戰之將,又見南方逐漸顯露亂局,登時心生一計,欲要趁此良機威逼已經日落西山的清帝退位。卻是他想起了唐朝名相張柬之,想起了那個用兵諫讓武則天下臺的人。

今年的冬天,對於滿清皇族的人來說,似乎來得格外的寒冷跟悠長。寒風之中,紫禁城,這座滿清佔去後倚之爲中樞的龐大建築羣,顯得越發的清冷與寒顫。外面往來執勤的皇宮侍衛和太監,明顯地比平時少了許多,就是這些人也都無精打采的,耷拉着腦袋,不時呵一口熱氣,暖和暖和被凍僵了的雙手。

紫禁城內乾清宮西側的養心殿,雍正御筆親書的“中正仁和”匾額下,隆裕皇太后抱着六歲的小皇帝溥儀,正在悽悽惶惶地接見王公大臣。殿內燃起了暖爐,隆裕皇太后身上披着厚厚的衣服,但還是覺得冰冷。這一月來甘肅、新疆,接連遞到警報,陝甘總督長庚、伊犁將軍志銳,均被革命軍殺死,緊接着是外蒙、西藏,也宣佈獨立,甚至連代表大清帝國的駐守大臣,都被私自關押起來,當真罪無可恕!

更令她心寒的還是清廷不得不倚重的北洋軍的表現。年初,孫中山在南京宣告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同一天,滿清老將及北洋新銳薑桂題、馮國璋、張作霖、張勳、曹琨、王佔元、李純等十五名將領通電全國,誓死反對共和。建議王公大臣把存在外國銀行的存款取出來作軍費,與南方決一死戰。當時她還擠出不少眼淚,說他段芝泉是大清的忠良。可倒好,她話才落下,上月末他段祺瑞就秉承袁世凱意旨,聯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體”。

這一巴掌可真把隆裕跟北京城內的一幫碌碌無爲的旗人貴族打懵了!良弼才死,第二日就鬧出這一齣戲,紫荊城裡連一羣宮女、太監都猜到了,想必背後是有人在指點。至於是誰,還需要猜測嗎?

只是,這隆裕皇太后雖然處處學着慈禧,但是論能力跟手段卻差了何止一籌,都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加上連良弼都給人一個炸彈弄沒了,她卻還想自欺欺人,能保大清一天是一天!

隆裕悲哀地問道:“他段祺瑞,朝廷虧待他了麼?”

說罷,一陣酸楚的眼淚從眼角滑了出來,生在亂世的人,本來就命苦,生在亂世而身居深宮之人,尤其是女人,心中悲苦自然是難以言表。

小恭王自從良弼死了之後登時老實了下來,他是感覺到了隆裕要他出來說話,可是他沒那個膽子,因爲良弼死了當天,幾個跟他看病的太醫也都‘突發痢疾’死了。最近京城裡都在傳,是袁世凱亮了刀,今個誰敢站出來跟他過招,他就要先耍狠解決了誰!

罷了,這遭人眼急的活兒還是交給別人去吧。他還想多活一段時間,自然老實的站在下面低着頭裝作沒看見。

“這袁宮保最近手段倒是越發厲害了,髒活累活都要我給他擔着!”

一旁慶王爺奕劻心中暗罵了一句,不過他的慶記公司最近‘收益’不錯。爲了這鼓動清帝退位的事情,最近不少人往他的公司裡投了銀子,什麼人都有,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他賺的錢都不比往年一年差了,他也算是吃飽喝足了,自然要給人辦事。至於大清的將來,誰還管誰管去。他奕劻‘小有家產’,足夠過上幾十輩子的富家翁了!

一看到小恭王最近也不敢得瑟了,他心中一樂,上一次接下來的仇,現在心中還記着的,一看他吃癟的樣子頓感解氣,卻不忘站出來重複老話題!

“啓奏太后,改國體也是沒法子的事。”慶親王奕劻抹了抹眼睛,官袍袖口他之前塗了些辣椒粉,頓時一對老眼通紅了起來,隱隱能夠看到淚光,不知道的人還以爲他是什麼死保大清的賢良忠臣呢!只聽他帶着哭腔說道,“如今全國大勢,傾向共和,民軍勢力,日甚一日,少說也有一兩百萬衆,怎麼可能抵敵?前些日子,那革命黨的首領孫文回國,攜帶了數千萬美金的鉅款,並偕同西洋水陸兵官數十員,兵艦數十艘,聲勢煊赫得不得了。現在南京政府,已經組織完備,連洋人統已贊成。而朝廷餉械皆已告絀,試思戰禍再延,度支如何?軍械如何?統是沒有把握。前數日議借善款,洋人又無一答應,倘或兵臨城下,那可如何得了?”

小恭王在一旁嘴角一抽,這亂黨頭子孫公是個窮光蛋的事兒不但南京城內已是路人皆知,連全國也少有不知道的人了。這話也就只能拿下嚇嚇隆裕不知。他袁世凱“餉械俱缺”,呸,前幾日他在洋行的朋友還在傳,說他袁世凱已經跟洋人談成了一筆鉅款,說是要採購軍械、編練武裝。沒錢,也就只有宮裡這娘倆不知道了!

可是,他知道有什麼用,還不是要裝作不知道。良弼着實不是個東西,早點下手把他袁世凱給暗害了,現在不什麼事都沒了嗎?

哎!

奕劻一見隆裕皺眉,知道她心中不願。連忙給一旁的世續使個眼色!

紅光滿面的內務府大臣世續是滿洲正黃旗出身,之前因爲主張立長君得罪了攝政王載灃,被辭退了幾年。可是他總管內務府那麼多年,關係何止千萬。他一走,頓時整個內務府都亂了起來,載灃用了三年的時間都沒能奪來內務府實權,不得不在後來請他重新出山,執掌內務府。要說這清廷一幫宗貴大臣中,誰對清帝退位最不傷心。第一號是奕劻,他號稱和珅第二,外界都在盛傳他之貪墨只怕不下十萬萬兩,這數字雖然誇張,但也顯示了奕劻之貪。而第二人不是旁人,正是他這位內務府大總管--世續了!他在李蓮英倒下之後就任內務府大總管,有人傳說李蓮英爲了保命,私自將貪墨的不少銀兩返還內務府,經手之人正是他。至於究竟有沒有這回事,錢是不是真還給了內務府,這事情就沒人知道了。內務府雖說是管理皇家產業的機構,實際上在經過了兩百多年的勢力侵蝕後,已經變成一個連皇帝都已經無法掌握的骯髒巨獸了!

看他一臉紅光滿面就知道了,據說這位年歲已近六十的老者,最近又添了兩房妾室,更在天津、上海各購買了幾處產業,要說沒有問題,誰信!

世續得了他的暗示,頓時站出來訴苦道:“啓奏太后,內務府空虛已經經年。往年此時地方各省歲入以來,然去年兵亂,尤以四川、陝西、湖北、南方諸省爲最,各自截留、掠奪皇室產業不下千萬,臣等無能,內務府空虛至此,已無力再撥經款。”

隆裕微微弱弱,倒是是個女人,以前對於良弼並不特別擡舉,但是良弼被炸,讓她明白,此人果然是風雨飄搖中的清室的一根頂樑柱。良弼還在的時候,宗室的少年親貴以他爲首,處處與袁世凱反對,清室得以苟延至今,不能不說是他的功勞。良弼一被炸,一日夜之間,什麼宗社黨,載澤、溥偉等人,統統皆作鳥獸散。以前,袁世凱說“革命黨人潛伏京師”時,還沒幾個人相信,如今滿朝親貴,被彭家珍的一顆炸彈,唬得肝膽皆落,躲的躲,逃的逃,多半走離北京,至天津、青島、大連灣,託庇洋人租界,苟延性命;所有家資,統統存入外國銀行。

到現在,連個敢在他面前說話的人都沒了。

王公親貴去往租界逍遙,單單剩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困守深宮。面對袁世凱的咄咄逼人,她就只能默默垂淚,能拖一天是一天了!

這今個算是有浪費了,隆裕一落淚。頓時奕劻等人也只能停了聲來,他們說是心中無愧是不可能的。只是人是自私的,這天下如今還有誰看不到大清國要滅亡的。還是早一點認清楚事實,纔好!

於此同時,千里之外的安徽蚌埠。幾個人湊合在一起,說着一些不能外傳的話。這幾人的身份不可簡單,尤其爲首一個,正是當今掌握大清第一軍精銳的清廷委任湖廣總督--段祺瑞!

五日,李漢初步掌握武昌三鎮之後,責成督促仍舊佔據湖北麻城縣的最後一部清軍撤離,暗中調集兩協軍隊步步緊逼,大有武力解決的意圖。段祺瑞立刻知會清兵撤離,隨即也跟隨着到了蚌埠,重新佔領固鎮、蚌埠等皖北地區,同徐州的張勳互爲倚仗,共同抵禦南京正在倡導的北伐軍!

今個清晨,段祺瑞突然收到了北邊發來的電報,是袁世凱發來的,對他前幾日的通電明貶暗褒,瞧得出老袁的心情不錯。不過他在這封電報裡面隱晦提到希望他做的事情,卻令他感覺到不安。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去做呢!

一旁王佔元見他久久不說話,詢問道:“段大人,可是宮保大人發來的電報?”

段祺瑞道:“不錯,子春,正是宮保大人的來電。”

他眼中的不安根本遮掩不住,一旁幾個小站出身的將領互相對視一眼,不知道他打的是什麼主意。

王佔元上前一步,道:“大人,這裡左右無人,到底宮保給了什麼新指示您也給大傢伙說一聲,也好我們心中有數。”

“可是跟前日數千將士北上有關?”一人語出驚人,衆人皆搖頭而視。

段祺瑞亦大驚,急視之,說話者乃何豐林是也,因爲爲人勢利在軍中頗不受待見。不過,他的眼光確實不錯,一下便瞧出了問題所在!

段祺瑞點頭,“茂如說得不錯!”

他也在犯愁,都道是伴君如伴虎,實際上他們效忠的那位號稱‘曹操再世’的袁宮保不也是如此嗎?北洋三傑之首雖然是王士珍,實際上卻因爲王士珍年邁且身懂明哲自保之術,因此根本不去爭什麼權力。反倒是他跟馮國璋之間雖在外界面前親如手足,世界上卻因爲袁世凱的重重製衡手段,現在幾乎形同陌路。幾月前袁世凱調馮國璋入京雖有助他爭奪禁衛軍之意,實際上卻還有一層意思在裡面。馮國璋在外領兵久矣,又有攻陷漢口之功,麾下北洋將領多敢爲他效命。這馮國璋幾年來吃得是皇糧,竟然在大事上犯了一次混,袁世凱命他放緩着進攻武昌三鎮,他卻自作主張拿下了漢口,差點令他失了算計,丟了內閣總理之位。除此外,這或許也跟前幾年馮國璋跟攝政王走近有關,都在傳他馮國璋如今是生了二心,是效忠他愛新覺羅的漢臣!

伴君如伴虎,跟在袁世凱身邊的確如此。可是,那位大人在電報裡交代他辦的事情,若是不去照辦,最後鐵定了他段祺瑞這個第一軍統制的位子也做不長了!

“你們看吧!可記清楚了,誰敢外傳出去,莫要說袁大人那裡了,就是芝泉也要管教管教!”

“卑職省的!”

幾人對視一眼,由王佔元上前接過他手中的電報,看了一眼之後,頓時臉都白了!

“怎麼了?”

旁邊一人推了推他,王佔元不說話,直接把電報紙遞了過去!

那人看了一陣渾身一顫幾乎沒講那手抄電報紙拿住,旁邊何豐林趕忙上前一步藉助,拿起來看了一眼頓時臉上一抽,旋即遞給了旁人!

“兵諫!”

不知道是誰,接到那電報之後看了一眼後傻了眼吐出了兩個詞。能夠混上北洋一部統領的都是人傑,袁世凱在電報中雖然交代的隱晦,但是,無外乎內容就這兩個字!

王佔元站在一旁不語,雖說都在傳他是馮國璋的心腹,不過段祺瑞最倚重的將領卻還是他,因爲他有能力、當然也不乏拉攏的意思。當下詢問道:“子春,計將安出?”

王佔元有些不太情願,不過還是站出來道:“大人莫非要學馮大人?”

段祺瑞一愣,臉上猛的一白,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什麼話都沒再說卻揮手讓他們下去收拾兵力!

在繼一月末發表了一封督促清帝退位的通電之後,二月八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仍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威脅,四面楚歌。……事於今日,乃並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決,則百姓之兵燹凍餒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

八日,在蚌埠率師率部北上,兩日後先頭部隊抵達直隸保定,作出進京逼宮的姿態,按照行程來計算,最遲十一晚先頭部隊便可抵達京城。

此電一出,較之前番,可是起了大波瀾,前番倒也是有不少駐外大使通電清帝退位,但是這次是誰?是段祺瑞,段祺瑞是誰?是一代擁兵之梟雄,北洋軍前線之大將,軍隊老總髮話了,誰還敢多囉嗦一句?倒是可憐了皇宮裡的那對母子,慘啊,生逢亂世於帝王之家,又有幾人保護?

此電報一入皇宮,便驚得隆裕汗起,尤其是後面幾個逼宮字眼,真是嚇的她眼冒金星,真是天地倒了轉,臣倒開始凌駕於君之上了。

載澤見隆裕如此形狀,心中擔心,上奏道:“臣敢問太后,出了什麼事情,太后看起來如此緊張,還望太后保重聖體。”

隆裕道:“還能什麼事?還能什麼事,咳,咳。”旁邊有太監要上前服侍,都被她揮手示意不要過來。

這載澤的妻子是慈禧太后二弟桂祥之長女靜榮,靜榮的妹妹靜芬是光緒帝皇后,也就是宣統帝的隆裕太后,現在連小恭王一幫皇親國戚都不敢說話了,現在還能出現在朝會上的,也就只有載澤幾個了!

載澤道:“臣下知道,段祺瑞這兵諫電文擾的太后不安,但其幕後主使,必是袁世凱無疑。”

隆裕道:“知道是他又有什麼用?現在大清還有救麼?”

載澤也無話可說,大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病入膏肓了,也只有袁世凱能醫得,可偏偏這個袁世凱還是個想醫死人的醫生。

載澤號稱清廷三傑,名列革命黨人必殺榜上自然不簡單。他是皇室少有的改良派人士。可惜太不會做人了,先後遭到慶親王奕劻跟袁世凱的打壓。隆裕皇太后知道他的能力,見他也是如此,也知道大清保不住了,便吩咐宣衆人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國事。

不少王公大臣接到隆裕懿旨,心中猜到了七八分,知道是段祺瑞的兵諫電報起了作用,但值此大事之際,今後出路纔是他們心中所關心的,一顆將死的大樹還關心它作甚?

會議召開之時,隆裕心中又是一涼,王公大臣到者寥寥,連平時口中效忠皇室,滿口忠孝仁義的皇親貴族到者亦少,甚至小恭王等幾人乾脆來都沒來。但是袁世凱的代表民政大臣趙秉鈞卻是如期而至,屹立在朝堂之上,臉上還帶着些許紅潤。郵傳大臣樑士詒也是袁世凱麾下能臣,不過相比趙秉鈞,倒還安分點,只一臉嚴肅,矗立不動。

載澤見趙秉鈞一副得志小人模樣,心中憤怒不已,譏諷道:“趙大人好起色啊,莫非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趙秉鈞聞言先是一怔,隨後立刻便明白過來了,這輔國公是在暗罵他、錯了,是他背後的袁世凱陰謀得逞,心情舒坦!

載澤、袁世凱之間矛盾久矣,眼看着這清廷都要不保了,哪裡還會怕他的皇親國戚身份,當下亦回譏道:“輔國公見笑了,趙某現在吃得好,是怕以後吃不到了,要露宿街頭啊。”

載澤聞言道:“趙大人何處此言?”

趙秉鈞道:“要是賊黨打進京師,我們必是階下囚,還吃什麼?還不趕緊吃點得了,輔國公您說是麼?哼哼。”說完還不忘擡眼看了看載灃,眼光裡的挑釁已經穿透了宮牆,刺得那載澤心火大盛。

載澤大怒,言道:“趙大人,你可太沒骨氣了吧?君辱臣死,況且我大清還有百萬八旗子弟願爲朝廷鞍前效命。”

“嘿...”趙秉鈞冷笑兩聲,調過去頭,語調說不出的諷刺:“輔國公似乎此話說錯了吧。八旗那幫大煙兵有多少戰鬥力,咸豐爺年間就已經證明了。大人莫要忘記在前線爲朝廷效死力的乃是北洋軍,是袁大人吧。”

不說倒好,這一說更是讓載澤險些氣昏過去,袁世凱,又是袁世凱!

載澤道:“袁世凱,袁世凱,趙大人口口聲聲只知道袁世凱,莫非你眼中就只有他袁世凱,連陛下跟太后都入不了你的眼了,你竟敢欺君犯上,左右來人給我拿下拉下去重則一百大板!”

“輔國公好大的火氣!”趙秉鈞冷哼一聲,殿外的侍衛的確聽到了他的聲音,但是卻沒一個站出來的。

“欺君?”趙秉鈞朝周圍寥寥無幾的人問道:“諸位大人可定要給我趙某人評評理那,輔國公好大一頂帽子。敢問諸位趙某可曾說過一個欺君的字嗎?幾位大人!”

衆人見他倆人鬥起來,均緘口不言,生怕陷入紛爭。

“好了,兩位大人都收了聲吧,莫非要把哀家氣死不成。”寶座之上,隆裕抱着嚇得躲在她懷裡哭個不停的小皇帝,氣得麪皮發白。

載澤、趙秉鈞連忙跪下,“臣等不敢!”

見他兩人終於不再口角,隆裕只敷衍兩下,便過了此事,商討國之大計。

隆裕問道:“段大人的電文,想必衆位大人也是知道了罷,不知各位大人有何主意?”

樑士詒出班奏道:“啓稟太后,臣以爲現今大局,斷難維持。南方諸省已失久矣,段大人領兵在外猶如無根漂萍,當今南方黨人正在謀劃北伐,若有段大人的幾萬精銳,則我北方固若金湯也!”

這樑士詒才華是有的,但是也是黎元洪之心腹,前段時間跟洋人談判的借款,正是他經手的,深得袁世凱信任,也是一員能臣。

“大軍勞師在外想必已是疲憊,不過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望太后、陛下接受南方之條件,實現南北議和。”

胡惟德亦出庭奏道:“太后,現今南方黨人勢大,而我軍糧餉供給皆不足,且賊黨遍佈京城,隨意實施恐怖行動,鬧得京城人心惶惶。袁宮保曾經幾次提到在外大軍斷了幾月的餉銀,此次兵變想必也是民心生變,現今之計,臣以爲也是接受南方之意見,陛下退位,取得南方之優待方爲上策。”

隆裕坐在龍椅上抹着眼淚,小皇帝也在她懷裡哭個不停。最近這段時間她哭得次數可一點不少,一雙眼睛都快哭瞎了。良久她才停下問道,“趙大人,你是代替宮保來下通牒的嗎?”

趙秉鈞連忙跪下道:“絕無此意!”

載澤在一旁聽了此言,心中冷笑:這幾日你趙秉鈞上下奔走,爲你家主子也算盡心了。是逼皇帝退位最狠的一個,現在到開始裝什麼謙謙君子,臉皮可是當真是厚的緊。

當下諷刺道:“趙大人不必謙遜,現在朝廷也到了這個地步了,你們還需要再畏手畏腳嗎?”

趙秉鈞擡頭看了他一眼,眼睛微眯着,嘴角似乎有一抹淡淡的笑容,不過很快就散去了,卻不理會他只是看向隆裕太后道:“太后,臣下實無高見,也和衆位大臣一樣,覺得陛下退位方爲上策,只不過臣以爲還是將此事交予袁大人辦最爲妥當。”

隆裕道:“趙愛卿言之有理,袁世凱乃國之棟樑,國之重臣,此等退位大事,自然是要袁大人來操持的,但是…”

話未說完,隆裕便嗚咽了,哽住了喉,衆人見狀皆奏請太后節哀。

隆裕含着淚道:“大清到今,也有數百年了,沒想到居然葬在了哀家的手上。日後哀家便是萬死,也無臉去見列祖列宗!”

衆人聞言自然心中是沉得緊,載澤聞言,更是失聲痛哭。

趙秉鈞上前道:“太后,臣心中亦是悲憤萬分,但事已至此,不得不爲之,若今皇上退位,皇室必將得到優待,這也是朝廷最好的歸宿。”

“趙秉鈞,你竟然…”載澤終於忍不住,衝了起來。

“別說了。”隆裕打住載澤,只抹了把淚,俯視羣臣一週,問道:“衆人皆是此意否?”

起初,倒有幾個人想要答應話,但是看看周圍的氛圍,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沉默着,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隆裕雖然心中早已知道這個結果,但是居然連幾個“哭喪”的也沒有,也是太讓人爲之心寒。她心中明白,大清國到了這幅田地,愛新覺羅氏還想繼續統治這個國家,已經沒有可能了!

她臉上流着淚,一邊卻不住的輕輕拍打懷中哭個不停的宣統小皇帝,道:“衆卿家的意思哀家懂,咱大清到了這幅田地,已經想保都保不住了。罷了,都去吧...去吧,你們想怎麼就怎麼,哀家拼了日後不入皇陵做個孤魂野鬼,也要給覺羅家的子孫們爭取個優待...”

她輕拍着懷中的宣統小皇帝,這個年僅六歲的孩童還不知道,他即將失去這個國家了。想着想着,眼淚又流了下來,止都止不住,哪還有半點太后的雍容華貴!

趙秉鈞聞言大喜,但不能露於聲色,便只好低沉而哀奏道:“但請太后放心,有宮保在,皇室的優待條件一定會跟南方爭取到最大,如此,奴才等這就告辭了!”

他跪下來跟隆裕磕了幾個響頭,心中卻明白,‘奴才’這兩個字,日後只怕很難再聽到了!

時間很快就在平靜中又過了兩日,眼見得就到了1912年的2月12日。這一天,就是清室正式宣佈退位的日子啦。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無論是中國的國民還是外國的觀察家。都很明白,這是中國三千年有記載的歷史當中,最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之一了。中國究竟是從今天開始又翻開了新的一頁篇章,還是繼續的陷入治亂循環當中。做什麼猜測的都有。但是歷史就是威嚴而沉默的不做回答。

在這一天的上午,清室的退位詔書終於通電全國。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爲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爲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爲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佈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爲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在這份由袁世凱炮製出來的詔書裡,特意加上了一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也是他生怕南方食言,畫蛇添足的多此一筆。但是無論如何,清室算是正式退位了。中國的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篇章。

這一日,隆裕皇太后抱着被折騰了許久纔剛昏昏睡去的宣統小皇帝,獨自坐在太和殿內,泣不成聲。殿內冷冷清清,連一個宮女侍衛都沒有,身邊就只有同樣哭紅了眼睛的小德張候着,不時的抹抹眼睛,哭得說不出的傷心。

三人頭頂,乾隆皇帝親筆所提的‘建極綏猷’四個大字似乎也黯淡了不少,這個曾經被乾隆皇帝自誇爲‘天賜皇權’的牌匾,到了今天之後也就只是普通文物一件,再沒了往日的神聖!

這一天,大清統治了二百六十餘年的天下,總算落下了帷幕。

明天,將是全新的一天!

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511章 雷霆(7)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453章 大戰(完)第417章 四川鹽務(二)第680章 蘇俄第526章 歸降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五百九十五章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234章 戰起(3)第186章 《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第458章 呼聲第287章 都是名人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315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下)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78章 漢川起義第81章 第八鎮殘兵第405章 行動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641章 南洋變局1第47章 吳兆麟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208章 急行軍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228章 暗夜偷襲第38章 蝴蝶效應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107章 摩擦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550章 戰車第461章 桌下2第281章 信陽動第370章 平陝第597章 轟炸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233章 戰起(2)第584章 北翼?南翼?第523章 走向和談(中)第六百零六章第555章 劫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48章 炮八標據守中和門第六百零八章第139章 心思第547章 巨頭碰面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449章 大戰(六)第362章 餘波(中)第523章 走向和談(中)第437章 我們的‘普魯士’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248章 赴宴第385章 時而歡喜時而憂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第394章 巡檢第256章 奪關(上)第六百三十二章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七百二十二章第537章 宣言第386章 網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六百零八章第591章 變局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155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1)第500章 國外國內第394章 巡檢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0章 逃脫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242章 局變(2)第512章 日本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611章 一年第178章 全雲南第30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中)第87章 要變天了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372章 應對第196章 ‘中國之聲’定刊第636章 混亂的中亞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708章 將戰第47章 吳兆麟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510章 雷霆(6)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689章 沙皇一家的命運第647章 反攻2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258章 奪關(下)
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511章 雷霆(7)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453章 大戰(完)第417章 四川鹽務(二)第680章 蘇俄第526章 歸降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五百九十五章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234章 戰起(3)第186章 《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第458章 呼聲第287章 都是名人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315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下)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78章 漢川起義第81章 第八鎮殘兵第405章 行動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641章 南洋變局1第47章 吳兆麟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208章 急行軍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228章 暗夜偷襲第38章 蝴蝶效應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107章 摩擦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550章 戰車第461章 桌下2第281章 信陽動第370章 平陝第597章 轟炸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233章 戰起(2)第584章 北翼?南翼?第523章 走向和談(中)第六百零六章第555章 劫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48章 炮八標據守中和門第六百零八章第139章 心思第547章 巨頭碰面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449章 大戰(六)第362章 餘波(中)第523章 走向和談(中)第437章 我們的‘普魯士’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248章 赴宴第385章 時而歡喜時而憂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第394章 巡檢第256章 奪關(上)第六百三十二章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七百二十二章第537章 宣言第386章 網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六百零八章第591章 變局第210章 湯黎之謀(下)第155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1)第500章 國外國內第394章 巡檢第408章 鹽政改革第20章 逃脫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263章 伏擊李純第242章 局變(2)第512章 日本第395章 真正的合作第611章 一年第178章 全雲南第30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中)第87章 要變天了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372章 應對第196章 ‘中國之聲’定刊第636章 混亂的中亞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708章 將戰第47章 吳兆麟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510章 雷霆(6)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689章 沙皇一家的命運第647章 反攻2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258章 奪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