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談笑浮雲間】

三年來我拿起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無邪的。改變他們善良本性的是外物,要讓天下和睦,無戰亂,無苦難,就必須解決外物對人本身的影響。然而要抵制外物的影響,首先我們要做到自身的修養,達到無我之境,只有達到了無我境,方能達到無物之境。無物,則無權無利,無邪欲無邪念。無物之外則是有物,有天下,有蒼生。有善欲有善念。

三年來,師傅仿若一下老了三十歲。他老苦心傳授於我真理,可謂傾盡所有心血。

這天,師傅把我叫到了天台峰,他問我道:“子虛,你現在可明因果?”

我記得三年前我同師傅首次爭辯的便是因果,我回答師傅:“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循環,無始無終。惡因需以善果結;今世之因便由來世之果結;今世之善因所結之惡果,得來的便是來世的一世長安。世間萬物的因果皆自在輪迴。”

師傅頻頻點頭,然後又問我道:“那何爲生死?”

我回答師傅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天下芸芸,其生的過程即爲死的過程,而死的過程便是遺忘的過程,遺忘便是放下,放下便是拿起。”

師傅滿意的點了點頭補充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爲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要經歷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然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便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萬法皆生,皆系緣份,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師傅緩緩的閉上了眼睛,又叫我的俗名說道:“長安,三年來,爲師深感你佛心緣深,佛法或不點自通,或一點即通。但你雖理盡禪機,卻不能理清佛心。千萬要記住爲師的這句話:該拿起的,便勇敢去拿起,該放下的,便果斷去放下,無論輕重,無論先後。”

“師傅,我還要拿起什麼?放下什麼?”我不解的問道。

“你下山去尋找你想要的答案吧。”接着師傅取下我脖子上的玉佩說道:“這玉佩來九華山已經三年了。長安,你瞭解它嗎?”

我如實回答了師傅“這是江湖傳說中的武林火玉,家父筆記中寫道:得火玉者,得武林。”

師傅平靜的說:“這塊玉佩不僅僅牽涉武林。你要謹慎保管,切不要落入惡人手中,否則將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我忙問:“師傅知道此玉佩的淵源嗎?”

師傅輕輕的笑了笑,道:“任何事物的淵源最後皆將水落石出,只要你願意去尋找這個緣。”師傅從容的道:“是時候了,爲師也要啓程了!”

我忙問:“師傅去哪裡?”

師傅最後一次回答我的是:“心去哪裡,身就去哪裡……”

智空法師,今年一百零三歲,我跟了師傅三年,這三年彷彿我經過了師傅的前一百年的心路滄桑。我不能完全的理解師傅說的放下和拿起。他是讓我放下個人,拿起蒼生?

我深知世間疾苦,我一心只想着要去化解世間的恩怨,解脫世人。其實最開始的開始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解脫,我一直強求自己放下!放下,自欺欺人的認爲自己已經放下了。

師傅走後,子無師兄和我召集全寺僧衆,爲師父舉行法事,我親自爲師傅誦經。此後,我打算在天台峰爲師傅苦行修守三年,寺廟就由子無師兄接管了。

這天,小滑頭覺明找我說:“長安,你的佛法練得怎樣了?”

“阿彌陀佛……”我習慣了每說一句話都要帶一個阿彌陀佛。

“唉,你又來了!方丈教你的佛法就是阿彌陀佛嗎?”覺明不耐煩的道。

“佛法藏於心,遇苦難則流於行。”我對覺明道。

“唉,無聊,我不懂!看棍!”覺明就是急性子。舉起棍子就向我打來,想必是要逼我出手,試探我的武功。

我對之不動於衷,達摩棍乾脆的打在了我的肩膀上。

“長安,你爲什麼不還手啊!方丈到底有沒有教你佛法!?”覺明急問,“你學不會佛法怎麼報仇!怎麼去找九月!?”

九月……報仇……放下?拿起?我心裡不停的糾葛,這幾個詞如同刀片一般在我心中絞盤。我想了很久最後平靜的對覺明說,“我要在天台峰禁修爲師傅守靈三年,三年後,我給你答案。”說完我就走開了。

“三年!?又是三年?”覺明見我,很無奈,“好,三年,我再給你三年!三年後你再學不會佛法,我就……我就用棍法揍你!”覺明說着便舉起木棍來,哪知木棍突然四分五裂了……

天台峰,雲海翻騰,每日我看其往來浮沉,升降有律。我每天喝露水,吃野菜,打坐,誦經,強身,健體……循環往復。

我誦禪簡,背佛經,翻經卷,念浮屠,數佛珠,卻始終有一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不斷地翻涌。九月的名字時常出現在我誦經時的口誤中,打坐時的禪夢裡。我悟盡了千萬佛理,參破了萬千禪機,卻無論如何都參不破、悟不透一個九月。

我無法理解師傅所說的:該拿起的便勇敢去拿起,該放下的便果斷去放下,無論輕重,無論先後。

……

種一棵菩提,守一朵蓮花。

等一個秋天一個九月。

搖經筒數佛珠,

爲何理不清,讀不懂,剪不斷,別離。

敲一生佛鐘,念一生浮屠。

許一世飄零一世長安。

誦禪簡翻經卷,

爲何看不穿,悟不透,參不破,紅塵。

愛別離,紅顏知己稀,求不得;

怨長久,愁恨相思聚,放不下。

江湖風雲散卻清,步武林峰巔。

望盡來路,不盡歸途。

……

突然有一天,在我打坐誦經時,一隻小老鼠躲在我的身後,這隻小老鼠對我有些許怯意,久久不敢靠近我。爲了不嚇跑它,我繼續敲木魚,誦禪經。那小老鼠見我只知誦經,便放鬆了警惕,大膽的靠了過來,見我閉着眼睛,便爬上燈臺,來吃裡面的燈油。可是燈還燃着火,那小老鼠嘗試了幾次都不能接近燈芯。這時我,睜開眼睛,小老鼠迅速的逃開了。我將燈火吹滅後繼續誦經,果然那小老鼠又回來了,這次它成功的吃到了燈油。

就這樣,這隻小老鼠每天都按時來吃燈油,它晚上把油吃光,白天我就去山上採油桐續上。更有趣的是,這小東西還喜歡聽我誦經常常神往於禪誦之中,久久不肯離去!它不走我也不捨得起身,直到它看到我在打瞌睡了,便自行離開了。

它帶給了我苦行中的一絲慰藉,每天它都會依偎在我的僧袍上,聽我誦經。等我誦完後,便起身離開,帶走些油去。我見這小老鼠這麼有靈性,我便每日抽空,跟它講禪,緣巧的是,小老鼠很喜歡聽,每每聽到歡喜雀躍,忘我翻滾。

我也問過它:“小老鼠,你的家人呢?”它隱約傳達我,它也沒有家人,如此我們便成了朝夕相處的好友。

正所謂我生久是無家客,莫談行程歸不歸。如此日復一日,小老鼠一天天長大。

冬天快到了。我對它說:“如果你不介意,冬天就到我這裡來住下,到了春天再搬回去。”

小老鼠果然聽得懂我的話,我和它一起度過了第一個冬天。

一年過去了,正是一年春好時,這天我誦完經問小老鼠道:“小鼠,你每日都來聽我誦經講禪,不知你是否有意入我佛門呢?這樣我也賜你一個法號,可好?”

小老鼠聽了似乎猶豫了一下,對我對立着,似乎想說什麼,我屈身伏耳去聽。他爬上我的頭琢磨了一會,我便懂了。

我笑着說:“你入佛門,就不給你剃度了。”

小老鼠頓時舒心,點頭同意了。一開始或許它是擔心自己如果當了光頭老鼠,會難看成什麼樣吧。

我又對它說:“你入我寺,時間最晚,又最小,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小滑頭是覺字輩,那你就取‘了’字輩吧!”

我想了一會,心說,“了”什麼好呢?了字無臂,明也;了了乾坤,心清心明;悟空一真,了卻俗塵……我突然頓悟道:“你看,今後我就叫你‘了了’可好?”

它彷彿很喜歡這個名字,圍着我轉了好幾圈。

就這樣,每天我們一起進食,一起打坐,了了也成了我第一個聽衆,或許也是唯一一個了。

時間一晃又是三年,了了已經長成了大老鼠了,它的毛髮褪變成棕色,很光澤。不知是聽了我三年佛經的影響還是它自己覺悟高,了了每天都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的。吃燈油前還要在佛祖面前作揖一會纔開吃。

三年了,也正好是三年,我出來寺內風景變了,當今天下也變了。

會昌五年,唐武宗李瀍執政時期。武宗聽信道士趙歸真之言,發佈一系列的滅佛法令,全國發起了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自然九華山也不能倖免。

天下風雲劇變,朝廷江湖左道干政,藩鎮跋扈,朋黨之爭;武林門派勢力羣起,道教興然,武當雄起呈號令江湖獨步武林之勢。

我出禁下山時,小滑頭已經在山下等我。

他意氣風發的看着我微笑着,喊道:“長安,你終於下山了。三年前,我們沒能分出勝負,如今三年後,我們就來見個高下。”自從那次達摩棍被長安內力震碎後,小滑頭更加刻苦的練功,三年了也初見鋒芒。

我也微笑着,雖同在一座山上,卻時隔三年不曾聞面,此次相見猶如重逢失散的故友一樣親切。

小滑頭話不多說,迫不及待的提棍掠身而來。

第三十五章【人生若可待】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二十九章【快意洗恩仇】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十四章【無言足賦解】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六章【天燈掛月欄】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三十四章【往事莫回首】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三十四章【往事莫回首】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九章【千里匿君心】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二十三章【重逢死生友】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五章【巫山滄海故】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八章【禍玉天地圓】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六章【驚變煙雨劫】第十三章【流年催情竊】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四章【指身在他鄉】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五章【身繡青玉案】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二十七章【晨霧分久長】第三十五章【人生若可待】第二章【相執亦流浪】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十三章【流年催情竊】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七章【星野空山靜】第二十九章【快意洗恩仇】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七章【晨霧分久長】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二十三章【重逢死生友】第二十六章【天燈掛月欄】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二十二章【不老長生曲】第十五章【巫山滄海故】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七章【星野空山靜】
第三十五章【人生若可待】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二十九章【快意洗恩仇】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十四章【無言足賦解】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六章【天燈掛月欄】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三十四章【往事莫回首】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三十四章【往事莫回首】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九章【千里匿君心】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五章【風雨落青蓮】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二十三章【重逢死生友】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五章【巫山滄海故】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八章【禍玉天地圓】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六章【驚變煙雨劫】第十三章【流年催情竊】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四章【指身在他鄉】第十九章【未待目清明】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五章【身繡青玉案】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二十七章【晨霧分久長】第三十五章【人生若可待】第二章【相執亦流浪】第三十章【身隱情未休】第十一章【迢迢京門下】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十三章【流年催情竊】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三十二章【更進一杯酒】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七章【星野空山靜】第二十九章【快意洗恩仇】第二十章【風塵亦何堪】第一章 【夢醒是何方】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三章【輾轉復何去】第二十七章【晨霧分久長】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十八章【風迷恩怨亂】第二十一章【山撫武當旭】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二十四章【四海八荒聚】第二十三章【重逢死生友】第二十六章【天燈掛月欄】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十二章【故人眼中隱】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二十八章【醉笑詩酒殘】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六章【談笑浮雲間】第十章【怎辭相依情】第二十二章【不老長生曲】第十五章【巫山滄海故】第三十三章【九幽凡塵厚】第三十一章【袍澤風吹掣】第十七章【浮雲江湖散】第七章【星野空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