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過去20年中,我一直在爲我的客戶不定期撰寫備忘錄—起初在西部信託公司,後來在我1995年共同參與創立的橡樹資本管理公司。我通過備忘錄來闡述我的投資理念,講解金融運作方式,並提供我對近期事件的見解。這些備忘錄構成了本書的核心,在後文,你會發現許多摘錄於備忘錄中的段落,因爲我相信,其中的經驗教訓像切合當年一樣適用於現在。摘錄時我作了一些小的改動,主要是爲了使主旨更爲清晰。

“最重要的事”究竟是什麼呢?2003年7月,我以此爲標題寫了一篇備忘錄,將我認爲投資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羅列了出來。備忘錄是這樣開篇的:“每當我與客戶及潛在客戶會面時,我不斷地聽到自己說,‘最重要的是X。’10分鐘之後,變成了‘最重要的是Y’,之後是Z,以此類推。”最後備忘錄通篇總共討論了18件“最重要的事”。

在原始備忘錄之後,我對我認爲“最重要”的事作了少許調整,但是基本觀念沒變:它們都是最重要的。成功的投資有賴於同時對各個方面保持密切關注。省略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導致不盡如人意的結果。這就是我圍繞“最重要的事”這一思想構建本書的原因—每一件事都是構成我所期待的堅固牆體的磚塊,缺一不可。

我並不打算寫一本投資指南。相反,這本書是對我投資理念的陳述。我視其爲信條,它在我的投資生涯中扮演着類似宗教信仰的角色。我信奉這些事情,它們是指引我保持正確軌道的路標。我所提供的信息,是我認爲最爲恆久的信息。我相信,它們對現在、對未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不是一本入門指導書。書裡沒有永葆投資成功的秘訣,沒有手把手的指導,沒有包含數學常數和固定比率的定價公式—事實上,數字極少。書中只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它可能有助於你做出良好的決策,可能更爲重要的是,幫你避開常犯的錯誤。

簡化投資行爲不是我的目標。事實上,我最想表達的是投資有多麼複雜。試圖簡化投資的人帶給受衆的是極大的損害。我會照常對待收益、風險、過程;無論任何時候,我對特定資產類別和策略的討論只爲闡明我的觀點。

再談一談本書的結構。如上所述,成功的投資有賴於同時對各個方面保持密切關注。但凡有可能,我會立即同時討論所有方面。然而遺憾的是,語言的侷限性迫使我每次只能談一個話題。因此我先以討論市場環境這一投資發生的場所爲開端,繼而討論投資者自身這一影響投資成功與否的因素,以及爲了提高成功機會投資者應做的事情。在最後幾章,我嘗試將各種想法歸納到一起。不過,因爲我的理念是“有機統一的”,所以有些想法會在不止一章裡被反覆提及,請讀者容忍我的重複。

我希望讀者認爲這本書的內容是新穎、發人深省甚至是帶有爭議性的。如果有人告訴我,“我很喜歡你的書,它證實了我讀過的一切”,我會覺得很失敗。我的初衷是分享那些你未曾想到過的關於投資的想法和思維方式—簡單的幾個字“我從未這樣想過”,將令我無比欣慰。

讀者會發現,我花在討論風險以及如何限制風險上的時間,比花在討論如何實現投資回報上的時間還要長。在我看來,風險是投資最有趣、最有挑戰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潛在客戶想了解橡樹資本管理公司成功的原因時,他們的首要問題通常大同小異:“你們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歷經40餘年發展與磨礪所形成的有效的投資理念,以及掌握着高超的技術、有着共同文化和價值觀的個人對該理念的貫徹執行。

投資理念來自何處?我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在邁入投資生涯的門檻時,沒有誰的投資理念已完全成形。投資理念由各種來源的各種想法長期積累總結而來。不在生活中積累經驗教訓,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理念。幸運的是我的一生既擁有豐富的經驗,也經受過巨大的教訓。

在兩所傑出商學院的求學時光是非常有效並具有挑戰性的:在沃頓商學院攻讀大學本科時,我接受了理論研究之前具體而定性的教育,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我接受了理論性的量化教育。重要的並不是具體的學習內容或學習過程,而是面對兩種主要投資思想流派,我必須思索如何將其融會貫通成爲我自己的方法。

重要的是,理念源自持之以恆的警醒。你必須要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也必須要知道這些事件將導致什麼結果。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時吸取教訓。大多數投資者做不到這一點—它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他們註定將屢次遭受經濟繁榮與蕭條週期之害。

我喜歡說:“在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時,你得到的是經驗。”好光景只會帶來壞經驗:投資很容易,你已經瞭解投資的秘密,你不必擔心風險。最有價值的經驗是在困難時期學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有幸”經歷過一些重大事件:阿拉伯石油禁運、滯脹、20世紀70年代漂亮50股票的崩盤以及“證券之死”;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指數在一天之內暴跌22.6%;1994年的利率高漲,導致利率敏感型債務證券跳水;新興市場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違約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徹底垮臺;2000~2001年科技股泡沫的破裂;2001~2002年的會計醜聞;以及2007~2008年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

經歷過20世紀70年代尤爲重要,因爲那個時候挑戰無處不在。事實上,在70年代想找一份投資工作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你必須在70年代還沒有到來之前進入投資領域,才能積累那個年代的經驗。有多少在60年代開始投資工作的人,直到90年代末科技泡沫開始顫動的時候還在繼續投資工作的?沒有多少。大多數專業投資者是在80年代或90年代才進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無從知曉,市場的跌幅竟然還會超過1982~1999年所看到的5%的最高跌幅。

如果你閱讀範圍廣泛,那麼你可以向有着偉大思想的人學習—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有:查理·埃利斯的《輸球遊戲》(《金融分析家雜誌》,1975年7~8月刊)、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的《金融狂潮簡史》(紐約:維京出版社,1990),以及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隨機漫步的傻瓜》①。他們都對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後,我有幸能夠直接向傑出的思想家學習: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教我瞭解了人性的弱點;沃倫·巴菲特教給我耐心和逆向投資;查理·芒格教給我合理預期的重要性;布魯斯·紐伯格教給我“概率與結果”;邁克爾·米爾肯教給我“自覺風險負擔”;裡克·凱恩教給我設置“陷阱”(能賺很多而不會賠很多的被低估的投資機會)。與彼得·伯恩斯坦、賽斯·卡拉曼、約翰·伯格、雅各布·羅斯柴爾德、傑里米·格蘭瑟姆、喬爾·格林布拉特、託尼·佩斯、奧林·克雷默、吉姆·格蘭特以及道格·卡斯的往來,也使我獲益匪淺。

令人高興的是我接觸到了我前面提到的所有要素,並且多年來一直有意識地將它們結合到爲公司服務—從而爲客戶服務—的投資理念中。這並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它適用於我們。

必須指出的是,如果沒有非凡的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共同創始人—布魯斯·卡什、謝爾頓·斯通、拉里·基爾、理查德·馬森和史蒂夫·卡普蘭—的卓越執行力,我的理念不會有太大價值。我很幸運地在1983~1993年與他們合作。我相信任何理念都比不上基於此理念而採取的實踐,在投資領域裡尤其如此。如果沒有這些合夥人以及橡樹資本管理公司同僚所取得的成就,那麼我在這裡分享的理念將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第7章 控制風險簡介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8章 關注週期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6章 識別風險第16章 重視運氣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5章 理解風險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7章 控制風險第18章 避免錯誤第6章 識別風險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18章 避免錯誤簡介第6章 識別風險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8章 避免錯誤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2章 尋找便宜貨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8章 關注週期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中文版序言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8章 關注週期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8章 關注週期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7章 控制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9章 鐘擺意識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6章 識別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16章 重視運氣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1章 逆向投資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6章 重視運氣中文版序言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5章 理解風險第18章 避免錯誤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第11章 逆向投資第5章 理解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9章 鐘擺意識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9章 鐘擺意識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18章 避免錯誤第6章 識別風險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1章 逆向投資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簡介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18章 避免錯誤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簡介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9章 鐘擺意識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
第7章 控制風險簡介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8章 關注週期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6章 識別風險第16章 重視運氣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5章 理解風險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7章 控制風險第18章 避免錯誤第6章 識別風險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18章 避免錯誤簡介第6章 識別風險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8章 避免錯誤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2章 尋找便宜貨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8章 關注週期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中文版序言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8章 關注週期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8章 關注週期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7章 控制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9章 鐘擺意識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6章 識別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16章 重視運氣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4章 價格與價值的關係第19章 增值的意義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1章 逆向投資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6章 重視運氣中文版序言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5章 理解風險第18章 避免錯誤第15章 正確認識自身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第11章 逆向投資第5章 理解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5章 理解風險第9章 鐘擺意識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第9章 鐘擺意識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18章 避免錯誤第6章 識別風險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1章 逆向投資第3章 準確估計價值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簡介推薦序 一本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投資書第18章 避免錯誤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第17章 多元化投資簡介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第9章 鐘擺意識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