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相互算計

?書信被燒燬以後,周瑜擦乾了臉上的淚水,而後又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姿容。

“砰!”

做完這一切之後,周瑜猛然將一個書架踹翻,而後大聲罵道:“混賬,混賬,混賬!”

“公瑾因何發怒?”

就在此時,孫權帶着周泰進入營帳之內,看着周瑜的樣子微笑着詢問。

只不過,孫權眼中卻閃爍着微不可查的寒光。

正大發雷霆的周瑜,看到孫權以後,急忙上前行禮。

而後,他憤憤不平的說道:“那陳文昭簡直欺人太甚!”

孫權眼神微眯,問道:“如何欺人太甚!”

周瑜道:“那陳文昭不僅辱罵主公,而且還辱及兄長,不殺此賊誓不爲人!”

孫權看着周瑜那副咬牙切齒的模樣,心中不由感覺疑惑不已。

“難道,是我猜錯了?”

孫權整理了一下心情,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問道:“陳文昭不會這般無聊,給公瑾寫信就是爲了逞口舌之利吧?”

周瑜聞言,不由面帶猶豫之色。

孫權見狀,眼神微微眯起,拳頭開始握了起來。

周瑜遲疑半晌,忽然緊緊盯住孫權的雙眼,說道:“我有一事心中不解,不知當問不當問。”

孫權心中‘咯噔’一聲,暗暗給周泰打了一個眼色,而後說道:“公瑾但問無妨。”

周瑜說道:“主公可信得過我?”

孫權聞言,目瞪口呆。

他本以爲周瑜會詢問孫策之死,卻沒想到會問出這麼一句話,一下子有些反應不過來。

只不過,孫權反應也十分迅速,當即笑着說道:“對於公瑾,我又怎會不信任?”

孫權語氣顯得十分真誠,可是心中怎麼想,外人卻是不得而知了。

周瑜卻好似鬆了一口氣般,道:“既然主公信得過我,那麼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了。”

“陳文昭信中,除了貶低主公以外,也的確許以高官厚祿,想要招攬在下。”

“看完書信以後,我覺得十分氣憤,又擔心主公因爲書信裡面的內容,而對我產生猜忌之心。”

“故此,看完書信之後,我就將信紙仍在火盆裡燒了。”

說到這裡,周瑜還用右手指了指火盆。

孫權眼睛微微眯起,臉上卻仍舊帶着燦爛的笑意,說道:“此乃陳文昭離間之計,公瑾萬萬不可中計。”

周瑜大聲笑道:“主公但請放心,此等伎倆我又豈會不知?”

隨後,周瑜忽然話鋒一轉,問道:“主公前來所爲何事?”

孫權臉皮極厚,正色道:“公瑾乃是吾之臂膀,我擔憂公瑾會被陳文昭迷惑,故意前來提醒一下。”

周瑜拱手相謝,並且再三表示,自己不會中了陳旭奸計。

孫權又和周瑜交談了一陣,拐彎抹角進行試探,周瑜卻始終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孫權無奈,只得帶着周泰離開,那些帶過來的親衛亦是緊隨其後。

目送孫權走了以後,周瑜臉色再次陰沉了下來,一個人坐在牀上,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只不過,書信裡面的內容,周瑜卻無論如何也忘不了。

書信之中,提到了孫策的死因,陳旭告知周瑜,當初關中的確派遣死士前去刺殺孫策。

孫策死的那一日,出去打獵的時候也曾就受到刺殺,那些死士就是關中死士。

只不過,孫策行蹤何等隱秘,如果沒有人提前透露,關中死士根本不可能前去刺殺孫策。

而那個爲關中死士提供孫策行蹤的人,除了孫權還有何人?

只不過,那場刺殺根本沒有殺掉孫策,孫策最後反而被人毒死,這件事情雖然與陳旭有關,卻不是陳旭派人下的毒藥。

畢竟,那個廚子跟隨孫氏許久,縱然陳旭本領通天,也根本沒有辦法將其收買。

只不過是陳旭,向孫權手下透露過,豬肚蓮子湯用白茄枝燒,喝了之後就會身中劇毒,必死無疑。

當然,陳旭一開始並不知道,那些與自己手下接觸的東吳人氏,乃是孫權手下。

只不過陳旭有所懷疑,就一直派人調查,在孫策還沒有死之前,就機緣巧合之下,探明瞭他們的身份。

周瑜開始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陳旭在用反間計。

不過仔細思考過後,周瑜卻相信了裡面的內容。

孫策在沒有死之前,就曾經向衆人透露過,自己臨死以後,要把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孫權。

而且孫策死後,既得利益最大者,也是孫權其人。

在孫策死後,孫權反應也未免太過迅速,很快得到了江東上下的認可,取得了江東之主的位置。

周瑜雖然有心要扶持孫策兒子上位,卻又擔心引起東吳內亂,最終只得同意孫權繼位。

孫權不僅是孫策死後,既得利益最大者,當初去孫策墳墓前面受到驚嚇,也讓周瑜產生了疑心。

雖然當時的孫權,說自己乃是因爲太過思念兄長,這才身體有所不適。

只不過,周瑜後來暗暗打聽過,孫權是因爲被烏鴉的叫聲嚇住,這才生病。

若孫權不是心中有鬼,又怎會被區區幾隻烏鴉嚇住?

更讓周瑜震驚的是,後來他從小喬口中得知,孫權對於大喬有覬覦之心。

原來,孫權年幼喪父,大喬乃是孫策妻子,對於孫權就如同自己兒子一般。

再加上大喬生得十分美麗,孫權長時間與大喬相處,自然產生了孺慕之情,漸漸喜歡上了大喬。

當然,孫權雖然有了此心,卻也從未表露出來,只不過敏銳的大喬,還是發現了一些端倪,就將此事告知了自己妹妹。

爲了避免兄弟二人猜忌,大喬、小喬對於此事,也一直都是守口如瓶。

直到孫策、大喬先後離世,小喬才將此事告知周瑜。

當初孫策死後,衆人都說大喬乃是殺人兇手,孫權卻力排衆議,想要爲大喬洗清冤屈,竭力表現。

奈何大喬太過剛烈,自殺而死,孫權百般算計終究成空。

以前周瑜對於此事,還沒有太多想法,只不過此時都能聯想到一起。

如此一來,江東之主的位置,以及美人大喬,都可能是孫權的殺人動機。

當然,前者可能性更大,後者只是順帶的產物罷了,畢竟大喬乃是孫策妻子,縱然孫策身死,孫權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得到大喬。

“我本有心盡起心腹,活捉此狼心狗肺之人,斬於兄長墓前,而後輔助阿紹繼位。”

“奈何手中並無證據,能夠證明此獠殺掉兄長,貿然行事只能引起東吳內亂,使得陳文昭有了可趁之機。”

“江東乃是兄長一手打下來的基業,我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

想到這裡,周瑜頓時感覺煩躁無比,起牀在營帳之內來回踱步。

“可是,我若不殺此獠,如何對得起兄長?而且他已經對我產生了猜忌之心,我不殺他,他早晚也定會殺我!”

周瑜臉色不斷變幻,卻始終沒有辦法下定決心。說到底,周瑜還是不忍心看到東吳內亂。

“罷了,此事暫且壓下來,等消滅了陳文昭以後,再徐徐圖之。”

“不過,我應該早做準備,在保全己身的同時,也要掌控兵權才行。”

周瑜冥思苦想半夜,心中終於有了計較,當即連夜開始行動。

卻說孫權帶着周泰離開以後,周泰有些遲疑的問道:“主公爲何大動干戈而來,最終卻是這樣離開?”

周泰如此詢問,倒也不是想要孫權治罪周瑜,只不過的確有此疑惑罷了。

孫權卻是說道:“大都督忠心耿耿,既然識破了陳文昭離間之計,我自然仍舊要對他以禮相待。”

孫權口中雖然這麼說,可是內心深處卻是有些糾結。

本來孫權決定,只要周瑜露出破綻,或者當面質問自己孫策之死,他就會不惜代價將周瑜當場擊殺。

然而,周瑜看起來毫無破綻,而且又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樣。

雖說孫權懷疑周瑜知道了什麼,卻也並不十分確定,所以再三試探以後,就只得無奈離開。

周瑜在軍中頗有威望,現在的表現也是無懈可擊,孫權如果僅僅憑藉懷疑,就當場對其進行治罪,後果將不堪設想。

那個時候,東吳可能就會發生內亂,許多東吳將領也會人心惶惶。

故此,不到迫不得已,孫權絕對不敢光明正大害了周瑜性命。

當然,如果孫權看到了那封信的內容,哪怕明知殺掉周瑜會引來大禍,仍舊會孤注一擲。

是夜,孫權讓人秘密將陸遜叫來,對其說道:“周瑜勾結陳文昭,已經存了反心,吾欲將其除掉,伯言可有妙計教我?”

陸遜聞言駭然失色,道:“公瑾忠義,絕對不會與陳文昭勾結,主公還請三思。”

孫權卻沒有解釋什麼,只是固執的說道:“還請伯言教我。”

看着孫權的臉色,陸遜心中一動,好似想到了什麼,也沒有繼續詢問。

思量半晌,陸遜說道:“周瑜在東吳頗有名望,士卒們對他也都十分敬仰。”

“如果未能找到確切證據,貿然殺掉周瑜,恐怕會引起大亂啊。”

此時的孫權與周瑜,都遇到了同樣一個難處,那就是手中沒有證據,不敢妄自行動。

孫權有些煩躁,說道:“對於其中關鍵,孤又豈會不知?正是因爲難辦,纔會向你請教。”

周瑜當年跟隨孫策一起,打下了諾大的江東基業,周瑜之名江東百姓誰人不知?

甚至於,很多東吳百姓只知周瑜而不知孫權,哪怕沒有孫策這件事情,孫權也絕對不能容忍,周瑜繼續活下去。

只不過,這種事情只能做卻不能說。

陸遜沉吟許久,說道:“若周公瑾沒有明顯露出反心,主公萬萬不可親自動手。”

孫權卻是怒道:“孤若不先發制人,待周瑜反叛之時,就是孤命喪之日!”

陸遜卻是笑道:“雖說主公不能殺周瑜,卻可以借刀殺人!”

孫權聞言大喜,問道:“如何借刀殺人?”

陸遜沉默了一會兒,隨後鄭重的問道:“還請主公告知與我,周公瑾是否真的與陳文昭勾結,此事關乎能否借刀殺人成功。”

孫權先是啞然,而後說道:“周瑜雖有反心,卻也不是久居人下之輩,料想不會投奔陳文昭。”

事情到底如何,孫權心知肚明,陸遜也猜到了一些。

只不過,很多事情根本不能明說,故此孫權就隨便找了一個理由,回答了陸遜的詢問。

事實也的確如此,縱然周瑜會因爲孫策之死,對於孫權心生怨恨。

可江東畢竟乃是孫策打下來的基業,周瑜又是一個極度驕傲之人,縱然有心反叛,也會輔佐孫策兒子,而不會投降陳旭。

陸遜聞言,當即笑道:“既然周瑜不會與陳文昭勾結,那麼就可以藉助陳文昭之手,將周瑜除去。”

孫權眼睛一亮,當即問道:“還請伯言詳細道來。”

陸遜道:“日後再與關中軍交戰的時候,主公可以讓周瑜領兵出征,這中間還不能做些動作麼?”

孫權擅長陰謀詭計,自然是一點就通。

真要是兩軍交戰,孫權可以運作的方法就有很多,比如向關中軍泄密,比如派遣心腹在陣前殺死周瑜,嫁禍給關中軍云云。

孫權思量許久,卻又有些擔憂的說道:“話雖如此,然而周瑜並非常人,若是繼續讓其領軍,又不能把他殺掉,恐成禍患。”

周瑜的才華孫權知之甚詳,只要周瑜領兵一日,他就一日不得心安。

陸遜再次說道:“這有何難,主公可是使用明升暗降之計,先奪了周瑜兵權,讓其成爲孤家寡人。”

“日後與關中軍交戰的時候,再派遣心腹軍隊讓其統領,戰場之上殺之易如反掌。”

孫權聞言大喜,就想着應該冊封周瑜怎樣一個官職,看起來既非常體面,又能奪了周瑜的兵權。

第二日一大早,孫權還在迷迷糊糊的時候,就聽到有人來報:“主公,大都督領了主帥軍令,帶領三萬士卒前去左馮翊平叛。”

“你說什麼?”

本來還昏昏沉沉的孫權,聞言當即感覺眼前一黑,差點沒有暈倒過去。

親兵說到:“左馮翊雖然被我軍拿下,只不過其中還有不少關中叛軍,大都督連夜面見諸葛統帥,請求前去左馮翊平叛。”

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213章 平定西河第737章 餘波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299章 大婚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51章 祭奠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626章 建言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0章 缺糧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311章 名將樊稠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378章 殺眭固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7章 獵虎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980章 火燒山谷第306章 陳宮離去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362章 陷陣第41章 白馬失守第331章 賭約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503章 傳統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375章 形勢逆轉第539章 戰!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486章 授課第827章 田豐獻良策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822章 齊聚江東第396章 閻象設計第873章 勝者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724章 武關之戰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640章 聆聽第756章 碾壓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377章 驚變第458章 大逆轉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395章 困境第624章 鬥智鬥勇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44章 一病不起第105章 吾命休矣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525章 兩封信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771章 擒張任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883章 四方雲動第406章 怒斥閻象第361章 重裝騎兵第86章 甦醒第753章 反攻第804章 爭鋒第796章 復仇之始第383章 呂布掛帥第274章 安心第43章 黃巾退兵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231章 遭遇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424章 橋蕤第78章 折服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804章 爭鋒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844章 叔侄第346章 金蟬脫殼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67章 捷報第497章 衝突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776章 解惑第309章 劉備第925章 改名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125章 攻破廮陶第20章 重逢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44章 一病不起第375章 形勢逆轉
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213章 平定西河第737章 餘波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299章 大婚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51章 祭奠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626章 建言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0章 缺糧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311章 名將樊稠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378章 殺眭固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7章 獵虎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980章 火燒山谷第306章 陳宮離去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362章 陷陣第41章 白馬失守第331章 賭約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503章 傳統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375章 形勢逆轉第539章 戰!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486章 授課第827章 田豐獻良策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822章 齊聚江東第396章 閻象設計第873章 勝者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724章 武關之戰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640章 聆聽第756章 碾壓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377章 驚變第458章 大逆轉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395章 困境第624章 鬥智鬥勇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44章 一病不起第105章 吾命休矣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525章 兩封信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771章 擒張任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883章 四方雲動第406章 怒斥閻象第361章 重裝騎兵第86章 甦醒第753章 反攻第804章 爭鋒第796章 復仇之始第383章 呂布掛帥第274章 安心第43章 黃巾退兵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231章 遭遇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424章 橋蕤第78章 折服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812章 轉瞬三年第804章 爭鋒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844章 叔侄第346章 金蟬脫殼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67章 捷報第497章 衝突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776章 解惑第309章 劉備第925章 改名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125章 攻破廮陶第20章 重逢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44章 一病不起第375章 形勢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