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難題

德黑蘭戰役的影響是雙向的,相對而言,美國受到的影響更大。

通過這場戰役,美國軍方看清了兩個事實,一是俄軍絕對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二是中國軍隊即將發動規模更大的戰略進攻。

對於前一個事實,早就有美軍將領提了出來。

在出兵伊朗之後,美國陸軍中將格瑞斯、即伊朗戰區美軍司令官就向馬歇爾提出,不要過分希望俄軍有出色的表現,美國應該做好在伊朗單獨作戰的思想準備,不然在伊朗戰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這份報告,引起了馬歇爾的重視,直接結果就是,馬歇爾爲格瑞斯增派了四個師。

可是,卻沒有引起馬歇爾的足夠重視,因爲增派的也是預備部隊,而不是主力部隊,且馬歇爾沒有爲格瑞斯謀求美俄聯軍最高指揮官的位置,讓他聽命於伊萬申科大將,美軍得協助俄軍作戰。

戰後,格瑞斯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如果當時他手裡的半數部隊是主力師,而且是俄軍配合美軍作戰,德黑蘭戰役的結果將截然不同,至少他會在德黑蘭附近留下一支足夠強大的作戰部隊。在回憶錄中,格瑞斯認爲美俄聯軍最大的問題,就是伊萬申科大將過於急切的想攻入胡齊斯坦省。

顯然,格瑞斯忽視了一個問題,即進攻胡齊斯坦省是美國提出的要求。

事實上,在蔣博文發起反擊之前,格瑞斯只是提到要加強後方防線,卻沒有反對向胡齊斯坦省進軍。在九月初,即中國海軍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時候,格瑞斯還向伊萬申科提交了一份作戰計劃,由四個美軍師打頭陣,俄軍出動兩倍的兵力,爭取在九月底之前攻佔胡齊斯坦省。只是當時俄軍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到位,而且伊萬申科得到的也是預備部隊,根本沒辦法執行這個作戰計劃。

顯然,這種推卸責任的事情,已經是美軍將領的通病了。

只是,這也給格瑞斯帶來了好處,即在總撤退之後,伊萬申科背了黑鍋,不但被俄羅斯總統親自下令解除職務,還被移交給了軍事法庭,被判處了十多項罪名,最後還是總統特赦讓他逃過牢獄之災。

頂替伊萬申科的,就是格瑞斯。

在出任美俄聯軍總司令之前,格瑞斯晉升爲四星上將。

必須承認,格瑞斯除了推卸責任之外,也是一位比較有才能的將領,而且是一位較爲善於打防禦戰的將領。

在他的組織下,美俄聯軍僅用了一個月就鞏固了伊朗西北地區的防線。

事實上,也正是他做出的貢獻,才讓美俄聯軍把撤下來的五十萬大軍派往大陸戰場,不然肯定得留在伊朗。

可惜的是,格瑞斯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對手。

受政治因素影響,以及戚凱威不想再節外生枝,蔣博文在十月底就被派往被公認爲將領終結地的非洲之角,以陸軍上將的身份指揮在該地區作戰的東方聯軍,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隊卻是陸戰師。

頂替蔣博文的是之前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司令魯立毅,當時他已是陸軍中將。

在正式出任伊朗戰區司令前,魯立毅也晉升爲陸軍上將。

有趣的是,魯立毅在中東戰場上的表現,證明他是一名擅長打防禦戰的將領,與蔣博文幾乎完全相反。

這下,在伊朗戰場上,雙方的最高指揮官都是防禦型將領。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雙方在接下來的兩年內,把伊朗西北地區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防禦堡壘。至於進攻,受各種因素影響,雙方都比較溫和,幾次規模有限的進攻,也只有戰術目的,沒有戰略目的。

對美軍來說,伊朗戰場進入到對壘階段,肯定不是壞事。

這意味着,能把該戰場上的大部分美軍抽調出來,用在更加有價值的地方。

只是,哪裡更加有價值?

這就關係到美軍的第二個認識了,即中國陸軍將在哪裡發動戰略進攻。

所有跡象都表明,大陸戰場將是下一個決勝地點,不僅中國陸軍主力雲集,還有俄軍那條千瘡百孔的防線。

不可否認,布魯希洛夫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軍事統帥,沒有他,俄羅斯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結束之前就已戰敗。可惜的是,在這位被西方稱爲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最有才華的統帥手裡,並沒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布魯希洛夫的很多宏偉戰略構想都無法變成現實,他不得不在左支右絀之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維持戰線之上,即修補戰線上的漏洞。

事實證明,由雄獅率領的羊羣,仍然是羊羣,而不是獅羣。

以“勢如累卵”來形容當時俄軍在大陸戰場上的處境,一點都不過分。

到十月初,中國陸軍部署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部隊已經達到十六個集團軍,其中四個集團軍在遠東地區掃蕩、兩個集團軍在西伯利亞坐鎮,八個集團軍已經進駐哈薩克斯坦,還有兩個集團軍在另外三個中亞國家。更重要的是,在戰場後方,中國陸軍已經動員了超過二十個集團軍的作戰部隊,而且都是完成了訓練的作戰部隊,其中四個集團軍肯定能在年底之前獲得主戰裝備。

也就是說,戚凱威手裡有至少二十個集團軍可供調動。

針對大陸戰場的特殊性,特別是中國陸軍全新的進攻戰術,戚凱威還單獨組建了二十支陸軍航空兵聯隊,爲每個集團軍加強一支,而一支陸航聯隊擁有四百架飛機,其中至少有二百四十架戰術運輸機。

除了空中力量,戚凱威手裡至少還有十二支獨立炮兵部隊。

當時,在獨立炮兵的編制上,戚凱威用了以往的方式,即成立獨立炮兵旅,只是每個炮兵旅的規模都非常大,編有十二個炮兵營與六個作戰支援營,另外還有各類後勤與支援性質的作戰部隊。

在兵力上,一個獨立炮兵旅就有差不多一萬人。

在大陸戰場上,中國陸軍投入的兵力不是一百萬,而是差不多一百五十萬,另外還有十六個集團軍做戰略預備隊。要知道,這十六個集團軍就算不能在年底拿到主戰裝備,也能拆散了補充給前線作戰部隊。

與之對壘的俄軍,在兵力規模上更加龐大。

根據俄羅斯當局公佈的資料,當時俄軍在遠東動員了四百五十萬人、在西伯利亞動員了六百萬人、在烏拉爾地區動員了一千二百萬人。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在吹牛。

遠東戰場上,俄軍幾乎被消滅殆盡,僅存的作戰部隊也已退到堪察加半島,兵力絕對不可能超過十萬。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偏遠、荒涼的地方,俄軍別說作戰,連如何在寒冬中生存下去都是問題。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堪察加半島上的俄軍,只得到了美國提供的有限支援。在冬季到來之後,隨着港口冰封,美國沒再向俄軍提供物資。結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到二零五四年的冬天,大部分俄軍官兵都在爲生存而努力。爲了活下去,俄軍甚至組織了專門的狩獵隊。

毫無疑問,堪察加半島上的野生動物倒了大黴。

根據不確切的統計數據,在這個冬天,俄軍至少獵殺了一萬頭棕熊,幾乎導致該地區的棕熊滅絕。

至於遠東的其他地區,基本上都被中國軍隊佔領了。

十月底,第一六五集團軍的一支突擊集羣還到達了勒拿河河口的薩加斯特爾,向已經冰封的北冰洋打出了幾百枚炮彈,宣告中國軍隊到達北冰洋。當然,這支人數不到兩千的部隊沒有留下來,在十一月初就撤回到了雅庫茨克。原因很簡單,佔領薩加斯特爾根本沒有軍事意義。根據中國陸軍的作戰報告,這支部隊向北冰洋推進,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檢驗地面戰平臺在冰原上的作戰能力。當時,中國陸軍已經獲得了一批“極地型地面戰平臺”,並且裝備了在極地地區作戰的部隊。

在西伯利亞,俄羅斯確實進行了全民總動員,但是作戰部隊不會超過一百萬。

原因無二,能徵召的男性都已徵召了,剩下的要麼是女性,要麼就是未滿十六歲的兒童與年過六十的老人。

當時,西伯利亞地區至少有一千多萬人向西逃到了烏拉爾地區。

即便在烏拉爾地區,俄軍也只大概三百五十萬作戰部隊,另外還有大約三百萬作戰部隊在後方訓練。

也就是說,俄軍在大陸戰場上的總兵力不會超過八百萬。

不可否認,從兵力角度看,俄軍擁有絕對優勢。

可是,殘酷的事實已經證明,兵力絕對不是致勝的主要因素,官兵素質、裝備性能、士氣鬥志與指揮官的才能所產生的作用,都超過了兵力。在這四個主要因素中,俄軍沒有一個有優勢。

如此一來,新的問題就出來了。

俄軍能夠在大陸戰場上頂住中國軍隊的戰略進攻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別說馬歇爾,甚至連布魯希洛夫都認爲,如果沒有來自美國的強有力的支持,俄羅斯將不可避免的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戰敗。只是,布魯希洛夫沒有提到,即便美國出兵,俄羅斯能夠堅持到二零五四年底都是個奇蹟。也就是說,布魯希洛夫本人已經非常絕望了。

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65章 明智之舉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章 大國實力第29章 選將第62章 軍方接觸第36章 負擔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00章 恐懼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04章 小人物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0章 大無畏第99章 妥協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33章 再次出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40章 積極主動第55章 墳墓第29章 本質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4章 宣戰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238章 不歸路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66章 門檻第141章 入朝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7章 實幹階段第47章 證據第66章 起航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94章 託管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56章 難題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75章 犯糊塗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章 千錘百煉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章 極限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32章 機會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3章 巧合第61章 猛然醒悟第65章 再次見面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0章 援助第27章 利誘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79章 盲目猜測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31章 掃蕩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8章 畫蛇添足第27章 商船立功第66章 分工合作第303章 幸運兒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3章 底線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0章 集體智慧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1章 掃蕩第7章 突然襲擊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章 海軍強國第12章 開戰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282章 秘密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
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65章 明智之舉第47章 搶先攻擊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章 大國實力第29章 選將第62章 軍方接觸第36章 負擔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00章 恐懼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204章 小人物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0章 大無畏第99章 妥協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33章 再次出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40章 積極主動第55章 墳墓第29章 本質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4章 宣戰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238章 不歸路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75章 咄咄逼人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66章 門檻第141章 入朝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7章 實幹階段第47章 證據第66章 起航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94章 託管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56章 難題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48章 針鋒相對第175章 犯糊塗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章 千錘百煉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章 極限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32章 機會第65章 全面行動第53章 巧合第61章 猛然醒悟第65章 再次見面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0章 援助第27章 利誘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79章 盲目猜測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131章 掃蕩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8章 畫蛇添足第27章 商船立功第66章 分工合作第303章 幸運兒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3章 底線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0章 集體智慧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55章 積極外交第131章 掃蕩第7章 突然襲擊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章 海軍強國第12章 開戰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282章 秘密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